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曲申出来,还未与卫家碰过头。他约在这里,并不引人注目,但唐刚刚发来消息,说M&C的祁总跟他在广逸风雅“凑巧”遇到,还邀他同席,这个面现在不好碰。
卫昌让司机返程,然后调出手机联系人,翻到首字母Y,犹豫片刻,拨了列表第一个人的电话。
“喂?”姚淮接得很快,没问好没称呼,一个语气词还裹了两下,像在吃晚饭。别人接上级电话忙不迭学周公吐哺,她呢,不知是不客气还是不见外。
卫昌冷着脸:“姚淮,你们兄妹俩还真会支使人。”
“嗯?”对面终于嚼完了,“支使谁啦?关我哥什么事。”
“你继续装。”卫昌不耐道,“跟踪这种小孩子把戏,有必要吗?”
“是没必要——”姚淮忽然笑起来,笑声隔着雾气潮气,又低又轻,仍然精准敲上鼓膜,敲出好大一声,“可不用这种把戏,卫局长怎么想得起来联系我呢?”
卫昌神情一滞,不自觉将贴在耳上的听筒微抬几许。
--------------------
不好意思久等了~依旧是希望有评论的一天~
第83章 83 永宁
83
“我以为,是你不想跟我保持联系。”
这是姚淮打开门听到的第一句话。
对方跨进来带上门,把她抱进卧室的途中,低声说了第二句。
“还是不能……?”
这次她很快回答:“不能。我用手帮你。”
姚淮发觉这两句太硬,主动抬手搂住他的脖颈,贴在他耳边,“你可以常来……”
紧接着,后背着陆,卫昌覆唇上来。
有上次不期而遇的温习,他们似乎完全找回了曾经短暂的默契。
醒来时,姚淮背对他,披着睡袍在床头柜旁边的收纳箱里翻拣。夜色昏沉,雨犹未歇。
卫昌圈住她的腰,把她揽回身边。
下一秒,目光被露出的箱子里那些杂乱的旧物吸引。有不少他都眼熟。
“从你哥那儿搬出来的?”卫昌慢慢坐起来,有点意外地问,“怎么突然都搬来了?”
她不怎么在意,靠着床头,打开一支翻出的香水,懒懒地喷了一点,细白的手腕交叠,摩挲动脉处,“我放过唐书记,我哥发现了我们在联系,不让我跟你在一起。吵了一架,就搬了。”
金狐首的潘海利根,前调散逸,腕上绽开玫瑰结出柑橘,太柔太甜。
卫昌无意识地嗅了嗅,摸到那手腕握住,从背后搂紧她,鼻尖埋进姚淮耳后漆黑柔软的发丝,“愿意跟我重新开始了吗?想我了?”
“试试。”姚淮挑了个舒服的姿势倚进他怀里,话锋一转,“唐书记已经没事了,呼南高铁的走线设站原定年中公示,延后了这么久,该出来了吧?”
“……这个月底。”卫昌微微皱眉。上一次就是交易,这次,他不想再跟她谈这些。
姚淮一笑:“等落定城东设站,我哥肯定比较高兴,到时候我再带着普元物流接下岐阳水稻的消息回去,说不定他会同意?”
卫昌发觉误会了她,额头舒展,反而顺着她的话题说下去,“岐阳的水稻……是姚江当年在宁省的成果吗?”
“算是吧。”
身后的男人没有看见她刹那间沉落的笑意。
十年前,姚江来宁省扶贫,主要任务是做大田实验。用主效耐碱基因AT1提升水稻的种质、产量,选育适合宁省盐碱地的杂交稻,实现此基因的应用前景。
是她把姚江从北京叫来的。
那年她二十三岁,刚毕业,是派驻永宁村的第一任扶贫队长。认识卫昌时,他被家里放到一线历练,是她的直属领导,县委扶贫办主任。第一次到永宁村,卫昌调研,姚淮赴任,两人同道。
这地方,穷得没颜色。
姚淮从小就知道老家缙坪穷,却不知道还有地方能比缙坪更穷。缙坪多是砖瓦房,永宁东头到西头,没有一家不是歪歪斜斜的褐黄色夯土房。厕所是木板茅草搭的旱厕,稍有不慎,怕会踩断木板摔下去。
村广地散,人均零点九亩耕地,百分之六十是盐碱地;一百八十七户人家,六百多人,文盲率近百分之十五,半数以上不超过初中文凭,大专以上不到二十人。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六成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村民脸上没表情。放羊的路过,朝他们看一眼,不作停留,没有任何好奇。羊也瘦得皮包骨头。
村长姓朱,是个中年人,面容严肃。来接他们时,身边还跟着上初中的儿子。村长只在介绍他的时候笑了一下,说叫朱小桓。
朱小桓个子很小,表情怯生生的。姚淮上来牵他,他把手缩进袖子里说,姐姐,我手脏。
姚淮拍拍他的脑袋,没说多余的安慰的话,转头看向卫昌,目光像秋天山中凝露的石头:“主任,三通五改,就从通水开始吧。”
从这一眼开始,卫昌听见山泉迸溅,脚下的大地跳动如歌律。
--------------------
已经预感到了正牌小(老)情侣暂时离线的无聊…请等等我~这个部分大概就两章,小历不会离开太久!
第84章 84 盛夏
84
他们去时是隆冬。
烈风如刃,刃刃刮面。姚淮跟着他爬土坡,钻林区,上山岗,刨碱地,要赶在开春前摸清永宁的家底,拿出本年度的建整扶贫总体规划讨论稿,为这里找出路。永宁很大,除了人的居所,还要梳理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村委会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公共的,已经用了五年,坐垫干扁扁一块。姚淮要去问村里有没有人家能再借一辆,朱村长犹豫着摇摇头。卫昌推着车说,“算了,上来吧。大部分还是得下来走,先在后座将就将就。”
姚淮便没有踌躇,扶着车钢架跨上去。颠簸之后就是漫长的跋涉,几天下来好像骨头散了架。不知哪天,自行车后座上多了个男式棉服捆成的坐垫。卫昌不会长留,此行从简,只带了两件外套。
工作队住在村委。她把衣服拆下来放回他那间房,认真地说,主任,心领了。
她不是富裕人家出来的孩子,命里一饮一啄,额外的好意,都免不了要在心中计算价格。怕还不起,轻易不欠人情。
由朱村长指引,他们靠一辆车两双腿走遍了永宁。
长河凿刻的土塬丘壑逶迤辽阔。永宁村属黄灌区,高纬蒸发强,地下水不足,长期的蒸发使水中的盐碱成分驻留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地利用率极低。传统的治理方法,控灌、暗管集水再利用,都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当下的永宁,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都资金紧张,要科学防治,不现实。
两个人白天踏查,晚上开会。全靠发展经济作物,没基础,不行,何况还有二十亿亩耕地红线划进永宁,不种粮,不行。
钨丝暗黄,灰黑的灯泡下面,桌腿参差摇动。
卫昌说,宁大不是一直在和省里的扶贫办合作实验基地吗,可以争取一下。
他说得郑重,但卫父当时也只在市委,永宁村哪里入得了省级项目的眼。
姚淮撕了几页笔记本在桌下垫了又垫,发现地面根本不平。没用水泥的裸地,几张纸怎么填得平?但裸地也方便,不必拆改,万丈高楼可自足下始。
她放弃垫桌脚,抬起头来,两只眼睛是簇新的灯泡:“我有个主意,要问问我哥。”
前两年,姚江导师的团队以高粱为材料,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和它的作用机制。上次在县城里通话,她知道姚江用这种基因转育的杂交稻,在产量上已经有了突破。姚淮的主意,是想让他从农科院跟省里接触。
可惜没成。他们都还没那个资历。
不过姚江说,宁省邀请他个人进农业局,给永宁开辟试验田提供支持,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的条件。
她想了想,片刻后道:哥,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卫昌不知什么时候跟了出来,站在一旁,姚淮不避开,他就静静看那细剑般的眉,一低一扬藏锋敛锐。
姚淮知道姚江不是皓首穷经的人。他做科研,看重那些成果的实际应用。永宁是一张白纸,如果肯耕耘,能亲眼看见自己的研究实现价值。
姚江在那头笑,说:“好。等着。”
两个月后,姚江处理完北京一切,千里奔宁。
姚淮这才知道,他和女朋友分手了。
卫昌习惯了姚淮和自己保持距离,第一次见这姑娘抱着个男的不撒手,哼哼唧唧,说什么“那我没嫂子了怎么办啊”,“你赶紧打电话回去哄哄人家嘛”。
姚江拍了拍她的脑袋,平和地说:“我们想法不同,是该散了。”又捏一下姚淮的脸——都皴了。原本好好一个洋娃娃,现在灰头土脸,倒还闪闪发光。
“姚淮,我不过来,也会有别的事分开我们。”双亲已故,姚淮和他殊途同归,事业和妹妹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
姚淮还有些不甘心,姚江的余光远远瞥到卫昌,压低点声音,“你领导在后面。”那男人浑身的衣着派头一看就是哪家的公子哥儿,却出现在这里,脸上有和他妹妹相似的神情。
姚淮站直了,转过身挥手喊:“卫主任。”她把手举得高高的。
这一叫,做上级的反而收了收表情,主动走上来。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握手时,卫昌握得很实,说:“谢谢。”
姚江从小不容易晒黑,学农之后晒黑了也恢复得很快,刚钻了几个月冬季大棚,正是一年里白到反光的时候。村里人没见过这样白净又结实的青年,被雇去平整土地的,总要多打量他两眼。
他的气质和脸孔不大相配,被院里同事笑称“老成”,“一眼能望见三十年后的老专家”。
卫昌带着总体规划回了县上,姚江这边有农业局支持,有条不紊地开垦试验田;姚淮则头疼,为别人好,人家不一定领情。
送上门五百块钱的农具,下回再登门就不见踪影。朱小桓整个寒假都待在村委,成了工作队的编外成员,主动请缨给姚淮当间谍,打听到人家三百块把农具卖了出去,全花在吃喝上。
等扶助,靠救济,占便宜。初见时瞧着木讷淳朴的乡亲,具体开展工作了,竟听见噼里啪啦的算盘声。不是所有的“穷根”都在环境。酗酒的、嗜赌的,或者单一个“懒”字,都能拖累一家子。
春寒料峭,入夜干冷。姚淮睡不着觉,裹着外套沿着田埂散步。永宁基础设施落后,田间还没有机耕道,走出去约莫两公里,踩到一脚湿泥,抬头看见前面有个小标牌,发现是到了姚江的试验田。滞闷的拔足声一响,迎面来了个黑乎乎的人影,姚淮也不害怕,看轮廓就认出来了,纳罕道,“哥?”
“大晚上瞎跑。别往前走了。”姚江穿着胶鞋走过来,转个方向蹲下,“来,背你。”
姚淮嘴角一抿,故意跳到他背上。姚江只歪了一下就稳住,往后捞着她的腿弯起身。
“比小时候重不?”她探头笑嘻嘻地问。
小时候她跟姚江上山摘桃子,说要帮他拎,可后来走不动了,姚江只好连人带桃背着下山。
“一样轻。”姚江说,“让你多吃点长高,总不听。”
“我都二十三啦,长不高啦。”姚淮勒着他脖子,轻轻晃那只冰凉凉的脚,下巴垫在他头上看天。银河如蛟,从漆黑的深空舞过,洒开漫天银鳞。
过了会儿,她小声说,“欸,听说你今天把人姑娘弄哭啦?怎么回事?”
“哭了?”姚江皱眉,“我让她先顾自己家的地,她妈妈都来找两回了,踩坏好几棵苗。”
“你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人家干嘛放着自己家地不管非要帮你?”姚淮又好笑,又有点心疼那女孩儿。
“这里一年只能种一季稻,选育不成功就只能等明年。”姚江把她往上托了托,两人的重量叠加在一起,脚步声沉缓清晰,但并不迟滞,“我没有谈恋爱的计划。”
“可是,喜欢一个人没办法计划啊。”
姚江默了半天,还是说:“你喜欢谁?”
“……”姚淮微笑,偏过头枕在他头顶,“哥,你这么问,不是知道了吗。”
姚江又默了片刻,放手换姿势把她一拎,托着背往田里抛,“把你扔下去信不信?”
“啊啊啊哥哥哥救命救命——”姚淮张牙舞爪地大叫。当然晓得姚江不会松手,但他仗着胳膊有劲儿做得太真,凌空感也很吓人。
一回到背上,一双爪子扒住他肩膀,立马翻脸:“姚江!你打一辈子光棍算了!”
然而每到白天,她不再惦记哪个人,也不是谁的妹妹,是姚队长。
看她发愁,朱小桓也跟着干着急。
朱村长读到大专毕业,外出务工过,最后还是放不下孩子,回了村。他明白事理,也通晓民情,跟姚淮说,大家没受过什么教育,眼皮子浅,扶贫先扶志,我给做做思想工作吧。
宣传本是工作队的分内事,然而三通五改是硬件基础,姚淮正着手进行农网改造,便满心感激地把担子交给了朱村长。
她太年轻,太乐观,还不知道扭转观念、凝聚人心,比改造房屋移山易水难得多。朱村长连月来的全力配合和对改变家乡的热情,也让她没有怀疑不久后大家参与脱贫产业的积极态度。
等到合作社学习宁省成功案例种植葡萄失败后,村民们拿着村长和社长签的“保本承诺”来找工作队,姚淮终于了解,朱村长是靠吆喝“不赔本的买卖”帮她拉来了人。
这种承诺不合理也不合规,工作队怎么能认?
最混乱的时候,卫昌从县里下来,守在工作队门口用大喇叭讲道理,表示总体规划是自己拟的,各级审议通过,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事,损失的大头其实是队里的专款。姚江从田里回来,守在姚淮身边,跟她一起听村民怨怼诉苦。
任姚淮跟大家说什么,损失无法弥补,事实仍然是村委和朱家被架了出去。
39/61 首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