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自己帮你夺来的地位!
牡丹老了,嬷嬷死了,牡丹成为了新的嬷嬷,新来的丫鬟必须经过她的调教。
牡丹的做法跟当初的嬷嬷如出一辙,仿佛竟得真传,观众看到这里都看不下去了,心中不断叩问着为什么,到底是什么让她变成这副模样!
《此路茫茫》写出了一个人的升华。
《丫鬟》却写出了一个人赤裸裸的败坏!
她原来美好的品性都坏掉了!消失了!凶手是谁?是那嬷嬷?是这大宅?还是……整个变态的社会!
《此路茫茫》尚且有希望。
《丫鬟》完全看不到希望啊!
然而看到这里,真正冲击的情节还在下面。
面对牡丹的变态调教,有几个丫鬟往死里倔,眼里竟冒出了杀气。
她们不堪受辱,又不知大宅深浅,竟三个丫鬟联手,要当夜勒死牡丹。
这一幕惊心动魄,观众亲眼看到了杀人的全过程,每步计划、每步操作。
牡丹突然被人从床头勒住脖子,本身就习惯浅睡的她立刻就醒了。
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伸手居然在脖子上摸到了绳索。
她仿佛无法置信,这帮小丫头竟敢做出这种事。
她们可知道她是谁?!
她可是老爷最宠爱的人啊!
然而,三个丫鬟既然下手,就不可能半途而弃。
她们的疯狂穿过屏幕刺入了所有人的眼睛。
牡丹挣扎,四肢疯狂抽打,满眼血丝,她拼了命仿佛要喊什么,是求救,还是别的,没人知道。
或许有那么一瞬间,她想到了她的过去,想到了雪梅,还有曾经的小丫鬟姐妹,想到了她们曾经半夜聊着出府嫁人。
那些憧憬、期待……
可是一切都被嬷嬷尖锐的叫声打破。
“听话,我让你听话!”
牡丹挣扎着,拼命地叫喊,仿佛激烈地否定什么。
但她最终还是死了。
三个丫鬟趁夜把她丢进井里,搬来土、石头、草木等等掩饰。
这毁尸灭迹的一幕也不知道成了多少观众的心理阴影。
舟导拍的太真实,太可怕!
事发之后三个丫鬟被抓了,成了一时怂人的京城事件。
电影结束,很多人目瞪口呆,久久没有回过神。
这就是《丫鬟》。
这就是舟黎剧组导的《丫鬟》。
里面最精彩的是四大院宅斗的桥段。最令人印象深刻是牡丹之死。
包括影评专家在内,所有人都沉默了。
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丫鬟》。
如果说真实有万钧之力,那么他们就是被这力量冲击得无法言语。
久久……无法缓过神来。
没有亲眼看过《丫鬟》的人,只通过梗概知道的故事情节的人,肯定没有他们这种惊心动魄的体会。
整片电影没有一句“奴”,却到处都是奴!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银幕作品聚焦在丫鬟身上,这部电影不仅聚焦了,还刻画出了众多丫鬟形象,她们每个都是活的,她们曾经活过!
他们心情难以平复。
但是,他们不得不评价!
不得不把五个作品放在一起评价!
首档点播结束,全网轰动!
作者有话说:
第38章
热搜榜集体爆发。
#《牡丹》剧情
#牡丹之死
#舟导新作丫鬟群像
#《导演卡特》五部电影评分
……话题陆续炸现!!
第一批看完电影的人还在emo, 但陆陆续续有人开始谈观后感了。现在五部电影各有观众出场,互相不知道彼此的情况,行程排得比较满的人, 已经奔向了下个片场的路上。
影视区博主们跟过节一样到处奔走, 有人甚至在候场的时候就开启了直播, 对面是几十万的粉丝观众。
鉴定官看完哭得一塌糊涂,她是相当敏感的人, 开场的卖女儿片段就让她鼻子发酸, 全程眼泪擦个不停。《丫鬟》是悲剧吗,是吧,她看到了太多旧时代的悲惨命运,每个女孩都那么真实, 仿佛现在仍然活在什么地方。
就她所知, 影视剧中,还没有真正以丫鬟为主要形象的电影,而《丫鬟》……无疑给A区影视市场带来了新的荧幕形象啊!
翻开现在的影视剧一看,到处都是皇后贵妃小姐夫人妾室姨娘, 丫鬟作为陪衬, 她们的形象被束缚在了单薄的几个单元,对主人忠心耿耿的, 为了自己锦衣玉食的主人,不惜自己挨罚, 绞尽脑汁都是为主人好, 她们有的是尖酸刻薄的,为主人出谋划策, 演绎着恶毒的极致, 有的机灵聪慧, 天真可爱,成天主人长主人短,这样的丫鬟通常搭配着所谓傻白甜的女主,女主不断闯祸,而丫鬟的台词千年不变,总是小姐让我来、小姐你怎么了、小姐你没事吧……
放到古偶,那更是普遍,仿佛不写这种丫鬟形象就无法推进故事,观众代入的永远是女主,女主总是可以被周围的各色人宠,而丫鬟总是最亲近女主,最为女主着想的人,可是又谁为丫鬟着想?
她们是古偶剧钦定的配角,必然有的配角,但谁又关注过她们,谁注意到她们也曾是人。
固定化的剧本人设给她们各种美化,已然固化成单薄的符号形象而非人物。
其实很多影视作品,也曾揭露过她们的生存境遇,但是如此聚焦的,《丫鬟》应该是第一次。
“她们是可以成为主角的,只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她们。我们虽然是天天会在古偶剧上看到她们,但真正看见她们……是在《丫鬟》。”
这场戏太惊人了,太多人看完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不是他们平时看的剧,通常的叙事中底层人向上奋斗,自强不息,最后人生美满,或者至少自我圆满,这样的故事不好吗?
大家都爱看呀。
可是如果这么写,是美化了丫鬟的境遇?
但美化不好吗,这不是艺术化的一种方式吗,影视剧总是要些艺术的呀。有些观众们忍不住讨论起来。
以前,他们经常吐槽某些电影艺术化成分太高,太不现实,而看了《丫鬟》之后,他们的下意识反应跟之前截然相反,甚至有些人认为这实在越过了“影视作品”的界限,他们看完闭目就能想起牡丹被勒住脖子,拼命想说什么却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的画面。
那画面太可怕了,是一种令人浑身鸡皮疙瘩、毛骨悚然的可怕,他们看过那么多灵异恐怖片,还真没有这一幕这么吓人的。
虽然,他们只看了一遍,没记住太多细节,但现在回头一想,发现还有很多情节是他们完全没注意到的,大少爷为什么频繁换丫鬟、小少爷为什么任由牡丹出谋划策、主母为什么轻易就废了大少爷,那大宅中太多隐藏的故事,条理清楚地分布在各种细节中,你看一遍只看到了牡丹的故事线,其实其中还有交织着很多人物故事线。
很难在一部电影里塑造这么多人物,而都各具特色,看完之后各个人还能让你留下印象。这部电影内部的丰富程度超乎想象,真需要去细细品味,才能理清真正“完整”的故事。
鉴定官许久没有看到这种类型的电影,也被吓到不轻,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可她沉淀下来,细细思考,也就逐渐看明白了故事的隐喻。
“这还只是剧本……剧本之外的摄影、灯光、视觉、审美、音乐………都值得反复拉片分析,舟导把行业内最顶尖的人才都用上了,虽然我想说不愧是他,但真的……太厉害了。”
绝不只是背后有钱的等级,如果有钱就能拍出好片,三巨头早就霸占影视市场控制评价体系了,是非常犀利的眼光,还有对真正的内容的洞察!
有时候,再多的技术也比不上视界,知道什么是好东西,然后制作出好东西!
舟导是能够影响A区市场的人才啊!
鉴定官压不住心中的钦佩,因为这一部《丫鬟》,她实在挑不出什么缺点。她估计三巨头那帮吐槽的人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你心里想着要吐槽,点开《丫鬟》一看到牡丹最后的眼神,忽然就没了勇气。
奉命吐槽《丫鬟》的他们,有何丫鬟有什么区别,不,他们甚至更糟糕,丫鬟们还比他们好,她们有不堪受辱投井自尽的,有反抗嬷嬷被折磨但死不服气的,有拼尽智慧离开大宅的,尽管主线是阴暗的,伴随着众多美好的逐渐剥离,但丫鬟们……她们有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理想追求。
“这部电影或许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吧,那大宅何不对应着我们的现实,饶是现在,也有依然跪着起不来的人,人性总是丰富、反复、变化,那座大宅其实也是现实啊。”
鉴定官刚看完就开了直播,顶着柠檬头一顿输出,弹幕网友纷纷倾述自己遭到了暴击,舟导太过分了,居然都不给他们作任何预警,他们还以为有前面两部的喜剧前段呢,结果开场雷击,他真的,我哭死。
一团网友抱头痛哭,心里压着一股劲不知道往哪儿使啊!
网友说:“这次的剧本真的太吓人了,你们注意到了吗,雪梅最开始,是被嬷嬷按在水缸里窒息折磨对不对,我想啊,这窒息正是一种隐喻啊!”
其他网友一听,立马又鸡皮疙瘩,他们今天多少次鸡皮疙瘩了啊。
“没错!要知道牡丹最后是怎么死的,也是窒息死的啊,她被三个丫鬟勒死了,但为什么是三个丫鬟呢,牡丹、雪梅、玲珑不正是三个人吗!那是她们自己啊,是“更反抗”的她们自己啊!”
鉴定官被这说法吓到了,同样一股窒息感卡在她的咽喉。
何谓“窒息”?它只是个人感受?不,这是大环境之下每个人的窒息,它们不断往下压迫,往死里压迫,越底层越窒息,最终造成了一个个血淋淋的悲剧。
“这绝对是故意设计出来的,这个设计太洞察太精准了!”
“不仅如此!你们注意到了吗,那三个丫鬟被抓到之后,她们又是怎么死的呢?吊死!也是窒息死!”
弹幕一下炸了,鉴定官的直播间转眼鸡飞狗跳,很多人真的要被麻了。
然而他们的解读还在继续。
“三个丫鬟起初想隐藏,后来隐藏不了就想跑,她们什么都不懂,以为跑出去就好了,结果也是死啊。大宅是个窒息地,外面不是吗?”
“她们作为反抗者,好像比牡丹她们更彻底,因为她们杀死了成为嬷嬷的牡丹,但是你们发现没有,剧本为什么要多此一笔交代她们后来的命运呢,留给我们一些想象不好吗,然而她们还是死了,这说明什么?”
“压迫不只在宅内,外面还有更可怕的东西!即使你成功反抗了某一层,迟早有更高一层来收拾你!”
《丫鬟》的结构过于真实,结尾叫人胆战心惊,那口枯井真不知道会成为多少人这几天的噩梦。
说实话,看完《丫鬟》他们起码一个月看不下古装古偶,甚至连历史剧看了都浑身难受。
这些年来,A区的文艺娱乐化走得太快,把很多严肃的东西也都娱乐化了,很多人不再关心史料史实上的历史,而是看视频看各种二三手衍生物了解历史,因此到处可见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崇拜跪拜恨不得穿越跪舔甚至都形成了一种粉圈。
一些现实的、伦理的、道德的,在帝王世族等光辉之下,皆可有选择的抛弃,随后不顾一切地美化虚化,只看自己想看的。当然,这是一种阅读取向,倒也不好说什么。
“害,我们脑中的历史哪还是历史,自我中心的想象罢了。”
弹幕网友心中纠结,“看了《丫鬟》我好多以前喜欢的剧都不香了,要命,好难受啊。”
《丫鬟》给他们带来的不止是情节上的冲击,还有认知上的冲击,真叫一些网友浑身难受,不知道如何排解。
的确,接受总是需要时间的。毫无疑问地说,《丫鬟》并不是任何一种可能获得高票房的商业片,它甚至归不了文艺片的里头,因为它本身打破了通常意义上的“文艺”,非要说的话,现实向历史片?总之,它不像《豪替》、《此路茫茫》,有那么多流行元素,受各种自媒体传播的欢迎,谈它的人必然不会太多,换句话说,推广必然不会太大。
他们转头去看话题榜讨论榜还有电影下面的讨论区,果不其然,发现尽管享有之前的人气,但《丫鬟》必然会受市场冷遇,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也不会太多,这并不是因为影片不好,而是正好相反,他们是看的第一遍太触目惊心,精神还没缓过来看第二遍。
“《丫鬟》,等我们几天,回头我们一定给你好好分析!”
与之相对的,常红归、蓝从心、白吉安、黄慧的电影更受市场欢迎一些,因为他们的电影总体上轻松向的,黄慧在他们之中评分和口碑最高,她的剧本很好,拍得也很细,尽管专业人都能看出来几个小演员演得很多瑕疵,但普通人大多看不懂演技,电影对他们来说最首要的是看个故事,然后?然后还有什么吗?当然音乐好听,人物形象好也是一方面,只是普通人大多不会看太多视觉分镜灯光之类的细节。
其次,黄慧影片最后的洪水救援桥段引起了一些普遍的共鸣,人们同情住在水库浅滩边的老人一家人,感叹他们的淳朴与美好,最后成功救援后的桥段更叫人泪眼模糊。
因此,各大平台都有大量自媒体在推荐《海边的小花》,其涉及的抚养话题也引人关注。
但是当天,黄慧在看完其他四部作品后,在《丫鬟》的片场上低下了头。
“我可赢不了这部作品。”
黄慧眼神复杂,精致的妆容在荧幕的白光下显得有些惨淡。
今夕何夕。
想当年,她也曾想拍出这样的电影,但是好不容易找编剧写好剧本,上哪问都没人投资,理由大同小异这种影片啊赚不了钱,亏本的东西你拍来作什么,有人看吗?你自己想想有没有会来看吧!
一次次的受挫,即使最后她自己想办法筹到了钱拍,公司那边也不满意,理由总是很丰富,最典型的是老板不喜欢这种调性的片,看了让人抑郁,那你这片播出有什么用,上映也不会有什么多少排场。
后来就被雪藏了。
资源也就这么多,他们还得对付其他巨头,哪里有精力推你这个完全不会有人看的东西。
没有票房,什么神作都是废物!
44/166 首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