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扶苏放下笔叹了口气,觉得还是逼迫各国主动报告数据更省事一点。
  王贲又溜达了过来。
  不过他这次来不是纯粹为了闲聊,而是得到了咸阳处的回信。其中有一封是指名给长公子的,他自然第一时间亲自送来了。
  扶苏接过来看了看,是他亲爹的字迹。
  意识到里面的内容可能不适合当着王贲的面看,扶苏便做出了难为情的模样,看了王贲一眼。
  王贲秒懂,当即表示自己在外等候,公子可以随时传唤。
  他心想王上给公子送的信里应该没写什么家国大事,而是私底下的父子交流。
  王贲满脑子琢磨着王上到底有没有在信里写类似“寡人很挂念你”“独自在外过得可好”这种关心儿子的体己话。
  一边觉得王上不是会说软话的人,一边又疯狂脑补。抓心挠肝地好奇信中内容,脸上不由得带出了一点微妙的笑容。
  唉,王上毕竟也是人,当爹的哪有不记挂儿子的呢。像他,就很怀念自家的小崽子王离。
  难得见到王上这么有人情味的模样。
  事实上,信里只有一个愤怒老父亲的斥责,对儿子不打招呼就乱跑的行为表达了十成十的不满。
  扶苏不痛不痒地翻完,感慨一声父亲真别扭。
  他都抵达大营这么久了,斥责信这才送过来,效率也太低了。
  根据他的经验,父亲肯定已经不生气了。只是拉不下脸直说“为父原谅你了”,又实在想和儿子通信,所以才会在信里写这样的内容。
  实际上秦王政就是想听儿子说软话,主动认错,好把这次的事情揭过去。
  扶苏作为一个体贴的儿子,当然不能叫父亲为难。
  他当即提笔回信,诚恳地道歉,请父亲宽恕自己这一次。他保证回去之后都乖乖的,再也不乱跑了。
  写好后将信装袋,交给了传讯兵。想必父亲得到了这个台阶,应该能开心不少。
  信还没送出大营,扶苏已经开始期待父亲的下一次的来信了。
  扶苏将父亲的亲笔信妥善收好,这才传王贲进来说话。
  王贲看着长公子满脸笑容的模样,越发肯定了自己的猜测。
  果然,即便是王上那样严肃的人,也是会关怀儿子的。
  作者有话要说:
  秦王政:胡说,寡人分明是在骂他。
 
 
第31章 家书抵万金
  秦王政主动来信算是给了一个破冰的讯号,以扶苏的性子当然是要立刻顺着杆子往上爬了。
  只回一封信怎么可能?当然要每天写一封信告诉父亲,自己有多想念他。
  于是扶苏开始每日写信往咸阳寄,乐此不疲。
  正好军中也要每日向咸阳汇报最新战况,倒是不麻烦,捎带着就把扶苏的问安信一起带回去了。
  咸阳宫中,秦王政拆开了扶苏寄回的第一封信。
  看着字里行间的各种认错卖乖,他哼了一声,心道都是糊弄人的。扶苏真知道错了才怪呢,积极认错死不悔改说的就是他。
  虽然如此,秦王政还是纡尊降贵地给儿子写了一封回信,告诫他“下不为例”。
  蒙毅觉得自己待在殿中十分多余。
  王上写信能不能避着他点?他一点都不想看见回信的内容,尤其内容还这么的……咳,容易自打脸。
  下不为例这四个字怕是连年纪小的桥松和舜华都骗不到,回头长公子再偷跑,王上还不是只能选择原谅儿子?
  可惜秦王政为人坦荡,除了面对儿子的时候因为父亲的身份忍不住端着,面对其他人那都是随心所欲的。想打直球就打直球,比如尉缭跑了就直接抓回来,从来不跟他们玩别扭那一套。
  所以说亲儿子还是不一样的,蒙毅感慨地想到。
  “下不为例”很快被送往前线军营,秦王政思索了一下儿子会怎么回信。大概是继续装无辜,仿佛自己从来没干过坏事,都是父亲冤枉他。
  小狐狸一只,虽然讨打,但是可爱。
  秦王政微微勾唇。
  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儿子送来的第二封信。
  秦王政有些讶异:
  “这么快?”
  回信不是昨天才送出去的吗?
  问完就意识到自己犯傻了,传讯兵速度再怎么快也不可能一天时间走个来回。所以今天的这封信,肯定是提前就递出来的。
  秦王政稍一沉吟就想明白是个什么情况了。
  扶苏可真闲,每天给他来一封信问安。可见臭小子在军营里也没干什么正事,就是过去玩的。
  秦王政嫌弃了儿子一顿,这才展开信件。
  还别说,造纸术出现之后,来往通讯确实是方便了不少。以前传递军情很不方便的,帛书太贵、竹简笨重,只能尽量精简语言说重点。
  现在不同了,小小一张纸能写一大堆东西。奏折和军报都肉眼可见地冗杂了起来,废话一箩筐。
  军报还好,再小的军事细节可能都有大用,看也就看了。那个奏折是真的不成,有些人已经学会在奏折里堆砌辞藻溜须拍马了。
  不过他们很快就被王上训斥了一顿,没敢再叽叽歪歪耽误王上办公的时间。
  可是别的人可以通过训斥让他们减少废话,亲儿子不成。秦王政展开信纸,就发现里面洋洋洒洒一大堆肉麻的废话。
  抛开华美雅致的用词,核心内容就是:儿子第一次独自离家很不习惯,没有父亲在身边遮风避雨晚上连觉都睡不好。不知道父亲独自在咸阳宫有没有想他,反正他很想念父亲。吧啦吧啦。
  秦王政:……
  这堆内容,他半个字都不信。
  觉都睡不好倒是回来啊,他看扶苏在外面待得挺开心的。要不是他主动写信过去,扶苏还不知道给亲爹送信报平安呢。
  还有什么独自在咸阳宫,怎么的,当他那堆弟弟妹妹、三个儿女都不存在是吧?
  秦王政满脸不高兴。
  小混蛋嘴里没有一句实话,他肯定一点都不想他亲爹。
  这一日进宫求见王上的臣子们俱都战战兢兢,不明白为什么昨天王上还心情愉悦,今天就生气了。这变得也太快了,早朝上好像也没谁惹怒过他吧?
  每个人告退的时候,都悄悄询问躲到门口装柱子的蒙毅发生了什么。
  蒙毅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长公子的来信他没看到全文,就余光瞄到了几句,全是儿子的真情流露。按理来说王上看完应该开心才对,他实在是弄不懂王上的脑回路。
  蒙毅爱莫能助地摇了摇头,他总不能直说是公子的信令王上不悦。
  这群文臣太喜欢发散思维了,一件小事也能被他们脑补出一大堆阴谋来。别回头一个两个都觉得长公子被王上厌弃了,再做出什么站队其他公子的蠢事来。
  蒙毅可是清楚长公子有多受宠的,其他公子根本没可能。
  大家只好又一头雾水地离开了,猜测可能是今天早上前线传来了什么不利的战报。
  秦王政的闷气一直生到了次日早上,收到第三封家信为止。
  由于昨天的心情不畅,秦王政没给儿子写回信。当然他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自己不写回信单纯是因为没工夫和扶苏废话,大男子汉何必如此腻歪。
  怀着这样的想法,拆开第三封信看的时候,秦王政可嫌弃了。
  “他又要花言巧语什么?”
  蒙毅这次可学聪明了,一看王上拆信,立刻不着痕迹地退了出去,都没顾得上回话。
  秦王政本来还想和心腹宠臣讨论一下不着调的儿子,一抬头发现人跑了。
  秦王政:……至于吗?
  不过臣子不在确实更放松一些,秦王政决定仔细阅读一下信件内容,不像昨天只是草草看完。
  主要还是当着臣子的面看这么肉麻的东西,严肃的秦王也会有点不好意思的。
  今天扶苏倒是没有继续写一大堆废话,而是写了一首诗歌。当然主题还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换汤不换药。
  先秦时期极为流行这种诗歌,大多都是四字为一句,反复排比。简单点说就是诗经的那种文体,人人都爱唱。
  秦王政先挑剔地研究了一下儿子的文采。
  可惜没什么能挑剔的地方,情感真挚、笔触细腻、造诣极佳。不愧是大秦精心培养出来的长公子,实打实的文武双全。
  秦王政沉默半晌,最后只能嫌弃一句:
  “不好好做正事,总写这些没用的东西。”
  而后将信件仔细叠好,收进玉盒里,和上一封信摆在一起。又唤来侍者将玉盒放到他的寝殿之中,免得弄丢了。
  侍者不敢提醒王上,东西即便放在正殿也不可能弄丢的。反正王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只需要听话地把东西放到床头就行了。
  至于王上是不是想每天睡前都拿出来回顾一下,他们可管不着。
  秦王政没注意他们的反应,自己拿了一张空白的信纸,开始犹豫要不要给儿子写回信。
  不写吧,儿子一天一封地给他送家信,他一点反应都没有,显得十分冷漠。
  写吧,扶苏本来气焰就够嚣张的了,再收到回信不得上天?天高君王远的,谁能管得住他?
  最终,秦王政选择提笔写下寥寥数语,大意为——干完了正事就赶紧回来,少在外面闯祸。
  看到回信的扶苏选择性忽略了后半句话,在下一封家信里表示已经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思念,保证一定尽快回家。
  这都是后话了。
  此刻,蒙毅见王上看完了信,而且今天的心情似乎还不错,便放心大胆地回到殿内继续侍奉。
  秦王政懒得和他计较,翻开奏折刷刷刷地飞速批阅起来。
  昨日他心情不虞时,批奏折的速度就已经很快了,只是批语严厉得有些吓人。不成想今日心情好了,速度竟然比昨日更快,倒是批语换成了和煦宽容的画风。
  不明情况的大臣们见状越发坚信是前线战况反复,时而打胜时而打败。不得不感慨赵国确实难对付,局势居然如此焦灼。
  大家都做好了要僵持很久的准备,没想到一个月后,咸阳收到了大军开始围攻邯郸的战报。
  臣子们:???
  说好的赵国难打呢?!
  前线。
  王翦将军和李信将军的配合虽然出现了种种变故,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成功的。
  军粮被劫的消息对困守在城中的军民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毕竟里头是真的没什么粮了。
  原本就因为饥荒导致庶民家无余粮,大军过来虽然自带粮草,可这么多人的粮食消耗量太大了。何况后面又跑来了一波没带粮食的败兵,食物就更不够吃。
  邯郸那头的贵族们说着“去年秋收没收上多少粮税”,国库存粮十分空虚,给军队拨下来的粮草紧巴巴的。几乎是算准了时间给的定量,一点多的都没有,快吃完才来下一波。
  现在补给被抢了,简直是个灾难。
  寻常时候还能问庶民借点存粮应急,现在是一点都借不着了。庶民自己都饿着肚子呢,之前敌军没攻过来前,他们都是出城去挖野菜树根充饥的。
  赵国主将焦头烂额。
  士兵没饭吃,哪有力气打仗?庶民也没饭吃,不少人都想逃去其他地方避难。
  要不是担心出城后来不及跑远就会被敌军杀掉,有些人说不准会闹着让将军开城门放他们离开。
  更糟糕的是,秦军似乎也猜到了城中的情况。
  李信那小子居然直接站在城门外冲里头大喊,鼓动庶民开城门逃跑。他保证不杀良民,只杀士兵。
  赵将气得头疼,也不管正门外的王翦大军了,亲自来到背面的城楼上,和李信遥遥对骂。
  “李信小儿,你区区一千人马,安敢在此放肆!”
  李信笑嘻嘻:
  “对啊对啊,我才一千人马,你直接领兵出城灭了我不就好了?你怎么不敢出来啊,胆子可真小!”
  赵将却不吃这个激将法。
  他才不信李信这么点人就敢跑出来吸引火力呢,一定有埋伏。虽然他没提前收到消息,但他认为李信的后方绝对有大军在等着他开城门,好一股脑冲进来。
  其实李信还真的就这点兵,援军在另一头根本过不来。
  这何尝不是一种“空城计”呢?
  史上第一次空城计就发生在春秋时期。
  楚国攻郑,叔詹向郑文公献计。以“城门大开、城中商铺正常营业、城池看似毫无防备、实则暗中有伏兵”的假象迷惑了楚国,导致楚军不敢随意攻城。
  但楚军也没有傻呼呼地直接离开,而是选择乔装成百姓进城打探虚实。
  可惜打探的这段时间给了援军赶来的机会,待到齐、鲁、宋三国大军抵达,楚国才知道自己被骗了,郑国分明是在故布疑阵拖延时间。
  赵将自然也知道这个故事,可空城计原本就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赵军如今的情况容不得他冒险,哪怕怀疑李信没有埋伏,他也不可能出城追击。
  最可气的在于,李信这一千人马都是骑兵。
  就算他没有援军,发现敌人出城追杀自己,也可以飞快策马奔逃。城内没多少赵国骑兵,步兵根本追不上他们,剩下那点骑兵追上了也是送人头。
  李信算准了这一点,行事才如此嚣张。
  赵国倒是有射程和力道都足够的弓弩,可是这座城里没配备多少,所以是真的拿他李信没办法。
  想到这里,赵将更生气了。
  堵不住李信的嘴,就只能任由这家伙继续在城外动摇人心。短期内庶民不会相信他的话,但时间长了可就不好说了。
  等到庶民快要饿死的时候,总有人会决定拼一把。
  反正留在城里也是死、出去被杀了也是死。万一城外的敌军说的是真的,那出城好歹还有一线生机不是。
  赵将意识到,李信不是真的在骗人出城,也没指望庶民能开城跑出来。他这是在逼赵军出兵,放弃继续龟缩。
  要是赵军一直躲着,秦国要破城就得做个二选一。
  要么围城打援,一边等着城中因饥饿哗变,一边抢夺后续送来的粮草、击杀赶来的援军。
  不过赵军这边短期内应该没有新的粮队会赶来,所以秦军没法依靠抢夺补充粮草。这样就得跟赵军打消耗战,时间长了会额外耗费很多粮食。
  秦军显然不太愿意这么干。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