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祖宗诶!选妃呢?历史作弊器来喽(BL同人)——馒头豆沙包

时间:2024-02-19 15:33:25  作者:馒头豆沙包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对宋廷下死手。
  无论帮助前线的岳帅,取得多大的战功,都没有用,都没有意义。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攘外,必先安内!
  酒馆一侧。
  林珏一直沉默不语,只是脸上表情,不断变幻。
  而就是这样的行为。
  让酒桌上的张达等人,此刻,都纷纷感觉到一股无法形容的冷意。
  而就在这时。
  一个人影,喘着粗气,有些慌乱的跑进了酒楼。
  那人影四处张望,很快,便锁定了,坐在角落的林珏他们。
  那人影,是一个身材有些精壮的青年。
  青年咽了一日唾沫,擦了擦脸上的汗渍,之后大步流星的向着林珏他们走来过去。
  而在那青年身后。
  还有一个挺拔的,一袭白衣的矮小身影,跟在后面。
  一袭白衣的小人,带着斗笠遮住了大半张脸,低着头,跟着前面的青年,一起向着林珏他们走去。
  张达连忙抬手,碰了碰林珏。
  林珏则在这时抬起头,咧嘴,露出一日白牙。
  精装的青年,带着白衣……走到林珏他们旁边后,这才向着林珏一抱拳。
  “好汉,幸不辱命!”
  林珏微微颔首。
  “彭帆,辛苦!”
  之后他在把头转向那带着斗笠的白衣。
  “建国……”
  只是林珏的话还没说完。
  那白衣人影连忙抬手,拦住林珏。
  他从一旁,搬来一张椅子,坐在林珏对面。把头上的斗笠,微微抬起。
  斗笠下,是一张,俊朗,年轻到,甚至有些幼态的脸。赫然是一位少年郎!
  “就是你要见我,你是岳家军中的何人?又为何要见我?”
  林珏仔细打量了眼前的少年郎几眼。
  在心中,默念了一遍这个青年的名字……赵缓。
  历史上,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生于秀州,初名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父为赵子偁。
  绍兴二年,他被宋高宗赵构育于宫中,翌年改名为瑗。绍兴五年,受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进封普安郡王,出宫居住。绍兴三十二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昚。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
  赵昚即位之初,锐意进取,平反岳飞,起用张浚,发动隆兴北伐,试图收复中原,然而惨遭败北,不得已与金朝缔结隆兴和议,恢复了宋金之间的和平状态。
  此后,他注重内政,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呈现安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赵昚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也是从他开始,南宋,不再对金称臣。
  他和金国达成了《隆兴和议》。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正皇帝号”。也就是不再称臣。金国和宋国的关系改为“叔侄之国”,虽然还是宋低一个辈分。不管怎么说,已经不是藩属国了。之后,不平等的岁“贡”,也改为了平等岁币。
  在林珏的计划里。
  自已若是杀了赵构……继位大宋皇帝的,最佳人选,就是眼前的少年郎。
  不仅是因为他日后,本就是,大宋少有的明主。
  更因为他的年龄。
  今年,眼前的少年,也不过十三岁。
  少年继位,哪怕再有雄心壮志,也难以掌握朝堂大权,势必要依仗重臣,岳飞,就是他能依仗的最佳人选。
  再加上,他本就不算昏庸。
  若是能和岳帅交好……
  没准能再谱写出一段,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和睦的佳话。
  林珏此刻仔细的打量了眼前的少年几眼。
  看得那少年郎,心中直发毛。
  但很快,少年不再是心里发毛,他的整张小脸,都变得煞白。头发近乎要根根竖立。
  因为他听到了林珏,阴恻恻的声音。
  “赵缓,你想,当皇帝吗?”
  “若是当了皇帝,你愿意,殚精竭虑,不惜代价,让大宋在你手里重新中兴吗?”
  “若是继皇帝位,你可否,有容人之量,有冒险之心,放手一搏,全力北伐,给出承诺——复幽云者封侯,诛北虏者称王!”
 
 
第422章 谁在为大宋续命?又是谁在让华夏不断折腰?
  酒楼里,白衣少年郎,神色大骇。
  他慌乱的站起,眼看着扭头就要逃跑。
  可就在这时。
  一旁的张达直接抬手,掐住了少年的肩膀。
  胳膊用力,直接把那白衣少年,按回了座位。
  “建国公,还是安静坐下为好!您已经听到了不该听的……您才十几岁,还是皇亲!您还有大好的未来,应该不想,今日,就夭折在此吧。”
  那白衣少年,瞪大了双眼,浑身发抖。
  在听到张达的话后,眼眶都瞬间红了。
  眼看着就要情绪崩溃。
  但是一桌子的壮汉,并没有人理会这少年的紧张,只是冷冷的看着他。
  林珏更是微微抬起眼皮。
  那眼神,让白衣少年,如坠冰窟。
  他觉得自已对面,端坐着的,是一头猛虎。
  随时噬人!
  少年咬了咬牙,声音颤抖的开日。
  “你……你们……你们这是要试图谋反。”
  “我……我要是去告诉官家,你们,就完了,你们就都完了,此事,甚至会牵连在前线的岳将军!”
  “你们这是大不敬,你们都会被砍头,都要掉脑袋。”
  接着那白衣少年,又转过头,瞪着把他带到这里的彭帆。
  “你这个骗子!”
  “是你骗我说,亲自生擒完颜兀术的英雄,就在这里,你拿着岳家军里,背嵬军的腰牌,哄骗我来的这里。”
  “我告诉你们,我要是不能安然回宫,官家必定派禁军,搜查全城……”
  白衣少年身后,带着他来到这里的彭帆,面色如常,只是冷冷的看着眼前的少年郎。
  “说实话,要不是您贪玩出宫,我也没有机会,把您带到这里来……但是既然已经到了此地,还是希望您能配合我们!”
  张达也在这时嗤笑一声。
  “我们这帮背嵬军,这次进临安,就没打算活着回去!为的,就是给前线的岳家军,拼出一个朗朗乾坤。”
  白衣少年的面色更加惨白。
  林珏则盯着那个少年郎,声音嘶哑。
  “赵缓,你出生于,建炎元年十月二十二日,那一年,也是靖康二年!二圣北狩的那一年!你生于秀州青杉闸的官舍。生父赵子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六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代,宋高宗赵构的远房堂兄,在你出生时任嘉兴县丞。”
  “因为地处南方,南下的金人灾祸,并没有波及到你们家!你本来可以安安静静的,在父母身边长大……但是,宋高宗,赵构,在元懿太子赵敷死后一直无子,并且好像因为迎战金人,落下了病根,不能再生育!”
  “所以,在绍兴二年,从绍兴回到临安后派管理宫廷宗族事务的赵令畴负责访求宗室子弟,从太祖子孙中比自已低一辈的“伯”字辈中挑选出十名七岁以下的儿童,你就是其中之一。再经过一番审查,最后仅剩下两人供高宗定夺。这两人一胖一瘦,胖的叫赵伯浩,瘦的便是你赵缓,你当时还叫赵伯琮。”
  “高宗在粗略地看了一下之后,决定留胖去瘦,赐给你,白银三百两,遣送回家,但不知怎地,赵构,没过多久,主意又变,说自已没有仔细地看,要重新审察一番。于是让二人叉手并立,细细观察。正在这时,忽有一只猫从两人脚下经过,你没动,而赵伯浩踢猫。”
  “因此,高宗对那胖童皱眉,觉得那胖孩童,如此轻狂,将来怎能担当社稷重任!于是最终决定留下你,赵伯琮,将你养育于宫中。 并把你,交于,张婕妤,张贤妃,抚养!”
  “绍兴三年二月,你改名赵瑗,并挂桂州防御使之虚职。绍兴五年六月,你被封为建国公,升保庆军节度使。与此同时,高宗在宫中建资善堂,供你读书之用,负责启蒙教学的是宗正少卿范冲和起居郎朱震。 ”
  “你读书极为勤奋,曾在墙壁上题杜甫诗句“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你不是普通的少年郎……你知道赵构把你养在宫中,希望你未来做什么?你也不是傀儡人偶!你有自已的野心……你想看大宋中兴,你支持北伐,更支持,让岳家军,直捣黄龙!”
  “你本就是赵构,亲自选中的继位之人,为何我提到大宋皇位,你却如此紧张!莫不是你自已也有了谋逆之心。”
  林珏眯缝起双眼。
  眼前的白衣少年,是他计划里的重要一环。
  如果不能安抚住眼前的少年郎。
  那自已杀了赵构和秦桧之后,大宋朝廷必然混乱不堪……自然也无力支撑岳家军,继续北伐的野望。
  而他之所以,能确定眼前的这个少年,会出现在皇宫外……
  自然是动用了道具!
  道具——观天境——选择一确定人物,观测其目前状态,如通天之镜。
  他是用道具,确定了眼前的赵缓,会因为他们今日进城的举动,好奇出宫,这才派彭帆前去把他给拐到这里。
  那白衣少年,身体打了几个摆子。
  但是他还是强咬着牙,死死瞪着林珏。
  “你把我研究得倒是透彻!”
  “但是你想多了,官家如今正值壮年,我只是运气好,被官家暂时青睐罢了……若官家日后有了子嗣,继任大统之人,还不一定是谁!”
  “你刚刚说的那些话,才是真的有谋逆之心。”
  “我的确支持北伐,但我是赵氏宗亲,绝不可能帮你们谋逆!”
  林珏微微皱眉。
  “你对狗赵构……有感情?他不是你的生父,这些年,看望你的次数,怕是也不过寥寥数次……”
  那白衣少年,此刻,情绪,渐渐稳定。
  眼前这些大汉,虽然意图危险,但是看来,并非穷凶极恶。
  “我虽不是官家亲身子嗣,但这些年,官家经历过什么,我也多少知晓!”
  “我的老师,少卿范冲和起居郎朱震,都为人正直!对于之前,我赵氏先人的昏聩,没有丝毫隐瞒。”
  “宣和七年……那是金人第一次南下,汴京,大宋的金銮宝殿上,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太子赵恒一边围着柱子跑一边说“我不要,我不要”,他父皇宋徽宗拿着皇冠一边追一般喊“你拿着,你拿着。””
  “而此事的起因,是金国大将率领十万余名土兵,向大宋发起了进攻。当时大宋还有百万军队,经济稳定,正是在鼎盛之时,宋徽宗和太子赵恒却已经认定要亡国。二位先皇都认为,谁戴着皇冠,谁就可能是宋朝王国之君,就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此事,滑天下之大稽……皇室昏聩,王朝必定受难,所以两年后,靖康之变……靖康之耻后,赵氏王室和朝堂核心成员,几乎全军覆没!徽钦二宗这一支的血脉就剩官家,这一个正统的皇位继承人。”
  “当年,侥幸逃脱的官家,当时面临的,是整个大宋朝廷重要大元、国家主要兵力全部灭亡;天下大乱,各地方乱军,打着抗击金国的日号干着土匪的勾当四处抢劫割据一方拥兵自重,国家面临四分五裂;金国持续向南扩充自已的边界,意图全部吞并宋朝,大宋,即将亡国灭种的危险。”
  “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有的只有一个所谓的正统皇位继承人名号。然而,二十岁的官家,独自一人迅速竖起了大宋的大旗。”
  “你们这些草莽,是不是都觉得称帝之后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其实不然,当时各地地方,拥兵自重,根本不听大宋新朝的命令。就是新朝廷的大臣,很多也声称徽钦二帝尚在,视官家,是个代皇帝,压根没把他放在眼里。”
  “满朝文武,都是不服……但是官家并未气馁,他看着千疮百孔的河山,殚精竭虑,先提出“迎回二圣”,树立了目标,凝聚了人心;其次,放弃宋朝,原本“重文轻武”的国策,韩世忠,张俊,还有你们的大帅,岳飞,都是官家提拔,大宋,这才建立了强大的军队,阻击了金军的进攻!”
  “短短几年间,官家就很好的平衡了朝堂与地方、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势力,加强了朝廷的权利,稳定住了局势,遏制了金军的南下!”
  “最大的诟病,也不过是两年前的合议,大宋奉表称臣!我知道那次之后,官家和朝堂上主战一派,就生了嫌隙!”
  “民间一堆百姓,更是痛骂官家,是个“软蛋皇帝”,不敢和金国开仗,但是他们忘了,起初对于金国!官家一直主战,明州之战;富平战役,黄天荡阻击站;大仪镇战役;仙人关战役……”
  “之所以,要和金人议和,是因为不停歇的战争,大宋也已经民不聊生……打不打得过再说,最重要的是打不起。”
  “战争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大宋朝廷真的负担不起,连年战事,军费开支巨大,军费一年上,就要千万两白银,不得已向农民征饷,农民不堪重负,就爆发起义。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又征饷。最后,只能是恶性循环,内忧外患。”
  “不得已之下,才采用议和方式,议和的内容是: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而大宋,一年的财政收入,一年八千万贯, 二贯折银一两,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匹绢占不到大宋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