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登基之前,她就有暗中建立情报网的打算,可惜登基仓促又要平叛,所以直到天福二年才有时间规划暗言的组织架构、培训体系和规矩,年底才按她的要求招到了第一批人员,不足五十。
她从来不认为人多就好,反而觉得兵多不如兵精,所以招人的条件比较苛刻,多是生活困顿却能始终如一保持初心的人,或者品行不错的孤儿,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必须经过暗言的内部培训并通过考核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暗言者。
培训时待遇一般,但通过考核后待遇就会有很大的提升,从此衣食无忧且薪酬丰厚,对应的也必须保密守口如瓶,一旦泄露暗言信息被发现,就算逃到天涯海角也会被追杀。
暗言的主业是打探情报,副业是杀手,对于敢出卖自家信息的人自是不会放过。
至于为什么副业是杀手?她也有自己的打算,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非黑即白,所以这是她的一把刀,而不是别人花钱就可驱使的刀,故而只能是副业。
经过近两年的间歇性招人和不遗余力的培训,今年初总算是培养出了第一批,虽然才不到五十人,但半年不到,就已经将情报网从繁都这个大本营铺设到了附近几个省,按照规划,将在三年内完成全国铺设。
陈季元本身身怀武艺,她又全权安排她去办,虽然花了她不少钱,但陈季元付出的心血更多,不仅托关系找了朋友来当老师,还自己亲自教导。
所以陈季元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暗言第一任言主,直接听命于她,而从旁协助的郭凡秋成了四大护法之一,现在已是第二任言主。
郭凡秋放的这半月的假也并不是真的放假,她也没有回家,而是带着陛下给的密信去和陈季元进行交接,当初石忞之所以会向母后进言要这个假,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件事。
不是她这个主子薄情寡恩,而是陈季元因为近半年来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多次呈密信请辞,一开始陈季元没明说,她也不知道原因,自然是毫不犹豫的驳回,直到一个月前郭凡秋无意中发现,她秘密派御医去诊治才知道原因,又怎忍心继续挽留?!
早就被她拿来当下任言主培养的郭凡秋没有让她失望,不仅通过了暗言的考核,也通过了宫里的内试,所以交接得水到渠成,没有引起任何不满。
“身体尚好,让陛下挂心了,暗言的事,老奴已经尽数交给凡秋,还是让她来说吧”虽然略显疲惫,但陈季元精神却比以往都好。
作为一个从宫中全身而退的人,陈季元察言观色的本事绝对名列前茅,才移交给郭凡秋,她不可能不知道,却知趣的让郭凡秋来汇报,石忞懂,郭凡秋更懂。
为了不辜负像长辈一样时不时教导自己的陈季元,郭凡秋沉稳的把暗言的发展情况,目前进展和存在问题、下一步打算说了出来。
石忞很满意,早在有成立暗言想法的时候,她就有意在吉春她们四人中间培养一个来接陈季元的班,郭凡秋性子比较沉稳,且谨慎小心,又决定参加内考,很符合她的要求,她不介意给她一个平台。
所以邢博恩离开繁都后,她安排凡秋顶替,即是有意栽培也是提前做好铺垫,索性进展不错,郭凡秋也没有让她失望。
就算陛下不召见,陈季元也想向陛下告辞,虽然时日无多,但她也想趁着最后的这点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且想做的事情。
石忞召见陈季元既是为了当面表彰她,也是为了奖赏她,可习惯了低调的陈季元什么都不想要,让她很为难,赏不是,不赏也不是,最后还是赏了些银钱和她自己的一副墨宝,特意盖了宝玺。
第二天中午陈季元就带着家人离开了繁都,当今陛下赏罚分明,她若是不带走家人,十有八九陛下会从其他方面补偿,而这不是她想看到的,不是她不为家人着想。
正是为家人着想,才会带他们离开,她的功劳抵的了一时,却抵不了一世,到时候她一旦不在,家里的人又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性子,那才是真正的祸端啊!
而且君王及以上勋贵已经陆续拖家带口迁入繁都,本来就贵人多的繁都,以后恐怕随便出点事都和那个勋贵士族有关系,实在不是他们这种平头老百姓能长期久留之地。
石忞没想到陈季元跑的比兔子还快,而且还把家人也一起带走了,让她想转个弯的补偿都没地方下手,但不代表她就此放弃,还是让凡秋稍微注意一下他们近况。
天福四年十月下旬,沿海盐案布告天下,震惊了整个华国,比起当年陛下登基的“慊杨”叛乱一案也不遑多让,沿海诸省官员与商人、地方豪强和黑社会相互勾结哄抬盐价、把持盐道,巧立名目增加赋税、欺压百姓、草菅人命,弄得沿海诸省百姓敢怒不敢言,国内盐价渐涨,百姓苦不堪言。
陛下明察秋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抓捕,让盐案首犯们还来不及反抗就进了大牢,并秘密的押解回繁都,直到布告天下,百姓才知道怎么回事。
看了这些人的种种恶行,不仅繁都百姓舆论几乎一边倒,就连知道陛下不喜欢贪官尤其是大贪官的官员们也都难得的一边倒,和他们有关系的立马断绝关系,没有关系更是要骂上两句,都耻与他们为伍。
近日繁都街头巷尾议论最多的就是盐案的事,只盼着陛下将这些罪大恶极之人早点斩首,让正义得到伸张,盐价恢复正常。
除了这件事以外,陛下还下旨将在天福五年初甄选皇商,参选的条件虽然不到十条,但内容却十分苛刻,所以也是百姓津津乐道之事。
这里并不歧视商人,所以商人地位尚可,连带着华国的商品经济也比古代的中国繁荣,但改变不了农耕小农经济为主的根本体制。
布告发布前一天的早朝,呈亭当朝奏报了此事,人证物证俱在,容不得他们抵赖,所以石忞还特意在承天殿过了过流程,没有偏袒,也没有恶意重罚,直接当殿按律宣判。
她怕大臣们像以往那样或多或少都会劝谏一下,再查一遍显然不可能,索性压根不给他们这个机会,盐案证据充分,带到殿上的也都是一心认罪求死的。
先是盐案,后是皇商,都是关系天下人的大事,风头一时五二,把皇帝选后的事都盖了过去,上心的还是上心,听听的也就暂时没再关注了。
步千雪就属于特别上心那种人,在时间节点前把自己的画像、资料交了上去,在朝官员中这样做的也不止她一个,而且有男有女。
虽说本朝皇帝历来都喜欢女的,但如果是以选皇后的方式来选后的话,就不会把男的排除在外,毕竟皇帝到现在都没喜欢过谁,谁知道她喜欢女的还是男的?
每天忙于国家大事的石忞根本没时间想选后的事,反正最后定夺权在她手上,她也不用担心皇奶奶和母后直接给她定下,最多也就是层层筛选留下一些让她选。
除了离繁都最远的边塞地区,其他地方今年征收赋税的工作已经大部分结束,不少省份负责赋税工作的官员这会基本上都在繁都与户部对账。
因为石忞这几年大力打击贪官、叛乱官员和打压土地兼并的勋贵、土豪,几乎把官场整的官不聊生,所以今年新测量的《丈量册》,比五年前上一次丈量的田亩面积多了不少,《户口册》上的人数也多了一些。
华国人口最高峰值是一亿三千多万,经历了八王之乱、武宗天灾、先帝时期米价疯长和“慊杨”叛乱等,人口一路从一亿三千多万跌到了一亿不到,现在有一亿一千多万,已经有了回升的趋势。
今年风调雨顺,即无洪涝亦无旱灾,各省赋税征收工作大部分都进行的很顺利,除了边塞地区较远之外,就是盐案被抓的了省首的几个省还没有完成。
虽然她已第一时间及时调派官员前往沿海各省任职,但因为路途较远,可能完成的时间比边塞地区还要晚,此事邢博恩功劳较大,直接连升两级。
第五十章
连升两级的邢博恩成为了华右区都督府一名正六品武略将军, 已经从光海县赶到丹东上任半月有余,离开光海先县之前,她已经完成了县里的赋税征收工作, 并按规定上交到省府才离开。
因为新县令还没到, 离开以前,她对县里的公事也进行了妥善安排。知道她要离开,光海县的百姓携老扶幼前来相送, 有甚者竟然还带了不少海产品给她,她没有让百姓送, 也没有收他们的任何东西。
百姓对她的爱戴已经是她在光海县任职近三年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盐案破获后, 在左都御使呈亭的主持下, 被贪官污吏地主豪强们强行霸占的土地房屋都返还给了百姓, 查抄的房屋进行了拍卖, 土地也按市场价进行了发卖。
所得钱财也随被秘密押送的人员一起被运往了繁都, 她自己这几年获得的不义之财,她一个子也没敢动, 主动全部上交给了呈亭呈大人。
台风对沿海县份造成的损失较大,光海县首当其冲, 她其实更想拿这些钱救济百姓, 但考虑到种种之后, 还是没动,而是用了自己的俸禄。
让她没想到的是呈亭大人还没离开,陛下的圣旨就到了, 免了受台风灾害省县五成赋税, 并拨了救济资金,用于修建房屋和基础设施。
有了陛下的支持关心,又有了充足的资金, 再加上百姓积极,灾后重建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灾后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家园修缮和重建工作。
在这期间,邢博恩基本上每天早出晚归都在施工现场,还亲自下场动手,不怕苦不怕脏,在她的带领下,整个光海县的官吏们也都投入到了重建工作中。
虽然整个县衙上下也就八十人左右,而且多是不会木匠、泥瓦等技术活,实际带来的贡献可能并不大,但带来的意义和影响却是远大的,不仅更大程度的带动了百姓的积极性,也是官民一家亲的真实体现。
所以得知邢博恩要离开的时候,不少百姓都郁郁寡欢,即舍不得这个公正廉明的父母官,也忧愁下一任官员没有邢大人这么好。
邢博恩自己倒是不介意,无论在哪里为官都是为陛下尽忠,她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何况君令如山,她不得不离开。
在光海县待了近三年,前两年多虽是虚与蛇尾,但县内财政、教育等她也花了打量的精力,甚至连前任的案宗她都让人重新整理了一遍,发现有端倪或者错判的都记了下来,随着盐案告破,她也把这些冤假错案该平反的平反,该补偿的补偿,该抓的抓。
自从陛下将死刑定夺权收回去以后,各地方官已经很少会判死刑,尤其本来就是收了人家钱办事的,所以她平反的也多是被□□的。
想到当初离开光海县的情形,邢博恩感慨良多,县令虽然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官,但却是这个县的父母官,好与不好,对百姓的影响很大,所以在赶来丹东省府的华右区都督府任职的路上特意写了一封密信给陛下。
估计再过不久,就能呈于御前了。华右区都督府刚建成没多久,大都督、参谋长这些上司也还在来的路上,所以离得近来上任较快的邢博恩倒成了都督府目前官职最高的。
府衙新建,需要处理的工作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训练第一批来报道的新兵,所以这半个月她基本上都是都督府和军营、家三点一线的跑。
她一开始以为这些新兵都是本地或者附近几省的,后来才知道大部分都是其他地方的,只有一小部分是附近几个省的,而征兵工作也不是她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由军密处决定征兵数额和范围,然后交由兵部执行,位于边境的都督府兵力会多一些,而其他的都督府兵力就会少一些,范围也都是和官员任职一样,出身南方,那就去北方任职,出身北方,就去南方任职。
像他们这种生于繁都长于繁都的则不在此列,南方北方都可以,可能军密处考虑到士兵若全是外地不熟悉本地也有弊端,所以会有一定附近省份兵员数额。
在都督府自己的办事处处理好日常事务以后,邢博恩看时辰还早就骑马去了军营,军营位于城外郊区,一去一来骑马的话也要大半个时辰。
初冬将至,打在脸上的风都比以往冷了几分,邢博恩倒是不觉得冷,不过跟着她的随从却是忍不住在心里抱怨自家大人太敬业。
军营是新建的,按照军密处和兵部的命令,分别在丹东省府井元城外的东、西修建东营和西营,一营五千人,整个华右区都督府兵力定员是一万兵力,目前已建成并使用的是东营,所以她现在去的是东营。
她赶到军营的时候,正好又有一批新兵来报道,接待安排自有人处理,所以她只是交代了几句就回了自己的办事处。
在这里的办事处比在都督府的办事处大,因为大都督这些以后都是常住都督府那边,像他们这种带兵将领和教务长则更多的是待在军营训练士兵。
所以她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军营,有以前行军打仗的经历,带兵对她来说并不难。
西营还没完全建好,来报道的新兵也她就安排先在东营安顿,目前已有三千多人,兵部也陆陆续续将武器、铠甲、军械等配备运送过来,一个营就是一个兵种机械齐全的作战单位,加上陛下十分重视军队建设,所以送来的兵器等质量也都很好。
其他地方都可以质量差一点,就是华右区都督府兵部不敢啊,盐案涉及官吏、地主豪强等颇多,唯独曾当过陛下侍读的邢博恩不仅没受波及,还连升两级,而她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还用说吗?
能在朝廷任职的人都不是傻子,加上密信制度,鬼知道如果他们不做到达标,邢博恩会在密信里跟陛下说什么?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干好点,免得迟早有一天被抄家发配。
早在接到陛下给的秘密任务的时候,邢博恩就有了迟早有一天会被有些同僚敬而远之和有些同僚巴结的觉悟,进而言之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巴结她的无外乎都是想着走捷径。
她自己都是从小官做起,由此可见陛下并不偏袒,她又怎么敢让这些别有心思的人巴结自己!
近些年陛下实行的一些新政她都看在眼里,尤其是赋税、徭役和兵制的改变,若作为一名士族官员她的利益是被压缩了,但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她却很高兴,因为陛下给了天下百姓一条活路。
忙完后,邢博恩就去了校场,校场上有训练的,也有懒懒散散到处闲逛的,一看到她来没训练的都一窝蜂的散了,回去拿兵器回来继续练。
之前遇到来报道的那批新兵也都分到了自己的衣服、武器和住处,现在正高兴的在住宿处议论军营环境条件都还不错,邢博恩听不见,要是听见就会忍不住科普一下了。
比起以前随时随地都是搭帐篷做军营,现在这个风景优美,地势隐蔽,且建的都是木瓦房,就连军营的大门也气派了很多,肯定不错啊!
走到校场边缘的时候,邢博恩竟然难得的看到一个新兵自己在练习打桩,很是欣赏,不想打扰,远远站着看了一会,就在她要走的时候,那个人却看向了这边。
她也看见了对方的脸,是个女生,而且算是个半熟人。
34/192 首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