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淮之前每个月给家里汇十块钱。
“这钱再说吧。”顾淮抛下这个模棱两可的话。
再说吧?那就可能是不给了?
这下不止李凤仙,顾家人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突然意识到家里一年的收成才小几百块,而顾淮每年给家里最少120块。顾淮才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有他在才能一个月吃上几口肉打打牙祭。
“这可不成,你弟弟马上就要定亲……”李凤仙话还没说完,就卡在嗓子眼了,因为她看见了顾淮冷漠的眼神,吓得瞬间就禁声了,比顾福实冲她喊几百遍都强。
宋知时说:“哦,对了,其实还有个事儿……”
顾家人已经被这接二连三的消息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了,现如今只想默默说一句,有话您赶紧说吧。
宋知时放下筷子,郑重其事地对顾海夫妇道:“说起来,今天我发现妞妞唱歌还挺好听的。”
众人一脸莫名其妙,不是在说工作的事儿嘛,怎么突然扯到孩子唱歌上面去了。
徐惠兰却秒懂了宋知时的意思,激动得不能自已,话里也带了几分尊敬:“您这话的意思是……”
宋知时笑了:“这话的意思就是,妞妞以后说不定可以走唱歌的路子,这不比待在村里种地强?”
顾大妞确实有一副好嗓子,虽然不知道以后发展如何,但是宋知时知道自己的鼓励肯定可以给顾海夫妇一记强心针。
“什么?”李凤仙难以置信地站起来,差点把椅子给踢翻咯。
“真的吗?那我们大妞以后不就前途无量了?”顾海的反应也是激动,顾大妞是他的独女,自然也是他心肝宝贝,原本这孩子在家里不招长辈待见他就挺不舒服的,现在才知道女儿还有这本事。此刻,他恨不得让女儿跪下拜宋知时为师,毕竟文工团的工资刚刚对方也说了,是农民家庭几个月都赚不到的。
不过宋知时也没把话说死:“前途无量也得看怎么培养,文工团是要考试的,对文化课有一定的要求,你们之后也得送妞妞去上学才行。”
顾淮夫妇连连点头答应,把宋知时的话奉为圭臬。
如今在场唯一不高兴的那就是李凤仙跟李金生夫妇了,她们自认宝贝孙子儿子也不差,怎么就被一个女娃娃给比了下去。
可上午才阴阳怪气说了人一顿,现在要宋知时给她宝贝孙子看一看,李凤仙还真拉不下脸。
不过李凤仙拉不下脸,张翠翠可不会,她可不会为了这点小事跟儿子的前途不过去。而且她跟宋知时本来也没什么矛盾,何必为了婆婆把两人关系闹僵呢。
一时之间,饭桌上人心各异,好好的一顿午餐吃得人心里五味杂陈的。
宋知时出了口恶气,心里也爽了,不想让他吃好饭,那行啊,所有人都别想吃好了。
午饭过后,顾淮拎着一众礼物,把宋知时带了出去。
“咱们去哪?”
“去我叔公那里拜个年。”
这次出门,宋知时再一次体会到了顾淮的好人缘。
一路上跟他们打招呼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对顾淮。宋知时觉得还蛮有意思的,比顾淮年纪大的,基本叫他老二,跟顾淮平辈的,则戏称他为顾老二,比顾淮年纪小的,基本都叫他二哥或者顾二哥。
好像除了顾家那些奇葩家人,村里人其他人都蛮友好的。
还有一件让宋知时想不通的事情。昨天刚来村里的时候,他就感觉顾家村哪里有些违和,可要他说又说不出来。
现在天光大亮,再仔细看看,他才发现违和感在哪里。
之前他去凌家村的时候,那边的房子基本都是黄土搭建而成的,而顾家村的房子却用着上好的青砖,你要说一两个富户是青砖也就算了,这里家家户户都是砖房,看起来富裕得很,跟他下乡演出去的其他村落完全不一样。
走在路上,顾淮跟他提起了这个叔公。
对方是顾家村为数不多跟他俩一样结契的家庭,两位叔公都已年逾六十,相伴了几十年,感情甚笃,他们是从小对顾淮最好的人。
能让顾淮这样反复交代的,那他们对顾淮的意义肯定不一般。
宋知时跟着他到了村子中间一户人家。奇怪的是,人家都是青砖做的房子,而他家却是低矮的泥坯房。
叔公家的院子和顾家差不多大小,收拾得非常整齐。院墙里堆着一捆捆地柴火和秋日收的苞米,院子中间有个压水井,旁边放着张小石桌。
顾淮带着宋知时进院,一只花色土狗摇着尾巴跑了出来,从它对顾淮非但不怕反而迎上来的态度能看出,彼此是很熟的。
这时一个男人从房里走出来,他看见顾淮惊喜道:“二哥!你咋来了?我听人说你回来了,可是昨天太晚了就没去看你。”
“嗯。”顾淮点了点头,就算打过招呼了。
“这位是宋知时,你别叫他嫂子,喊他宋同志就行。”怕宋知时尴尬,顾淮索性什么都帮他说了。
“行,宋同志你好,我叫顾山,是二哥的发小。”顾山热情地朝着宋知时打招呼,又招呼两人坐下。
“你好,宋知时。”
屋内,一道苍老的男声传来:“小山子,谁来了?”
顾淮朝里面喊了一声:“三叔公,小叔公,是我。”
屋内的声音变得有些激动:“是阿淮啊,快快进来——”
“大大,爹,那我去打水。”顾山也跟着喊了一声,完事儿就一溜烟跑了。
顾淮像是看出了宋知时的疑惑,在他耳边轻轻说:“顾山是被领养的。”
宋知时表示有点震惊,但也能接受。
跟宋知时想象的不同,炕上坐的两位老人均身体健康,面色红润,身材壮硕。
见宋知时来了,其中一位还热情地端了一把椅子过来。
“别客气,把这里当自己家就行。”
另一位老者打趣了一句:“你还知道回来看我们这俩老头子?还以为你的心在外头呆野了呢!”
顾长胜是顾家村的大长辈,长字辈的,比顾福实还大一辈,教育顾淮绰绰有余了。
“就是,你小子藏的够深的,找了个好看的媳妇就不回家了?”
顾淮没有反驳,脸上是宋知时从未见过的温和。
两人细细询问过顾淮和宋知时的近况和工作,这才满意点头。
这时,顾淮对宋知时说:“我跟叔公们还有事情要谈,你去村里转转。”
宋知时知道肯定是有什么话不方便当着自己的面说,于是便道:“行吧。”
等人走了以后,顾长胜才收了笑意:“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怎么突然回来了?”
顾淮直截了当地开口:“两位叔公——”
“我想分家。”
第69章 离婚
顾长胜也没问原因,只是深深地看了顾淮一眼:“你考虑好了?”
“是,这次过来想请两位叔公做个见证!”
农村分家也很常见,毕竟顾家三个儿子都已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剩下那两个也快的很。但分家又跟法律无关,只能请家族中的长辈做个见证。
顾长胜点了点头:“行,我们都是理解你的,这些年你不容易。留下吃顿便饭吧,我让小山子去做。”
“不用,我们刚刚吃过了来的。”顾淮婉拒。
顾长胜强硬道:“那就吃晚饭!我让小山子去买肉!”
顾淮无奈只好答应:“买肉就不用了,我给你们带了两块猪肉和一块猪板油,都是很新鲜的。”
两位老人这才展露笑颜。
另一边,宋知时百无聊赖地在村里闲逛,因着顾淮的缘故,也有不少冲他打招呼的。宋知时这人,别人对他好,他礼让三分,自然一一回礼过去。只是并他不知道,当他转身离开的那一刻,刚刚还散落的村民们立刻聚到了一起。
“那就是顾老二的契弟?”
“是啊,这小伙子长得真俊。”
“哼,再俊有什么用,那也是个男娃,男娃又不能生养,顾老二这一支算是断咯。”
“啧啧啧,你说多可惜,要是顾老二跟他不是一对,这两个人那可是多好的夫婿啊。远的不说,就咱们村,多少姑娘想嫁啊?”
“那你就别想了,他俩一个部队军官,一个好像是老师吧,还能看得上村姑?”
宋知时逛了一圈,身上也有了热气,这时他发现自己好像走太远了。
不远处是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坡,上面遍布了枯萎的荆棘丛林,即便看了多少次都会让人心生仓惶。只是其中有一座山头特别奇怪,光秃秃的,别说一棵树,甚至一根草都没有,它就像一个孤独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个小山村。
这时,前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宋知时放眼看去,竟是一群姑娘欢呼雀跃地从村外走来。
她们中为首的那位,个子高挑,厚嘴唇小龅牙,扎着俩小辫,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破棉袄,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农村姑娘形象。
宋知时对顾家村是完全陌生的,但是却莫名觉得这姑娘有些面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自己好像在顾淮身边见过这姑娘吧。
她叫什么来着?
反正不姓顾,姓……好像姓张?
张什么来着?
张……张秀芝!!!
一个名字在宋知时脑海里浮现。
这是顾淮家里的保姆张秀芝!!!
原来她竟然跟顾淮是同村的?
宋知时上次见她的时候,这姑娘已经四十好几了,不过依稀可以看出一些年轻的影子。这个张秀芝一直尽职尽责帮顾淮带家里几个孩子,一带就是十几年,所以顾淮才能一心扑在事业上。
宋知时不得不感慨一句:真真是大佬背后无私奉献的好女人啊。
可这是一本可以开后宫的年代文。
谁知道她是真保姆还是小保姆?
一个女人跟着一个男人十几年,还不图钱不图名分,这还能图什么啊?
说起来顾淮可真是艳福不浅,一会儿来个明艳美人朱露莎,一会儿来个爽朗护士雷青青,哦差点忘了,还有一个娇俏女医生肖洁,现在又来了一个吃苦耐劳默默付出的小保姆张秀芝。
呵呵,看来他的离婚计划又要提前了呢。
人群中一位观察敏锐的女知青突然说:“秀芝姐,那男的是谁啊?怎么一直盯着你看啊?”
她们知青都是住在村子最外边的,今天一大早又去镇上赶集,所以根本不认识这个陌生的少年。
张秀芝远远看了一眼,心里猜到了几分,于是便跟众人解释:“如果我没猜错的话,那应该是顾淮兄弟的契弟。”
“顾淮?是那个顾营长顾淮吗?”
“是啊。”
“原来他就是金花说的嫂子啊,还确实长得怪好看的。”
“哈哈哈,谁说不是呢。”
也不知道这话刺中谁了,一个女知青蓦然笑了起来。
“嗤——这两大男人在一起有什么意思?又不能传宗接代,闹着玩吗?”
见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她身上,那女知青更来劲了,说话也放肆了起来:“要我说找男人还不如找女人,这女人能洗衣做饭,能生孩子,能操持家庭,那男人能吗?也不知道顾营长的父母怎么想的……”
张秀芝跟顾淮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对他的情况也算是知根知底。
说起结契兄弟这事儿,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可那都是穷苦人家,走投无路才会这么做的。顾淮要工作有工作,要长相有长相,要人品有人品,根本不愁找对象,就是摊上这对父母,不太负责任。所以张秀芝心里一直挺为顾淮感到惋惜的。
可惋惜归惋惜,这并不代表她可以容忍一个对顾淮全然无知的陌生人,对他包括他的家人肆意侮辱。因此,当她听到这位女知青的话,心里十分生气,说话的口吻也冷硬了几分:“这是我们河洛的风俗,你们虽然不是本地人,但也希望你们可以尊重我们。”
这位女知青就是先前跟顾金花起矛盾的那个,张秀芝的话在她听来就是嘴硬,不禁冷笑连连:“什么风俗,我看是陋习,是封建糟粕,当年破四旧怎么没把这事儿给批了?我看应该反应给上面知道一下。我们是下乡知青,来支援建设乡村的现代化的。知识是我们的武器之一,我们也要用知识来挽救你们!”
“姐妹们,自古男女结合才是顺应自然,顺应时代,这种结契的陋习就应该被彻底取消!”女知青说得慷慨激昂,丝毫没发现其他女知青看她的眼神已经隐隐变得不对了。
有个在顾家村呆了很多年的女知青忍不住站了出来:“晓玲,你在说什么呢?顾同志跟他契弟分开了,是能来娶你还是咋?这是人家的事情,咱们是外边来的,跟咱们完全没关系。”
晓玲被说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后一跺脚自己就跑开了。
张秀芝跟其他女知青们一道来到晒谷场,这里热闹非凡,正在排练元宵节目呢。
顾家村连着周边几个村,加起来有七八十个知青,都住在这一带,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来到农村也不忘搞文艺工作那一套。
不过别说,还真给村里的父老乡亲带来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节目,也让枯燥无味的乡村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
张秀芝担任活动的后勤队队长,跟着另一个女知青崔霞专门负责节目道具。
眼下两人正补衣服呢,不知道怎的就聊到了找对象身上。
张秀芝前脚才骂完一个痴心妄想的,现在极度敏感,听着崔霞的口风,立刻就急了:“咋?你也想要当军官太太啊?”
崔霞故意逗她:“我的好姐姐,难道你不希望我嫁的好啊?”
张秀芝两眼一瞪:“尽胡说,我肯定是希望你嫁的好啊!”
崔霞叹了口气:“可你也看见了,现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帮男知青唱个歌跳个舞倒是在行,干起农活来就不行了,如果我们结了婚,两个人赚那点工分根本不够嚼用的。以后要是有了孩子,孩子户口就是个大问题,以后回城也更难了。可你要让我嫁给当地老乡吧,这里离我家千里之遥,我又舍不得我家里的父母……你说说,我该怎么办呢?”
52/155 首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