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带着夫郎靠收租暴富了[种田]——南珍

时间:2023-12-28 09:21:02  作者:南珍
  大牛拉来配.种,一两年之间又有十来头小牛出生,越养牛越多,出生的小牛需要更加细心的照顾,当时就有两只小牛出身时还是看着健康的很,当在一次夜里就病了,后面很快就死了。
  论小牛的精细,还得是季家,他们当初那只牛就是从小牛开始养起的,所以两家商量着就把照顾小牛这个事交给了季阿姆,但这是个操心的活,所以村长家也十分厚道,季阿姆养活多少小牛,这小牛以后卖出去就分他六成。
  就这样,两家都是懂理明理的人,出了什么事情都是和和气气商量着来,要是真有什么大事,马汉子还可以赶着牛车去县里找荆行他们。
  荆行也不是真的什么事情都不管,无论是家里闵母养的兔子,还是村长和季家养的牛,他会把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想好,防得就是那些难搞的事情。
  虽说养牛是最赚钱的,但是闵母的兔子也不能小觑,大家都看着闵家兔子时不时就一牛车一牛车的往外拉,谁也不知道这些兔子给闵母赚了多少钱,但以村里一只价格来算的话,闵母和启家真的是发了啊!
 
 
第95章 
  五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 足够让一个村,一个镇发展起来。
  五年的时间整个万家村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每家都有了牛车,而且不少人家都重新修整了房子, 只要凡是见过万家村的发展都要忍不住感叹一番。
  自从村里最大的兔、牛养殖场建立起来后, 在这几年里, 两个养殖场地方都越来越大,伙计是越分越细, 村里勤劳的年轻人也被两大养殖场雇佣了不少。
  原本家家以种田为主的,只是想着若是能被闵家和村长家做伙计, 能给家里增加一项收入, 减轻一些分担,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 儿子姑娘每月的钱会超过他们半年的收入,成为他们家顶梁柱。
  也可以看出,闵家和村长家这边的两个养殖场有多挣钱。
  村里不少人像闵家和村长家这般, 攒了攒钱, 把旁边的山咬牙一买,开始养起了鸡,朱屠户家更是受到启发, 买了两个山头, 养起来猪。
  当然, 这些林林散散起来的养殖户,也没有“老大”打压,随着一年又一年, 也逐渐壮大起来。
  老村长对村里这些变化都很是欣慰高兴,他年纪也大了, 在他手里能让村子的乡亲父老都吃的更好穿的更好,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如今都一一实现,每年几个村开会的时候,老村长都是最得瑟的那一个。
  几个村子大家都是兄弟,能帮就帮,其他几个村长又是有心请教,派了村里几个年轻勤快的小伙子来万家村学习。
  几个老村长每次来开会都老羡慕万家村了,可以说这一切发展的这么好,变化这么大,全都是靠闵家荆行小汉子。
  老村长得瑟的不行,把几个老村长气的不行,要不是他们都住着拐杖了,还真想把这个老家伙打一顿,又时不时就惋惜,这个荆行怎么就不是自己村的呢?!
  村里因为荆行而改变,县里和镇上更是变化之大,荆行在县里开了开了两个厂,一个毛皮和一个毛笔,毛皮能走大众路线,也能走精奢,买家线路广,而另外一个毛笔厂,荆行则是从一开始就走的高奢路线,讲的就是论一根上好毛笔能被拍出多少钱来。
  因为“季”氏毛笔从外观、书写、耐用、舒服这几个方面都经过精细打磨,这让“季”氏毛笔一出来就很受大家喜欢,由于供不应求,往往一只笔能被拍出天价来。
  古代除了最多的农民,第二多的就是读书人,不少书生求到荆行这边来,委婉的说了自己的诉求,想让“季”氏毛笔再更多一些,毛笔的价格也降一降,要不然,他们这些读书人根本用不起。
  荆行自己是有一套规则的,从古至今,大家都用毛笔,不仅是镇里,县里都有十几个做毛笔的小作坊,它们有大有小,它们是一家人的生存之计,他这次为了建这个笔厂,接触了不少这方面,尤其古代看中技术,都是传给自家人,要是自家人都跟阿斗一样扶不起来,那就是收徒,传给徒弟,荆行不能,也不会砸啦别人的饭碗,所以他这边的毛笔都是限制数额,而且都是往外很远的城镇出售,像比如京城。
  不仅毛笔,荆行手里的毛皮厂以及与钱大家一起开办的布厂都是往外卖的多,甚至还有会照顾自己城镇这边的商人,怎么说大家都是老乡,更甚至外面传着这么一句话——“惹人千万别惹荣福人,因为你惹的并不是一个人。”
  这句话还得是从荆行和钱大家一起去经商的时候说起,这一次最主要的就是布厂做出来的与“鸿韵锦”一模一样的绸缎来,并以县名为名,称之为“荣福锦”,荣福锦的数量之大到让钱大家准备亲自出去售卖,钱大家觉得荆行自然要走经商这条路,他又十分喜欢荆行这个小辈,所以很是愿意教他一些经商之道,这次出去还邀请了荆行一同前往。
  荆行知道此次去的地方并不是很远,而且事情也并不复杂,荆行点头同意,并且想带上季福一同。
  钱大家笑着同意,感叹荆行和小夫郎的感情好。
  在镇里要是像荆行这边有能力的人,无论是身边还是周围的人都会忍不住给这样的人身边塞人,一般都不会拒绝,所以县里经商的人身边伺候的人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他们有钱,养的起,而且这些送来的哥儿姑娘的都十分好看,还把他们伺候的舒服了,为什么不要呢?
  然而,荆行这边就难弄很多,无论是当初武校开校收学生这事,或者是在经商上对上,还是在塞人这方面,都是难搞的很,而且荆行也不像那些商人一样要面子,从来不会把一些东西看的太重,那些不被他放在眼里的就会被视若无物。
  有些人想求荆行什么事情,不少人就走了这路子,这姑娘哥儿可是花容月貌,但结果就是闵家闭门谢客,人都没有见到,还触了荆行的霉头。
  但也不乏真带脑子上门想托荆行办事的,送的礼物之前便让自己夫人去打探了一番荆行喜欢什么,荆行那个小夫郎喜欢什么。
  他媳妇白了他一眼,“平时我跟你说话你都是当耳旁风的是吧?我说了好几次的闵老板跟他夫郎很是相爱,这还有什么好打听的,送东西只要送到他夫郎心上,他夫郎高兴了,闵老板自然就高兴了!”
  这人一听到他媳妇这话,一点就通,顿时抱着自己媳妇香了几口,被他媳妇嗔打了好几下,这才去库房寻摸起来。
  从这件事开始就有不少人安排了让自己妇人那些去求季福的,季福本性温和谨慎,尤其还跟着荆行学了不少,他不会轻易答应他们,也不会让自己成为拖累荆行的人。
  相公对他这么好,他才不要为了这些不相干的人破坏他和相公的感情。
  但在荆行这边成功的人以为重视起闵氏夫郎了,在后面的日子,也他们意识到他们当初重视闵氏夫郎并没有错。
  在这五年里,季福成长了许多,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变了,变的更好了,而在荆行眼里,季福还是之前那个季小福,需要人放在心上疼着、宠着、爱着。
  季福在荆行的鼓励下不仅跟王哥儿一起开店,还跟荆行商量着每年拿些钱出来买地买房,用来做出租这事,荆行知道后面县里发展,十分赞同点头,陪着季福一起去买地,即使现在县里变化不大,但等到后面,出租完全是一件暴利的事。
  在第一年的时候,荆行在县里开了毛皮厂和毛笔厂。
  第二年夏、秋两季,荆行在县里举办了武术交流大会,这次主要是自己县镇这边为主,以年龄划出了几个比赛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就和这个岁数打,公平公正公开,还设了大奖,但大家都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口号贯彻到底,所以没有人受很重的伤。
  对这些没有什么其他业余活动并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百姓来说,每一个年龄段的比赛都很好看,最终要的一点是,武校的孩子这么多,他们牵动了大半部分县城的大人们。
  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宣传,荆行在看到人们时不时就把这次武术交流大会拿出来说,荆行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这样的文化交流同样让县官大人看到了不一样,也是在同一年,县官邀请了隔壁邻居一个著名学堂来这边进行文化交流,而他们县里无论是大学堂还是小私塾都参加了,大家都很期待荆行的武校学生会有什么的出彩地方,他们可是还记得夏季武术交流大会上,武校就有几个学子功夫十分厉害。
  同样,这次的活动,他们更是想知道武校的孩子们学识怎么样,他们还记得武校先生都还是难得秀才,不过这些年,他们县城也出了两三个秀才,都是出自私塾老先生。
  武校学生都还没有参加过任何进仕的考试,武校里面的那些小考试倒是时不时就有一次,放假前还有一次大考,但外面的人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他们就不知道武校这些学生的学识到底有多厉害,所以这次都很看好武校,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这个就是交流大会跟比武切磋一样,不必太过于较真。
  学问交流,荆行的闵氏武校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一战成名,毕竟这可是免费的宣传,荆行这个校长怎么会错过,平时那些从考试中选出来的小学霸们在这次交流大会中为学校挣足了脸面。
  当然,作为东道主,以及武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不是说着玩的,小学霸们多少也收着,没有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难看,真正让文化交流大会实现它的价值。
  荆行的武校再一次出名,第三年开春就有不少从隔壁县城远道而来带着孩子求学的人们。
  第三年春、秋时节,荆行举办了武术交流大会,荆行还邀请了隔壁两个县的武术馆。
  也是在这一年,县城里面的人越来越多,大街小巷都从土泥路变成了石板路,酒楼商铺很是红火。
 
 
第96章 
  荆行的武校又扩大了一倍, 这一次,荆行招了不少人,第四年开春,武校分校区开始修建。
  分校区的建立还出了一件事, 随着武校收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这要是分校区建好, 到时候收的学生更是多了,那些私塾的老先生们就不服了啊, 你这都把学生都收完了,他们哪里还有学生教?
  都说人老了也成了个孩子, 这些老小孩很是不服气, 吹胡子瞪眼要跟荆行较量较量,然而他们几个私塾的学生加在一起都没有荆行这边的一个班多。
  但是, 还没有等荆行答应,县里的百姓们可不依这些老小孩,忍不住帮荆行说道说道, 那几个老先生本就不占理, 被说的顿时吹胡子瞪眼的,气的哼了一声,挥袖转身而去。
  说没有学生是夸张的, 就有之前是在这几位老先生这边学习的学生, 后面到荆行武校这边读, 老先生教起学生来都是严格并且功课多,而武校虽然考试多,但安排的功课还少, 所以,后面逐渐形成了孩子们从武校这边下来学, 就有去私塾这边补课的,俗称“课外班”。
  而且这补习班还成了一段时间的潮流,这不仅这几个老先生,武校的这几个先生都被家长来拜托过,让他们周天休息的时候给自己家孩子补补课。
  荆行是不支持给孩子们额外补课的,但也没有阻止,只是在开会中着重强调了一些不被允许的事情。
  然而,还是有人犯了。
  这三年,京城新派来的分别每年派了五六个秀才过来,出了武校开馆那第一次比较高调,后面几年都是只有荆行启南两兄弟还有第一批的秀才先生才知道这些人的身份。
  然而,就在“课外补习班”盛行的时候,并且在荆行曾一度强调下,第三年来的两名秀才犯.事了。
  犯.事的两人,一个叫马忠良,一个是王自乐。
  马忠良班级就有一个学生是从私塾转进来的,马忠良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他教这个班,也了解这个学生的事,知道学生不仅从学校上完课回到家吃完饭还要去私塾先生那边学习,老先生每个月收的钱还比他一个月工钱要多,这让他心动很久,甚至想过自己周末时间拿来给学生补课讲一些其他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王自乐来找他,两人是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在京城参加科考的时候名词也差不多,这一路两人都十分聊得来。
  王自乐家比马忠良还要差,王自乐父母为了供儿子读书,可以说节俭中的苛刻,家里也是家徒四壁,有这么好的机会,两人都想在自己空余的时间再挣一份工钱,虽然补贴不了家用,但补贴自己还是很可以的。
  所以两人商量了一下,便开始对班级里面的学生说自己周末有时间,如果想额外学习的可以来找他们。
  两人甚至为了招揽学生,把自己是秀才的身份大说特说,并且说考秀才多么多么不容易,一年千千万万个学子,又有多人走到最后去京城参加科考,整的就是一个欲扬先抑。
  后面还真的有几个孩子到他们这边来,但是听到价格就有几个家长打退堂鼓的,想留下来而且父母给了钱的只有三四个学生。
  即使是三四个学生,两人都是一下子收入这么多钱,这钱够他们买不少书本纸笔了,就这样教了一些时日。
  荆行给每个先生的工钱都不低,比市场价还要高的,只是还是有三四个秀才用周末的时间上补习班。
  直到有一次,王秀才晚上给补习的学生准备功课准备的太晚,他没有注意时间,早上的时候差点迟到了,自从他来到这边后就没有再熬夜读书,这还是第一次熬夜,没有好好睡觉的结果就是白天的时候经常打哈欠,上课讲课还讲错了一次,因为精力不集中,前半部分上课很是散漫,讲的教室里面的学生都想打瞌睡,但都坚持住了。
  当王秀才发现很快就要下课了,他之前准备这节课的知识和文章都没有讲完,后半部分讲课速度加快,根本也不在乎这时间学生们有没有听明白,懂不懂就噼里啪啦继续讲,他很快把这些准备的知识给孩子们过了一遍。
  孩子们还在云里雾里的,就听到下课锣声响起,他们的老师就对他们道:“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都是些很简单的知识,你们下课在复习复习,要是真的有什么,下课时间可以来办公室找我。”
  这节课很多学生都没有听懂,但还没有来得及问,先生就要去隔壁班上课了,等终于能找王先生问清楚知识上的疑惑的时候都是快放学了。
  王自乐吃完饭后就等着来补习的学生们,他在等待学生到来的时候就有想过今天自己在课堂上上的潦草的样子,他觉得他今天的课下次得抽个时间好好给班级的学生再讲讲,毕竟他还是头一次这样子,也没有教会学生们,心里多少都虚。
  他目光落在教室的门口,懒羊羊地打了一个哈欠,随后昏沉想睡的时候,他脑子里面就突然想到,如果学生们上课都没有学会,那不就会下课或者上补习班来补吗?这样一来不就有更多学生来他这边上补习班了吗?
  这两个问题顿时让他精神百倍,哈欠也不打了,脑子也不昏了,上补习班的学生们也是这个时候来的,他把这个想法压了下去,但是它就是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时不时就跑出来一趟,扰了王自乐都没有好好教学生们,随即就让学生们在教室里做作业,做完他给他们检查。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