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济方丈捋了捋须,长长的白眉都弯了些,他笑着摇了摇头。
“老衲不是在跟小友客气,悟慧的身体的确已经无虞,只需要将息两天,补充一点营养就好了。”慧济方丈说着顿了顿,然后才刻意补充似地又加上了另一句话。
“因为驱动那云叉的邪术,其实与我南岳庙的佛家心法,是系出同源的。”
陶知爻先是有几秒钟没听懂方丈的意思,然后顿悟过来,睁圆了一双眼睛。
“啊?”
“进屋说吧。”慧济方丈越过两人,伸手推开了自己的房间门。
陶知爻和萧闻斋对视一眼,点了点头,一同走了进去。
刚刚方丈说“系出同源”的时候,陶知爻隐约听见他叹了一口气,就猜到这后面应当是有故事。
果然,方丈邀请他们坐下后,并未立刻开口说话,而是静静地冲跑了一壶茶水,期间也没有交谈,他们只能听见窗外隐幽的鸟鸣与风声,显得气氛有些沉寂。
“寺里去年冬天开始窨制的松针乌龙茶,其他地方尝不到的,二位试试可还适口?”
慧济方丈伸手,示意两人尝一尝。
乌龙茶的口感本来就细腻饱满,回甘如蜜,好的乌龙茶更是自带花果香。
而经过松针的窨制,这乌龙茶里更是有着松针那种独特的清香。
松针的香气让人想起雪落青松,白的万里无垠的冬日雪景,而乌龙自身的花果香与清甜的回甘又让人想起秋日的丰收,二者看似冲突,实则融合的很好,让人有一种在冬日雪落时分与亲友团聚,烹茶共饮,分享丰收的美食的巧妙意境。
萧闻斋嗅了嗅茶香,便知道这是上好的茶叶。
三盏茶过后,慧济方丈似乎也有开始讲述的心情了。
他手指捏着杯沿转了转,放下茶杯。
“我知道,你们应该有很多疑问。”方丈坐在两人对面,双手合握,慈眉善目的模样真的很像一尊弥勒。
而也就是这一次近距离的对视,陶知爻看到了他眼瞳底的一些金色,也确信了自己刚刚来时路上的分析。
眼瞳藏金,这是修为极高的修行者才有的。
陶知爻也不跟方丈客气,点了点头。
慧济方丈笑了笑,而后道:“那,不如你们问吧,老衲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老和尚的意思很明显,估计是事情太复杂,他也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开始说。
陶知爻刚要开口,慧济方丈突然又补充了一句。
“对了,那天那个跟你们一起来的赶尸的小伙子呢?”
陶知爻张了张嘴,把原本要问的话咽了回去。
看来老和尚的确在那天就已经认出了混进行尸队伍里的他和萧闻斋,只不过没有戳穿而已。
既然如此,陶知爻就更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了。
他直接问了一个他一直以来都有的,并且也是最关心的问题。
“那盏灯——就是被抢走的那一盏——究竟是什么?”
目前看来,几乎所有的线索都指向那盏灯,黑衣人的目标也是那盏灯。
所以陶知爻一定要搞清楚这问题的核心,才能理解事情背后的缘由。
慧济方丈笑呵呵地点了点头,看他的样子,似乎也早已预料到陶知爻会首先询问有关那盏灯的问题了。
“那么,你觉得那盏灯是什么呢?”
陶知爻想了想,道:“灯是解决幻境的关键?而灯的来源,感觉跟蛇……或者蛟龙之类的有关系?”
“哈哈哈……”慧济方丈闻言,点着头笑了,“看来小友推理出来的东西,比老衲想象的还要多啊。”
陶知爻就见老和尚的表情非常欣慰似的。
而后,便听慧济方丈开口,不紧不慢地道:“的确,那是幻境的「解药」,但同时,它也是幻境的来源。”
还没等陶知爻反应过来,老和尚便又道:“那灯的确和jiao有关,不过不是「蛟」,而是「鲛」。”
其实方丈第一句说的“灯是幻境的「解」,但也是幻境的「源」”的时候,陶知爻很快就明白过来了。
就好像剧毒之物百步内必有解药,玄术阵法的阵眼是力量的核心,也是破局的核心的道理是一样的,那灯是幻境的制造者,同时也就是幻境的“阵眼”。
所以,他在幻境里点燃了“灯”,就找到了破局之法,所以才能从幻境中解脱出来。
但第二句,陶知爻就听不懂了。
jiao和jiao,有什么区别吗?
慧济方丈解释道:“此「鲛」非彼「蛟」,那灯全名称为:鲛人灯。”
《搜神记》有言:“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单说一个“鲛”字,或许还会有词不达意,或者说误解的可能。
但“鲛人”二字,是华夏人千百年来传承的记忆,所谓“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便是鲛人泣泪成珠的典故了。
陶知爻想到了什么,犹豫着看向慧济方丈,“所以那鲛人灯里的灯油……”
慧济方丈点了点头,那鲛人灯灯盘里,肉眼看上去隐约能看到里面有蓝色星点的灯油,就是鲛人油。
鲛油之灯,万古长明。
帝王将相的墓室棺冢之中,常常就会摆放有鲛油灯,帝皇的墓穴本就极致奢华,摆放鲛油灯的目的,追求的就是死后千年万年也还要如同生前一般的纸醉金迷,金碧辉煌。
不过,陶知爻还有一个疑问。
“如果说那灯是幻境的来源,那施法的途径是什么呢?”
慧济方丈对陶知爻道,“你在进入幻境之前,可曾听到过什么声音?”
陶知爻顿时想起来了,“是……那个歌声?”
慧济方丈点点头,“鲛人之歌,是世界上最强的幻术。”
这一下,有关鲛人灯和陶知爻他们这几天的遭遇,他已经基本理清了。
鲛人灯是一切幻境的来源,而将人拖入幻境的方法是鲛人的声音,而与之对应的,幻境的破除办法,就是找到幻境里的“鲛人灯”,并将其点燃。
陶知爻看到的那条布满鳞片的大尾巴也不是什么蛇尾,而是鲛人的尾巴,鲛人灯灯柱上缠绕着的那条尾巴从灯盘一路向下盘旋到灯座,而十分具有辨认性的鱼尾则藏在了灯座的底部,不为外人所见。
陶知爻本来已经大概了解了,准备开始问别的事情,但一旁的萧闻斋却突然按住了他的手臂。
“稍等。”
“怎么啦?”陶知爻见萧闻斋蹙着眉头,目光盯着对面淡然盘坐的慧济方丈。
“小友有话可以放心问。”慧济方丈脸上依旧是慈祥温和的笑容,他伸手给几人都添了茶水,放下茶壶后抽了张纸巾擦了擦桌面上洒出来的茶汤,“老衲稍后还有求于陶小友,所以此时定不会有任何隐瞒,二位可以放心。”
陶知爻迷惑,有求于自己?
他看向方丈,不过,老和尚明显没有现在立刻把话说完的打算。
萧闻斋说了声好,而后便不再客气地问道:“既然鲛人灯会产生幻觉,我可以理解南岳庙把它藏在燃灯阁里,并不对外开放,但为何上灯节这样人流众多又重要的节日,又反其道而行之地将鲛人灯请出来呢?”
慧济方丈点了点头,开口解答道:“因为,这是先辈传下来的训诫。”
在南岳庙不为其他人所知,甚至连除了方丈以外的僧人都对此毫不知情的秘辛之中,记载着有关鲛人灯的秘密。
“其余的,就是方才我们聊过的那些。”慧济方丈十分诚恳,表示自己的确对二人并无隐瞒之意,“还有一条,就是鲛人灯需要在每年上灯节法会之中请至大雄宝殿前,并举行相应的科仪法会,以此安抚灯中宿居着的,躁动的灵魂。”
“若不这么做呢?”萧闻斋问。
慧济方丈转动着手中的佛珠,淡淡开口吐出四个字,“生灵涂炭。”
简单,但却足够有威慑力和说服力的答案。
陶知爻:“躁动的灵魂指的是?”
慧济方丈:“鲛人的灵魂。”
“还在灯里?”
“是,而且是一位实力已达半神的鲛人。”
陶知爻倒吸了一口凉气。
万物有灵,万物皆可修炼,而修炼之途的终点,便是飞升成神。
那鲛人实力已经到了半神……怪不得慧济方丈的反应如此无力。
但……慧济方丈告诉他这些做什么?而且还有刚刚说的“有求于他”。
连方丈这样的修为都拿那鲛人魂灵毫无办法,他一个普通人又能做什么呢?
慧济方丈端着茶杯起身,一只手背着,望向窗外的目光淡然而悠远。
“先师训诫,鲛人灯内有半神之魂,性格无常,善蛊人心,须定期供奉祭祀,上灯节请灯祈福,方可免于生灵涂炭,此乃鲛人生前诅咒。”
“秘辛所记载:唯有鲛人自幻境中三进而三出,身怀异宝者,方可破之。”
这话就是陶知爻醒来后,萧闻斋和金目儿它们都和陶知爻说过的,说他是“被选中的那个人”的意思。
陶知爻第一次进入幻境是混进施邢的队伍进入燃灯阁内,其实那个时候慧济方丈就已经注意到他了,但并不能确定陶知爻就是那个“命运选中的人”,所以也没有贸然地打草惊蛇。
第二次,就是山河社稷图和金目儿用尽大半元气救他的那一次,对应的是南岳庙秘辛里记载的“身怀异宝”。
而第三次,就是前两天上灯节法会之中,陶知爻进入玻璃牢笼,九死一生的那一次了。
所以慧济方丈才能最终确定陶知爻就是那个命中注定解开鲛人灯诅咒的人。
因而才会邀请他来一叙,并毫无保留地将这些连他的大徒弟悟慧都不知道的事情,全数告知了陶知爻。
“所以,我是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个被选中的人,成功在三次幻境里活了下来?”
慧济方丈缓缓回过头。
“不。”
“你是第二个。”
第91章
慧济方丈的回答, 可以说是完全在陶知爻的预料之外。
“什么?”
他居然是第二个人?
那第一个人是谁?
“第一个人,就是把鲛人灯抢走的那个人。”
慧济方丈一句话,让陶知爻有一种汗毛竖起的感觉。
“同时, 他也是悟慧的师兄, 我原本的大徒弟。”
陶知爻长大了嘴, 呆呆地看向萧闻斋。
所以, 他们一直以来纠结的那个黑衣人的身份,居然是慧济方丈的徒弟, 原本属于南岳庙的僧人吗?
“那他到底……”
慧济方丈示意陶知爻不要着急,他又回到了座位上,给震惊又充满了好奇的两人讲了一个故事。
而这个故事,将陶知爻剩下的疑问也全部解答了。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野心巨大的修佛者被鲛人灯所蛊惑的故事。
黑衣人是悟慧的师兄, 换句话说,在被逐出师门之前, 黑衣人才是南岳庙悟字辈里地位最高的那一个, 而他的法号是“悟慎”。
慎者, 谨也、静也、思也,慧济法师给悟慎起这样一个名字, 旨在时时刻刻提醒他,做人行事要谨慎, 小心,三思而后行,切莫冲动。
这个法号里,寄托的就是慧济方丈对悟慎最大的期望。
“那孩子从小就聪明, 佛经也好,心法也罢, 教一轮就没有不会的,即使不能完全熟练,也能掌握个六七成。”
因为天资聪颖,所以悟慎很早就是慧济方丈心目中在自己之后的人选了,大概到十岁的时候,悟慎就能自己读懂大部分晦涩难懂的梵文经书,甚至在庙里定期举办的将经论佛的会上,也能说出不少让同龄人甚至前辈都刮目相看的见解来。
慧济方丈也因此并没有再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这位大徒弟,只由得他自由成长。
直到有一天,悟慎来问当时还并未继承方丈之位的慧济。
“师父,为什么我们南岳庙在五岳之中信众最多,人丁最旺盛,却不统一其他寺庙呢?”
慧济惊讶,问他:你为何会有这种想法?
悟慎的回答非常自然。
“生而为强者,便是可执掌弱者之生死,虽说佛法慈悲无边,但那些信众与佛相比只是蝼蚁,渡与不渡皆在一念间。若非他们虔诚跪服,我佛为何要渡?”
135/218 首页 上一页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