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达看上去有着与这个年龄不符的镇静与平和。
“怎么了?”鲁小达打起手势问道。
“有坑。”楚孑比划着。
鲁小达想了一会,又做了“我独自下潜”和“观察”的手势。
楚孑面露担忧,但鲁小达隔着厚重的潜水服拍了拍楚孑的后背,留给他了一个笑脸,便朝海底继续游去。
之后就是等待。
楚孑充分信任鲁小达的潜水能力,不然水哥、何领队是断然不会让他带着自己入水的。
但他也有些担心,不知道鲁小达的情况怎么样。
幸好,这份担心并没有持续太久,大约过了六七分钟,潜水绳就传来了动静,楚孑向下一看,只见是鲁小达回来了。
鲁小达从怀中掏出一个“铁片”,塞进了楚孑的手里,又冲他笑了笑。
楚孑很快反应过来,这铁片代表鲁小达成功摸到了铁甲堡的位置,因为这是一块沉舰的条形铁板。
鲁小达十分自然地拽了拽楚孑的手指,二人开始继续上水,直到回到了浙奉662的甲板之上。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下水时还在午休的其他队员此刻都站在甲板之上,等待着他们。
鲁小达摘下面镜,不好意思地笑道:“哎呦,这么多人等我们呀?”
“是啊,都是等着来看你俩笑话的,”何领队给了他后背一掌,笑着问:“情况怎么样?”
“抽泥抽沙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没什么问题,”鲁小达回答道,“就是这个入水点不太好,下面是个长八米、宽三米、深四米左右的深坑,有点麻烦。”
“知道了。”水哥立即在手中的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写完放下笔方才想起来,“小楚没事吧?”
大家这才看向楚孑。
他们都知道楚孑是先下潜的那位,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也是首当其冲受害的人。
海底深坑虽然并不罕见,但也算得上是棘手的情况了,尤其是对经验还不怎么丰富的队员来讲,所以其他队员们都看向楚孑,有性子急的大哥已经直接上手去检查起楚孑的双腿和双脚了。
楚孑笑着回答:“没什么事,多亏小达反应快,后面的情况都是他处理的。”
“你很镇定,”鲁小达咧嘴一笑,“要不是你赶紧反应过来拉我,咱俩就都进坑里了,幸亏这个坑里没有暗流或者什么大型动物,不然就是一起栽了。”
“这次都怪我,入水点挑的不好。你俩都干得不错,”何领队这才放下心来,“小楚多潜几次,以后就有经验了,别紧张,听到没?”
“好。”楚孑认真点点头。
他在内心里真的很感谢鲁小达,有这种情绪稳定、业务能力又很好的潜伴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们两个还要一起进行很多很多次潜水。
可正当他们的默契和经验都已经积累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时,坏消息又来了。
台风“苏力”的脚步正在逼近黑山。
第111章
天又阴沉了起来, 像是个银灰色的锅盖似的,扣在了平静的海面的上方。
楚孑也渐渐发现了规律,每当天气要骤变的时候, 海面总是会格外平静。
不少人都凑在驾驶室,很快, 他们便听到海上天气预报台说道“苏力”正在逼近, 这下, 大家彻底“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赶紧收拾起行李。
船长也在同一时间通知大家, 务必在下午起风之前离开潜点, 回到黑庄度假区的基地避风。
别说是水哥了,就算是楚孑这样的小队员也不免觉得有点沮丧。
精准定位考古工作刚刚展开,正是大家磨合默契和提升效率的关键时期,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台风不得不终止。
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年的台风似乎格外多。
大家都急着收拾收行李、登船, 有一丝“暴雨将至”,“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在这样阴沉的天色和匆忙的情景之下, 楚孑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闪过一丝伤感。
坐在返港的渔船上, 楚孑回头再看, 只见海面阴沉,硕大的浙奉662号工作平台船正在起锚,踏上归途。
百十年前,这个位置,同样有一艘大船,但却无法返航。
楚孑也是在这一瞬间恍然意识到, 自己心情低落的原因可能并不是不能工作了,还可能是因为要和已经很熟悉的经远舰暂别, 有些离别愁绪。
老人石就一直静静伫立在这片水域之上,看着这一切。
它是否看到了经远舰尾部那冲天的火光、那倾斜地舰身和仓皇的官兵们?
他们有些人在汲水灭火,有些人在开炮还击,有些人在扑灭自己制服上的火星,或还有些人在照顾管带林永升。
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也拒绝升旗投降,而是冲着老人石的方向,义无反顾的向前飞驰。
那时候浓烟密布,正如此刻遮天蔽日的乌云一样,海水或许比现在因为暗涌而浑浊的样子还肮脏晦暗的多,那是血与水的交融,是一首壮烈的悲歌。
楚孑蓦地想起来之前在查经远舰相关资料时,看到的一段日文记载。
这是来自一位现场亲历者,也就是日方吉野舰的常备舰队参谋釜屋忠道所描述的,经远舰沉没前的最后的场景。
彼时济远舰已经被驱逐至了西边,远离了经远舰,经远舰只能独自向前看去,航迹泥沙交混,吉野舰却依旧对它紧追不舍。
吉野舰的炮火有的放矢,几乎有五分之三都击中了经远舰。
经远舰上,或者是装甲带爆裂,或者是甲板上堆积的物资炸裂,有两三处已经燃起了大火,烟焰爆腾而起,很快,整艘经远舰便全被火焰覆盖了。
当时的经远舰舰身倾斜,甚至可以见到露骨的铁架,就像是一具在海上行走的骷髅。
之后,不知道是管控船舵的人已被烈焰烧死,还是整个经远舰的船舵系统已经失灵,经远舰的航道开始飘忽不定起来,左舷几乎整个都投入了水中,但一时还没有沉没。
吉野号打算用鱼雷给予经远舰最后一击,但北洋海军第一游击队的舰艇开始向吉野号发起进攻,似乎是在为自己的残舰吸引火力,吉野号被迫还击,就没有空再去理会经远号了。
等吉野号处理完北洋海军的游击队之后,经远舰已经几乎落幕。
“经远已告弥留,暗轮空转,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我军鼓掌高叫万岁。”釜屋忠道在这段记载的最后,这样写道。
……
即使是在黑岛驻地,一众水下考古队员也不愿意闲着,水哥带头开始研究起了沉舰结构,想要推测大家现在的施工区域具体的进展位置。
而他们主要的参考资料,就是经远舰的设计图纸,是由德国多特蒙德LWL工业博物馆提供的(“经远舰”原来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
根据图纸,再结合之前水下声波小组所作的多波束扫描图像,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扫描图像内的长方形遗址就是“经远舰”的水线带防护装甲。
看来,他们一直“铁甲堡”“铁甲堡”的叫,也不算是叫错了名字。
铁甲堡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沉态,遗憾的是,西南方向的段边可能已经在战火中被损毁了,不知道埋在哪处的泥沙之中。
这时候,一个奇怪的形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铁甲堡东北方向,有一个看上去像是凹陷的形状,似乎是某处金属,但它与船上任何部位的形状都对应不上。
但那里的位置,似乎是铁甲堡的前壁。
可经远舰铁甲堡底缘前后接连了75毫米的拱形防护装甲板,清末将它称为“穹甲”,从名字上也能看得出来,应该是向上拱起的才对,怎么会是凹陷的呢?
分析到这里,楚孑忽然想起釜屋衷道的记载:“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
“难道说,整个舰体是倾覆的?”楚孑提出了一种可能。
众人稍稍思索了一下,水哥点了点头:“确实很有可能,经远舰的姊妹舰‘来远’也是倾覆的。”
说到这,楚孑拿出了之前在海底拍摄的视频和照片。
大家在昏暗的房间里,一次次地看着这些录像和照片,努力地分辨,最终终于确定,铁甲堡两侧的装甲板其横截面为楔形,并且有部分“肋骨”与其连接。
这些和图纸上“经远舰”的装甲带底部信息完全相符,有了这样直观的证据,大家更加确定了船体是倒扣的状态。
把这一点弄明白之后,大家又继续从铁甲堡出发,想要弄清楚经远舰的船首是在何处,通过分析,大家得知,经远舰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而是船首宽、船尾窄的梯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之后,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船首的方向在东北偏东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找到船首呢?
因为他们这次水下考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明确经远舰身份的物证。
根据史料记载,位于船头的船舷两侧,也就是经远舰的耳台有两门口径15厘米的克虏伯大炮,这是整个经远舰与同时期的其他的舰最大的不同,也是特征最明显之处。
当然,耳台的发现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只要确定了耳台的位置,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经远舰的铭牌!
从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经远舰耳台的克虏伯大炮后面,有两个清晰的汉字——“經遠”。
寻找这两个字,就是整个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只有它才能确凿的证实这条沉舰的身份。
而在推测出耳台的位置之后,之后的工作就更能“精确打击”了,唯一有点苦难的是,因为整艘经远舰呈现倒扣的沉态,沉舰的耳台都还在海床之下。
水哥当机立断,决定开始加大抽沙的工作量,不仅要让粤省打捞局一个队伍抽沙,他还立即调来了两个小型的抽沙抽泥机,决定让两个水下考古小队自己组装自己负责,以后就可以三管齐下,把时间“抢回来”!
……
经过三天的休息,“苏力”终于过去了,一众人又收拾好东西,重新登上了浙奉662号工作平台上。
也是在这时候,楚孑听到了一个消息,大连市华国船舶重工集团的国家某重点实验室出现了重大险情,包括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在内的12名队员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台风,冒死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而这最终导致了副所长等三位同志被卷入巨浪,英勇牺牲。
因为同处辽东地区,又有很多驾驶员都和重工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上船之后,大家先是对三位牺牲的同志默哀。
楚孑也是第一次感觉到“牺牲”这两个字不知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战争年代出现,即使是在和平盛世,依然有诸多为了家国利益的人在做着牺牲,甚至付出生命。
同时,他也感受到了台风的可怕,之前他还听一些年轻船员抱怨说每次天气不好都要返航,出海还要重新做四锚定位,实在是太麻烦了。
但有这样的新闻出现,大家才知道谨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而这次水下考古工作,除了部分人员感冒和潜水副作用疾病之外,没有受伤和死亡的重大事故,都是多亏了这种谨慎的作风。
出海后,当天下午大家就决定下潜作业。
但天公依旧不作美,海上的风实在是太大了,被风吹起的涌浪几乎有两米高。第一组潜水员已经穿好了整套的潜水装备,在平台上等的都热出汗了,风还没有变小。
幸好到了傍晚的时候,整个海面都平静了下来,第一组队员终于下水了。
他们将按照之前讨论过的沉舰倾覆的情况,进行水下探查,看看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很快,他们便回到了水面之上。
二人中有一位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水下考古队员,对于舰体的构造可以说是没人比他更熟悉了,他很快告诉大家他仅仅靠手摸就摸到了排污管和防撞台,这算是非常标志性的舰体结构,证明了他们之前的猜测完全正确。
而这,也说明了另一件事。
如今海底残存的,其实是经远舰的中上层结构,也就是人员的活动层,而非机械层。
换句话说,这意味着,在这层铁皮之下,很可能还沉睡着二百多具经远将士的骸骨。
第112章
大家登上浙奉662号之后, 全员立马进入了工作状态,有下潜任务的队员们都在进行着准备,而即使是到了晚上, 所有的下潜任务都结束了,大家仍是没有放松。
最常见的场景, 就是大家围坐在工作平台船尾的过滤箱旁边人工筛选淤泥中可能残存的文物。
119/200 首页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