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在古代养猫遛狗的日子[美食]——林小酒

时间:2024-04-06 10:09:22  作者:林小酒
  “会。”
  “那被拒绝还难受吗?”
  宁磊若有所思的摇头,笑笑虽然没说什么,也一直认真听着。
 
 
第17章 
  为了奖励宁磊和笑笑头一回赚钱,趁着槐花还开,宁澜带俩小孩儿去摘了很多槐花和嫩槐叶。
  槐花蒸着吃清香鲜甜,槐叶则可以做成槐叶冷淘,槐叶冷淘在唐朝时是宫廷宴席中必备的消夏美食,大诗人杜甫还专门作过一首诗: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热,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袅,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诗中的屠苏酒,宁澜也挺想尝尝的,可是一想到自己酒后的样子,就作罢了。
  槐叶清洗干净,放到石臼里捣碎,用纱布过滤出的汁水和面,和好的面放置在一旁醒着。
  葱姜蒜切末、茱萸捣蒜放入碗中加少许盐调味搁碗里备用。把油烧的热热的,浇到料碗中,油浇上去会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调料的香气一下子就迸发出来,然后再加米醋和水调和。
  醒好的面擀成面片,叠起来切成条状,下锅煮熟,煮熟的面条用刚打上来的井水过一遍,再浇上调好的料汁拌匀。
  做一次手工面条累的要死,宁澜打量着做完这一回他是绝不会再做了。宁磊跑腿给秦大哥送过去两碗,回来时手中还抓了了一把糖。
  槐叶的涩味已在煮的过中消去了,碧绿的面条吃起来只有淡淡的清香,伴着酸辣爽口的料汁,三人把剩余的面条吃的干干净净。
  ......
  天气热了人们不耐烦喝热粥,宁澜就没再去镇上了,辛辛苦苦快三个月,赚了四两银子。
  不用再早起,宁澜每日睡够了才醒。他不好意思自己天天睡这么晚,虎着脸拉着宁磊和笑笑一起睡。
  宁澜之前想要养条狗,托几个人帮他留意了,这日宁澜刚上山采药下来,宁守信就抱着一只小黑狗过来了。
  “我跟你说宁澜,这小崽子是狗妈和狼生的狼狗,长大了厉害着呢,”要不是他媳妇不让他养狗,宁守信就自己留着了。
  “真的吗?”宁澜不在意狗的品种,只是这小黑狗看起来像是刚断了奶,小小的一只蜷缩在宁守信怀里,分分钟能被小九儿那个怂包打趴下的样子。
  宁守信一脸信誓旦旦,“当然是真的了,你且看着吧,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于是宁澜就把小黑留下了,小九儿真真是个欺软怕硬的,经常一爪子拍到小黑身上,把摇摇晃晃的小黑拍倒,还抢小黑的窝睡。等小黑长大打不过人家了,又舔着脸贴过去和小黑一起睡,脸皮忒厚。
  其实养狗比养猫容易,猫是纯肉食动物,狗只要是人吃的不是太咸都可以吃。一开始宁澜还怕小黑肠胃脆弱,小心翼翼的喂着,后来见小黑实在皮实,就放开不管了。
  小黑很聪明,天天跟着宁澜他们一起上山,跑远了一喊名字就飞快地跑回来,有陌生人就会警惕地待在宁澜身边。
  秦大嫂怀孕了就没再上山了,安心在家养胎。宁澜那两亩地也收回来交给秦大哥打理了,秦大嫂还给宁宁磊笑笑一人做了一身衣裳送了过来,宁澜怪不好意思的。
  “这段时间不要再往山里跑了,其他村的猎户发现了老虎的痕迹,”秦大哥来接秦大嫂的时候,面色凝重的交代宁澜。
  宁澜心里一咯噔,“知道了,秦大哥,你最近也不要上山了。”
  村里都有些人心惶惶的,不过正是农忙的时候,大家忙起来也顾不上其他的,无非就是不去山上少了几口野菜吃,宁澜这边却是少了一项重要的收入。
  一时半会儿饿不死,宁澜就当是放假了。可两个小孩不管宁澜怎么说,被晒的黝黑的小脸上都是担忧,眉头紧紧皱着。
  宁澜能怎么办,只好带两个小孩儿去满村转悠着收集硝石,他打算做些冰棍让俩小孩儿去田间地头卖。
  硝石自战国时期开始入药,唐朝时人们发现了硝石制冰的方法,不过大户人家用冰量大,都是冬天采了冰囤着,硝石制冰这种方法并不常用。
  硝石多覆盖在地面墙角,尤其是猪圈、马厩、厕所附近,宁澜把三人收集过来的硝石块加水浸泡,过滤后熬煮干剩下的结晶就是硝石了。
  “宁磊,你带着笑笑去摘些薄荷叶回来,”宁澜忙的时候,宁磊和笑笑没事儿干就一直围着他打转,俩小孩儿的眼神让他有种被监工的感觉,只好找点活儿打发他俩。
  宁澜则是去砍了些竹子和杨树枝,分别做成盛冰棍的模具和棍子,又挑选出两截儿较粗的竹子,打磨好穿上麻绳,做成可以随身携带的水杯给宁磊和笑笑。
  薄荷疏风散热,提神醒脑,做成冰棍大热天顶着太阳干活儿的人吃一根再舒爽不过。
  新鲜的薄荷叶清洗干净加水加糖再加入少量的米粉煮开晾凉,晾凉的薄荷糖水盛到竹子模具里,挨个放到盛满水的盆中,再把硝石放到盆里,静等冰棍结冰。
  宁澜没有直接把硝石加到冰棍里,这样隔水冰镇,用过的硝石水再煮干,刮下来的结晶下次还能再用。
  冰结的差不多的时候,宁澜连盆放到推车上推到田间,让宁磊和笑笑叫卖去了。他自己则是回家煮些绿豆水给俩小孩儿消暑,宁磊和笑笑死活不吃要卖钱的冰棍。
  绿豆冷水下锅,水烧干了再加冷水,来回几次,这样绿豆煮的快一些,等到绿豆出沙,宁澜把绿豆水盛到刚打磨好的竹水壶中给宁磊和笑笑送过去。
  “卖的怎么样?”宁澜把绿豆水放到盆里冰着叫宁磊和笑笑一会儿喝。
  笑笑伸开手掌向宁澜展示手中的几枚铜钱,眼睛亮晶晶的。
  “我们宁磊和笑笑真厉害,”不是都说小孩子要鼓励教育嘛,宁澜自然不会吝啬他的夸奖。
  宁磊喊的更响亮了,“薄荷冰棍,两文三块儿,可好吃。”
  宁澜不干涉俩小孩儿的生意,找了一处阴凉地坐下,拿出一块儿冰棍自己咬了两口,剩下的喂给小黑和小九儿。小九儿醉薄荷,舔了几口兴奋地打滚儿,剩下的小黑慢慢地舔着。
  “行啊你,钱都挣到咱哥们儿头上了,”宁守信带着他儿子来买冰棍儿还不忘打趣宁澜。
  “哎,这不是要养孩子么,”宁澜佯装忧愁。
  宁守信买的多,宁磊和笑笑做主多添了一块儿。
  “我先在这儿吃一块,剩下的走的时候拿,”宁守信咬了一口冰,“真舒坦,怪不得我爷爷天天夸你聪明,啥法子你都能想出来。”
  宁守信的娃娃小不能吃冰,宁澜便把自己的绿豆水一口一口喂给他喝,娃娃不认生,被宁澜抱着也不哭,“你儿子好乖,长的比你俊朗。”
  “那是,我儿子像他娘,要是长的像我,以后可不好娶媳妇。”
  “哈哈,那你咋娶上媳妇的?”
  “我运气好呗,”宁守信得意的很,凑向宁澜,“你这里头是啥,给我尝一口。”
  “走开......”宁澜一脸嫌弃把他推开,宁守信刚干完活儿,一身的汗味儿。
  “哈哈哈哈哈。”
  ......
  30 块儿冰棍儿卖了 20 文钱,回去的路上宁磊和笑笑都是一蹦一跳的,“哥哥,咱们明天多做点儿吧!”
  “先这样卖几天,头几日大家图个新鲜,新鲜劲儿过去可能买的就少了,”宁澜温声解释道。
  “哦,知道啦。”
  “过几天我就要去镇上了,这冰棍你俩要学着做,”这时山中有不少早熟的桃子,脆脆的,宁澜准备摘些桃子做成紫苏桃子姜拿到镇上卖。
  “澜哥哥,还有冰棍儿吗?”李小书风风火火地跑过来,他刚才正和一群人在玩,有个小孩儿拿着冰棍去炫耀,就匆忙跑过来了。
  “卖完了,”宁澜话音刚落,李小书满脸的失望。
  “冰豆沙,请你吃,”宁磊把自己剩了半杯的冰豆沙递给李小书,李小书才笑了,也不嫌热地搂着宁磊和他称兄道弟。
  回家剩下的绿豆水又都冰上,宁澜不敢让小孩子们多吃,只一人分了一根,小黑也分了一根,小九儿吃小黑的。
  宁澜想起李小墨,问道,“小书,你哥哥来信了吗?”
  “前两日来了一封信给报平安,我爷爷看完信饭都没吃,难受了好几天。”
  宁澜叹息,“那你有时间多陪陪你爷爷。”
  夕阳落下,在田里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回家了,宁磊和笑笑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宁澜把做好的饭小火温着,等他俩睡醒了吃。
  ......
  宁磊和笑笑去卖冰棍儿的时候,宁澜就带着小黑小九儿一起上山。
  宁澜找秦大哥问了,最近山里没再见过老虎的踪迹,他才敢趁着地里人多的时候上山,但也不敢走的太远,只敢在边缘转悠。
  “小黑,小九儿,你们俩不许闹出太大的动静知道不,一定要跟着我,”宁澜整个人都是紧张兮兮的,摘了大半篓桃子逃似的下山了。
  “吓死我,”下了山宁澜整个人心口还是怦怦狂跳。
  “汪汪。”
  “喵。”
  小黑和小九儿围在宁澜脚下跳着求夸。
  宁澜呼噜呼噜俩毛孩子的脑袋,“我们小黑和小九儿可真乖。”
  紫苏桃子姜做法简单,紫苏祛寒除湿,姜散寒益胃,不过姜得用嫩嫩的仔姜,辛辣味才没那么重。
  桃子洗净在盐开水中滚一下,晾凉切成略厚一点的片。仔姜片则需要切的薄薄的过一遍水再去掉一些辛辣气,紫苏叶去梗切成两段。
  锅中烧水,放入适量的糖和少许盐煮化,加入姜片煮开后关火再放入紫苏,等紫苏姜汁冷却后,倒入装桃子的容器中,最后浇入米醋。
  紫苏桃子姜封坛后在冰盆里冰上两天才可以吃,这样一来家中硝石就不够用了,宁澜又去镇上医馆买了一些。
  做好的紫苏桃子姜宁磊和笑笑先尝了,都说好吃,宁澜自己也吃了不少。宁澜奶奶家的小院子就种着桃树和紫苏,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会和奶奶一起做来吃。
  一切准备就绪,宁澜早早起床去镇上,小黑迷迷糊糊的也要起来跟着他。小黑正是长个的时候,爱睡觉,站了几次才站稳跟着宁澜走了。
  为了保持紫苏桃子姜的口感,宁澜是连着装硝石的水桶一起拎去了镇上,满满的一桶水,重的不行,拎到牛车上宁澜胳膊已经酸到不行了。
  坛子大,这木桶是他专门做的,放牛车上占了一个人的位置,宁澜多塞给了孙爷爷两文钱。他揉揉发酸的胳膊,搂着趴他腿上打瞌睡的小黑,防止它掉下去。
 
 
第18章 
  交钱进市,管道儿的怕狗咬人,叫宁澜仔细栓好了才放人进去。
  宁澜照例把东西摆出来,拿出一些试吃的。小黑乖乖地趴在桶旁边纳凉,六月的早上也有二十多度了。
  不断有人过来尝了宁澜的紫苏桃子姜都赞不绝口,桃子脆爽,紫苏清新,仔姜有一丝丝的辣,再嚼嚼口中还有若有若无的甜和酸,回味无穷。
  “紫苏和姜都是祛寒暖胃的,这紫苏桃子姜吃了不仅消暑,吃多了也不怕伤身体,”宁澜笑着说,“头一次来卖,前五份买一送一。”
  “小哥这东西咋卖的?”
  “四文一份,若要罐子装了带走,一份七文,”宁澜这一回专门做了几十个样式简单大方的小罐子,方便有人要带走了吃,罐子洗净了还能用作别处,也不怕买了浪费。
  “行,给我来两份用罐子装了带走。”
  “我要一份在这儿吃的。”
  “我要两份用罐子装好的。”
  这几份宁澜都按照承诺的把赠品送了,宁澜价格公道,做的吃食味道好,有不少熟客见了他就直接掏钱的。
  “你小子不白盼着你,每次来总有新鲜吃食,”熟客自己吃了一份,“再来一份我给我家里那位带走。”
  “好嘞,”不用交代,只要是熟客来,宁澜给的分量总是比旁人足的。
  “小哥做的东西鲜,桃子还能和姜搭配着一起吃,怪特别的。”
  “嗨,做点儿小生意糊口罢了,比不得您赚大钱的,”宁澜笑眯眯的说着奉承话,一点儿不会让人觉着虚伪。
  刚过晌午饭点儿,宁澜一坛子的紫苏桃子姜就卖完了,35 份的紫苏桃子姜卖了 120 文,净赚 60 文。罐子卖出一个他能赚 1 文钱,16 个罐子送了四个,也没赔钱,还赚了 4 文。
  这会儿正是太阳最毒的时候,宁澜带着小黑去了一家吃食店,要了三个饼子和一碗真君粥,两个饼子撕碎喂过小黑,又给小黑讨了一碗水。
  店里这会儿也没什么人,店老板就出来逗小黑玩,宁澜慢悠悠地吃他的午饭。
  饼子是再常见不过的做法,中间夹了一层薄薄的碎肉在炉子里炕出来的,干香而不油腻;真君粥是熟透的杏子和米一起煮的,凉凉的酸甜爽口。
  杏粥之所以叫“真君粥”,是因为三国时有个叫董奉的,通晓医术,为人治病不收报酬,对治愈的病人,只求为其种几颗杏树。数年后杏树成林,董奉将成熟杏子换成米谷用来救济贫民,人们便尊称董奉为“董真君”,把杏子粥称为“真君粥”。
  吃完午饭宁澜带着小黑去了大桂花树下坐着打盹儿,等日头没那么毒的时候再回家。小黑第一次来镇上好奇的很,一直左看右看。
  “小哥,可找到你了,”宁澜刚闭上眼睛,一个热地满头大汗的小厮跑到了宁澜面前,“幸好小哥还没走。”
  “找我吗,可是有什么事?”宁澜四处看看,此时周围也没有别人。
  “是的,小哥可让我好找,我家主人想定几十份紫苏桃子姜,”小厮热的不停的拿手扇风,宁澜抱起小黑往旁边挪了挪,腾出一块阴凉地儿。
  “没问题,什么时候要,具体要多少?”
  “后日上午得早点儿送过来,要八十份,”后日是他家小公子生辰,府中要摆宴席,这紫苏桃子姜被老夫人尝过就被惦记上了,“只是有一点,这两日小哥儿不能再出摊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