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大秦当完美太子(历史同人)——无字惊鸿

时间:2023-12-30 14:31:58  作者:无字惊鸿
  因此少府令很快拿到了最低档的太后陪葬品规模,看了看,感觉有点心虚。
  “按照这个来弄,会不会太寒酸了一点?”
  六国会嘲讽他们秦国穷酸的吧?嘲讽倒无所谓,就是担心他们会质疑王上的孝心。
  不妥不妥。
  少府令拉了一堆下属开会,最后大家决定陪葬品种类按西周时期来,数量可以多翻几倍。反正绝大多数都是陶器,这个又不值什么钱,多做几窑就是了。
  少府令最后拍板:
  “先做几百个陶罐,再做几百个陶盘。用颜料给它涂成彩色的,这样看着比较值钱。”
  同样都是彩色颜料,有的颜料产量大成本低,有的产量小价格高。这里头的造假是可以疯狂压缩的,毕竟太子都说了现在大秦打仗缺钱。
  最后东西往陵墓里运送的时候,金银宝物放在木箱上层,陶罐之类的藏在下头,路过的人只能看见箱笼打开后表层的好东西。
  少府令,一个无师自通学会了后世嫁妆作假糊弄手段的奇人,得到了太子殿下“卿果然很适合当少府令”的极高评价。
  扶苏:大秦就需要这样会替秦王省钱的少府令。
  少府令:稳了稳了,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了!
  少府令高高兴兴地领赏离开了。
  秦王政想了想墓葬里塞满陶器的样子,默默地把那个画面从脑海里清除。
  没关系,商周时期也是这样的。
  只要赵姬下去了之后不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比,应该还是会为自己的富有感到高兴的。毕竟大秦的制陶工艺肯定比千年前的商朝强得多,而且少府那边准备的数量也十分庞大,颇有排面。
  想到这都是儿子为他出气特意安排的,秦王政面色稍霁:
  “这些都是小事,为父早就懒得同她计较了。”
  扶苏则道:
  “所以我为她安排了盛大的葬礼,还给她准备了数量如此庞大的陪葬品,我可不爱与死人计较。”
  秦王政看着又开始诡辩的儿子,无奈地勾了勾唇角。
  真是小孩子气。
  大秦太后的葬礼,韩赵两国的贵族自然要亲临现场参加。不是为了给赵姬面子,而是为了向两国展示秦王的气量。
  六国谁不知道赵姬那点破事?以前还老爱拿秦王政把生母赶去雍地的事情指责他不孝。现在面对这么隆重的葬礼,总不能再叽叽歪歪了吧。
  不过即便没有这层缘故,作为秦国俘虏的阶下囚,他们本也该逢年过节都跑来见礼的。只是秦王嫌弃他们乱跑容易生乱,一般不叫过来而已。
  韩赵贵族自从灭国那次来朝见过秦王政之后,后头也就立太子那次来过。
  赵姬这回是第三次。
  哪怕来了三趟,他们对咸阳依然不太熟悉。全程都有人盯着,众人大都老老实实地待着不乱跑。
  前两次乱跑的,现在已经是枯骨一堆了,也不知道秦国有没有给他们弄点像样的墓葬。
  想到自己死后可能也捞不到个厚葬的待遇,去了黄泉地府恐怕得穷困潦倒。一时间原本在葬礼上哭不出来的众人,都真情实感地悲泣了起来。
  年纪小同样不太能哭出来的公子公主们愣愣地看着这群人,不明白他们祖母死了,这些人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他们认识祖母吗?”
  “不清楚,应该不认识吧?”
  “赵国贵族可能认识,听说祖母以前是赵国贵族出身。”
  “啊?不是舞姬吗?”
  “啊?不是商户女吗?”
  “啊?不是……好吧,我也不知道。”
  一群小崽子窃窃私语,得益于韩赵贵族们的哭嚎,被掩盖了个彻底,众人都没发现他们在开小差。
  扶苏路过的时候轻咳了一声,示意越讨论越兴奋的弟弟妹妹们收敛点。
  不哭不要紧,别谈笑风生的,让人看到了不好。实在不行以袖掩面遮一遮,挡住脸上的表情也行。
  小崽子们赶紧抬起袖子挡住脸,发出虚假的“呜呜呜”声。等大兄一走,继续兴奋地讨论起来。
  画风大概就是这种——
  “呜呜呜,祖母跳舞真的很好看吗?呜呜呜,好可惜我没看过,呜呜呜。”
  隔壁的韩赵贵族们听着听着,险些就哭不下去了。
  你们秦国的公子公主怎么回事?有这样在祖母葬礼上讨论祖母跳舞好不好看的吗?
  暴秦果然不讲孝道!
  虽然小崽子们的行为把气氛毁了个一干二净,不过也无所谓了。面子上过得去就行,反正秦国也没指望韩赵贵族真情实感地相信秦王政孝顺。
  秦国要的是大舆论上六国之人不能拿这个说事,至于人家心里怎么想的,这谁管得着呢?
  听到了公子公主们讨论的贵族毕竟是少数,更多人离得远什么都没听见。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悲伤里哭得不能自拔,一开始只是哭自己命苦连死后的哀荣都保不住,慢慢地又开始哭故国被灭的痛苦。
  一场丧礼办下来,秦国人活蹦乱跳,韩赵贵族哀悔伤身病倒了一片。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都是赵姬的孝子贤孙。
  秦王政收到消息之后,面不改色:
  “太后薨逝寡人也很难过,已经努力克制了,不成想还是感染到了诸位。太医去给他们瞧瞧吧,不要为此哭坏了身子。”
  言下之意,他们为了和自己不相干的秦国太后哭得这么伤心,都是因为被他这个太后的亲儿子传染了,是在替他哭。
  李斯第一时间用谴责的目光看向太子殿下。
  他好好一个光明磊落的王上,都是跟着太子才学会说这种无耻言论的。
  其他人倒是对太子的本性了解不那么透彻,闻言第一反应是想到了昭襄王。
  众人默契地对视一眼,纷纷开口赞同王上的判断,顺便吹捧了一番王上的孝感动天,将这件事彻底定性。
  既然大家是替秦王哭的,那作为太子,扶苏当然要亲自去慰问一番,周全了礼节。
  于是扶苏抽出一天的空,去韩赵贵族落脚的客舍走了一圈,收获了一箩筐敢怒不敢言的复杂反应。
  最后一个逛到了前韩国宰相张平的居所,其子张良正在照顾悲思过度的父亲。①
  其实并不是所有韩赵贵族日子都难过的,赵高惯会揣摩上意,事情办得很漂亮。他在给韩王和赵王最高的待遇之余,也尝试着分化了其余贵族。
  如果所有贵族都日子难过,那么他们很有可能抱团仇恨秦国。但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慢慢地又得到了秦国的礼遇,情况就不一样了。
  赵高没有一开始就这么干,因为那样目的太明显了,会引起反效果。
  他等贵族们过了一段苦日子之后,先挑了一部分识时务地摆脱了庶民的艰苦生活。这个时候,剩余的贵族就会质疑他们是不是投靠了秦国,背叛故国了。
  偏偏被挑中的这些原本就是偏墙头草的,他们立身不正,没办法反驳质疑,只能选择默认。
  这一下就坐实了待遇变好的贵族都是叛徒这件事,完成了第一步分裂。
  接着,又过了一段时间,赵高提升了第二波人的待遇。
  这波是原本意志坚定的,但实在吃不了苦。受到第一波人的刺激,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第二波显然同样是叛徒,遇到剩余贵族的指责时照样没底气反驳。有些脾气爆的还会直接翻脸,认为自己做的没错,谁不想过好日子呢?
  如此,第二步的分裂成功完成了。
  等到第三波时,待遇增长的人群已经没有信誉可言了。哪怕被优待的是诸如张平这样一心为韩没有半点私心的忠臣,大家也不相信他的节操了。
  尤其这一波里也夹杂着一些改变主意向秦国低头的贵族。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根本难以分辨。
  可实际上当真对比这三波人的优待之后,才会发现得到实惠最多的是第三波里的有才之士。
  赵高跟兄弟赵成分析道:
  “贵族中有些可用之才,只是他们固守故国不肯事秦。若我们能叫这些人才改弦易辙,定能得王上和太子的高看。”
  反正失败了也没损失,成功了就赚了。
  太子把事情全权交给他们兄弟两个,他们只要从韩王和赵王的待遇里稍微抠出一点点,就能做很多事情了。
  总之,依靠上述操作,人才辈出的张氏一族这两年日子过得还不错。
  不过物质条件的优渥显然不能抚慰张平精神上的痛苦。
  张氏从其父张开地开始,接连侍奉了五位韩王。前三位是张开地作为韩相辅佐的,后两位是张平为相时辅佐的。
  张平本以为自己和父亲这样为韩国殚精竭虑,不该受人质疑才是。没想到秦人只用了这么简单的计策,就将他们挑拨成了好几派,令他万分失望。
  与其如此晚节不保,他倒不如当初灭国时就随故国去了。
  可惜当年韩王安投降时他分明已经含恨病重,偏偏那秦王非要把所有韩国贵族都抓去关着。下头的人觉得秦王定是想要活口,于是愣是找了医者给他把病治好了,没能死成。
  张平:可恶的秦人,多管闲事!
  尚且年轻的张良焦头烂额,熟练地给父亲喂药、劝哄,企图叫父亲振作一些。
  故国被灭了,张良自然伤心,但是他更在意父亲的身体。因秦人救治了父亲,他如今对秦国的感情十分复杂。
  张良不知道什么叫pua,但他现在的情况就和被pua了差不多。
  第一次是因灭国导致的父亲病重将死,结果被秦人找大夫救回来了。
  第二次是张氏一族吃糠咽菜,父亲身体不好险些熬不下去。没想到秦人忽然又开始礼遇张氏,让父亲缓了过来。
  第三次就是现在,父亲因为哭伤了心脉进气多出气少。秦王特派太医前来诊治,再次把人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要说感激秦国吧,张平的三次病重都是秦国造成的。要说恨秦国呢,人家实打实救了他爹。
  而且张平会三番五次病重,秦国有一定的原因,却不是全部。人要真死了,张良迁怒也就迁了,可人没死,他实在恨不起来。
  ——尤其是在以后还得靠着秦国,才能继续给父亲续命的情况下。
  扶苏进屋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注意到这个青年人,而是询问了一番张平的病情。
  张平如今处在生无可恋的状态下,对扶苏一整个爱答不理。扶苏也不介意,他这样比那些情绪激愤的贵族要好得多。
  目前张平正处在“我爱韩国但韩人质疑我”的心灰意冷中,整个人十分拧巴。扶苏一眼就看出来了,只要再推一把,这位韩相八成便要郁郁而终。
  张平做不出来黑化之后背刺故国的事情,他不是那样的人。
  要拉他一把其实也非常简单,只要韩王发话就好了。
  张平这会儿不过是觉得自己的存在没什么意义,自己一辈子的付出在韩人眼里不值一提。可若是韩王需要他,那就不同了。
  人生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而且有了奋斗的目标,他就能迅速恢复斗志。
  可,扶苏为什么要救他呢?
  他身上有什么筹码值得自己出手的?
  扶苏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屋内的其他人,忽然停驻在了青年张良的身上。
  如今才二十多岁的张良和后来三四十岁时相貌差别不算大,扶苏记得这张脸,是博浪沙刺秦的主谋。
  大一统三年,张良指挥大力士投掷出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袭击始皇车架。因砸错了车,行刺未能成功。
  由于之前始皇就已经遭遇过了多次刺杀,还经常寻不出全部主谋,扶苏发过很大的火。自那之后开始严格整顿吏治和防卫,博浪沙一事发生后迅速命人搜查。
  张良的逃脱之旅因此十分不顺,好几次险些被捉住。秦军甚至都已经记住了他的长相,最后逼得他女装逃跑,这才躲过一劫。
  不过至此之后,张良再无踪迹。
  大概是受通缉画像的影响,一直被迫隐姓埋名、靠着妆容易容出行。
  上一世扶苏不清楚刺客姓甚名谁,只知长相如何。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正主居然是张氏子弟。
  扶苏的眸光一沉。
  看来这辈子让人把韩国贵族尽数捉来,倒是歪打正着避免了一场刺杀的麻烦,算是意外之喜了。
  扶苏没有贸然做出处置张良的决定,秦律里可没有以未来之事定罪的规矩。就算要收拾人,他也会等到对方出手之时将计就计,斩了他的爪子。
  可看现在的样子,这名张氏子弟不一定还会再刺杀秦王。
  回到太子宫后,扶苏命人去查张良这个人。韩赵贵族的资料原本就很齐全,是以张良那一份很快就被人找了出来,送到扶苏手里。
  原来这人是张平之子。
  上一世张平在韩国被灭之时含恨而终,秦国也没有非要抓光韩国贵族。于是给了张良逃脱的机会,对方大约是散尽家资后一直在努力寻机复仇。
  如今张平还活着,扶苏瞧着倒觉得张良没了那不顾一切的冲劲。只要张平不出事,张良应当便会一直安安分分下去。
  那么要不要放任张平出事,再坐等张良出手,顺势处理掉他呢?
  扶苏翻了翻探子搜集来的张良之作。
  这些都是当年韩国还在的时候,张良写下的文章。文里满满都是他对未来入朝辅佐韩国重新崛起的野望,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也很有能力。
  这样的人,杀了可惜了。
  韩国想要复国不过是天方夜谭,即便有张良这样的有识之士也不可能。所以用不用张良这种危险分子都不会影响大秦如今的统治,自己又如何不敢用呢?
  扶苏重新更衣:
  “来人,备车,我要去见韩侯。”
  韩安正在华丽的别宫中喝酒,作为前韩王,他不像寻常贵族那样还得在客舍里挤着住,即便来了咸阳日子也十分好过。
  见到大秦太子来了,韩安赶紧上前迎接。
  他曾听闻赵高就是太子扶苏派到陈县看管他们的,虽然是看管吧,但赵高对他这个韩侯好得很。
  韩侯自动把这个逻辑圆上了,觉得自己的待遇提升全是太子的命令。
  有这么个愿意礼遇他的太子在,韩安庆幸极了。
  最妙的是太子以后还会继承秦国的王位,所以下一任秦王在位的时候,他韩安照样可以过上好日子,不用担心晚景凄凉。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