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玄向上看,黑漆漆的石壁之上,一弯纤细的新月挂在空中。
“好,我们上去。”他将灯笼的手柄插在腰后的绦子中,随佛子爬了上去。
夜半风凉,奉玄和佛子爬过一层一层石刻衣褶,衣褶的线条流畅,似乎正要飘起。爬到佛像肩部时,奉玄的手已经被夜风吹凉了,身后灯笼中蜡烛的光随着风吹不停摇曳。佛子站在一层竹木板上,站稳之后等奉玄爬上来,接过灯笼向上照去。
石像的头部几乎与佛子等高,当火光照过去时,菩萨的脸亮了起来。双眉弯如新月,一尊巨大的神像正垂着双目俯瞰世间——雕像过于巨大,当黑暗中的灰石被照亮后,巨物的压迫感逼得奉玄和佛子不由自主向后退了一步。
两人就处在菩萨眼皮底下。
奉玄定了定神,借着烛光,看清了石壁上雕刻的繁复火焰圆光、菩萨像的厚大耳垂——石壁前架起高架,是为了修复菩萨像断掉的左耳垂。这是一尊很美的石像,石像经受了多年的风雨侵蚀,脸上近看凹凸不平,嘴角翘起,似笑非笑。奉玄再向上看,菩萨的一头长发被一只宝冠束起,宝冠被修补过,后补上的石头的颜色有些淡……
一只精致的蝉刻在宝冠正中。
灯笼中的烛光跳了几下后熄灭了。
在黑暗之中,高居半空,奉玄忽然生出了一种奇异的感受,他不知自己现在是否正身在一场梦中,只觉得一切都像是在梦里。现实与梦魇的交界混沌模糊,在神佛慈悲的目光下,肉身的疲惫感一点一点漫了上来,坠着人的魂魄,让人无法飞升,让人长久地停留在一场幻觉中。
宝冠上的蝉的影像随着烛光的消灭而消失。那轮廓似乎还停留在奉玄的眼中,让他闭上眼也能看见那只蝉的样子。风吹起母亲的袖子,母亲的身上有瑞龙脑的香气,烛光似乎又隐隐亮了起来,亮在奉玄的意识深处,在管弦声里,奉玄看见了哥哥和阿翁,他看到哥哥时吓了一跳,原来人可以长得那么像么。
他们长得像一个人。如果他们有同一张脸,那他到底是谁?
佛子叫奉玄:“奉玄,你还好吗?”
奉玄回过神,“嗯”了一声。
佛子问:“你不舒服?是不是发烧了。”
奉玄说:“没有,只是有些累。”
佛子直接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佛子的手在奉玄的额头上停留了片刻,说:“不该出来的。你又烧起来了。”
奉玄只是觉得很累,没想到自己发起了低烧,他说:“我们坐一会儿吧。”
“不冷?”
“我不冷。”奉玄问:“好友冷?”
佛子说:“不冷。你忘了,刚才摸你额头时,我的手是热的。”
奉玄和佛子坐在了竹木板上,身后就是菩萨的头。身下镜泊中倒映的灯火闪烁不定,有如星辰坠落人间。
佛子问奉玄:“吾友刚刚在想什么?”
“想那只蝉。我曾经见过孝仁皇太女。”奉玄第一次说出了母亲的谥号……谥号无比清晰地提醒说出这个谥号的人,被称呼者已经逝去。他说:“我以前姓荀。”
云平荀氏,国姓之荀。
“吾友想起了往事。”
往事。奉玄问佛子:“好友,你为什么拜入了佛门?”
“我母亲本来就是佛门的人,我拜入佛门,每年与母亲在佛门住三个月。”佛子的母亲是枕流药师,他说:“我母亲早年就遁入了佛门,与我父亲只是结下了一道露水姻缘。我母亲本是魏国公唯一的子嗣,我外祖常说:‘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③,我母亲遁入佛门后,撇去一身虚名,行事反而自由了许多。我父亲是第五家的次子,也是第五家的长男。”
奉玄忽然觉得有些好笑,他与佛子先交过生死,随后才知道对方的身世,世上原来也有这样的朋友。奉玄说:“与母亲住三个月,剩下的几个月要和父亲住吗?”
父亲。佛子提起了父亲,奉玄才想起来“父亲”。他没有见过父亲,因此不知道如何怀念……连追忆都追忆不得,或许贺兰奢最明白其中的滋味。
奉玄的父亲在他和哥哥出生前就去世了,奉玄听宫人说,自己的父亲很敬爱自己的母亲,为了和母亲结亲舍弃了爵位。曾有宫人说奉玄是遗腹子,奉玄不知道遗腹子是什么意思,只记得阿翁听见之后发了好大的火,直接摔了手里的玉杯斥责道:“八郎的父亲是为国战死的、为让你们活着战死的!”
彰之,靖之。彰国威,靖国难。荀彰之、荀靖之这两个名字里含着奉玄的外祖父和母亲对奉玄的父亲的追思。奉玄的父母合葬在成陵。
佛子说:“有时我在山上住很久,或许会住上八九个月,然后才回家和父亲一起住。我父亲脾气很好,我母亲说,她因为我父亲脾气好,才肯喜欢我父亲。”
奉玄记得枕流药师很爱笑,他没怎么见佛子笑过,他说:“好友的性格像父亲。”
佛子说:“可能不像。我父亲去世了,我很想他。”
佛子说他很想自己的父亲。韦衡说佛子杀了自己的父亲,贺兰奢也这样说,奉玄忽然觉得,提起父亲,就像在剜佛子的伤口,那种疼意似乎也出现在他的心上。他按着佛门的说法,对佛子说:“百年之后,人事成尘。等你我往生极乐,总能再见到想见之人。”
佛子似乎笑了一下,或许笑得很无奈,又或许有些苦涩,他说:“我不往生极乐。”
作者有话说:
①如冬室热,其相轻微,而余势强,说名为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②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维摩诘经·佛国品》
③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后汉书》
第51章 心魔2
“我担心你。”
奉玄和佛子在长悲山下住了一晚。长悲山下住着十个佛光普照寺的僧人,负责清扫山道看护佛像。僧人平时都住在山前搭起的礼佛寮中,范宁郡发生尸疫后,有几个僧人死在了礼佛寮里,礼佛寮里到处都是血,于是剩下的僧人和新来的僧人们暂时搬到了东边比较深的三间佛窟中居住。
四个僧人在最大的佛窟中彻夜念佛守夜,将暂住的佛窟让给了奉玄和佛子,佛子和几个僧人小坐了一会儿,奉玄身体不适,先去佛窟中休息。
一个三十多岁的僧人带奉玄前去休息的佛窟,奉玄问僧人知不知道戴蝉冠的菩萨像,那僧人说:“我知道,那尊菩萨像是孝仁太女命人重修的,每年都出资供养,一直供养到了隆正最后一年。这菩萨像在范宁郡很有名呢,所以菩萨的耳垂断了之后,我们寺里很快就搭起了高架,想要赶紧修好。”
奉玄说:“很有名吗?”
天气很冷,二人呵气成白。“嗯。”僧人说:“那菩萨像的宝冠上有一只蝉,不同寻常,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当年重修菩萨像的时候,我还没在寺里,只听说那蝉是皇太女亲自写信让人刻的,后来每年都手书一封“吾儿安好”祈福——大概是为了扶风郡王祈福吧,并且出供养钱。我倒是见过一次手书。这里的人都叫那菩萨‘蝉冠菩萨’,知道是皇太女供养过的,后来皇太女去世,人们去菩萨像底下拜像,寺里收拾人们带来的白菊,收了二十多斤。”
奉玄不知道二十斤菊花该是多少朵菊花,想必不会很少吧。
那僧人对奉玄说:“我第一次听说‘蝉冠菩萨’的时候,以为是保佑人升官发财的菩萨,所以人们才爱拜。我以前也曾读过两本书,记得《汉书》里写‘青紫貂蝉’,蝉冠啊,我本来以为指的是高官的帽子,没想到不是那个蝉冠。”
奉玄听僧人提起《汉书》,问:“法师以前是读书人?”
“识字罢了。我以前帮富贵人家抄书赚钱,后来富贵人家不读书了,我养不活自己,每天都饿得厉害,听说佛寺找人抄经,抄完给一碗粥吃,我就去抄经,抄久了就出家了。”
僧人似乎想起了往事,沉默了片刻,说:“其实我有一个妹妹,五岁时饿死了,也可能是病死的……家里穷,吃不起饭也治不起病。我本来也不该识字,我娘说种地的人没工夫念书,我爹除了种地还给乡里一家富人家看过门,见过富家请人抄书,他见抄书能挣钱,就和我娘说:种地收成差了,一家都得饿死,学会写字以后除了种地还能凭着写字挣钱,于是我爹娘咬牙借了一斗米送给夫子,送我上了学。我学会写字了,就教我妹妹,她年纪小,可是她学得比我快……后来她病了,家里没米,邻居要我家还米,我家还不起。阿弥陀佛,观自在王如来陀罗尼……孝仁太女是个很好的人,监国时下令修建学舍,要官署拨款请夫子教乡里稚子读书,只可惜我和我妹妹生得早,没有赶上,要不然我妹妹和我能一起识字。”
原来只要一斗米就可以延续一个人的性命,奉玄从没有过过真正的贫苦日子,堂庭山上的日子只算“清”,远远算不得“贫”。他听完那僧人的话,内心震动,问:“如今太子监国,还这样做么?”
“倒也没什么变化。只是太子停了女官制,乡里人都觉得女子读书没用,既然女学生不上学,学舍为了节省开支,渐渐也就不收女学生了。卢州发了尸疫后,穷得厉害,官署这几年就都不请夫子了。”
僧人将奉玄送到佛窟之外,告诉他陶罐里有水,可以洗漱饮用,随后留给他一支蜡烛,转身走了。
佛窟内没有炭盆,一片冰冷,奉玄借着烛光看见两侧的墙上刻着小佛龛,正前方有一尊立佛。立佛身后的壁画颜色斑驳,只有红色尚显明晰,其他色彩总是偏紫或偏灰,让人看不清楚,甚至连月亮也是灰黑色的。
奉玄倒出陶罐中的清水洗手,清水凉得刺骨。洗漱过后,奉玄坐在毯子上,烛光幽暗,佛像的面目变得十分模糊,壁画更是陷入了黑暗之中,黑暗得令人不敢触碰,如同一团沉默着互相纠缠吞噬的魔影。
奉玄独自坐在佛窟中,不想去看周围的佛像。奉玄想起自己的母亲,儿子当为父母避讳,奉玄知道父母的名字:他的父亲姓太叔,单名一个谦字;母亲叫荀崇劭,是许朝的寿安皇太女,谥号是“孝仁”。
母亲去世时,许朝全境敲钟,巨钟响起,声音缓慢而哀伤。
山陵崩塌,钟楼敲钟二十七次,寺庙宫观敲钟三万次。然而太女不是帝王,钟楼只能敲钟十八次——传闻陛下曾想要钟楼敲钟二十七次,然而淮王对陛下说:“这于礼不合。如果您觉得哀伤,这也是您的过错。您紧紧攥着权力,不肯早些将位置让给阿姐。”
传闻总是暗示了一种倾向。淮王——当今的太子——有没有说那样的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觉得淮王很有可能那样说:陛下更疼爱太女,而淮王不喜欢陛下那样做。
奉玄知道,他的母亲是阿翁最喜爱的孩子,这是阿翁亲自说的。阿翁说:“阿劭是朕的第一个孩子,阿劭出生时,你外祖母难产。那时朕随太.祖攻打洛阳,一冲进洛阳城,就赶快叫人告诉朕消息,传信的人说:‘母女平安’,太.祖攻破洛阳,又听说朕有了孩子,高兴得大笑,说你阿母的降生意味着大许的昌盛,随后就问朕要给孩子取什么名字。朕当时担心你外祖母,来不及去想孩子,傻傻地说:‘不知道’,太.祖说:‘用劭字吧’,定下了你阿母的名字——朕那时才发觉,朕当父亲了,朕真的有了一个孩子,是与你外祖母的孩子。朕还没有见她,就知道朕会很爱她。’
昭庆殿中的夜色很长,蜡烛静静地燃烧,珊瑚一般的红色透过灯罩后变得隐隐约约,一种名叫雪衣娘的蛾子绕着灯罩扑来扑去,翅膀洁白如雪,宫人小心翼翼用扇子驱赶飞蛾。阿翁体恤宫人,叫宫人吹了蜡烛,说八郎不会怕黑,因为自己会陪着他。
宫人吹灭了蜡烛,光晕熄灭,蜡烛腾起一阵轻烟。奉玄记得阿翁说:“你阿母胆识过人,又很聪慧,像你外祖母。”
阿翁说:“阿劭十四岁时,就敢向向高宗——也就是朕的哥哥、你的大父——请求随军运送粮草,高宗说:‘战场上要死人的,女儿家不好看到这些。’阿劭说:‘死的是我荀家的子民,既是子民,就应该爱惜,不必以为不祥。’高宗写信给朕,说朕的女儿太有主意,朕回信说只怕没主意,告诉高宗让阿劭来、让阿劭看看这天下。阿劭随军南下,在军中奔波三个月,阿劭是朕的子女中最能吃苦的孩子,也是朕的子女中最明白民生疾苦的孩子,朕不能不偏爱她。”
阿翁说:“你父亲和朕说想和朕的阿劭结亲时,朕不知道为什么就发了火,朕舍不得,朕忽然觉得心要被人挖走了,于是就和你外祖母说:真希望阿劭不要嫁人,你外祖母笑话了朕半个晚上,第二天叫你姨母来宫里陪朕,朕看见你姨母,想起她嫁错了人,就更生你父亲的气了。你母亲没有看错人,你母亲和你父亲都是很好的孩子,心里有天下人。你虽然姓荀,也不要忘了你父亲,不要忘了太叔家。”
阿翁曾说不要忘了所有人。然而奉玄必须要忘了自己姓荀、忘了自己的母亲是谁。僧人的话让奉玄猛地发现,寿安皇太女不只是他的母亲、阿翁的女儿,还是天下人的皇太女。
太女的逝去,不只意味着奉玄失去了母亲。陛下哀毁过度,整个大许也尝到了其中的苦涩。隆正年间的昌明太平渐渐散去,在一代人的追忆中,一个朝代因一位仁德的继承人的逝去真正感到了疼痛。
在长悲山下,在看到蝉冠菩萨后,奉玄觉得母亲似乎离自己很近,然而现在他觉得,自己或许永远也看不清她。他看到了一个名为“母亲”的影子,将寿安皇太女笼在其中,光暗交叠,他看不到寿安皇太女的样貌,唯一能清晰感受到的只有思念。除去母亲、妻子、女儿、皇太女的身份,依旧停留在那里的人是什么人。奉玄思念她。
一刻。他晚出生了一刻,所以他是孪生兄弟里的弟弟,所以他是多出来的那个孩子。奉玄恨过,恨自己出生晚了一刻,恨国师、恨母亲,甚至恨齐王舅舅。一切怨恨都只是徒劳。最终他还能继续恨的是什么,能继续恨的或许只能是晚了一刻。他希望兄长万事顺遂。既然他是多出来的那个孩子,那么他希望兄长平安长大,他带走所有不好的运气,兄长替他孝敬长辈、走完顺遂的一生——或许不是“替他”,他的兄长本来就应该有那样的命运。
34/205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