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七零年代文工团(穿越重生)——天籁星璇

时间:2023-12-19 10:17:28  作者:天籁星璇
  “是叔公?”
  “对,他说反正老二也活不了了,不如把他跟你换一下,你是英雄血脉,不应该死……”
  其实他也可以老老实实地把鬼子真正要找孩子交出去,可他不忍心。那是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
  顾福实看向自己满是皱纹和伤口,粗陋的做了一辈子农活的大手。
  时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天,他一眼不错地看着两个儿子,他必须背着妻子在两个孩子里选择一个。
  让一个刚刚才享受到生为人父的喜悦的男人,在十分钟内做出生死抉择,何其残忍!何其残忍!
  可他还是亲手把自己的亲生儿子交了出去,然后亲眼看着这群恶魔,把孩子扔到了滔滔的江水中。
  他是罪人,害死自己儿子的罪人!
  “你亲生母亲,用她一个人的牺牲,换取了全村人的性命。”
  “那那孩子……”
  “后来我们沿着河流细细地找了,什么都没找到,尸骨无存啊。七月虽然天气很热,但河水依旧冰冷……他本就先天不足,没了也好,没了就没念想了,这么小的孩子,夭折了也进不了祖坟。”
  不知何时,顾福实已经老泪纵横。顾淮也愣住了,他完全没想到真相会是这样。
  “所以你恨,你恨所有顾家村的人,因为他们的亲人都安然无恙,没有人知道你的付出。你也恨叔公,他害得你失去了妻儿。当然,你也恨我,因为我是凶手之一。”
  “我……”顾福实哽咽着说不出话。
  “所以明明我成绩更好,您却要我辍学去参军,所以从小到大,您最偏心其他孩子,因为我有原罪。真好,起码到了今天,我终于得到了答案。”
  顾淮常年冷硬的脸,竟带了一丝解脱的笑容。
  顾福实拼命否认:“不,不是的!老二,你不是凶手,你是英雄后人,你是烈士后人……这些年爹都是把你当亲儿子的。”
  “老二,你不欠我们的,你不欠我们任何人的!”
  顾淮说:“我信。”
  顾淮又说:“我信您是真心疼爱过我的。”
  他们一家人,也曾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后来呢?为什么鬼子会放过你们?”以顾淮对这群恶魔的了解,哪怕他生母付出了生命,对方依旧会进行大屠杀。
  “哼,那群鬼子从你生母口中听说了宝藏的事情,押着周围几个村的人帮他们到处找宝藏,可惜最后什么都没有找到,反而是赶来的军队,把他们都灭了!”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得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大批敌军退出大陆。
  只差一个月,只差一个月啊,他就不会失去妻子和儿子。
  这件事成了顾福实的梦魇,把这个老实的男人逼得快要发疯。
  这时,顾淮突然说:“有人告诉我,他见过我亲生父亲。”
  顾福实从回忆里抽离,呆呆地问:“是谁?谁告诉你的?”
  顾淮道:“是知时的爷爷——”
  “宋、清、荣。”
  顾福实当场愣在原地,他想到儿子这场莫名其妙的婚姻以及宋家给的五百块钱。
  原来是这样,原来竟是这样……
  顾淮得到了所有的真相,便也不再多留,转身快步而出。
  “老二——”顾福实突然开口把顾淮叫住。
  “你不要怪你娘,她是无辜的,她什么都不知道。”
  “阿淮,我的儿啊,是爹对不住你。”
  随即,顾福实又期冀地看着顾淮离开的背影,喃喃道:“你还会、还会认我这个爹吗?”
  顾淮顿了顿脚步,并没有回答。
  分家第二天,宋知时一大早就被外头的喧哗声吵醒了。
  他走出去一瞧,原来是李金生夫妇准备盖一堵墙,把他家跟顾家隔开,李凤仙带着一双儿女正忙前忙后地张罗着。
  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搞了那么多的青砖,看着破败风化,却又坚固得很。
  这时,顾家大门被人敲响了,院子里其他人忙得热火朝天的,宋知时只好自己去开门了。
  门外站着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
  宋知时并不认识,遂问:“你们找谁啊?”
  男青年恭敬地说:“我们找住在这里的宋知时宋同志。”
  “我就是宋知时,你们找我干嘛?”宋知时好整以暇地看着两人。
  “你就是宋知时?”女青年惊讶道。
 
 
第73章 排练
  宋知时跟顾淮莫名其妙地陷入了冷战。
  从分家的第二天开始,基本上宋知时睡觉,顾淮还没有回来,宋知时起床,顾淮已经出去了。
  等过了两天,宋知时才会过味儿来,对方这是在躲他呢?
  合上手里的书页,宋知时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了不远处排练的众人。
  他之所以在这里,事情还得从两天前说起。
  当时一对陌生的青年男女找上门,指名道姓要找宋知时。
  宋知时觉得很莫名,他在这里除了顾家人和顾家两个叔公,基本就没有认识的人,这两个人怎么找上门的?
  “你就是宋知时?”女青年惊讶道。
  男青年轻斥了一声:“春晓,放尊重一点。”
  宋知时懒得跟他们兜圈子,直接问:“你们是谁?找我干嘛?”
  男青年道:“宋同志你好,我叫周光,这位是李春晓,我们都是附近村落的知青。”
  宋知时点了点头。
  “是这样的,我们知青私下组建了一个宣传队,马上就是元宵节了,想表演给父老乡亲看,听说您是市文工团的,所以想向您请教一番。”
  “请教?”宋知时倒也不觉得自己的职业见不得人,需要藏着掖着,只是这才一天一夜的功夫,居然连村里的知青都知道了,这顾家人传话的功夫可真一流。
  “我想你们误会了,我只是文工团一个小小的演员,没办法指教你们。”
  李春晓急了:“你先别拒绝我们,可以跟我们去看看,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建议,对我们来说都非常珍贵。”
  宋知时还在迟疑,周光已经先开始了夸夸模式:“宋同志,不瞒您说,其实您来的第一天我就认出您了。去年国庆下乡汇演,我在台下看过您的舞蹈,那可真是……”
  哟,还知道他是跳舞的。
  周光继续道:“总之,我对您抱有深深的敬意!”
  嗬,这帽子戴得可真够高的。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盛情难却之下,宋知时还真没法拒绝,加上他对顾家村人生地不熟,也闲着没事干,倒不如跟他们去看看。
  不过出发前宋知时也跟他们说了,他不一定保证自己能提出多么好的建议,两人也答应了。
  等到了地方,看了一眼这个草台班子。宋知时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把自己喊过来指导,原因无他,表演得太太太随心所欲了。
  不过说起来,这宣传队跟他们文工团还有些渊源。
  顾家村算得上是最早开始接收知青的一批村庄,至今为止,在这里最老的知青已经呆了八年了。
  这几年陆陆续续开始有年轻人的加入,知青们也越来越多。乡下生活多无趣,年轻人经常会聚集在一起读书写字,有时候唱唱歌跳跳舞。
  前两年,有人提议干脆成立一个宣传队,这件事得到了所有知青的一致同意。他们原本是自己表演,自娱自乐。后面趁着农闲,也会表演给附近村庄的村民看。
  这年头大家的生活娱乐活动都很少,有节目看村民们自然很起劲。
  去年,听说市煤矿文工团居然派了一支队伍下乡巡演,公社大队村庄几乎全民出动赴这场盛宴。因为实在是人太多了,文工团还分了三场表演,有的人因为太喜欢,追着文工团跑,硬生生地看完了这三场。
  这场演出给顾家村的知青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突然觉得自己的演出不香了。
  好巧不巧,知青们的国庆表演居然被公社大队长和书记瞧见了,他们也觉得这个宣传队好得很,还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编制”,以后农闲他们可以直接以宣传队的名义下到各基层表演。
  这可算得上是整个公社独一份啊。
  不过既然在公社队长书记面前过了明路,还领了公社的补贴,那知青们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唱唱歌跳跳舞就能糊弄的。
  知青们大多干不动活儿,赚的工分也少,听说进了宣传队一场演出就有好几毛补贴,越来越多的知青,乃至于很远的村庄的知青,都开始申请加入宣传队,这就导致节目太少,人数饱和。
  周光小心翼翼地问:“您觉得怎么样?”
  他是宣传队队长,也是他一眼认出了宋知时,决定三顾茅庐,也要把这位师傅请来。
  “不怎么样。”宋知时只能实话实话。
  不,说实话的话,水平实在太差,只有合唱能听得下去。
  众人闻言不由露出沮丧的神色,这个春节他们并没有好好休息过年,为了元宵表演都卯足了劲儿呢,结果在专业人士眼里,节目质量却是如此不堪。
  不少受不了打击的女知青,眼眶都红红的,纷纷用手去拭眼角。
  宋知时毕竟是看过现代那么多大型晚会节目的人,这些问题在他看来都是小问题。
  宋知时道:“你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专业性太强的节目我建议取消,比如舞蹈。而且你们还没有经费购置服装,现在的衣服都是别的改的吧?”
  张秀芝作为后勤队队长不好意思地站出来认了,她也只在之前文工团下乡表演的节目里看见那漂亮的舞蹈裙,远远不是她们现在可以负担得起的。
  “当然,你们也有擅长的地方,比如朗诵,这个节目可以保留。”读书人嘛,读书的时候最铿锵有力了。
  “然后就是唱歌,我觉得可以多来两个,男生独唱、女生独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把它们打散了放在晚会的开始和结尾,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周光听得两眼放光,手下刷刷地记个不停。
  宋知时说:“专业性的不是你们擅长的,那咱们就另辟蹊径,出一些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表演出来的作品吧。”
  有人问:“宋同志,什么叫普通人也可以表演出来的作品?”
  宋知时想了想:“比如小品,相声,双簧?在有台本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地配合练习,应付一下元宵演出应该不是问题。”
  周光赶紧又问:“可是我们中很多人甚至都没看过小品,也没有演过小品,更何况要我们去编一个小品出来。”
  “是啊,我没看过小品。”
  “什么是小品啊?”
  没办法,宋知时只能把“答案”直接给他们:“这样吧,你们当中有没有文字功底强一点的?能写文章的那种。”
  “有!我就会!”周光毛遂自荐。
  宋知时却没要他,一个是周光毕竟是队长,需要统筹的事情很多,第二就是他觉得周光太热情了,自己有点招架不住。
  宋知时问:“还有别人吗?”
  “我可以吗?”
  人群中走出一个纤弱的青年,他戴着一副眼镜,一副读书人的模样。
  “行啊,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姚万春!”
  “行,你跟我来。”
  宋知时把姚万春带到了一个四下无人的地方。
  “我有几个小品可以告诉你,不过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只能把大概笑点说一下,你记一下。”
  没想到宋知时这么直接,姚万春眼里爆发出强烈的惊喜。
  然后就是宋知时负责说,姚万春记录。
  叙述期间,一人金句频出,一人被逗得前仰后合。
  说完以后宋知时喝了一口水:“写的怎么样了?”
  姚万春:“都记下来了,不过当中的串词和人物身份我还要再想想。”
  宋知时一共说了三个小品,都是历年春晚陕省地方台的经典之作,放在这样的小村庄表演,绰绰有余了。
  姚晚春推了推眼镜,对宋知时的敬仰之情,简直快溢出来了:“宋同志,您这脑子怎么长得啊,怎么就能想出那么多好看的节目?”
  “我也并不是原创。”宋知时摆了摆手,他可不敢居功,这些都是人家一整个小品团队,历时一年创作出来的精品,怎么可能不好看?
  “我们要尊重原创者,所以不能写你的名字,也不能写我的名字,以后也不能在外面表演,你同意吗?”
  “当然可以。有幸拜读前辈的作品,是我的荣幸。”
  接下来几天,只要一有空,宋知时就会过去看看知青们的排练进度。
  顾家村外到西坪村中间有一个小土坡,它的边上有好几些连绵不断的土堆,上面可以站不少人,正好可以当成一个一个小舞台使用。
  周光恋恋不舍地看着宋知时:“知时,你能不能看完我们元宵舞台再走?”
  短短几天功夫,他的称呼就从宋知时同志变成了宋老师,最后变成了知时。
  宋知时倒是无所谓对方喊自己什么,只是对他超乎寻常的热情感到挺不适的。
  这周光也不是河洛人,应该不喜欢契兄弟那套吧。
  “不好意思,我很快就要回城上班了,恐怕没办法看完你们的演出再走。”
  “哎呀——”
  这时,远处爆发一阵骚乱。
  宋知时跟周光只能上前查看。
  一位在外围的知青跟两人说有个女知青晕了过去。
  周光眉头紧皱:“你说崔霞晕过去了?”
  宋知时赶紧把人群驱散:“大家让让,让她呼吸新鲜空气。”
  “看看是不是低血糖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