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有人仓惶道:“她过来了……”
“快,你快说!”
“不然我们都得死!”
众人的动作愈发疯狂。
只怕在喜煞过来之前,他就先给他们打死了。
纪若愚捂着渗血的眉骨,终于大叫道:“我说、我说!”
“那……那天……”
杜若水开口了:“哪天?”
“那天,云镯在楼顶上……”
杜若水摇摇头,“不对。”
“什么?”
“不是那天,不是今年,是当年……从云镯娘来到这个地方说起,那些年,你究竟都做了什么?”
纪若愚的表情僵硬了,为什么?为什么他竟会知道……当年?
杜若水注意到,在场的人听到这话,不少神情都变得微妙。
可眼看着喜煞越来越近,他们还是急切地催促:“快说!”
“那年……”
第36章
“爷爷, 外面是什么样的?”
“外面离这儿有多远?”
“我想出去看看……”
纪云镯很小的时候便说要离开这个村子,不知出于什么缘由。或是打小纪若愚把他拘得狠了,或是纪若愚常跟他说起城里那些好吃的好玩的, 或是还偷偷惦念他那一面也没见着的亲娘——他不说, 但纪若愚晓得有最后一层因由在。听纪云镯这么说的时候,他说不清自个儿心底什么滋味,好似打翻了调料瓶, 五味杂陈搅和成一坨,要等这一阵过去, 所有味道冲淡了,才后知后觉想起来:小时候他也这么说过。
那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画面、场景、声音……一律斑驳褪色,独一种深刻尖锐的感情似一把长长的铁楔,由此时贯穿彼时——那样感情是憎恨。
“我要离开这儿,”他曾怀着恨意这样说,“再不回来。”
这份恨意不应当。纪家是这一带的大户,有百年传承, 祖上做过地方官, 门前曾经立有一幢大明皇帝御赐的三门四柱五楼, 专用来表彰纪家。数年来纪家人做村长做土司,累世积攒了不少家底, 这一片山上有近百亩土地属于纪家, 村里无人不受雇做纪家的佃户。到满人入关, 受动荡波及, 村里损失不小, 又死了好些人, 元气大伤。纪家只有跟着衰退, 再比不得从前鼎盛时的光景了。但他生在纪家过的日子也不差,小时候身边还有一个丫鬟、一个小厮,他爹特意请来一位秀才为他开蒙,传授功课。
他所拥有的生活已是村里的人上人,逢人见了他都要喊一声“少爷”。
说不清这份恨意具体的根源,都是些琐碎的、如酥糖碎屑一样的细枝末节,但边吃边掉,最后往往沾满手满身,烦不胜烦。譬如村人那一双双老树皮般皲裂,裂缝里头又被油黑污垢填满的手;譬如他们咧开嘴笑时,一颗颗底部镶嵌一层黢黑的边的大黄牙;譬如女人们一双双弓形畸变的小脚,身子一扭一扭走得鲜血洇湿鞋面也不肯轻易脱下,生怕给别的男人偷瞧了去,却能在崽子哇哇大哭时抱起襁褓当着所有人的面撩开衣服喂奶;譬如两家人为着一棵长在墙角的枣树争执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这一切,都令人厌憎。
他年岁渐长,书读得愈多。读四书五经时不觉得有什么,孔子周游列国数载,到头来还不是“道不行*”?外面兴起西学,老师也给他找来几本翻译过的洋书,当中最令他目眩神迷的是一张世界地图,原来在“大中华”以外,整个世界这样广大,洋人认为世界是一个连织成一体的球,走到尽头就能回到原点,在他看来却是浩瀚无边界。而自身偏偏困囿于一隅,还是一个落后腌臜的穷村寨,这样能成什么事儿?难道他要在这种破地方过一辈子不成?以后也做这些村夫愚民的主,为一棵树到底该跟着哪家人姓做公论?——太荒谬、太可怕了。
十八岁那年,在他一再坚持下,阿爹给了他一笔钱,阿娘为他收拾了包袱细软,放他离开村子。
别前阿爹眼光沉沉望着他,意味深长地说:“你会回来的。”
这话激起他的愤慨,好像他此番充满勇气和雄心的行径已被对方认定徒劳,某种命运终将如蚕茧一样裹缚他,使他隐隐感到窒息——阿爹认为他会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他才不会和他一样,他才不会再回到这个村子!
事实上,不出三年他就又重新站在了这片土地上,并且从此在这儿扎根,咬死了土地最深处,汲取他人的崇拜和信赖为养分,日渐使自己根深叶茂。
刚回来那一阵,村人茶余饭后最爱聚到他身边听他抖搂从外面带回来的一连串见闻,大姑娘身上妖娆的旗袍、歌舞厅里跳的露大腿的艳舞、电影院里放映的会动的卷发洋妞、洋人们带来的五花缭乱的舶来品、城里来往飞驰的电车……皆能让众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他们不知道外面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知道许多新奇的东西是谁带来谁发明的,只知道这些都出自他口中,于是所有钦羡和向往通通集中到他身上,仿佛那缀着四个轮子的铁皮匣子是因为他才会动,那长了翅膀的铁皮白鸟是因为他才能上天。众多目光包围着他,使他从中脱出,卓然不凡。他感到自己像雾似的徐徐上升,将化为高高在上的云,尘世的一切离他远了,如隔了一层,却又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底气,最终绕梁响遏,令他自己也虔诚地相信了口中所说的一切——是的,他曾打马路过外面那个花花世界,姿态哪怕说不上骄傲,也是潇洒的。这三年间他去了最繁华的上海滩,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走进高等学府。他学业有成,老师很激赏他,差一点就送他去法国留学……至于他为什么回来了?那不是惦念家中的老父老母,放不下这个村子和乡亲们吗?
这些话他说了很多遍,说给很多人听,一遍一遍的复述都不厌其烦,再佐以听者的反应——或赞叹、或颔首、或拍掌,便给这席话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使它坚实了,牢不可破。
53/67 首页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