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总比打仗好,至少庶民没什么损失。
别看这些年周天子已经没什么存在感了,其实以前天子大权在握的时候,也很难彻底管住诸侯国。人家私底下有矛盾,给天子面子的可能还会请天子出来调节,不给面子的就直接先打了再说。
天子对地方的掌控力度是很小的,所以哪怕天下回到了当初夏、商、西周的状况,庶民们依然过不上好日子。
李牧一震。
他原本想说即便想要天下太平,又凭什么非得是你秦国一统天下?他们赵国有他这样的名将,又有公子嘉那样贤明在外的前太子,如果公子嘉能上位,赵国说不定也有一拼之力呢?
可是听到扶苏刚刚那声感叹,李牧忽然意识到公子嘉和赵国为什么不行了。
因为公子嘉即便统一了天下,也只会成为下一个周天子。他会分封新的诸侯王,短期内诸侯们可能会乖乖听话,时间长了,就是新的东周列国,一切又回到原点。
只有秦国不会重蹈覆辙,秦国竟然想废分封!
李牧不由得设想起了天下之剩一国的情景,着实令人向往。那时就不再只有都城附近的小片地区平安祥和了,而是除却北境之外的地方几乎都没有战乱。
扶苏并不给老将军太多的思考时间,紧接着又道:
“如今诸侯各国仇恨日深,焉知长此以往,不会互相视为异族?到那时,赵人是魏人眼里的匈奴,魏人是楚人眼里的匈奴。”
诸侯国现在还能勉强把各自当成同族,不像匈奴那样彻底视为外人,那是因为周朝的影响还在。
可是再过个千百年,谁还记得大家曾经都是周朝人啊?
没了周这个纽带,各国文化风俗语言文字都大不相同,而且差异只会越来越大,他国之人就是彻底都成异族人了。
放眼望去,天下全是异族,华夏何存。
李牧:……
李牧心中一边觉得说的有道理,一边又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如何就这般严重了?
“你让老夫再想想。”
李牧觉得自己脑子很乱。
扶苏没有继续输出,他微笑着示意士兵带老将军下去休息。送出营帐之前,还特意安抚了两句。
“在下即将启程前往邯郸,届时会命人送将军去陇西与南郑公叔侄重逢。”
李牧嘴角一抽。
南郑公李崇是他的亲大伯,已经许多年不见了。把他送到亲人那边,这位公子是真不怕他逃了啊。
未曾料到秦王对陇西李氏这么信任,完全不担心当伯父的会偏帮亲戚。那么为了回报王上和公子的爱重,李崇就不得不看好自己侄子,而且还得尽量帮忙做李牧的思想工作了。
这位大秦长公子,果然不简单。
李牧有点头疼,他发现秦王和下一任秦王都不好对付。公子嘉那个段位连赵王迁都没办法拉下马,更别提对付秦国了,根本就指望不上。
扶苏似是没看出来李牧脸上的复杂,还道:
“望将军在陇西好好修养身体,北境匈奴还需要将军前去镇压呢。”
李牧:……我还没答应效忠你们秦国,你这就给我安排上活了???
虽然秦国愿意重用他、肯让他回去打匈奴他很高兴,但李牧就是有一阵微妙地被算计了的感觉。
他一步三回头地走了,走出一段之后,还是没忍住回来,问出纠结很久的问题。
“老夫被赵王猜忌,是不是秦王搞的鬼?”
扶苏讶异:
“将军何出此言?”
李牧正以为自己猜错了。
又听扶苏接了一句:
“父亲光明磊落,哪里能干出这种小人行径。实不相瞒,一切都是扶苏自作主张,将军若是有气,朝我发便是。”
李牧:…………
你看我像个傻子吗?没有秦王首肯你能越俎代庖?
李老将军被这个无耻的爹控给气走了,愤愤地想着人和人真的不能比。同样是偏爱儿子,先赵王偏爱的是赵王迁这种货色,秦王偏爱的却是这么个难缠的角色。
说起来赵国国君一代不如一代,秦国那边却各个都是明君,难道当真天命在秦?
作者有话要说:
花钱买通郭开和后胜的秦王政:寡人?光明磊落?
第33章 议储
扶苏这次赶赴前线的目的就是劝李牧转投秦国,目前成功了一半,其实已经可以回咸阳了。
但来都来了,不亲眼见证一下赵国的覆灭,显然有些可惜。更何况他还答应了替王翦坐镇大营,总不好半路离开。
于是扶苏安排了一队人马护送李牧前往陇西去寻南郑公李崇,自己则跟随大部队朝邯郸进发。
其实把李牧留在大营里比较稳妥,毕竟李牧还没有彻底归心,说不好会不会继续想办法逃走。只是带着这位老将军去邯郸委实有些不近人情了,李牧大约也不愿意看到邯郸被破的样子。
王贲就不太赞同长公子的决定,但他劝了两句发现没效果,便识趣地闭嘴了。
扶苏倒觉得李牧不会逃跑,别看老将军嘴上还在死犟,其实心里已经认可了他那番说辞。
在意黎庶的人,心里总有种使命感。为了一己之私去阻拦天下一统、大家过上安定和平的日子,李牧做不出来这样的事。
大军抵达邯郸的时候,扶苏果不其然收到了南郑公的回信,说是已经接到了李牧。
这些年秦赵掐架狠归狠,秦国却仗着函谷关天险保住了关中土地。偶尔被攻破一次两次的,根本没什么影响,绝大多数时候关中还是一片和乐景象。
陇西在咸阳更西边的地界,那更是彻底不受侵扰了。倒是有一些西北戎族会偶尔犯贱,但他们着实没太多战斗力。
李牧一路从函谷关西行,横穿了整个关中沃野。
他看见秦国庶民一片欣欣向荣,有郑国渠、耕牛和新式种子。哪怕如今男丁还在外征战,也没耽误春耕,家家户户脸上都带着笑容。
依照长公子扶苏的吩咐,这一路过去其实绕了点道。护送的士兵还特意带李牧去看了那个被选出来制作药丸的贫困县城,让他大吃一惊。
生意做起来还没多久,所以家家户户倒是没有闲钱修缮房屋、改善生活。除了经商用的道路被官府刻意修过之外,别的都还是老样子。
庶民们家家都攒着钱想给男丁买套甲胄,宁愿自己依旧过苦日子。但精气神是骗不了人的,一看就知道这个县城的庶民其实不缺钱。
李牧驻足观看了很久,士兵也没有催促他继续上路。
他询问路过的老汉和婆婆家中情况如何,秦国徭役那么重,为什么你们还那么高兴。老人家倒是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炫耀自己又为家里娃娃攒了多少钱。
一位婆婆说:
“我家人多,已经攒够了给儿郎的甲胄钱。剩下的钱我们打算再攒一攒,给女郎多买点笔墨。”
官学目前是不收学费的,笔墨纸砚也提供。但是这些消耗品都有定量,庶民们听说学问上的事情练得越多学得越好,就朴素地觉得应该自费多买点纸笔。
那可是改换门庭的大事,而且还不像上战场那么危险。听县官说国君那边缺很多官吏,只要努力,家家户户都有机会出个当官的。
天老爷!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李牧在这座小县城待了一天,走访了不少地方,问了很多事情。
官吏都不拦着他,看到他这个外人就当没看见,似乎一点都不担心他学会之后会悄悄告知赵国。
“你们长公子可真是……够奸诈的。”
李牧感叹道。
大大方方地把所有东西摆在明面上给他看,算准了他的性格,知道他不屑于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
李牧觉得自己现在就是被一个个大饼吊在眼前,每一张饼都充满了香甜的诱惑力。只要他乖乖的不反抗,这些饼就能很快分发给赵国庶民。
要是赵人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他真是死而无憾了。
李牧告别了父老乡亲,跟随士兵继续西行。这次他开始主动询问士兵们,韩地庶民如今过的是什么日子。
秦赵之间虽然有世仇,但他看着扶苏应该不会因为世仇就迁怒赵国庶民,就算有意见,也只会冲着贵族发。牺牲贵族换来庶民的安居乐业,李牧虽然感到了抱歉,却也觉得很值得。
可惜士兵不太清楚韩人的情况,只得表示南郑公一定清楚,将军不如抵达陇西之后询问伯父。
李牧点点头,加快了赶路的速度。
眼看着即将进入陇西郡,李牧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陇西在咸阳以西啊!
他现在到了陇西,岂不是说他路过了咸阳,但是没有进去拜见秦王?这似乎不太好吧?
李牧感觉怪怪的:
“老夫不用去咸阳拜见秦王的吗?”
士兵不懂这个,他们只是听令行事。长公子只提了要让李牧走哪条路、去看看哪个县城,没说要入咸阳参拜。
他想了想,道:
“左右已经到了陇西,将军先去郡守府吧。若是有什么不妥,南郑公会处理的。”
南郑公都封公了,肯定比他们懂的多。
李牧:……
李牧发现和这些人一比,他的政治素养简直不要太高。
但过都过去了,再折返回咸阳也不合适。最终李牧还是老老实实去了陇西,陇西这里偶尔也能打匈奴,比待在秦国腹地要让他舒服。
李崇见到大侄子的时候,笑眯眯的,一点都不意外,显然是提前收到消息了。
李牧已经算是老将了,南郑公作为他的伯父,年龄更是大。在先秦时期,这已经是难得的高龄老人了,不过他瞧着反而比李牧更精神矍铄。
据李崇自称,这是因为他跟随的王上特别体贴将领,大家日子都过得舒心,所以不显老。
李牧:你们秦国人是不是都有个毛病,叫做逮到机会就要夸秦王政?
李牧不和他啰嗦这个,只提起自己过咸阳而不入的事情。
没想到李崇乐呵呵地表示:
“这个啊,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牧:?原来秦王这么好说话的吗?
李崇意味深长:
“你见过长公子不就够了吗?既然公子让你直接来陇西,那见不见王上都是一样的。”
李牧似懂非懂地点头。
他想,可能这一路的安排看似是长公子做的,其实是秦王首肯。
李崇没有解释这个误会,给侄子安排好住宿之后就背着手悠悠闲闲地回书房了。提笔给儿子和孙子写了封信,叮嘱他们以后要对长公子更客气一点。
试问整个大秦还有谁敢越过王上自作主张,做完之后王上还不会生气的啊?
看来距离立太子不远了。
咸阳宫中。
秦王政最近养成了一个习惯,下朝之后先不去正殿,而是回寝殿看看儿子的来信。点评一番今日的内容和往日的有什么优劣区别之后,心满意足地把信放入床头的玉盒中去,再前往正殿批阅奏折。
这绝不是因为他想有个私人空间看信,而是因为在正殿看完之后再让人送去寝殿放好太麻烦了。
侍者对此有别的看法。
他们认为王上应该是担心他们中途送信回去,有可能将宝贵的家信丢失,所以不假他人之手。
当然,这种推测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
这天秦王政收到的家信内容比较特别,提到了一些正事。说是已经安排武安君李牧前往陇西了,所以告知父亲一声。
秦王政倒是没想着儿子先斩后奏不把当爹的放在眼里。
毕竟臭小子都干得出偷溜的事情了,和这个相比李牧那点小事根本不足为虑。
这件事就这么揭过去了,秦王一点没放在心上。直到许久之后收到了南郑公递来的折子,才知道李牧已经抵达了陇西。
秦王政便顺口把消息告知了臣子们,通知他们大秦即将再添一员大将。
臣子们回去越琢磨越不对,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不对啊,李牧都到陇西了,怎么没来咸阳觐见王上?他李牧真的愿意效忠大秦吗?他连王上都不肯拜见啊!
臣子于是又纷纷回去劝王上小心防备,李牧有可能是假装投诚。
秦王政也陷入了沉默。
但他想的内容和臣子们不太一样,他想的是——扶苏都安排李牧去县城参观了,也没想起来让人过来拜见他这个秦王。这臭小子不会是当秦王当久了养成习惯了吧,忘了他上头还有个爹,以为自己才是秦王呢。
虽然如此,秦王政还是摆摆手让臣子们都退下,此事不必再提。
儿子处事不够妥当,当爹的除了帮忙善后也没别的办法。只是个参拜而已,漏了就漏了吧。
秦王政开始琢磨起立太子的事情。
太子算半个君,当公子的越俎代庖容易被朝臣诟病,太子这么做就不打紧了。
只是最近没什么好的理由,平白无故提出要立太子,总觉得不够庄重。
要不,等赵国灭了之后,借口扶苏灭赵有功册封太子?
秦王政决定把心腹爱臣召来商量一番。
刚刚被打发走的部分臣子又被叫了回来,摸不着头脑地听着王上的话,不明白怎么突然就扯上立太子了。
特意被从家里拎过来的李斯混在人群里,积极响应王上的提议。
他可是长公子的心腹,当然要支持公子更进一步了。至于王上是为什么起的这个心思,那不重要,反正有问题的话公子自己会解决的。
跟随一个手段了得的公子就是舒服,遇到什么事情都不需要他们这群下属瞎操心。
李斯的反应并不突出,因为虽然大家都不明白怎么突然就要立太子了,但针对立太子这件事,还是十分支持的。
众人早就在猜测王上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提出册立太子,一直拖着叫他们心里都没底,如今能尘埃落定也是件好事。
就是这个理由……
长公子灭赵有功,不会让辛苦带兵的将领们感觉被分了功劳吗?
文臣大多对前线战事了解得不够深入,毕竟他们是真的不太懂打仗。哪怕知道长公子帮忙出谋划策了,对于这些计谋到底有多少作用也拿不准。
所幸议储是个大事,不可能一次会议就定下来。大家先达成了统一的意见赞同扶苏当太子,后续操作还要再议。
36/233 首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