谢璞虽初知有这么一个人存在的时候,心下为某些猜测不喜,但后来想想,一个不在族中培养,而是外头长大的野孩子,如今又同反贼同流合污,成了反贼的幕僚,即便再如何优秀,断然也是威胁不到他身为谢氏嫡长子的地位的,那么又何妨同他计较,岂不是自乱了阵脚。
相反,若那谢时真乃谢氏之子,无论是他爹的还是别的叔叔伯伯的骨肉,都一样,这谢时若是想要认祖归宗,便难免有求于他,而他也可以借着这一层亲缘关系,让其劝说那软硬不吃的韩家主接受朝廷的招安之策。
此时的谢璞从未想过,这世上会有人不稀罕所谓的世家子身份,也不稀罕所谓的认祖归宗,登进族谱。在谢璞眼中比身家性命还重要的东西,在有些人眼中,却犹如草芥,可弃之如敝屐。
第94章
梅林斋最后一片梅花落尽的时候,身处福州的韩伋收到了谢时的第一封来信,彼时随着信件一起被信使送来的,还有一个厚重的六层红漆食盒。食盒放置一旁,韩伋先拆了信笺,从泛着冷香的信中,不期然滑出一朵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干枯梅花,韩伋及时用手接住,不至于让其落到地上,又将其珍重地夹入惯常看的书中。
来信不长,韩伋先是快速阅览一遍,以得其意,看第二遍时,才缓下急切的心思,逐行逐句地细品起来。正巧进屋来汇报的周平便见到,自家主子手拿着信,看了又看,嘴角缓缓勾勒出一道清浅的弧度,想来心情甚好。周平心中也乐道,这还是谢公子走后,头一回见到主子这么高兴,也不知谢公子在信中写了什么,让主子露出这般笑容。
谢时自然没写什么逗乐捧趣的事儿,相反,信中一开头,谢时就“严厉谴责”了诸位同僚“先斩后奏”的推卸责任行为,并且重点“点名批评”了韩伋这位主公上梁不正下梁歪,起了极坏的带头作用。而可怜的小谢先生身为下属,面对如此“强权”,只能忍气吞声,伏低做小应了下来,以至于如今身兼数职,忙得脚不沾地。
信末还附赠画了一个面上两行宽泪,头顶着两个硕大鸭梨的萌版青衣小人,其可怜之态跃然纸上,而更让人捧腹的是,信纸的下一页,这可怜兮兮的青衣小人便扔掉两个鸭梨,不知从哪里掏出一个锤子,暴打身旁的玄衣小人,角落处还有一只黄白花色的狸花猫崽子在舔爪子看热闹……
周平本是低头敛眉,静静在一旁候着,就听见那头传来主子爽朗的笑声,这位服侍韩伋将近二十年的管事一时被惊得,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年老不中用了,要不怎会出现幻听哩?他猛地抬头,便瞧见主子眉眼舒畅,且因为实在过于开怀,竟还笑出了声。
这还是自上任家主也就是韩伋的大兄早逝后,周平第一次见到自家主子开怀大笑……这位忠仆一时感慨万千。
见周平看来,韩伋还朝他展示了一番谢时的“大家之作”,笑道:“阿时画的,是否可爱至极?”也不知道这是在说,那画作可爱,还是指人过分可爱了。
周平定睛一看,待看清楚那纸上画的是什么,不禁心下无语。主子呀,若老奴还看错的话,这两个小人画的是您和谢公子吧?您身为被打之人,怎得一点都不恼怒于谢公子以下犯上,反倒还如此高兴呢?
不过还真别说,谢公子这手画作虽说仿若小儿作画,童趣幼稚,但寥寥几笔,却奇异地抓住了人物精髓,看画之人一眼便能领悟其中之意,连周平这老人家看了,都差点乐出声来。谢时若是知道周管事的评价,可能便会同他好好介绍一番现代Q版画和各种传神意会的表情包了……
来信被韩伋反复看了几遍,等周平得了他的示意,去将外面的几位前来禀报的大人请进屋时,韩伋还未放下手。等人进了屋,韩伋还将其中几页递给了离得最近的宋寿,道:“这是阿时在书院的一些情况,宋先生可看看。”
谢时来信不仅是来“讨伐”韩伋的,信中还顺道交代了他对书院的一些安排。自那日宋郗老先生当着诸位师长的面,宣布了韩伋的任书后,谢时这代山长的位子便板上钉钉了。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书院山长了,对于这项授命,不是无人反对的。毕竟谢时说白了只是一介秀才,只比那白身好了一点,年纪又过分年少,无甚名望,可以说是在“学术圈子”里藉藉无名,此等黄毛小儿当顶头的山长,岂能服众?
谢时心中已经料到了这种场面,但让他意外的是,东沧书院竟无一夫子站出来公然反对?他不知道的是,东沧书院自建立初,便已有了反蒙的苗头,而韩伋继任山长后,所招揽的先生更大多或是以前朝遗孤自诩,不愿出仕为本朝效力的儒士,或是对蒙朝统治和现有之世情失望透顶,心灰意冷的隐士大儒,还有的本来就是追随韩伋的幕僚。
这些人既能得韩伋招揽,自然是极为推崇韩伋,以韩伋为主,对于韩伋亲自任命的谢时,他们哪怕心中有微词,看在山长的面子上,也不会公然反对,且没看威望最高、最适合当山长的宋老都大力支持吗?
于是有两位大佬撑腰护航的谢时便大胆地开始了他的真人版“书院经营模拟”游戏,然而小谢山长初上任,便遭遇了职业危机——书院的师资不够!书院新的一年又没有新招入学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一切又要怪在韩伋头上了。
前头说了,书院的教书先生们大多都是“反贼预备役”,但韩伋起兵占据了整个偌大福州,裁了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员,这个时候就需要人补上,于是那些原本就是幕僚的先生们便一个个脱了夫子的伪装,被召去干老本行。东沧书院另也有一些教书只为了谋生的夫子,怕被牵涉连累,便向书院递了辞呈,另谋高就了。
调了一大批,走了一小批,这般下来,书院竟是只余下不到十位夫子?!小谢山长赶紧让人发布招贤令,广招名师。然而这先生一时半会肯定招不来,开学又在即,谢时没办法,只能自己顶上充当夫子,同宋老、秦睢等人商量后,在书院课程设置中增添了一门“科学科”,为其他夫子分担一些学生。
“科学科”这名字一听,诸位便知谢时这是要教授什么内容。不过其实本来按照谢时的打算,是想起个类似“格致课”这般文绉绉的名字,然而秦睢认为,他教授的数理之学同谢时的“格物致知”之学乃同宗同源之学,皆旨在探索自然无穷奥妙,修习数理之学的学子也理应修习谢时开设的“格致课”!
于是最后由宋公拍板,直接合二为一,单独开设一科,下设两门课,既如此,谢时便直接捧大脸,借用了人家西方的“科学”一词,直接给书院的新学科冠上了。
“科学科”的设立说来也是一个巧合,原本谢时在福州时,为了协助韩伋派出的船队将来能够顺利航行到达美洲大陆,寻回新粮种,便已经开始和岑羽寻来的匠人们一起探讨制作航海钟和六分仪。
谢时回了乐县,这群还未研究出成果来的工匠自然也得跟着谢时走,再加上岑羽为了谢时能捣腾出更多捞金的产品,而为他组建的一支匠人队伍,一时之间,队伍之庞大,竟让谢时有了从前带师弟师妹们做科研项目之感。
正好这会书院老师不够,谢时一看,这不就是现成的指导学子们学习“格物致知之学”的“专家老师”吗?现成的人力资源不能浪费,正好也让这群饱读“孔孟之学”的书斋学子都来开拓一下视野,感受一番现代科学知识的洗涤。
你说,此乃杂学,非正经学问?正好,东沧书院本就是以经世致用“实学”立说和离经叛道闻名的。
从前谢时在福州韩家,曾同韩宁有过一场关于匠人的讨论,他一直叹息华国古代匠人并不是缺了发明创造的能力,只是手艺囿于服务贵族享乐,且地位不高,未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工匠之道自然就未能发展出专门的学问研究来,以至于在近代以来被西方人赶超,进而欺凌。
恰逢他来到此世,如今也有了改变的机会,便由他留下一丝火种吧,这是谢时设立科学课的初衷。当然,别看谢时此时立下了远大志向,等备课写教材的时候,谢时便发现以他的能力,这门课恐怕最后会变成面向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普及课堂和现代农学知识课堂……
宋寿看完关于“科学科”的设立和“格致课”的安排后,笑道:“谢公子总有些超出常人想象的奇思妙想,这科学课乃一创举,虽说不可能人人都如谢公子那般身怀奇才,时不时便能创制出一些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实用之物,但习了科学之道,若是学子们能也得公子一二分才学,也极大受用了。”
韩伋将信妥帖收好,自然而然点头,“阿时遗世而独立,思常人不能思,万望书院师生不要辜负他的美意才是。”
等宋寿等人汇报完公务告退后,韩伋才有时间打开随着信件一同来的食盒,最上面一层放着一罐色呈墨绿、颜色发黑瞧着就颇为“黑暗”的东西。韩伋打开来看,没瞧出此物是什么东西。还是看了谢时随手附的一张纸条才知道,这是苦菜干。顾名思义,苦菜晒干后得到的菜干。
春日到来,龙峰山中野草勃发,谢时原先没注意到这遍地的野菜,还是看到百姓挎篮在山中采摘,问了才知,这是一种可以吃的野菜,因为味道极苦,当地老百姓们直接呼之苦菜。
然而苦菜味道虽苦涩难以下咽,却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还可治痢疾等多种疾病。这是谢时回去后翻了医典才知道的,寻常百姓自然不知苦菜有这么大用处,大多穷苦百姓不舍得看病花钱,于是一有点什么小咳小疾,便会摘些苦菜回家吃,大多都能缓解,后便养成了春日摘苦菜吃苦菜的习惯,盖因春日的苦菜刚从地表冒出,是一年中的头一茬,最为娇嫩,口感最好。
于是隔日,谢时忙里偷闲,带上韩宁一起,花了一个时辰摘了一篮子苦菜,晒干了给福州的韩伋送去,还附上一句“苦菜虽苦,做汤最好,请伋兄品尝”的字样,也不知道这罐特意托人送来的苦菜干,其中到底有几分“报复”的寓意。
当晚,韩家家主的饭桌上,便出现了一道用这苦菜干做的排骨汤,苦菜虽苦,但韩伋尝着,却甘之如荠。
第95章
当然,苦菜干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调戏”,或者,两人之间某种隐秘情趣罢了。六层红漆食盒中,韩伋打开后,便发现其余五层都是正常的吃食,春天到了,谢时给韩伋送了一大堆“粿”。
“粿”是潮汕、福建、台湾等地对米面等点心独特的称谓,其中,又以潮汕地区的“粿”品最多也最为出名,潮汕的“粿”包罗万象,品种繁多,若是问一个土生土长的潮汕人,“粿”有几种?恐怕他也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食盒有特别的保鲜装置,每层放着一种粿,有菜头粿、鼠壳粿、红桃粿、栀粿、笋粿,分水晶白、浅碧、水红、褐黄和奶白五色,排列地整整齐齐,煞是惹眼好看。食盒每种粿各十二只,但却都比寻常的“粿”要来得小巧玲珑,除了栀粿需要切片食之,其余几样只需用银箸轻轻夹起,两三口便能吃掉一个。如此做工精巧,愣是让这些带着乡野气息的民间“粿”品变成了小巧珍品。
谢时回了乐县后隔了几日便逢惊蛰时节,伴着春雷阵阵,地下的蛰虫震起而出,群山复苏。不过这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不止蛰虫,还有许多时令好物。谢时倒是没有空去林中踏青,但是家中却有不少山货,都是谢家山庄的农户们和养济院的妇孺老少们听闻主家回了乐县,备了好些年礼用几辆牛车载着送到谢宅。
负责将这些东西送过来的是黄午,他同谢时道,因为他过年前分发给田庄众人的年礼和福利,农户们得以过了个难得的好年,不少人都心存感激,本来应该在过年的时候来给谢时磕头拜年的,但是谢时不在,便只能作罢,如今送来这些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但都是对谢时的感激和一片心意。谢时看着这满满的山货,见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便笑着让人收了下来。
山货中的大头是好几筐泛着绿意犹带着土腥气的春笋,春笋是样好东西,可以用来做好些吃食,不过这么多显然一顿是吃不完,得尽快处理,否则就会坏掉。因此,谢时不仅智慧家中仆从一起做了笋干,还试着腌了一缸酸笋。
先说笋干,谢时做笋干的做法是同一位老吃家学的,当春笋冒头,河虾正肥的时候,将笋壳剥去切丝,洗净后浸泡于盛夏时节酿制的虾籽酱油中,三五天后再取出晒干,密封收藏。等到烧鱼或是做肉时,加入一些此法庖制出的笋干,不仅鲜美如初,且提香味永,哪怕只是简简单单一道笋干炒肉丝,都能人人满口称道,若是用来煲那老鸭汤,那更是神仙隽品了。
至于那酸笋,谢时就没有别的花招了,返璞归真,竹笋洗净放入陶缸中,撒上些许长乐盐场送来的雪花盐腌制,以干净澄澈的山泉水淹没密封,此过程不可让腌缸里溅入一点油星,如此十天后,便可喜提一缸味道酸爽滋味绵长的酸笋了。
酸笋最为出名的吃法出在广西那边,螺蛳粉、老友粉、桂林米粉中那股酸酸臭臭却激人食欲的味道,便出自酸笋和酸笋汁。谢时来到古代后,还真没吃过类似螺蛳粉的东西,想来等酸笋腌制成功后,便可一试,也不知道从未受过此等滋味“熏陶”的古代人能否接受这种“臭兮兮”的美食。
笋干和酸笋都是需要时间酿造的风味,谢时自己都还没吃上,远在福州的韩伋更是无法分享,但谢时见农户们送来的东西中不仅有春笋,林中好几种可食用菌菇等,还有几篓炭,百斤左右的柴薪,甚至还有几担磨好的米面,索性便用这些送来的米面和菌菇,以及剩下的大半春笋,做了笋粿。
给韩伋送去的粿中,那面皮呈现奶白色的便是笋粿。笋粿算是潮汕地区的“粿”类中不太出名的,但谢时之前跟着老教授们去潮州江东镇田野间考察的时候,吃过一家当地十分有名的笋粿,此后念念不忘,每年春笋时节到了,便会做上一些。
笋粿的皮儿是纯粹的米皮,而不掺其他的东西,因此蒸出来后,色呈如玉的乳白,吃起来柔嫩而带有嚼劲,春笋切极细与上好虾米、肉末,外加一些菌菇末同炒,填作里头的馅儿,此法取春笋和菌菇之地极鲜,挟虾米之海咸香,裹米香之淳淳,如此成就了味清而隽的笋粿。
谢时和家丁们一起做出来的笋粿不少,若是好好存放,能放个七天左右,谢时不仅给周围亲友送去一些,更重要的是亲手做了一份小巧的,托人给福州的韩伋送去,请他一品乐县春意。不过既然都要跑一趟,单送笋粿未免过于浪费人力物力,谢时遂又给添了其余几样。
捣碎的栀子混合糯米面做出来的褐黄栀粿,泛着植物清香,口感似年糕,沾着白糖干口吃或是裹着蛋液入锅煎,皆是无上的美味;用刨丝白萝卜蒸出来的菜头粿,晶莹剔透,清爽脆嫩,吃时切片油煎,外酥内嫩,香味扑鼻。
67/93 首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