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大部分人是不在乎这个的,可总有人在乎。下朝之后便有人找机会求见了太子,询问太子殿下有何解决之策。
  扶苏示意他们稍安勿躁:
  “大秦从贵族手里弄到的田地是分不完的,还能剩下不少。北边不是还有匈奴?到时候用打匈奴的军功,换家乡附近的田地即可。”
  上一世因为没有逮着贵族往死里薅,导致大量土地还在贵族手里,于是很多士兵空有军功却没分到足够的田地。再加上当时的大秦还没有废除军功授爵的制度,就只能匈奴百越两地开花了。
  这样一来可以开拓出更多获取军功的途径,二来也能获得更多的土地。
  只是这两处的土地各有各的毛病,一处相对贫瘠、一处瘴气丛生。不少庶民宁愿不要这样的田地,所以打仗时的积极性就远不如攻打六国。
  两处大战险些拖垮大秦,幸好扶苏上位之后趁着旧贵族造反,拿他们开刀。
  抄家之后发现好家伙,这群人手里这么多田地呢。正好分给庶民,一口气解决了之前遗留下来的分田烂账。
  这辈子提前打土豪分田地,那么就没有后续这一堆的烂摊子了。不仅灭六国的军功能换到实打实的良田,后续打匈奴什么的,也不怕分到北境的贫瘠土地了。
  扶苏觉得,如今就将北境的土地分给庶民还是太危险了一些。庶民没什么反抗之力,一不小心便会遭受匈奴劫掠。
  相反,交给屯兵北边的士兵来种田就不错。蒙恬值得信赖,不怕他仗着有兵有田造反自立。
  至于以后的皇帝找不出这么可信的将领……那时匈奴都已经被灭了,自然就可以迁庶民去那里定居了。
  处理完春耕的事情之后,扶苏就和蒙恬聊起了北境的事情。
  蒙恬认为:
  “彻底歼灭匈奴恐怕很难,但是驱赶他们离开北境,就很简单了。”
  扶苏赞同这个观点,他当初说是灭匈奴,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让匈奴残部远遁,草原上基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但是偌大的草原,没了匈奴也会有其他戎人。等别的部落发展壮大了,就会成为第二个匈奴,再次跑来叩关。
  秦王政路过听了一耳朵,感兴趣地坐下,示意他们接着聊。他倒要看看自己这个只能算半吊子军事人才的儿子,有什么独特见解。
  蒙恬顿时不知道该不该说话了。
  扶苏不受影响,继续往下分析:
  “我大秦男丁如今的现状,其实就很合适。”
  秦王政挑眉:“何意?”
  扶苏:“拿起锄头种地,换上兵刃就可以立即参与拼杀。耕战切换自如,既是耕农,又是战士。”
  秦王政不解:
  “那这不是和士兵戍边一样?”
  蒙恬激动地一拍桌子:
  “不!这是定居边关的庶民,和士兵是两回事!”
  拍完发现自己这个举动似乎有点失礼于王上,赶紧起身告罪。
  秦王政让他坐下,继续盯着儿子,等一个解答。
  扶苏回忆起当初韩信是怎么说的:
  “士兵如此,那是军队屯田,需要防备将领拥兵自重。普通庶民如此则不同,庶民并非在编的士兵,不会令行禁止地听从将军的命令谋反。”
  嗯,是的,军事半吊子扶苏自己当然想不出这个主意。这是他心爱的兵仙大将军给他出的办法,他先挪过来用了。
  “庶民若能随时切换入战斗状态,那么在遭遇胡人突如其来的侵犯时,就能第一时间拿起武器反击。”
  边疆那么大,全靠士兵也太难了。即便有长城阻隔,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如果平民能有自保的能力,就可以先行抵御敌人。不说反歼敌军吧,好歹能拖延一点时间、保护家中的弱小。
  如今代地的平民其实就有点这个意思,让他们和匈奴打,他们其实也不犯怵。说简单点就是民风彪悍,实在不行还能自己拉起乡间的队伍,组成军队清扫匈奴。
  这种风气在东汉末年最为兴盛,凉州等地的百姓都习惯了胡人时不时冲出来抢粮食,拎着锄头就能和胡人打个有来有回。
  既然以后肯定要安排庶民过去定居,那么比起把他们养成小绵羊,自然是培养他们武德充沛要好。
  还不用太过担心他们造反,因为仇恨都冲着胡人去了。只要中央朝廷不搞事,在一直有胡人骚扰的情况下,他们的第一选择肯定是留在家乡抗敌。
  秦王政:学到了!
  不过他怀疑地看了一眼儿子,觉得这不像是他能想到的主意。估计又是上辈子的东西拿来直接用了,也不知道是哪位将才想出来的好办法。
  等蒙恬告辞之后,秦王政便忍不住询问起来。
  扶苏反问:
  “父亲真的想知道吗?”
  秦王政点头。
  扶苏提议:
  “将才倒是已经抵达咸阳了,若父亲当真感兴趣,可以叫来同您见一见面。”
  秦王政欣然应允,对这位大将充满了期待。
  然后,秦王政见到了一个五岁左右,三头身的韩信小宝宝。
  秦王政:…………
  秦王政默默转身,看了一眼旁边闷笑出声的儿子,无言以对。
  扶苏整理好表情走过去,在小韩信面前单膝跪下,和他平视。
  小小的孩子已经很有未来桀骜不驯的风范了,一点都不怕生,睁大眼睛盯着两人。
  扶苏飞快地揉了一把兵仙的脑袋,随即心满意足地快速撤走。
  小韩信:!!!
  坏人!男子汉的脑袋怎么能随便揉!
  作者有话要说:
  恭喜阿信落入太子殿下的魔爪之中(鼓掌)
 
 
第42章 拉踩
  未来的兵仙大将军,如今还是个五岁小孩,和桥松差不多同龄。
  这么小的年纪,也不好直接开始学深奥的兵法。所以扶苏做主把人送去了六英宫,和公孙们一起上学。
  桥松和舜华多了小伙伴,稍稍抚慰了一点失去姑姑陪伴的难过。
  自从前年姑姑被他们父亲叫去为大秦分忧之后,他们两个就只能自己上课了。好在六英宫里有不少年龄只比他们略大一些的叔叔和姑姑们,倒是不怎么寂寞。
  小韩信虽然年纪不大,却能看出家教不错。他的父母不是纯粹的庶民,有一定的见识。①
  派去淮阴的商队找到韩信的时候,对方正寄住在表亲家中。他的父母似乎是不久前出意外去世了,只给他留了些兵书典籍,家里没有多少余财。
  据说表亲家收留他是看上那些书了,这年头书籍算是一笔不小的财产。虽然韩父留下的书不多,但卖出去也能得到一笔意外之财。
  商队以韩父好友的名义接走了韩信,给了表亲家里一点钱。表亲一看有钱拿,立刻同意让他们接走孩子,主要也是不敢得罪这些看着不太好惹的外乡人。
  扶苏让小孩住在咸阳宫里,和桥松他们待在一块儿,秦王政对此没什么意见。
  他听儿子说过韩信的领兵能力,这么小的孩子养在外面确实不放心。左右宫里已经有这么多孩子了,不多他一个。
  韩信就这么在太子宫里住了下来。
  小孩子其实是很敏锐的,不像大人以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懂。家里境遇的变化,他们能第一时间察觉。
  就比如韩信,父母在世时和父母去世寄人篱下之后,他就明显感觉到了不一样。表亲家对他不算好也不算差,毕竟家里条件也就那样,顶多保证他短期内饿不死。
  大人不会欺负他,小孩子却不同。有些孩子很会看人下菜碟,发现韩信没了父母就拿他当软柿子捏。
  于是小韩信只能竖起尖刺戳回去,表现得像是父母在世时那样调皮捣蛋不服管教。其实这不是调皮,只是单纯在自保,让别人不敢欺负他。
  那天面见扶苏和秦王政时,小孩还没调整过来。浑身写满了防备,像个小刺球。
  小刺球还怪可爱的,扶苏日常喜欢去逗一逗。小孩每日下学就把人叫过来捏捏脸揉揉脑袋,一开始还要偷袭,次数多了韩信就习惯了。
  韩信暗暗握拳:等我长大捏回来!
  之所以韩信能习惯这些动手动脚,其实主要还是出在扶苏的身份上。
  去了六英宫上学他才发现,同样是寄人篱下,住在表亲家和住在太子宫,简直就是两码事。
  在太子宫里没有任何人会欺负他,更不敢欺负他。
  桥松和舜华没兴趣欺负别人,反而高兴多了个一同上学的小伙伴。剩下的侍者则是不敢怠慢太子发话要养的小郎君,对方什么来历可不是他们管得了的。
  如果只是太子宫也就罢了,去了六英宫,满宫王孙居然也不敢欺负他,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韩信发现他跟随的这位太子殿下,地位好像特别特别高。
  众人:不,那是重点吗?重点难道不是大兄是个魔鬼,没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无所谓,反正殊途同归,最后的结果都是韩信可以在咸阳宫里横着走。
  小孩子嘛,想不了太周全。
  所以韩信发现这件事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想试试看太子的底线在哪里,为此他开始带着桥松和舜华逃课打架。
  桥松还好,很有一种身为太子长子的责任感,逃课是不肯的,只有在课间才会屁颠颠跟过去。相比起来舜华就比较捧场了,上课哪有玩耍有意思,所以当然是选择跟着韩信满宫乱窜啦。
  不能指望三岁的舜华做点什么,她就是个啦啦队。韩信在前面打架,她在后面喊加油。
  这天扶苏收到了韩信揍了胡亥一顿的告状。
  偏心眼的太子殿下于是问道:
  “胡亥为什么去招惹阿信?”
  先生嘴角一抽:
  “是韩小郎君先动的手。”
  扶苏:“我知道,所以胡亥为什么去招惹阿信?”
  先生:……
  太子殿下一点都没觉得这么养孩子有什么问题。
  他家大将军天生就桀骜不驯,把人教成乖乖仔那就不是兵仙韩信了。扶苏也不怕把人宠坏,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回头好好教导一下三观就行。
  先生们无法理解太子教孩子的逻辑,分明他教太孙桥松的时候就很正常啊。
  扶苏:这叫因材施教。
  总之先生们管不了,确定了公子的态度之后,选择不再多管,毕竟管了也是自讨苦吃。
  晚上回到太子宫,扶苏看见韩信带两个孩子出去野了一圈回来。吩咐人去准备沐浴,期间拉着韩信问起白天的疑惑。
  韩信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灰,不怎么在意地说道:
  “胡亥上课不认真听,偷偷玩东西。我就把他拖出来揍了一顿,让他好好听课。”
  扶苏夸奖:
  “阿信真乖,知道替我盯着他们。”
  韩信挺起小胸脯:
  “那是,殿下放心交给我,我天天盯着他们!”
  于是第二天扶苏送三个小崽子去上学的时候,就对先生说起了这件事。
  你看,这分明是阿信在做好事,先生怎么能因为他打了人就苛责他呢?胡亥人呢?来,再加两份作业。
  先生:……
  胡亥的眼泪顿时就飙了出来:
  “凭什么!他自己也逃课!他要是不逃课怎么会路过我这边的学殿?他有本事把自己也打一遍啊!只打我算什么好汉!”
  要是大兄抓住他开小差也就罢了,你韩信一个自己就是逃课的,居然好意思揍上课不听讲的。
  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韩信拽了拽因为自己过于调皮捣蛋而松散垂落下来的发丝,只当没听见这番控诉。
  一刻钟前侍者才给他束好的发髻,居然就已经成这样了。
  扶苏示意三个小孩先走,转头问胡亥:
  “他五岁你也五岁吗?你都七岁了,被五岁的小孩抓住不听课,很荣耀?你还和他比烂起来了?”
  胡亥:……
  扶苏淡淡地提醒道:
  “韩信不是秦国公子,他虽然和你们在上一样的课,但那些课本来就不是他必须要学的。”
  扶苏为弟弟们安排的是文臣的路子,所以要学很多东西。可韩信以后是走武将路子的,两边不一样。
  不过是韩信年纪小,暂时还不用着急学而已。因此扶苏没有立刻给他组建针对性的先生团队,而是让他蹭其他公子的课。
  别看韩信天天逃课,实际上学习简化隶书和强身健体的武课时,人家都是老老实实一节不落。
  这群人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以前觉得阴嫚能逃课他们不能,这不公平,却不见阴嫚早就学会了。学霸的逃课能叫逃课吗?
  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
  韩信一个五岁的孩子都比他们聪明,知道什么是自己一定要学的、什么是可以不学的。
  真以为人家调皮捣蛋是无底线乱折腾呢,知道什么叫“试探”吗?能主动试探别人的,也得有本事摸清楚被试探者的底线。否则那不是试探,那叫送人头。
  韩信能当兵仙,脑子当然是够用的。
  他只是单纯地对人心险恶、阴谋猜忌方面不太玩得转,只要不碰见个疑心病君主就没有半点问题。
  教训完心中不服气的弟弟,扶苏回了章台宫。
  自从韩信去六英宫上课之后,他就不必再去亲自盯着弟弟妹妹了。
  小巡逻兵特别敬业,时不时去逛一圈。仗着自己人小个子矮,能从各种神出鬼没的地方悄悄观察。
  能打得过的就自己揍一顿,打不过的就去报告给先生们。都不用拿去烦扰扶苏,他自己全部处理掉了,很是叫人省心。
  扶苏便和父亲说:
  “阿信这样也挺好的,可以提前锻炼武力了。我记得蒙将军家里也有年纪相仿的孩子,倒是可以一起接进来,让大秦的武将苗子们多相处相处。”
  武将要是不和,在战场上会互相拖后腿,提前培养感情未尝不可。就像蒙恬李信王贲他们那样,好兄弟一起为大秦征战,战场上配合起来也轻松。
  秦王政觉得有道理:
  “那便以替桥松挑选伴读的名义,多招点孩子入宫。”
  六英宫越发有向大秦幼儿园发展的趋势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