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种田)小户人家(穿越重生)——芦花浅水

时间:2024-04-10 09:20:39  作者:芦花浅水
  晏庭卓心领神会,将他带到了书房。
  玉山走进书房,看到满墙的书,感觉眼睛都不够用了,他惊叹道:“果然是读书人的书房!”
  也不过一面墙而已,这才哪儿到哪儿?他要是财力雄厚,恨不得给唐子帧造一座图书馆出来。
  晏庭卓催他道:“别废话了,是有什么不得了的消息,让你亲自过来?”
  玉山正了正神色道:“倒也不是,我就是觉得有点不同寻常,所以找你看看,是不是背后有什么人的手笔。”接着将最近京城的线索汇总讲了一下。
  晏庭卓皱了皱眉头,道:“你是说,最近大家族里突然刮起了一阵‘双儿上学’的风气?”
  玉山道:“你之前不是说让我把水搅浑?我便直接拿你那个《女驸马》的故事,改编了一个双儿中状元。反正这个戏在京城挺火的,好多戏班子都学了去。”
  晏庭卓疑惑道:“这也不足以影响这么大吧?”
  玉山点了点头,道:“事情还要从魏国公家的长子说起。那孩子跟你家夫郎一样,从小读书读的好,最受魏国公疼爱,几乎是内定的世子了。可惜他十五岁分化成了双儿。谁知他的兄弟们一个比一个不成器,魏国公便上奏,依然请陛下将其封为世子。”
  “后来呀,什么侯府家的公子、王府的公子、伯爵府的公子……反正读书好的统统都跳出来了,说不愿辜负前生所学。加上皇后也支持,陛下就办了个新书堂,供这些公子王孙继续读书。”
  晏庭卓想了想,问道:“陛下有发明旨说这些人能考科举吗?”
  玉山摇了摇头。
  晏庭卓叹了口气道:“这是好事,慢慢来吧。反正你多多帮我留意一番。”
  玉山点点头,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说道:“对了,听闻陛下要迁都,往北边迁,说是要守国门,不让匈奴南下。朝廷为这事吵的不可开交的。陛下要迁都,重臣们肯定也要跟着去,你说咱们要不要在新都先置业,占个先机?”
  晏庭卓看着他,一脸复杂地想道:这家伙这方面确实比自己强多了,真的太有开拓精神了!
  送走了玉山,夫夫俩回了房,开始整理礼单。
  唐子帧看着礼单上的一条记录,差点呛到。
  “杨县令的贺礼是八抬大轿一座?”他难以置信地念了出来。这是什么奇葩的贺礼?哪个好人家会这么干?
  晏庭卓脸上漾出一抹神秘的微笑:不能让自己一个人震惊!
  婚礼之后,大家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
  夫夫俩虽然各有各的事要忙,但能待在一起便待在一起,算是将如胶似漆表现的淋漓尽致。
  春种的季节到来,晏庭卓又开始忙碌起来。他虽然有钱了,能买地了,但种地的人手不够。再加上现在没有什么人愿意当佃农的,只能雇些短工。
  等他全部忙完,已经到了初夏。
  一进家门,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宝桐村的读书郎们又变多了。
  自从去年王老汉被骗过之后,多数村人都更明白了识字的好处。有些从前不愿意的,怕耽误孩子下地干活的,如今都愿意在农闲之时送孩子过来认识点字。
  因为不算是正经拜师,不过是送些自家地里的菜,或者晒干的菜干,或者一条鱼,唐子帧也不在意,全都收了,一律从《千字文》教起,有时候连大人们也会驻足来听一听。
  这让他家的人越来越多,此前的用作教室的屋子里越发拥挤。
  晏庭卓进去的时候,见教室外面还站了三个大人,也在听。
  对方见主人家回来,有些憨憨地笑了笑,解释道:“我见唐秀才讲得怪有意思的,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可不是这个道理么?”
  另一人则道:“前面讲的枇杷晚翠,梧桐蚤凋,这书上竟写了这样的道理。”
  晏庭卓笑着看了一眼教室里,小孩们还在跟读。他不便打扰,就悄悄去搬了几个小凳子让几个人坐着,自己去厨房里准备饭菜。
  有一个村民脸皮薄,不好意思在外面听,便要过来帮他干活,搬柴火烧火。
  那人问道:“晏秀才,你家这样的体面人家,家大业大的,怎么不雇几个使唤的?还亲自做饭呢?”
  晏庭卓笑道:“不习惯。”
  那人随口调侃道:“可见是没过过好日子,不晓得别人伺候的好处。不过你家夫郎不是大家公子吗?他也能陪你吃得了这个苦,真是个顶顶好的人呐!”
  那人是随口一说,却让晏庭卓放在了心上。
  他回忆了一下,他刚穿过来的时候,唐家虽然在小县城里,也是一屋子的丫鬟小厮屏声静气地待命在旁。唐子帧现在不声不吭的,其实跟着他还真的是受了大委屈了。
  想到这里,他有些不是滋味。
  正巧那边的课程结束,除了几位关门弟子,其它的小孩都嘻嘻哈哈地跑了出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今日学到的东西,飞跑回了家。
  这个教室,晏庭卓特意奢侈地给装了玻璃,虽然不甚清晰,也足够他看清唐子帧的脸了。
  只见小少爷言笑晏晏,眉目舒展。他应是开心的吧?
  晚上的时候,晏庭卓搂着他问:“你跟我窝在这个小村子里,有没有觉得委屈?”
  唐子帧早已经不像新婚的时候那么害羞,日子久了,他反而在枕边人面前显露出了一丝淘气。
  听到这话,他故意翻了个身趴在晏庭卓身上,煞有介事地说:“我可委屈了。”
  晏庭卓哪里能看不出他是在开玩笑,但依然十分配合地道:“嗯,什么地方委屈了?”
  唐子帧故意板着脸道:“我想吃的杏子、桃子、石榴,你怎么还没有种出来?你不疼我!”
  晏庭卓又好气又好笑,这些都是家里刚种上没多久或者刚移栽没多久的树,杏树甚至树干都还没长出来,哪里能吃得到。
  他翻身按住唐子帧压了下去:“那我换个方式疼疼你!”
  唐子帧惊叫一声,像只翻不了身的小乌龟一样,瞬间口中的呜咽就被吞了回去。
  第二日他醒来,就看到自家的桌上放了两个小筐,一个筐里是又大又圆的杏,另一个筐里却是桃子。
  他惊喜地喊道:“大哥!你弄的杏和桃子吗?在哪里弄的?”
  晏庭卓从外间进来,拧了拧他的鼻子道:“有些馋猫想吃,我只好想尽办法替他寻来,免得馋猫说我不疼他!”
  唐子帧嘻嘻一笑,习惯性地往晏庭卓胸口贴了贴,然后捻起一颗杏。
  这些杏应该都是被精心挑选过的,不仅没有什么瑕疵,连个头都差不多大小。
  晏庭卓叮嘱道:“杏伤人,吃几个尝尝鲜就好,不要多吃。”
  唐子帧已经剥了一个喂到了他的嘴边。
  晏庭卓莞尔一笑,接受了他的好意,低头一叼,将杏叼进嘴里。
  晏庭卓想了想道:“要不然,我给你做罐头?桃子和杏都做点,你尝尝?”
  唐子帧跃跃欲试:“好!那我给你烧火!”
  两个人又连体婴一样进了厨房。
  晏庭卓旧事重提:“家里要不要雇两个人?你从小习惯了人伺候,我怕你累着。”
  唐子帧摇了摇头:“我不想让家里有那么多人。就我们两人清清静静过日子,不是也挺好的?不过——”
  晏庭卓:“?”
  “大哥,能不能养条狗啊?那种能看门的,威风的大狗!”唐子帧眼睛发亮。
  晏庭卓失笑,他有时候真的很孩子气,很可爱。
  第二天一大早,晏家就有狗了,两只。
  这还得感谢三花猫阿花和她的子子孙孙们。
  不知道猫养久了是不是有灵性,她好像听懂了主人家想要养狗的意思,悄没生息地叼过来两只不知道有没有 满月的小狗。
  晏庭卓吓了一跳,这猫去哪里偷的孩子。
  三花猫在他地脚边喵喵地叫了半天,晏庭卓只能先给小狗弄了点羊奶喝。
  他头疼地问阿花:“你在哪里偷的,给人家还回去!狗妈妈找不到小狗要急死了。”
  阿花喵喵叫着,往前跑了几步,又扭头看过来。
  晏庭卓只得跟上。
  走到一个陡坡,远远地看到地上一只狗的尸体,他便明白了。那狗不知道怎么回事,摔死在这里。阿花便把它的孩子捡了回去。
  晏庭卓叹了一口气,摸了摸阿花的脑袋:“万物有灵!”
  他回家找了绳子,还是想办法把狗的尸体弄了上来,给他在自家附近挖了个坑埋了,还带着小狗去闻了闻。
 
 
第一百六十九章 起个名字吧
  阿花蹿在树上,安静地看着,等他见到两只小狗,又跳了下来,站在了小狗面前。
  晏庭卓开玩笑道:“怎么,你要给两只小狗当干妈?”
  阿花看了他一眼,挨个舔了舔小狗。果然见小狗傻里傻气地跟着猫妈妈走了几步。
  阿花蹿了几步,小狗跟不上,急得哼哼唧唧,晏庭卓干脆弯腰一抄,一手揣了一个,带着阿花回了家。
  唐子帧是被一阵哼哼唧唧的声音吵醒的,他坐起身来,看着地上两只走路摇摇晃晃的小奶狗,傻了眼。
  “大哥!我们有狗了?!”他掀开被子,飞快下地,将两只小狗撸了个跟头。
  晏庭卓进来,见他赤着脚站在地上,无奈地道:“怎么不穿鞋?衣服也不好好穿?病了怎么办?”
  说着走了过来将他又抱回床上。
  唐子帧早就习惯自己被他这么抱来抱去的,伸着胳膊由着对方伺候,嘴里却道:“我今年好了许多啦,从冬天到现在,还没生过病呢!”
  晏庭卓一想,可不是么?何止不生病,他连精气神都比之前好了,之前总是懒洋洋的,现在慢慢地竟活泼了不少,有少年郎的样子了。
  被伺候着穿好衣服鞋子,唐子帧又蹲到了小狗旁边,有些高兴又有些惋惜道:“我本想着家里养只大狗看门的。”
  晏庭卓一本正经地道:“长大了,不就是大狗了?”
  唐子帧听了又高兴了起来。
  晏家多了两只狗之后,来他家的小孩更多了。
  小狗虽然小,却不怕人,被这么多小孩围着像是到了天堂一般,每天快乐地尾巴都快摇断了。
  但晏庭卓却觉得,家里有些吵了。
  他跟唐子帧商量了一番,决定将这些小孩分班,正经做学问的是一个班,扫盲的班级根据程度再分,这样两边不耽误。
  教材也分开,扫盲班的教材他们自制。想着绝大多数人还是种地为生,教材他打算从农事和算账入手,另外再加上新朝的律法,都是极其实用的课程。
  但是唐子帧建议,将《千字文》也加入必学课,他认真地说道:“虽然只有短短一千字,但既有天地之理,又有人伦大义,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即便是不科考,多学些做人的道理,也是好的。”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他去找了老村长,说明了自家的意思。
  老村长盼一个私塾盼了多少年!他从幼时就羡慕邻居家的长子能读书,会读书,这件事早就成了他的执念。如今虽然他的孙儿已经完成了他的夙愿,但谁能拒绝一个村办小学堂呢!
  他在村里一说,几乎得到了全村人的赞同。
  大家郑重其事地祭祖之后,新教室就轰轰烈烈地盖了起来。
  村长做主,各家都捐了些钱,找木匠定做了几套桌椅。
  木匠还亲自漆了一大块“白板”送过来当贺礼,被众人郑重其事地嵌在了墙上。
  人多力量大,这个村办小学从开始到完工也就短短几日,但名声已经传了出去。
  唐子帧为编教材,简直是绞尽脑汁。他不通农事,于是请晏庭卓找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来问,自己汇总成了一个小册子。
  晏庭卓看了之后,哭笑不得。
  “怎么了?是写的不对吗?”唐子帧忐忑地问道。
  “不是,是写的太深了,大家看不懂。要跟朗朗上口才好。比如,前几日,老吴叔说过,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唐子帧一点就通。大笔一挥,改!怎么顺口溜怎么来!务必男女老少都能听懂。
  什么“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什么“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什么“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一下子整出了一本农谚册子。
  小孩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学的快的很,很快,村里的人个个都能从嘴里蹦出一句一两句“秋分谷子割不得”、“东风急,备斗笠”之类的谚语。
  宝桐村的人去镇上都让人羡慕不已,胸脯都能挺得高高的,别提多自豪了。
  这天晏庭卓难得有空闲,去镇上店里吃饭。他是这个镇子上的名人,许多人认得他。
  有人大着胆子打招呼,问道:“晏秀才,我不是你们村的,能送孩子去你们村上学不?”
  晏庭卓记得他,他就是当初要改名字的姓孟的那户人家,并不是他们村的。
  这个问题,他早就跟村长和几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商量过了,闻言笑道:“能啊,只要你们愿意送,孩子愿意学。不过我们也只能再收十个,实在是人手不够,管不了那么多孩子。”
  那位孟家人当即就回家把孩子带了过来,效率高的令人咋舌。
  这孩子是正经拜师要做学问的。他们并不管老师是男子还是双儿,就知道考中了第一名,那肯定是他们县学问最好的人。
  后来村里学堂陆陆续续地又收了几个孩子,来识字的居多,主要是学自己的名字,学数数,以及学学农谚。打算把这些学会了,就把孩子领回去。
  食客们还怂恿晏庭卓:“晏秀才,你也教教我们识字呗!”
  晏庭卓见他们一副调笑的样子,也不像是认真读书的意思,于是灵机一动道:“没问题,那就从菜名学起吧!”
  他很快就备了一个小白板放在店门口,叫女账房方小香每天写一个菜名,当做是当日的推荐菜,十天左右循环一次。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