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的孩子确实占便宜。
一来王公贵族自古就更看重长子,二来秦王政刚继位时还没亲政,空余时间比较多,能和儿女培养感情。
后面的孩子就没这么好运了,赶上大秦开始为一统天下做准备。不少公子和公主从小到大见到父亲的次数加起来都没有十次,如何能不忐忑。
恐怕要等到后宫中久无幼儿出生,秦王政才能分出些许心神关爱一下年纪最小的幼子们。
总之,夹在中间的最惨。
扶苏想了想,道:
“他们的学问还是扎实的,只是心态不足。这个慢慢锻炼便是,日后我多抽出时间去看看他们。”
不就是还不习惯秦王的强大气场嘛,没关系,他也可以释放气势,给弟弟妹妹们来个脱敏治疗。
大秦王室确实不能这么畏畏缩缩的,太小家子气了。
秦王政听完觉得这样也可以,不过还是叮嘱了儿子一句不要累着。朝中本就有很多事情需要他操心,弟妹们的小事不着急。
正说着,有侍者进来通传,说甘泉宫那送来了太后病重的消息。
秦王政一愣。
他已经很久没听见和生母赵姬有关的消息了,自从扶苏撤换了甘泉宫守卫之后,那边再也不会有事没事就来烦他一下。
虽然这么做很不孝,但秦王政还是默许了儿子的行为。甚至为了避免消息传出去之后扶苏被人指责,还出手替他善后过。
一晃眼也过去快两年了,两年没有赵姬叨扰,连年节也有甘泉宫那边送来的“太后不愿出席家宴”的懿旨。
秦王政知道这同样是扶苏的手笔,可他不在乎。赵姬到底是不是真的不想出来,谁也没兴趣去探究。
只是没想到再次听到那边的消息,会是赵姬病重。
这次是真的病重了,重到情况很不好的地步。否则甘泉宫只会继续压下消息,私下安排太医过去诊治。
秦王政沉默的时间有点久。
传话的侍者手足无措,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王上也没给他指示。
扶苏摆摆手让他下去,消息他们已经知道了,别的不用再说。
他安静地陪着父亲坐了一会儿,终于听见父亲回神,淡淡地开口说道:
“太后病重,寡人去看看她。”
顿了顿,又补充:
“你就先别过去了,免得她说些难听的话,你是晚辈也不好回嘴。”
扶苏眼里浮现出忧虑:
“父亲……”
赵姬被他关了两年,再傻也能意识到自己是被软禁了。但她肯定不觉得是扶苏自作主张,只会把事情都怪到秦王政头上去。
母子俩本来就感情不睦,寻常见面赵姬还要冷言冷语。这次过去,她只怕会想着自己死都要死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什么就骂什么。
怎么能让父亲一个人去面对呢?!
秦王政制止了他的话语:
“这是为父的命令。”
扶苏知道这件事没得商量了,只能目送父亲独自离开。
别的事情他可以阳奉阴违搞小动作,可这件事不行。他要是偷偷跟过去了,父亲一定会非常生气,哄不好的那种。
是以扶苏只能默默等在甘泉宫外,等待父亲出来。
不许跟进去一起挨骂,那在门外等着,叫父亲一出门就能看见自己,这样总可以了吧?
半个时辰后,秦王政面色冷凝地从甘泉宫出来,浑身透着寒气。
一出门看见儿子乖巧地在外面等候自己,一颗心刹时就暖了。
生母不喜他又怎么样?他也不是就这一个亲人,总有别人关心他,而且最关心他。
秦王政缓缓走到儿子跟前:
“不是让你不准来吗?”
扶苏熟练地摆出可怜巴巴的模样:
“那父亲责罚我吧。”
秦王政失笑:
“你都多大了,还总是做出这番小儿情态。”
扶苏见父亲脸上总算有了笑意,也松了口气。他没去问赵姬骂了什么,反正人都要死了,她也就能骂这最后一次了。
太后病重时,秦王百忙之中抽空去看了一眼,已经是尽了为人子的本分。下一次再见面,该是太后驾崩了吧。
扶苏冷酷地想着。
“父亲,我们回去吗?前线该有新的战报送来了。”
秦王政从善如流地转移话题:
“那便走吧。”
军国大事为重,他被迫为了秦国大业忽略太后,心里已经很痛苦了,任谁也说不出个不是来。
离开时扶苏回头给了侍卫一个眼神,侍卫沉默地拱手行礼,表示了解了。
在太后驾崩之前,这边不会再往外送任何一条消息。
月后,赵姬崩。
此时正值楚北前线传来“战败”的消息,楚国夺回了五座城池。又有太后的噩耗传来,朝野震荡。
有暗中勾结楚系的臣子谏言:
“此乃上天之意,可见攻楚不受天命庇佑。既然已经夺得了十五座城,不如见好就收,撤兵止战吧。”
秦王政心里十分腻烦天命这套说辞。
幸亏当初华阳太后薨时留下了后手,没让那群人拿她说事。不过赵姬这次就没这个好运了,毕竟也不能指望赵姬帮儿子铺路。
扶苏低声劝了父亲两句,请他不要同那些愚昧之人计较。秦王政瞥了眼这个拿自己当小孩哄的家伙,轻哼一声,什么都没说。
戏还是要做下去的,臣子不知其中真相,误以为自己当真找到个很好的借口。殊不知城池都是秦国主动还的,和天命没有半点关系。
扶苏配合着对方劝谏了两句停战的话,武将则站出来反对。两边吵嚷了一阵,终于得出了暂时停战、转而攻魏的解决方案。
既然攻楚不受天命庇佑,楚国又抵抗激烈。眼看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了,确实不如去欺负一下魏国。
楚系臣子:怎么感觉哪里怪怪的?
武将们:嘿,一群傻子!
李斯王绾等人默默对视一眼,看破不说破。
王贲大军收到命令,留下一部分人镇守抢到手的楚国城池,大摇大摆地率领大军沿着韩赵官道往北走。
魏国本来在看戏,见楚国被暴秦打得节节败退,既担忧又幸灾乐祸。结果没成想,楚国突然发挥出了它身为大国的军事实力,又把王贲挡回去了。
挡回去就挡回去吧,这楚国臭不要脸啊。他们居然买通了秦国大臣,劝他们转头来打魏国,这不是祸水东引是什么?
楚国:???我没有啊!
魏国:但是在秦国朝堂上提出不如去打魏国的,明明就是和你们楚系时常联络的几个臣子!
楚国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些人怎么想的,可能是为了保护楚国不管不顾出了馊主意吧。反正又不是楚国吃亏,得罪魏国也就得罪了,以前得罪的还少吗。
表面亲近楚国的太子扶苏隐藏在幕后,被所有人都忽略了。
总之,魏国被秦国突如其来的变道打了个措手不及。幸亏秦国朝堂上也有收了他们魏国钱的人肯隐约透露一点内部消息,而他们去打探王贲大军的情况时,也比较顺利。
王贲确实带兵北上了,据探子冒着生命危险偷听到的消息,这路大军准备从邯郸攻入魏国境地。
魏国当即紧急调动兵马,将原本陈列在魏楚边境、防备王贲打楚国打到一半转头打魏的军队调走了一多半。
由于消息是艰难打听到的,魏国根本没怀疑其中有诈。正好王贲都已经离开楚北了,魏楚边境没必要留太多兵力。
秦国之前从齐国骗来的粮食不少就囤在赵魏边境,那里也确实派了不少兵丁驻守。可实际上那边的兵是迷惑魏国的,人多,但战斗力一般。
没打起来之前魏国哪里知道他们战斗力怎么样,只能看见他们每日消耗的粮草数量非常多,推测人数不少。
现在王贲准备将两边的兵马合并在一起攻魏了,魏国一算人数,吓得晚上连觉都睡不好。
王贲不管这个,他带着一批腿脚快的士兵北上。其实人数没有魏国的那么多,不过王贲特意做出了八成士兵都被他带走的假象。
读过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故事的人,应该没有人没听说过马陵之战。
这场战役里孙膑用了一招“减灶之计”迷惑敌人——
第一天撤退时,大营原地只留下供十万人做饭的土灶;第二天撤退时,数量减少到只够八、九万人做饭;以此类推。
最后让跟在后面尾随的敌军误判了军营里还剩下的士兵人数,以为很多士兵已经因为战事失利悄悄当了逃兵。
于是决定率军追上去,一举消灭那仅剩不多的孙膑军队。没想到孙膑是骗他们的,军营里其实还有大量士兵。
王贲便反向利用这一招,额外多垒了不少炉灶,让尾随的探子误以为他带了很多士兵一起北上。
王贲治军严谨,探子根本没办法混入军中。所谓偷听到的“从邯郸攻魏”的行军路线,也是刻意放水,趁着天黑叫一个探子撞大运成功溜进了军营。
既然是天黑溜进去的,自然很难辨别军营里的实际人数。只能打眼一瞧发现营帐数量很多,但每个营帐里具体睡了多少士兵,就不得而知了。
待到魏国大批军队在北边集结完毕的消息传来后,王贲大喜:“善!”
随即带领士兵急行前往附近的城池,他们磨蹭这么久可算等到这一天了。魏国再不集结完毕,他们都要越过那座城池走到前头去了。
要知道秦国提前在这座城里安置了大量战马,就为了骗完魏国之后,让王贲带兵上马。依靠马匹的速度飞速赶回楚北,打魏国一个措手不及。
跟在后头的探子人都傻了,眼睁睁看着大军突然飞速离开,又飞速骑马回来。轰轰烈烈地路过这片区域,一溜烟消失在探子们眼前。
探子:???
怎么走回头路了?马又是哪里来的?!
不好!中计了!
探子大惊失色,赶紧传信回大梁。
但此时一切已经晚了,信件抵达大梁时,王贲军队也已经从楚北长驱直入。
众多士兵根本没随王贲离开,而是一直守在楚北的城池中,等待王将军回来发号施令。
魏国军队全部在北方,即便大梁得到消息也没用。等带军队回防南方之时,黄花菜早就凉了。
秦国布局这么久,和楚国来回拉扯,可算达成了最终目的。
远在楚国的楚王负刍慢半拍收到消息,懊恼地一拍桌案。
“我们被骗了!秦国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魏国!”
就他们傻乎乎地以为秦国是要攻楚,为此还给秦太子送了不少贿赂。现在看来太子扶苏也在做戏,那人根本就对楚国没有任何感情。
楚王负刍抱怨道:
“你们还劝寡人,说那太子扶苏心里是向着楚国的。你们都是蠢货吗?他堂堂秦国太子,怎么可能向着我们楚国?!”
楚国臣子面面相觑,心说王上您现在倒是聪明了,可您之前不也信了这个说辞吗?
作者有话要说:
马后炮楚王负刍:都怪群臣误我!
第47章 乐不思韩
攻魏之战进行得十分顺利。
魏国南边的守军数量实在不够看,被调去北边的又没办法飞过来帮忙。
于是便陷入了如今的困局——魏王明明已经收到了敌人从南边打过来的消息,可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
同一时间,秦国在为薨逝的太后赵姬举办丧礼。
由于赵姬生前待遇不怎么样,虽然大家都努力粉饰太平了,但做过的事情毕竟留有痕迹。为了不落人口舌,丧礼就举办得格外盛大一些。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对外展示秦王的孝顺,哪怕这个孝顺并不存在,因为赵姬不配。
不过没人会直接说出来,大家默默地促成了这件事,假装一切都很正常。
少府令有点拿不准两位掌权者的心思,于是特意前来询问太后的陪葬品应该按照什么规格置办。
秦王政缄默不言。
扶苏看了一眼父亲,见他心情不虞,便微笑着说道:
“父亲自然是孝顺祖母的,只是如今大秦还在打仗,不好劳民伤财。能为祖母办一场盛大的葬礼,已经是大秦咬着牙凑出的钱财。陪葬品微薄一些,想必祖母泉下有知也不会过多计较。”
少府令:懂了!
这个时期的人们真情实感地相信人死后会将陪葬品全部带去死后的世界。带上足够的陪葬,就能过上和生前一样逍遥的日子。
所以厚葬之风盛行,大量金银财宝、精美器物被埋入地底。后面的朝代铜不够用,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海量的铜币被陪葬了。
扶苏心里不是特别信这个,在他看来这些东西与其陪葬到地底,不如留给活人用,还能更好地建设大秦。
他尤其看不惯殉葬奴隶的行为,人口多么宝贵?留下来给大秦种地、再繁衍更多的人不好吗?
当然,以上想法只针对其他人。
如果换成他爹……殉葬是肯定不行的,有伤天和,也会损了父亲的一世英名。但是像陪葬品之类的,始皇陵里怎么能缺陪葬品呢?!
虽然扶苏不信这个,可万一呢?
万一真的可以带去黄泉地府使用,他难道还能眼睁睁看着父亲身无长物,被那些六国君主笑话?
扶苏:一切原则在父亲面前都可以退让。
所以太后的陵墓就随便弄弄,规格上比照着普通太后的来,不要差太多。陪葬品也做足面子工程,让人挑不出错就行,不用弄得太好。
少府令了解了王上和太子的意思,回去就开始带人制陶。
既然是比照普通太后来,那么只要不是大秦历代太后里待遇最差的那个,就算合格了。
其实按照实打实的“太后”来算,宣太后才是第一位,是从她开始称太后的。所以往前数,就没有旧历了。
从宣太后至今,大秦也没几个太后,可以参照的人数有点少。
不过问题不大,追封一下就好了。照着族谱扒拉一番,或者去太庙瞅一眼,很快便能列出一堆名单。
这些人里头,难免有点西周时期的老先祖。而西周那会儿秦国才刚刚获封秦地,家底还很薄,搞不了太宏大的厚葬。
56/233 首页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