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戬心下仍有不安,但只是思凡而已,即便应在婵娘身上,照理来说也应该并不会有什么大事。
这一次他相助洞庭龙女,也曾看过她选中的那个凡人。纵使在凡间的价值观中,一个落第书生算不上功成名就。但柳毅能够急人之困,不避艰险,不负重托,甚至在钱塘君一开始提起婚事时,不欲挟恩图报,坚辞不受。直到洞庭龙女出面,直诉爱慕之情,方才将自己的心事也和盘托出,缔结婚约。有如此品性,又如何不能与龙女相配?
杨戬暗自忖度着,在他看来,他的妹妹自然配再出色的人物也不为过。但若是妹妹喜欢,他悄悄地去看那人,也不能随随便便吓着人家。比照着柳毅的标准就行,若是能再出众一些,比如像他父亲那般,那当然是更好不过的了。
如此,即便那时琬姨尚还没有醒来,日后他对琬姨也能有个交代。
“我心中有数了,多谢帝君告知。”
还有几百年还是几千年?杨戬想,他总是能做好准备,看他未来的妹夫究竟是怎样一般人物的。
公元683年,即永淳二年,李治驾崩,临终遗诏禅位皇后武氏。朝中诸臣不满,议当拱立太子李弘为帝。时天现异象,凰鸟高飞,以女主当立。长安血流三日,终以尊高宗遗诏为先,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仍以李弘为皇嗣。
公元690年,即载初七年,官民共申,请改国号为周。同年,群臣上奏。帝许,于九月九日登则天门楼,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欲赐太子李弘武姓,弘坚辞。
公元691年,即天授元年,有臣以“太子非国姓”为由,请废太子,附和者众。帝不语。同年七月,召寡居府中的太平公主入宫久居,赐姓武氏。
公元698年,即圣历元年,废太子弘,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同年除夕,以思念长孙为由,留李弘嫡长子于宫中。
“他们母子二人情谊深厚,事情倒是不曾发展到你我之前所设想过的那个最坏的结局。”
群臣几次废立太子的请求,不过是出于各自的立场和对上意的揣度罢了。
有人觉得开天辟地的第一位女皇,既然毫不掩饰她的野心,不惜将长安杀到血流长河也要从她的丈夫、她的儿子手中抢过这个皇位,就定然也是希望她的武周能够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的。
如此一来,一个从始至终都不肯改为武姓的太子,自然是女皇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他们甘愿做皇帝手中的那一把刀,以李弘为踏板,来谋一个前程,谋一份青眼。
而另一些人,则是一心想着李唐的正统,而不曾考虑过始终沉默不语,除了坚辞不受武姓外,实际上并没有反对过母亲任何举动的李弘心中到底是怎样的挣扎和为难。他们只一心想着要借助这位再名正言顺不过了的皇太子,来推翻他母亲的统治。
好在,李弘仁孝,而武则天始终对这个长子怀有一分慈母之心。
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儿子仍然姓薛。而她自被则天皇帝接入宫中后,便对外表露出了不愿再嫁的意思。想来太平公主也是心知肚明,想要如她的母亲一样力压群臣于她而言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但母亲是她的目标,她希望能够用余生所有的精力去达成她母亲曾经做到过的事。
而那个被养在宫中,由武则天亲口承认了的皇长孙则是她母亲留给太平公主的助力与考验。是武周还是李唐对于原本姓李,是正儿八经李唐皇族的太平公主来说,差别实际上并不如对她母亲来说的那么大。
但若是日后这个孩子能够姓“武”,便证明了太平公主亦不曾输于她的母亲。
而若是日后太平公主迫于宗族和群臣,仍保留了这个孩子的李姓,那么即便他日重新改武周为李唐,名义上养在了她膝下的孩子,便能够保她全身而退。
至于太平公主的好哥哥,那位占尽了正统之名却因为母亲的野心而错失帝位的太子李弘,则会为了他与太平公主之间的血缘亲情和那个孩子,相助于她,而不是站在太平对面,成为她的对手,就像是这么些年,他对着母亲一样。
“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李弘犹豫的,无非是既不愿伤害母亲,又不愿愧对父亲。李唐和武周,他没有觉得哪个就一定是理所当然,方才能够被武则天说服。”
安宁公主的死,李治的多情与滥情,还有李治临终前对李弘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恶意和武则天从始至终对他的维护……武则天手中的筹码足够多,李弘又是这样柔软又纯粹的性格,自然能够被最疼爱他的阿娘所说服,默许了这一切的发生,甚至于愿意相助太平。
最后那部分是作者君贫瘠的智商能想出来的最圆满的结局了呜呜呜呜就是想给则天大大圆梦,至少她活着的时候不用妥协。
第116章
“帝君,此事当如何处理?”
东华和通天立于华山上空,身后则立着负责华山一带情报的紫府灵官。
本来按照紫府规矩,灵官们发现各自辖下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异事,便会书撰成文传至紫府,令东华可以身居府中而知天下事。
只是这一回灵官发现的事过于微妙,他不敢将之落于纸笔,唯恐消息泄露,只能以次高级别的密令传讯府中,看是否需要他亲身回去汇报。
不过,便是灵官本人也没有想到接到消息的东华帝君会亲出紫府,第一时间来此一探究竟。
不比修为不足,只能以蛛丝马迹推测事情发生的灵官,东华自当日一念悟道,于世间道上便一日千里,又是斩道重修之身,心魔堪破后,如今修为早已恢复至了准圣境界,自然不会被杨婵道场所分割出的那一片小天地和杨戬为其布下的阵势遮蔽视线。
离那日他同清源谈起大劫之事堪堪不过过去了三百四十七年,当采碧向他汇报华山有异时,东华如何能不亲自前来一探?
他本想着劫数起于杨婵,倒未必全然是坏事。毕竟如此一来,一旦大劫将起,第一个得到消息的自然会是清源。却不曾想到,清源好心为他妹妹布下的阵法,竟反过来被用于欺瞒于他。
也是清源在天上事务繁忙,已有好些时日不曾前来华山探望,才使得杨婵能将这个秘密一瞒就是人间近一年。
东华看着华岳三圣母道场中身怀有孕的神女和亲密揽着她的凡人,几乎都要冷笑出声,连通天的脸色也不甚好看。
说到底杨戬才是他的徒孙,是玄门的清源妙道真君,杨婵哪怕是清源的妹妹又如何?做出这等事来,她可曾想过她将她兄长置于了何地?
有司法天神的威名笼罩,华山附近的山神土地根本不敢窥伺杨婵的行踪,若不是紫府灵官发现三圣母宫中的侍女竟然偷偷下山采买婴儿用品,等他们得到消息的时候,清源怕是连侄儿都要有了。
如今……
东华面沉如水,却到底没有做什么。杀了这个凡人自然可以,即便天规森严,昊天也不至于为了一个凡人的性命管到他头上来。
但杀了他又能怎么样呢?更何况,杨婵到底是清源的妹妹。
“走草头神的路子,将消息递到天上去。”
他不但不能做什么,在杨戬做出决定前,还要继续替杨婵遮掩。
东华看着那个凡人的面相,心中略算了算,念出了一个时辰。
“这是那个凡人的生辰八字,让草头神转告清源,下凡之前,先去和合仙宫看一眼姻缘。”
“你是说……”
通天对于三圣母宫中的你侬我侬没有半点兴趣,听到东华的暗示,更是觉得全然扫兴。
大劫将起于杨婵思凡,却不代表一切注定。
昔年龙吉情劫系于凡人,但天道将洪锦送到她面前,她也守心抱念,不曾有半点情爱之思。阵前擒将,只差一步便要洪锦人头落地,断此孽缘。
直到天道催逼,昊天默许,符元仙翁道破姻缘,月合老人下凡保媒,带来天旨父意,仍然心念天庭的龙吉才被迫低头,下嫁洪锦,全了天数。
但因有天旨赐婚在前,洪锦又本就是修道之人,瑶池为了保住女儿的封神旨意才能顺顺当当地落在洪锦身上,而不至于过分惹人诟病。
——龙吉公主坚拒俗孽之言众所周知,谁也不能说她违背天条,妄动凡心,私配凡人。
可杨婵……
她千不该,万不该,选了最难也最对不起作为神仙的自己的那条路。
东华本就擅长推衍,不过是粗略看过这凡人的面相,便知其并非忠贞之人。
神仙命格强势,仙凡相恋,首先打破的便是凡人的姻缘,这也是天条会禁绝仙凡相恋的缘由。毕竟对于天道来说,要想三界分离,秩序井然,就不能让神仙干扰凡人的命数。
但在东华看来,这个此时与杨婵浓情蜜意的凡人身上,不但有文气不散,直指青云,更有姻缘未消,红鸾将动。
不过,事情尚未成定局,东华亦不便断言晚辈的私事。更何况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不知杨婵因和与其定情,若是被人蒙蔽,倒也算不上错。
只唯独,她不应该不但将此事瞒着从不曾亏待她分毫的兄长,更没有考虑过日后,而只贪图了这眼前的一时之欢。
“人间王朝科举在即,就不知在这凡人看来,功名利禄与情爱之事孰轻孰重?”
连最简单的事,她都不曾考虑过,便甘愿为他孕育后嗣。
赴京赶考、满腔抱负和才华的书生,会不会为了怀孕的三圣母、一时的浓情蜜意放弃及第登科的机会?若那凡人高中,身为地仙必须驻守华山的杨婵又要如何与之相守?难道要让夫妻与父子、母子之间,经历骨肉分离之苦吗?
况且官场复杂,这个凡人,又是否能够放弃婚姻这一能结两姓之好的利器,守着身为神仙的爱人这个秘密过一辈子?
一写宝莲灯就开始生气/捂脸,尽量克制自己不对杨婵抱有偏见_(:з)∠)_
这章比较短,努力复健中。
Ps:本文涉及宝莲灯部分并不完全以电视剧版为准,而是结合了清代民间传说和戏曲(会有《二堂舍子》一折的剧情)。
第117章
“华山诸事全待清源决断,若能查明那凡人与三圣母是如何相识的,也一并去蜀中报于草头神。”
东华最后叮嘱了门下灵官一句,然后同通天对视一眼,都明白了他们各自所想的眼下最迫切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有些决定,让清源来做未来难免会有人多嘴多舌。但紫府之中,却藏了一位最有资格决定如何处置杨婵思凡一事的人。
华山脚下,今日突然来了三位绝色女子。她们一人明艳,一人温婉,一人清绝,如春兰秋菊各有胜处,叫路过的人全然移不开眼。
连新搬来此地,平日里素来不为美色所动,路上迎面碰上姑娘都一向目不斜视的刘书生也忍不住多看了她们几眼。已经渐渐和他熟悉起来了的街坊们看到了,免不了调笑他几句。
“我只是看着这几位姑娘有点眼生。”
刘玺笑着为自己辩解,态度坦荡,倒让知晓他与家中娘子情深的几人不好意思再多说些什么了。
也是,其实他们多看那三位姑娘一眼,不也有几分是因为这样出众的人物,不像是他们这儿乡里乡亲的人吗?就是家中的妒妇,总怀疑他们有什么龌龊心思。几人理直气壮地想着,忍不住又多看了几眼那三位姑娘,也开始猜测起了她们究竟是为什么才来到此地的。
若是来投奔亲戚的,那该有多好啊……
刘玺告别几人,在离开前,也一样禁不住回头再看了那三位姑娘一眼。不过他说的话倒也并非全然是辩解之语,注意到这几个姑娘,一开始固然有被美色惊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味,但在第一眼的惊艳过去后,却也实实在在地是好奇起了她们的来历,忧心几人并非凡人,而是为了他与三圣母之事来到此地的神仙。
当初他担忧前途,于圣母庙叩问,却只抽出了三支空签,怒而提笔在宫墙上写下“刘玺提笔怒满腔,怨乃圣母三娘娘,安居神龛心如铁,枉受香火在一方”这样泄愤的打油诗后,却因此见到了三圣母真身时,他心中不是不恐惧的。
他是读书人,自然知晓纣王女娲宫进香,吟诗亵渎神明的下场。
连殷商偌大王朝都挡不住神明的怒火,更遑论他区区一个赶考的书生?
只是十载寒窗苦读,如何甘心因为一时任性之举而尽数付诸流水?急中生智,几句示弱之语后,看到神女眼中的恻隐怜悯,刘玺便赶紧蛇随棍上,抓住那一线生机。
待保住性命前程无忧后,刘玺再看着三圣母眼中完全没有费心掩藏的情思,不由得动了别的念头。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自《高唐赋》后,又有哪个读书人没有做过神女投怀的美梦呢?
况且,现在站在他面前的,不是梦中虚无缥缈的神女,而是真真正正的、可以被他抓住的神明。
被轻易宽宥后,神女在刘玺心中已不再似过去那般高高在上。
也是,一个普通的神仙,如何能够与圣人相较?
于是刘玺放纵了自己,与三圣母同居共寢,还因此结识了月宫的嫦娥、百花的仙子、东海的龙女。
第一次面对嫦娥仙子的冷眼,知晓天庭不许仙凡相恋,三圣母的兄长更是大权在握,执掌天条时,刘玺不是没有再一次生出对神明的恐惧的。
但是托三圣母的福,三言两语安抚下了嫦娥仙子,又拿出了女娲娘娘赐予她的至宝宝莲灯,再加上来往的几个神仙均愿意为他们隐瞒此事,刘玺便也放下心来,继续在圣母宫安居。
反正一年之后他就要继续赴京赶考,地上一年,天上不过一日,一晌贪欢而已,难道还真就会倒霉到被天庭发现?
不过他多少也记挂着此事,平日里偶尔下山会注意留心华山周围出现的陌生人,生怕被哪个多管闲事的神仙告上天庭,耽误了他的前程性命。
好在往日里,除了三圣母交好的个别几位神仙,或许是因为顾忌着她兄长的关系,鲜少会有其他神仙出现在华山附近。而他能够得到三圣母青睐,大抵多少也和她久居华山、寂寞难耐有几分关系。
但是眼下这三位……刘玺想着刚才落于眼中的玉容花颜,哪怕是月宫仙子论起姿色气度来,也未必及得上那两位或明艳、或清绝的女子动人。便是三人中容色稍逊几分,但一身温婉气质的姑娘,也有着与东海龙女、百花仙子不相上下的姝色。
不是说人间没有天香国色,但真的会随随便便出现几个人——特别是还出现在华山脚下——就能与被隐隐誉为三界第一美人的嫦娥仙子比美吗?
67/103 首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