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2

在大秦帝国教书的日子(近代现代)——花灯见

时间:2023-11-07 14:26:00  作者:花灯见
  “哈哈哈哈,从未听长信侯言其子如此意气风发,倒是肖似我大秦儿郎!”秦王哈哈哈大笑,对左右说道,顿时大殿里一片称赞声。
  只是顾衍知道,自己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果只是个普通的孩子,如此已经算是超长发挥了,可对于一个九岁提农事,十岁入咸阳,十一岁为太保的孩子来说,刚刚的回答有些幼稚了。顾衍要的就是这效果,他让秦王有了个印象——顾衍再聪明,也是个会冲动的孩子。
  他已经猜到秦王的想法了,知识一直被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就算有私塾的存在但普通的平民根本交不起束脩,识字率实在小的可怜,而书籍更是不可能通过购买获得的重要资源,很多氏族能过千年鼎盛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知识。
  但纸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束缚。低廉的成本几乎可以让所有有心学习的人都有机会识字——虽然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可只要纸在民间存在这样的事就总会有一天来临。自秦孝公后历代秦王都是法家的拥趸,而法家最不喜百姓识字读书。
  只有这样的印象,才能让顾衍后面的话顺理成章的说出口。
  “那,卿可知纸流落民间所带来的后果?”秦王收敛了笑容,沉声道。
  话题也重于来到了关键的地方。
  顾衍深吸一口气,坦然道,“臣知,只是不知王上可知?”
  “哦?可有寡人不知者?卿自辩来。”秦王倒是大方的给了顾衍辩解的机会。
  顾衍微微直起跪到发麻的身子,回话道,“百姓愚钝,不知天地宽广;贵族满盈,心思不轨。秦挥斥方遒,直指,天下一统百年内必实现——彼时定嘱告列祖,以光祠祀。可开疆容易守土难,秦以法制必国强,别国却风土与秦自不同,大将军可数月连拔十余城,但城中百姓固守家土百年数代,贸然更改心中自有不平。”
  “哼,不过是不堪教化。”
  熟悉的发言,嬴政真不亏是他的好曾孙,俩人说的话都一样。
 
 
第20章 
  祖传的头铁也让顾衍在短短一年就练就了一身安抚他们的绝学,打动这些王的从来不是什么百姓民生,而是利益——巨大到他们无法拒绝的利益。
  比如,江山万年。
  顾衍一边整理着思绪,一边娓娓道来。他说话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让人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并且发自内心的赞叹他的能力。当然,这不是什么神力或者金手指,仅仅是顾衍作为他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上辈子,他通过这样的能力成为了一位老师,今生也阴差阳错的走上教育行业,真是造化弄人。
  顾衍谈到从文字故事入手,先让各国百姓了解秦国,也了解被秦国统治的好处,潜移默化的让民心向秦国这边靠拢——民心所向,自当所向披靡。再加上如今各国的王确实不是明君,甚至各国前几代都不算是明君了。
  和他们形成反比的是,自穆公来秦国国君虽然代代头铁,但也代代明智,代代强。啧啧,都不用顾衍编故事,现成的例子就能忽悠的其他国士子来秦国求出路。至于百姓,不习惯的还是秦法和秦吏。
  秦吏难做,但同样在县村里有巨大的权力。过快的扩张会导致官吏供应不足,培训不到位,匆忙上任的官吏甚至有的是地痞流氓出身,这样在律法执行的时候难免有误差。甚至有人会以权欺人。
  百姓当然不会觉得是秦吏本人的错,更多的是将自己的痛苦转嫁给秦法,而那些被灭国的氏族稍微鼓动,那就是在动摇国家通知的根基。
  “若是以纸为引,百姓知秦之能,自然夹道相迎这是其一;潜移默化的使民间有识之士学习秦法,好在秦军进驻时可接管政务法令,当地人与当地人好沟通,便于宣扬秦之令这是其二。此二者,乃万代之基。”
  至于后续怎么操作,顾衍相信自己不需要说的很清楚,秦王在心里已经有了考量。有些话,也不是作为臣子的他能说出口的。
  说了这么多,不过就是想要秦王同意纸张的生产和推广。顾衍相信,只要他此时种下一颗种子,整个民族在未来就能收获一颗金灿灿的代表文明的树。为此,他不惜代价。
  果然,秦王听完顾衍的解释笑着说,“那用歌舞的方式推广秦之威名的法子倒是有趣,准了。”身边的侍从官立刻记下。
  至于纸张的生产和销售——
  “容寡人再想想。”
  秦王不咸不淡的推了。
  回去的路上,顾衍没有让车夫直接驾车回到书院,反而是在乡野间转悠起来。颠簸的车上,顾衍想着今天秦王的态度,和周围官吏的反应,一条条一个个的分析。这是他的习惯,独自一人去考量未来的路。
  纸的出现不仅仅是动摇了贵族的基础,更是触动了秦王那根由变革和稳定争夺着的神经。
  国君不知道他的才能吗?他不知道纸是好东西吗?
  不,秦王比谁都清楚。所以,他才害怕。
  公元一世纪,差不多就是三百年后吧!大陆的西方,是秦人不知道的一个国家,能工巧匠为了提高生产某种东西的效率,为皇帝进献了一个可以大幅度节省人力的机器。皇帝下令重赏了工匠,然后摧毁了那个机器和它的制造图纸。
  这个国家,叫罗马;这位皇帝,是维斯巴芗,一位以重整国家,善于用人且励精图治闻名史书的皇帝。
  维斯巴芗不知道机器可以促进生产,而生产可以为国家带来繁荣吗?
  他知道,但那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更何况,技术的发展并不是此时最需要的东西——纵使它可能节省人力,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如果他所言的纸的作用仅仅是可以给民众洗脑,秦王肯定就答应了,可惜的是,顾衍知道,朝中的大臣知道,秦王更知道,纸的出现不仅仅会带来这些。
  阶级的更迭,百姓的诉求,甚至国家的走向都会被看似小小的举动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所有人,至少是除顾衍以外的所有人难以预估的。就是顾衍,其实也不是真正清楚纸的出现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多大的改变。
  技术代表着变化,而变化带来了风险。
  这太要命了。
  孟德斯鸠指责磨坊的大量推广让工人们失业,蒸汽机的改良者瓦特晚年也抱怨自己的发明实在愚蠢。
  顾衍此时必须承认,自己的心急。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并不后悔。
  在有限的前世记忆里,顾衍知道在公元前2500年道公元500年间技术几乎是停滞的状态。技术对既得利益者来说当然是好的,但我可往,寇亦可往。
  另一个顾衍想做出来的东西——雕版印刷,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罗马教廷曾经推广过一个非常实用的技术,印刷机。滚滚而出的铅字印刷机让教皇御令,圣经,甚至赎罪卷大量的生产出来,散如百姓群体里。但同样从印刷机里出来的还有俗语版的圣经,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等等教廷不允许的东西。
  如果敌人从技术发展中得到的利益比自身更多,那技术发展不要也罢。
  而歌舞却一直存在于各个阶层的生活中,只要稍加改变词语就能起到和纸张同样的效果,秦王自然第一选择它。
  当然,顾衍有时觉得可能是自己提出这件事的时机不对。
  秦王嬴稷已经老了,就算他比顾衍记忆里多活了几年可这不代表他还是雄心勃勃的盛年时代。如果嬴稷在四十岁时听到顾衍的建议,恐怕他现在已经是不论身份年龄任官的秦国最年轻的相邦了。
  但,时间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如今顾衍面对的事实就是不愿改变,或者说恐惧变化的王上。
  “王上实在是”嬴政听完顾衍的解释后,皱着眉头说,“不过是百姓识字而已,多加引导甚至可以让天下人唯君王唯是从至于传发书物,只要命专人审查即可,也不必因噎废食吧!”
  顾衍轻声笑了出来,嬴政总能在自己有些灰心的时候给自己力量。超越时代的眼光出现在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也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个皇帝身上真不奇怪。
  “先生可还有顾虑?”嬴政看顾衍半天没说话,疑惑的问。
 
 
第21章 
  “没有,只是刚刚想起一个定理,笑自己痴罢了!”顾衍笑着说。
  嬴政和顾衍学了数月的墨者之学,定理是什么已经很清楚了,于是好奇的问起来。
  “嗯是一西方圣人提出的理论。”顾衍随手指了一下地图上秦国以西的地方,嬴政顺势看向那片没有准确图录的土地,心里琢磨着顾衍的无心之言。
  西方圣人?秦国地处最西,向外就是蛮人之地,那些蛮人连文字都不曾有,更不可能有圣人出现。那么,先生指的是蛮人再向西吗?那里竟然有国家!
  心神向往甚至有点没听清顾衍说什么,直到顾衍挥挥手将他的魂拉回来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连忙拜服道,“是政之错,还请先生细说。”绝口不提自己刚刚为什么失神。
  顾衍没有生气,小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就连他自己有时看书都会走神,便轻松的笑笑,“无事,刚刚讲到技术的变化。”
  “西方圣人总结百姓和生产后提出,在人口增长和贸易条件的制约下,百姓的收获定不断趋向生产所需的量。”
  “不断趋向生存所需的量?”嬴政皱着眉头仔细思考。
  顾衍画了个数学抛物线给嬴政解释了一下自己会用到的趋向,指数增长等词的基本含义。确定他都懂了后才接着说。
  “就是在如今,不论我拿出什么奇技淫巧使生产各种物资的量增加,百姓的生活都不存在任何可持续的指数增长的可能。”平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由存量竞争和零和博弈组成的。
  嬴政不是很能理解,“百姓既然多加生产,只要君王不征收重税自然衣食无忧,若再加上推广书文,数十年后必然会小有积攒,为何不能有指数增长?”
  “因为人口。”顾衍指着纸上刚刚画的横纵坐标,“若是百姓亩产一石粮,只能堪堪养活三人,那生下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孩子自然因为粮食不足而亡。”
  “若是因为先生帮助,产两石粮,孩子便能活下来,可生育不会停止,直到农人堪堪养活六个人时,第七个人饿死,他们的生活依旧是只能维持温饱。”
  虽然很残酷,可嬴政说的对。在马尔萨斯-李嘉图模型下的社会,任何由技术所带来的增量都会迅速被人口增长抑制,从而使百姓生活依旧维持原状。结果就是,任何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都在温饱线上浮动,所有古代世界的国家财富总量,都是人口数乘以温饱线数。(1)
  所以,只要增加国家人口总数便可以轻易提高国家财富。而人口增长的前提便是国家稳定,所以对于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持久的社会稳定比技术创新更靠谱。
  世界的本来面貌,对于古代社会(2)的人来说一直是一样的。汉武帝和华盛顿所统治的国家城镇化率差距甚至不会超过百分之10。
  在零和博弈的世界,没有人会相信双赢的存在。
  但顾衍在心里想,自己面前这位可不是什么大多数统治者。
  “人口和技术,不能同时存在吗?”伟大的统治者怎么能零和博弈呢?当然是全都要啦!
  作者有话要说:(1)马尔萨斯-李嘉图模型,出自《经济思想史》
  (2)古代社会的时间划分有很多,这里使用摩尔根的看法,大约为公元前170万年起到1911年清亡。摩尔根死于1881年,所以古代社会的结束他没有看到,这里使用他对古代社会开端的认知,结束使用封建王朝灭亡时间。
  作者君被作业活埋
 
 
第22章 
  他们的话题早就从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变成了发展技术会怎样了。顾衍并没有天真的认为封建帝王会有多么看重技术的发展,他们将国家看作自己的东西,并不会在乎百姓的安危,自然也可以凭借喜好决定一项技术能不能被广泛使用——他们还要考虑,一项技术被推广后的后果。
  而嬴政却问出了如果稳定和技术他都想要,该如何做这样的话。
  顾衍沉默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而嬴政却专注的看着他,不像对待曾经那些顾衍没有回答的问题一样转移话题,甚至有些执拗的看着他,然后行礼道,“请先生教我。”他有一种预感,秦国乃至天下的未来会因为顾衍接下来的话而改变,他会成就自己,也会成就这片土地。
  一切都会被改变,甚至他重生以来最大的依仗——‘预知’的记忆那点最后的价值都会被消磨。
  他不知道顾衍接下来的话究竟会为秦国带来什么,是不世之功,是鼎盛万年,还是灾祸频发,是民不聊生。就像是博戏一样,嬴政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怎样的未来,可这种未知带给他的不是恐惧,反而是兴奋。
  头铁的嬴政根本就没考虑过要是玩脱了会怎样,满心都是崭新的未来。
  他又催促了一句,“请先生教我——”
  顾衍这才面色冷凝的说,“你究竟有没有”听懂。只要稳定,嬴政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技术带来的结果甚至不比单纯的修身养息更好。
  其实顾衍都有些退缩,技术带来的利益是带有风险的。他习惯了现代追求改变,日新月异的思维模式,完全忘记了对于小农经济来说,任何一种改变,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设计都是无法承受的。古代社会更需要修身养息,而不是搞事。
  可,他眼前的这位却是中国历代帝王里能排得上号的喜欢搞事。简直是生命不息,搞事不止。
  陛下,奇观误国啊!
  虽然在理智这样劝解着顾衍,可感情上顾衍还是满心欢喜。
  他高兴于嬴政对他的肯定,又感念他短短的一句话就将自己从自暴自弃的泥潭里拉了回来。他一直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这一点是从未改变的。
  可当自己以为的道路被自己推翻时,痛苦是他难以接受的。那甚至是比他第一次目盲还要让他崩溃,他原本是打算用给嬴政讲解的方式让自己理清思路并且冷静下来,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发展成这个样子。
  “依旧是技术发展。”顾衍轻轻地说,像是害怕惊扰一个时代似的。
  “但,如今识字者少。”嬴政听到顾衍的提示后,自顾自的分析着,“先生大才我平生未见,可见人才产生之难。若是先生之才乃万里挑一,那我便使天下人都识字,必有似先生之人产生。”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