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李斯是法家领头人,而原主是明显的儒家支持者。李斯深知让长公子坐大之后自己没有好处,王位一旦更迭,他李斯的政治生涯就到头了。
那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你猜李斯会不会阻拦扶苏封太子的路?
扶苏懒得和李斯做这些无意义的内耗,于是手段简单粗暴,只求一击必中。只是这么做略显粗糙,时间长了迟早暴露。
扶苏对此颇为光棍。
既然迟早会被父亲知道,那他为什么不找个机会主动自首?反正他手里有哪些人,上辈子就和父亲彼此心照不宣了,根本没什么隐瞒的必要。
因此等和父亲说开了重生之事后,扶苏就麻溜地把自己这段时间经营的人脉也给一并交代了。
秦王政当时欲言又止,甚至怀疑儿子是不是当了天子之后还保留着傻白甜的本性没变。
怎么什么都往外说呢?!
虽然后来见识到了扶苏这臭小子有多奸诈狡猾,根本和傻白甜一个字都沾不上边。但秦王政依然认为爱子的本性还是天真纯良的,不然怎么对自己这么不设防。
如今看到昌平君授意下属用这等小事威胁太子,秦王政的心情便十分不悦。
用你昌平君多嘴?寡人自己不知道这些是吧?寡人的爱子一心向着父亲,根本没你想得那么龌龊。你还想污蔑太子结党营私图谋王位,其心可诛!
昌平君压根没料想过奏折会被呈到秦王政面前。
因为朝臣们都知道,所有奏折都会先过一遍蒙毅的手,分类之后再送到秦王面前。而蒙毅是王上为太子培养的属臣,已经打上了太子的烙印,一旦太子失势,蒙毅也很难转投其他公子。
那么为了太子的地位稳固,蒙毅就该把这封对太子极为不利的奏折悄悄拦截下来。这样奏折就只有蒙毅和太子知道,秦王不会知道。
反正昌平君的目的也只是威胁太子而已,他要用这个方式告诉扶苏,自己抓住了扶苏的小辫子。不想在秦王面前失宠,就得乖乖配合他为他昌平君牟利。
要是扶苏不听他的,下一次就不是送上一封随时会被拦截的奏折,而是直接在朝会上弹劾太子,撕破脸了。
结果昌平君怎么都没想到,奏折在扶苏不知情的情况下,先送去给了秦王政看。
蒙毅:虽然我是太子属臣也不影响我衷心于王上啊!
只能说昌平君低估了蒙家的忠心,蒙毅蒙恬兄弟两个愿意成为太子的班底,那是因为秦王政意属太子。
他们从没考虑过太子中途被厌弃之后自己的前途,王上让他们忠心谁,他们就愿意奉谁为主。
所以为了太子做隐瞒秦王政的事情,那是坚决不可能的。
听着父子俩的交谈,蒙毅也大概猜到了扶苏手中的奏折是哪一封。他坦坦荡荡地看着太子,并不觉得自己没有为太子徇私是什么过错。
扶苏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局面。
上辈子弹劾他的人比这辈子还多呢,蒙毅从来不帮他的。臣子们总觉得蒙毅这样油盐不进不好,会得罪太子,那是低估了扶苏的心胸。
莫说蒙毅是因为对父亲忠诚才不肯徇私,就算不是为了父亲,这样的臣子他也依旧赞赏。
得是有多小肚鸡肠的,才会记恨这种事情?可能是自己能力太差,没有自信能在弹劾中坐稳储君之位吧。
扶苏眸光微转:
“昌平君这是急了,想来是昨日下朝之后回去联络了自己的人手,发现不少人都已经被调职。”
之前昌平君利用职权给自己人安排了实权部门,把控住了不少要职,这是他为所欲为的底气。
然而秦王政想要斩断他臂膀的时候,他才猛然发现自己那些经营没什么用。秦王做得轻而易举,他那些党羽根本没能形成什么有力的反抗。
借着这次翻年的官职调整,很多部门都进行了大换血。
官位高的,自有秦王的心腹等待接手。这些人此前一直被迫屈居人下,便是在静待上头长官腾出位置来。
昌平君失势,便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好机会。
至于官职低的,秦王或许没那么多心腹能接手。不过这不是有一群经过历练的小少年回咸阳了吗,让他们去添补这些空缺,也非常合适。
小少年们经验和资历尚浅,却有深厚的背景。从实权小官做起,既不招人眼,又能得到锻炼,以后升官也比旁人更容易。
当然,对蒙毅来讲,这件事里最大的好处就是他再也不用给同僚们看孩子了。
这群崽子是真的闹腾啊。
蒙毅揉了揉太阳穴。
小少年回来不过半个月,已经闹得他脑袋疼了。年还没过完呢,一个两个都嚷嚷着再给他们派点活干。
蒙毅是疯了才给他们派活,之前把孩子送出咸阳就惹得他被少年的长辈们一通抱怨。个个都担心孩子跑出去会遇到危险,毕竟秦国境内还是有匪患的。
如今年节里蒙毅要是再把人送出都城,他们的亲娘能排队去蒙府找蒙夫人哭诉。那蒙毅就别想回府了,只能一直在宫中借宿躲清闲。
王上和太子真是救他于水火,一口气解决了少年们闲不住的问题。
只希望以后不要再往他这里塞关系户了,他真的管不住。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太子扶苏对秦王政说道:
“郎中令名下的郎官都调走了,是否应该添补一些?”
蒙毅眼睛瞪大,差点不顾礼节就要插话说一声“不必”。
却见秦王政点头:
“不错,是该添补一二的。”
于是大手一挥,让各家再挑一些年纪合适的子弟送来。
这年头权贵家里一般都不缺孩子,之前因为怕送太多会让王上觉得自家权欲过重,就只意思意思送了家里的长子过来。
但这回可王上下旨让他们接着送的,那他们可就不客气了。
不少人家都胆大了许多,一次性送了两三个来。反正郎官的人数没有限制,只要蒙毅管得过来就行。
蒙毅:?
你看我像管得过来的样子吗?
奈何有上回把各家孩子弄出咸阳的旧怨在,蒙毅理亏,也不好对此发表意见,只能被迫接纳了这第二茬的崽子们。
这次不像上回都是少男了,多了相当比例的少女。主要还是适龄的儿子数量不够,再加上大秦开设了女官,当然要能利用的都利用上,家里多一些当官的总归是好事。
蒙毅看到那些少女之后,稍微松了口气。
女孩子应该比男孩子好管吧?女孩一般没那么调皮,尤其这还都是文官家的女孩。
这样天真的想法都没有撑过半个月,蒙毅就被现实教做人了。
女孩确实文静许多,但背地里给兄弟们出谋划策却更在行。
她们可太擅长藏在调皮的少年们后头当狗头军师了,坏主意是她们提出的,执行的是别人。只要不暴露,受罚都不用跟着一起受。
只可惜蒙毅洞察力太强,轻易分辨出了主谋到底是谁。
看着面前一脸“我没错”不知悔改的头铁少年,再看看虽然说着“我错了”但明显不准备引以为戒的少女,蒙毅再次揉了揉太阳穴。
他苦口婆心地劝道:
“你们想替王上分忧是好的,但执行的时候不能这么做。”
大家看天看地,有听没有记。
新来的年轻人们和他们的前辈一样闲不住,想搞个大新闻。于是少女们出主意,说最近王上在打压朝中的楚系势力,我们可以借机崭露头角。
少年一听,好呀好呀,不过应该怎么做呢?少女们商量了一下,说很简单,先去搞清楚朝中哪些人是偏向楚国的,然后再去调查他们,抓到他们的小辫子。
大家都是权贵子弟,人脉直接问长辈借就好了。而且家中仆役众多,调查都不一定非要自己出马。
这个思路你还不能说有问题,因为昌平君之前太嚣张了,他的党羽站队基本都是透明的。而且党羽受他庇佑,自己身上的黑点多不胜数。
再怎么法度严明的国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官官相护,想要严格按照律法执行惩处非常难。
但如今昌平君自身难保,就给了年轻人出头的机会。别人暂时没空处置那些作奸犯科的家伙,他们有空啊。
原以为想查到那群门客的把柄要花费不少功夫,不成想随便一查就是一大堆。
年轻人有点嫉恶如仇,不会像老油条朝臣们那样觉得“查到这么多足够判刑就可以了”,非要把一切都查个水落石出不可。
可是,有些事情已经找不到证据了,要查明白非常困难。
少女们:不要紧,我们已经掌握了部分证据,可以实施抓捕了。先把他们抓过来拷问,剩下的应该都能问得出来。
少年们:好!这招妙啊!
等蒙毅得到消息的时候,作奸犯科的党羽已经被打成猪头了。猪头们哭着签字画押,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蒙毅捂着心口摇摇欲坠,觉得给权二代当长官真的太消耗他的寿数了。
他苦口婆心:
“你们怎么能动用私刑?你们又不是廷尉司的官吏,你们这是越俎代庖!”
郎官不就是个在王上身边凑热闹听众臣议事的气氛组吗?哪来的权责可以插手审讯啊!
初入官场的权二代哪里知道这些潜规则,他们背的律法里也没写其他官员审讯犯人是什么罪。
蒙毅:“没写你们就不会动脑子吗?律法里不是都规定了只有廷尉司可以审讯犯人?!”
虽然大家的心是好的,但动私刑的口子不能开。而且越俎代庖也不是什么好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蒙毅只当一个郎中令不满足,还想兼顾廷尉之职呢。
幸好干出这些事情的年轻人来自不同家族,大家全都被拖下水了,那就谁都别说谁。
作为廷尉司一把手的李斯李廷尉当然是心里不爽的,奈何自家儿子居然也牵扯进去了。他不仅不能借此阴阳怪气蒙毅两句,还得尴尬地安慰大家年轻人都会犯错,没什么大不了,以后改了就行。
谁让他堂堂廷尉的儿子都没意识到他们这群孩子手伸得太长了呢?本来李家小郎君应该是在大家胡闹时站出来制止的那个人才对。
蒙毅呵呵一声:
“你儿子岂止是没有制止。”
李斯心里生出不妙的预感来。
蒙毅接着说:
“我质问他们的时候,令郎还振振有词。他说他爹是廷尉,既然这事归廷尉管,有他在那就不要紧,大家都是自己人。”
好家伙,不知道的人听了还以为当廷尉的不是他爹而是他,所以他能特许小伙伴暂代审讯之事。
李斯听得眼前一黑。
也顾不得和蒙毅闲聊了,李斯当即就拎上蠢儿子进宫去请罪。
李郎还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父亲,为什么这么着急进宫啊?”
李斯把他臭骂了一顿:
“你当廷尉是我李家世袭的官职呢!老子是廷尉和你有什么关系?你能做廷尉司的主了是吧?”
臭小子平时肯定没少狗仗人势出去嘚瑟,这是把廷尉司当自家地盘了啊。
这还了得?王上给他李家权势是让家中子弟这么霍霍的吗?
他还没当上相国呢,儿子就已经飘了。
李斯只觉得前途一片黑暗,他是造了什么孽生出这种混账来。幸好长子李由还是十分稳重可靠的,也能压得住弟弟妹妹们,李家还不算没救。
进了宫,父子俩都和鹌鹑似的缩头缩脑。
扶苏还未回太子宫休息,见李斯带着孩子进来了,笑着打趣道:
“李郎好生威风,听闻当时就是你带头将为官不仁的罪臣揍得鼻青脸肿的。”
李斯脚下一个踉跄,跪伏在地:
“犬子无状,还请王上与太子责罚。”
秦王政审视着他,没有说话。
李斯一向谨小慎微,倒是没料到教养出的孩子如此嚣张。
虽然嫉恶如仇在某些时候也能被称赞一声,但在大秦,还是要以律法为行事准则的。
若只凭一腔热血就随意动手,和不服管教自认义气的游侠有什么区别?
扶苏小声在父亲耳边说道:
“廷尉当上丞相后甚是奢靡,出行必要以规模宏大的车架随行。后听闻父亲不喜如此,他才又诚惶诚恐地改了。”
李斯这人谨慎是谨慎,就是有时候会得意忘形。从他教孩子也能看得出来,出生早的长子就被他教导得行事稳妥,等他发迹后出生的幼子就难免纵容一些。
秦王政微微颔首,表示了解。
总之李斯这家伙还是得时不时敲打一下的,得让他长久保持着惶恐谨慎的状态,不要有飘起来的机会。
于是秦王政意思意思罚了李斯一年的俸禄,让他下不为例。顺便做主将郎官们抓住的罪臣交由廷尉司处置,但这件事李斯就不能参与了,他要避嫌。
实际上李斯哪有什么需要避嫌的,这不过是秦王的警告而已。
牵扯这么广的案子给副手主持了,算是副手的业绩。他李斯没法分一杯羹,还得小心以后被副手挤下去。
李郎总算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蔫头耷脑地跟着父亲请罪退下了。
扶苏目送他们父子俩走远。
片刻后,他说道:
“年轻人的心是好的,只是这种事情以后可不能再发生了。”
在其位谋其职,你插手别人的权责,不仅会让别人感受到威胁,还会分了别人的功劳。
原本这批案子是等时机成熟后,由廷尉司负责的。现在年轻人们横插一脚,分走了大半的功劳,如何能不遭人嫉恨?
也就是他们的后台足够硬,廷尉司那边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秦王政思忖片刻:
“郎官们功过相抵,此次便不罚也不赏了。”
忙了半天什么好处都没捞到,想来以后行事就会妥善一些。像这样一拍脑袋冲动做出来的事情,应当不会再发生。
蒙毅后脚跟着李斯进宫,站在一旁听完了王上的处置,这才下跪请罪。
无论如何,他作为长官没有管教好手下的属臣,都是失职。王上不可能不罚他,主动认错还能减轻罪责。
扶苏上前将人扶起来:
“郎中令也是辛苦,这些孩子不好管,此事与你关系不大。”
秦王政也道:
76/233 首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