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他从夏无且的药囊说到了夏无且的医术,言语间十分推崇。然后又说到他自己的医术,以及医家弟子的现状。
  主打一个自我推销,趁着热闹宣传一波他们医家医术精湛,有病都可以来找他们治疗。最近他们在锻炼医术,为考入咸阳太医署做准备,诊金不会收得太高。
  好家伙,图穷匕见了属于是!
  搞了半天,这位老者是医家弟子。
  他们也不管夏无且是不是医家的,反正医者嘛,都可以算进来。他们医家又不搞什么治国理念,没有明确的学派区分。
  先秦时期医者还没有成为下九流,因为巫医不分家,巫又带着神话色彩,所以医者的地位其实挺高的。
  也就是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了,大家对巫的迷信减弱,医者才不如之前受推崇。不过那也是相对的,总的来说各国还是十分礼遇医者的。
  扶苏之前闲来无事弄了一堆小的改革,不是很起眼,其中就包括扩充太医署的编制人数。
  上辈子吃过父亲偏信方士的苦,这辈子扶苏决定另辟蹊径。长生不死是别想了,但用医学手段保持健康和长寿还是可以追求一下的。
  反正治病的时候摒弃“巫”的部分不用就好了,大量医者齐聚在太医署互相商讨切磋,也能促进医术的发展和繁荣。
  这位老者就是为了考入太医署,特意来的秦国。
  太医署里如今最得意的太医就数夏无且,因为之前他被秦王政委以重任,专门替太子扶苏调理身体。
  介于太子在秦王心里的地位,全咸阳都认定了夏无且绝对是太医署里最受信赖的那位医者。
  医家决定讨好这位秦王面前的红人。
  大家都是医家的,应该互帮互助嘛。可惜秦国这边养门客的风气不太盛,不然通过主家的举荐,能更快地在秦王跟前露脸。
  扶苏好奇之下邀请这位老者同桌而坐,从他口中打听到了这些内幕。
  老者有些感慨:
  “如今只有相邦昌平君还在大肆招揽门客,只是我等医家子弟过去不受重视。”
  人家想要的是治国的大才,看不上他们这些实用之术。而且平台就这么几个,昌平君是里头最声势浩大的,竞争显然非常之激烈。
  秦王政安静听了一会儿,听到昌平君门客众多时眉头动了动。碍于对方助他平定了嫪毐之乱,到底没说什么。
  老者见两位贵人衣着不凡,这才肯坐下说两句。顺道蹭了点好茶,也算是心满意足。
  他没有久留,说是下雪之后天寒地冻,各地估计又会出现很多冻伤的庶民。如果没有人肯花钱找他治病的话,他过两天就要带着自己采的药草去乡里了。
  在乡里给人看病虽然赚不到钱,却能换一点麦粟。如今大家的日子过得都艰难,里正他们都不管这个的,还会给行个方便。
  乡里只能治点小病,但好歹也能积攒一些治病的经验呢。
  老者走后,秦王政看向扶苏:
  “如今来考核的医者众多,太医署却容不下这么多人。落选的这些,你必然有其他安排吧?”
  秦王政一向觉得大秦现在对庶民已经够好的了,可他儿子却不这么认为。
  虽然作为高高在上的王族,秦王政不是特别在乎庶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没考虑过庶民能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不过按照儿子的想法给庶民多一些优待,倒也无不可。
  这些日子秦王政也慢慢琢磨过来了,施恩于民能换来六国归心,确实是个看着不起眼、其实很不错的手段。
  扶苏大大方方地承认下来:
  “太医署寻常只作为我秦氏一族的医官,着实是浪费。不如打造成天下医者的管理机构,层层分级。”
  正经的古代官方医疗机构就叫太医署,却是南北朝时期才开始设立的。而且那个太医署是医药学校,不是御用太医院。
  扶苏则是想弄个完善的体系出来,学医、行医、制药等部分都要含括在内,把中央的太医署和地方的医官署全部建设好。
  落考的医家子弟可以加入地方的医官署,去下头的乡县发光发热。医术磨练出来了,就有机会通过医术考核调入咸阳城和各郡首府。
  关于这个,扶苏有完善的计划。
  回到咸阳宫之后,他将自己默下来的太医署结构和规定条例都拿给父亲看。
  这些都是经过上辈子太医们细细打磨过的。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有本事的医者最后都会集中在大城池,乡县里只剩庸医。
  实则不然。
  庶民本来也治不起疑难杂症等大病,在民富之前,名医留在地方的作用不大。
  名医数量有限,只能这么集中起来。否则分散开去,每个县也不见得能分到一人。
  太医署想把天下名医集中起来,然后免费接治难治的病患。借此锻炼医术,并积攒应对疑难杂症的经验。
  更经验充足了,还能整理成册,作为官方医学院的授课教材。
  寻常时候技术性人才爱敝帚自珍,但扶苏可不乐意太医署也这么搞。在官方的协助下锻炼出来的医术,想藏着掖着可不占理。
  不过这些安排还需要基层官署的配合,比如庶民生了怪病之后,地方得帮忙送他们去最近的郡城。
  好在上辈子已经做过一次了,施行时能避免很多问题。
  扶苏提醒秦王政:
  “术数家经过统计发现,天下一统后,我大秦成年男女盛年死亡的比例依然很高。归根究底不止是粮食不够吃的问题,也有缺医少药的缘故在。”
  从那之后,扶苏就意识到,不是让庶民吃饱就行的。
  一个长成的丁口何其珍贵,无论是耕作、繁衍还是战争,靠得都是他们。因为伤病损失,实在可惜。
  更何况,被病症带走的更多是新生幼儿。
  饭是能吃饱了,却要整日忧心病魔,忧心孩子能不能养得住。扶苏不觉得这样的世道能称得上盛世,盛世要求的是庶民生活幸福,所以他要全面发展。
  秦王政看着扶苏默写出来的数据,那不是如今大秦的数据,是扶苏在位时的数据。
  哪怕是他最后的几年,其实庶民患病导致死亡的比例还是很高。因为医疗的发展很难一蹴而就,它是长久的事业。
  可即便收效甚微,秦王政也没说这是白费功夫。
  他点头认可了扶苏的观点,同意将太医署的建设推行下去。
  不要小看千古一帝的眼界,秦王政以前只是没去关注这些小事而已。现在看到了,自然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秦王政道:
  “可惜此事并非一日之功,只能慢慢等儿孙做出成果了。”
  这对急性子的秦王政来说十分煎熬。
  扶苏趁机提议:
  “不如让夏太医来总管这件事吧?他有个挺机灵的小徒弟,我那时就是他全权负责的,夏太医想必也不差。”
  秦王政想到了夏无且投掷药囊救驾的事情,总管此事正好可以积攒功勋,回头能光明正大厚赏他。
  于是点头就要答应下来。
  头刚点到一半,忽然意识到不对。仔细一看扶苏的表情,立刻收回了成命。
  秦王政冷酷地拒绝了:
  “夏太医有要务在身,让他徒弟负责就可以了,他不能走。”
  扶苏张嘴想劝。
  秦王政打断他:
  “你休想躲开夏无且的调养,他得留在你身边盯着你。”
  扶苏:……
  阴谋失败,不开心。
  不开心的太子殿下出门就碰见了终于彻底完成文字简化,高高兴兴进宫来回禀的李斯。
  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就要让别人和自己一样不高兴,然后自己就能高兴起来了。
  于是扶苏亲切地叫住了李斯:
  “廷尉等一等,我有话要转达给你。”
  李斯闻言汗毛一竖,总觉得太子这个表情肯定没安好心。
  但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还是乖乖走过去了。
  “殿下请说。”
  扶苏的语气越发温和:
  “方才我与父亲去城中逛了一圈,听到不少人在谈论荆轲刺秦之事。没料到里头还有关于廷尉的部分,真是叫人意外呢。”
  说着,扶苏用抑扬顿挫的口吻复述了一遍李廷尉版本的刺秦故事,脸上写满了赞叹,主打一个让人当场社死。
  李斯:!!!
  李斯脚趾疯狂扣地。
  不是吧不是吧?他私底下悄悄编的自传故事怎么流传出去了?而且还被王上和太子给听见了?
  李斯尴尬得恨不得当场消失。
  更尴尬得还在后面,扶苏告诉他:
  “父亲听完后夸赞廷尉很会编故事,所以廷尉有没有考虑过兼修小说家?尊师荀先生作为大儒却颇通刑名法术,想必廷尉也不差什么,兼修两家不过轻而易举。”
  李斯:…………
  救命,王上还说过这种话呢?王上你变了王上,你都学会揶揄别人了!
  太子殿下真是太可怕了,谁跟他待久了都会被污染。
  打击过李斯之后,扶苏心情愉悦了一点点。于是他又快乐地去找了王绾,夸赞对方临危不乱、伸脚绊倒刺客的英姿。
  王绾:谁、谁给我编的这个???
  王绾梦游一样地回到家,就看见蠢儿子高高兴兴地冲出来,分享自己编的故事得到全咸阳传播、现在咸阳城里好多人都夸赞父亲有急智呢!
  王绾的表情渐渐危险。
  原来你是小子在背后坑爹!害得他被太子和王上嘲笑!
  斯文人王绾难得抽出了棍子,准备揍儿子。
  作者有话要说:
  扶苏:快乐.jpg
  李斯:我那冰清玉洁的王上啊!你受苦了!!!
  王绾:儿子调皮,不打是不行的。
  政哥:不,儿子调皮,当然是选择纵容他。
  王绾:???
 
 
第41章 小兵仙
  冬日里比较清闲,扶苏多了很多时间去抓弟弟妹妹们的学业和课外实习。
  于是公子公主们迎来了痛苦的家长抽查。
  你永远不知道大兄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在附近,然后抓住你开小差,并罚你增加好几倍的作业。
  兄弟姐妹里唯二不受影响的,一个是早就毕业不用上课的长姐阴嫚,一个是认真勤勉的二兄公子高。
  扶苏还是很喜欢这个二弟的,毕竟他真的很认真。交代给他的事情他都会仔仔细细做好,绝不会阳奉阴违。
  可惜的是公子高脾气比较软,不太能压得住弟弟妹妹们。否则把盯着大家的活分派给他,扶苏还能空出更多的时间来。
  问题不大,有先生们帮他盯着呢。
  这天阴嫚整理完了最终版本的七国文字对照字典,交给工匠去制作印刷用的木雕版之后,跑来章台宫玩耍。
  她都忙活好久了,连来看父亲的机会都不多。如今终于忙完,她得赶紧过来培养一下感情。
  一进门,就看见大兄正在写什么东西。
  父亲还在批阅奏折,阴嫚没有贸然打扰。她凑到扶苏身边,小声询问这是在写什么。
  扶苏便示意她自己拿旁边写好的纸张去看。
  阴嫚拾起来看了一眼,意外地发现这好像是儒家的学说。又换了一张,这张是道家的学说。
  一沓手稿总结了诸子百家的许多主张,但是仔细一看,又觉得不太对。好像是删减版,就是从百家学说里挑出有益于大秦的,剩下的全部摒弃。
  阴嫚灵光一闪,瞪圆了眼睛:
  “大兄,你这是杂家的主张啊!”
  以前外面都传言,大兄被儒家给忽悠了,以后可能会亲善儒家。可现在看来,分明是杂家。
  于我有用者取之,于我无用者弃之。
  阴嫚复杂地看了一眼长兄。
  昔年孝公广纳贤才,商君自魏国而来,与孝公畅谈了几场。
  第一次,商君大谈帝道,即上古尧舜之道。此道脱离实际,早已不适应如今的社会形式,孝公不予理睬。
  第二次,商君改谈王道,即周文王仁义治国。此道虽好,却不适合当时的大秦,孝公同样没有采纳。
  第三次,商君摸准了孝公的偏好,大谈霸道。以争霸天下为目标,确实引起了孝公的兴趣。
  第四次,商君终于提出了成就霸道伟业的方法。二人促膝长谈,商议下了变法图强之路。
  因此自孝公以来,大秦走的一向是霸道之路。然而长兄显然不青睐纯粹的霸道,反而更像是王道与霸道的杂糅。
  扶苏偏头看了一眼沉浸在奏折中的父亲,秦王政头也没抬,却像是察觉到了儿子的视线那般,摆摆手示意他们自便。
  于是扶苏就带着妹妹出去了。
  二人在温暖的偏殿中坐下,扶苏拿起那沓写满文字的纸张,慢悠悠地开口:
  “阴嫚以为,何为天子?”
  阴嫚皱起了秀美的眉头。
  如果问何为诸侯王,她可以答出很多个模版。譬如春秋五霸那种的,各有各的风格;再譬如最近几代秦王那般,威震天下;亦或者各国中兴之主那样,沉稳强大。
  可是天子,她就只想得起来周天子。几百年来周天子都是那副弱小可怜又无助的模样,着实没什么优秀案例可谈。
  再往前西周的天子,那太远了。记载稀少,基本不可考,大家写下来的多也是以讹传讹,充满了自己的想象。
  阴嫚意识到了什么:
  “当秦王,和当大秦天子,其实是不一样的,对不对?”
  扶苏含笑点头:
  “自然,霸道是商君为大秦独霸天下所作的选择,可治理整个天下,不能只有霸气没有王气。”
  霸为君王独断,王为宽容宏大。两者相辅相成,才是最合适的。
  当君王偏信一家之言时,虽然短期内可以让国家得到质的飞跃,但长此以往,迟早将自己坑死。
  历史上大秦被法家带进了坑里,而后续的西汉、宋明清等则是被儒家带进了坑里。
  哪怕扶苏不知道那些后世历史,可他远见卓识,已经察觉到了每一家学说里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就是人性中的缺陷。
  扶苏淡漠地说道:
  “倘若天下学子都学同一门学说,并且对此坚信不疑,他们就会为了利益忽略这种学说里的缺陷。”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