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过倭国的大臣猛地松了一口气。
还好还好,骗陛下的是倭人,不是我。
【哦哦,还有红叶,就是鹿肉啊!哈哈哈哈!牡丹就是野猪肉!柏就是鸡肉!】
老皇帝注视着倭人的目光越来越冷。
很好,原来是这样的很少看到肉铺。
——改了名称,当然不是“肉”铺了。
眼角冷光瞥到自家使臣,那位出使过倭国的大臣几乎想立刻跪地解释——如果不是许烟杪在身边的话。
他确实出使了倭国,但是是被来迎接的倭人一路领到那天皇面前,中间时候,也不太能乱走。就像倭人来到大夏,也是要被礼部官员一路护送,安排在会同馆内,活动自由受到限制,五日一次放出,其他时候绝不允许擅自出入。
这种情况下,再加上没有提前布置任务,真的很难摸清倭国的各项门道,更别说打听他们能不能吃上肉了。
老皇帝冷笑一声。
“朝贡一事……”
【啊!对了!还有朝贡!】
老皇帝的表情有一瞬间的空白。
他突然很想把许烟杪直接打晕。
关于他被骗了什么东西,他真的、真的一点也不想知道得那么清楚!
许烟杪你不知道有句话叫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吗!
【芜湖,高丽上贡金银,被老皇帝拒绝了。说什么高丽偏僻,这些金银都是他们从其他地方购买来的,花销太大了,没必要。】
【对其他属国也是一样的态度。老皇帝倒是挺好心的。】
老皇帝愣了一下。
……被夸了?
难得!!!
刹那间,老皇帝心情又好了起来,看那些胆敢骗他的倭人都没那么讨厌了。
【可惜碰上了蹬鼻子上脸的倭人。】
“……”
那心情,又“duang”一下下去了。
【啧啧,倭国那边,最近几年已经发现石见银山了,给大夏的贡品里,却是半点银子都没有。】
【然后倭人和老皇帝说自己用来交易的白银都是从其他购买来的,用它们来换大夏的铜钱……】
许烟杪卡顿了一下,接下来是一连串有些乱的数据计算,大夏君臣还没反应过来,许烟杪已经直接得出了结论——
【卧槽!如果按照石见银山一年五百多万两的产量……】
多、多少?!
大夏君臣眼中已经泛起了红血丝。
一年五百多万两的……银山?!
“我日你先人!”永昌侯没忍住骂了句脏话。
那么大一座银山,就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他们居然不知道!
【不出三十年,大夏就要铜荒了,估计还要转过来去进口倭国洋铜。】
【土特产啊~】
【宁使物薄而情厚,勿使物厚而情薄啊~】
大夏君臣:“……”
别骂了别骂了.jpg
作者有话说:
日本的肉食禁止令:
自今以後,制诸渔猎者,莫造槛牢及施机枪等之类。亦四月朔以後,九月三十日以前,莫置比满沙伎理梁,且莫食牛马犬猿鸡之完。以外不在禁例,若有犯者罪之。
——《日本书纪》
【翻译:(676年开始)每年四月初到九月底,不得食用牛、马、犬、猿、鸡之肉,但除此以外则不在禁止之列。】
*
丙申,禁断渔獦于摄津国武库海一千步内,纪伊国阿提郡那耆野二万顷,伊贺国伊贺郡身野二万顷,置守护人,准河内国大鸟郡高脚海。
——《日本书纪》
*
日本一般民众吃肉的历史开始得很晚,其中吃鸡的时间算是最长的,但也只有400多年,而且鸡肉是节假日才上桌的“宴食”。至于牛羊猪等“四脚兽”,更是进入19世纪末期的“文明开化”阶段后,才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走进一般家庭。究其原因,一是佛教信仰的关系,二是吃惯了鱼和其他海味的日本人长期以来很难接受“肉”,尤其是四脚动物肉的味道,认为它们过于生猛而在心理上严重抵触。
……
“一汁一菜”成了日本人的饮食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支配着他们的餐桌。所谓“一汁一菜”,即一碗米饭、一个汤和一个菜。而那“菜”,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点儿腌萝卜或咸黄瓜而已;汤,大都是不带丝毫油星子的大酱汤。
——《日本的细节2》
*
辛卯上谓侍臣曰:朝鲜僻远,朝贡之使数至,其贡物率用金银,此岂小国所能常有。其以敕谕国王,今后贡献以土物效诚足矣。
——《明实录宣宗实录》
*
日本贡物:
马、盔、铠、剑、腰刀、枪、涂金装彩屏风、洒金厨子、洒金文台、洒金手箱、描金粉匣、描金笔匣、抹金铜提铫、洒金木铫角盥、贴金扇、玛瑙、水晶数珠、硫黄、苏木、牛皮。
——《大明会典》
马四匹,散金鞘柄大刀二把,硫黄一万斤,玛瑙大小二十块,贴金屏风三副,黑漆鞘柄大刀一百把,枪一百把,长刀一百把,铠一领,砚一面并匣,扇一百把,计奏讫。
——《中国外交史》
*
明朝回赐
日本国、永乐间、赐国王冠服紵丝纱罗金银古器书画等物。
宣德十年。回赐国王紵丝二十表里、纱罗各八疋、锦二(土商)、银二百两。妃,银一百两。
成化二十年、回赐国王、紵丝二十表里、纱罗各二十疋、锦四(土商)、银二百两。王妃、紵丝十表里、纱罗各八疋、锦二(土商)、银一百两。
差来正副使、每员金襴袈裟一领、镀金银鉤环全。罗直裰一件、罗褊衫一件、紵丝二疋、纱罗各一疋、绢六疋、铜钱一万文、靴袜各一双。
正贡外、使臣、自进并官收买附来货物、俱给价、不堪者、令自贸易
——《大明会典》
*
洪武年间的非贡物抽分:
其诸蕃国及四夷土官朝贡所进方物,遇正旦、冬至、圣节,悉陈于殿庭。若附至蕃货,欲与中国贸易者,官抽六分,给价以偿之,仍除其税。
——《明实录太祖实录》
*
永乐初赐印誥。自后每岁圣节、正旦、 【嘉靖十年。外夷朝正旦者、俱改冬至】皇太子千秋节。皆遣使奉表朝贺、贡方物。其餘庆慰谢恩无常期。若朝廷有大事、则遣使颁詔於其国。国王请封、亦遣使行礼。其岁时朝贡、视诸国最為恭慎。
——《大明会典》
*
若汉、唐之夷,彼隋君之东征在,朕今日苟非诈侮于我,安肯动师旅,以劳远人?若不守己分,妄起事端,祸必至矣。
自今宁使物薄而情厚,勿使物厚而情薄。
——《明实录太祖实录》
*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
第55章 打!
华夏一直就有钱荒。
不论是铜钱还是金银,都不够市面流通,更别提还有人死了之后带一大堆金银铜下去陪葬。
——所以才有以帛代币,以纸代币。
一整座银山而已,完全吞得下。
现在谁还有心思管倭人使团是不是骗了他们,赶紧的,先放一边,别耽误他们商量怎么搞钱!
礼部的人上前,脸上带笑地把倭国使团请走,为了不打草惊蛇,用的理由是商议一下下次朝贡。
人一走,老皇帝直接让锦衣卫在外围围成大圈,禁止人靠近,然后就地:“锦衣卫此前潜伏在倭人使团中……”
那些听不见心声的地方官以及藩王们,望向老皇帝的眼神顿时微妙起来。
陛下/爹爹的掌控欲居然已经重到这个地步了吗!连随便一个使团都要往里面塞锦衣卫!那他们身边——
老皇帝面带微笑。
这些人顿时后背发凉,心底发毛,一个个安静如鸡,呼吸都轻浅了。
实际上,老皇帝心里默念三遍:想想白泽,想想银山,不就是被误会疑心病强吗?这不算什么!
旁边,史官奋笔疾书:帝多疑,置锦衣卫于倭使之中……
——他当然知道真相不是这样,但史书上又不能写“帝有白泽”。
*
老皇帝开始编了。
“锦衣卫在倭人使团中,听见他们用倭语对我大夏不敬,言我大夏人傻钱多……”
户部尚书忍不住了,他急了:“陛下!既然他们不敬,那就直接打吧!”
别管那些听不到心声的人心里的疑惑了,直接上正题!
小白泽就在座位里,我们这些京官还等着他听到银山多说几句呢!最好说一下位置!好让我们这些翘首以待的,下船就能直冲目的地!
那可是每年五百多万两!!!
虽然不知道能挖几年,但是……
户部尚书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得出一个结论。
他现在化身巨贪,二十年后,从手头现金到不动产,及珍宝古玩估值……大概才能贪够五百万两。
也就是说,哪怕只能挖个两三年,也赚了。
算出来后,户部尚书砰地站起来,说话声音急得就像是闪电劈下树干,一声刺啦——
“陛下!”
“打仗的花销,臣批了!”
在场的京官都知道他是什么德性,此刻都震撼得不轻。
铁公鸡终于愿意拔毛了!
但想了想,又很正常——那可是一年五百万两产出的银矿!
【这才是真正的天朝上国,大国尊严嘛。从哪里折损,就从哪里加倍讨回。】
不少大臣在心里跟着点头。
没错没错!
【如果朝廷能知道倭国有石见银山,还有佐渡金山就好了,那可是金银岛里面的‘金’,五十五座矿山的总称,一年能开采一万两的黄金,开采了近四百多年。】
四百年……
四百年?!
“咚——”户部尚书直接一头栽下去,在场的京官没有人去扶他,他们的思绪都被这“四百年”给凝滞了。
老皇帝最先回过神来,面红耳赤,嘴唇都在哆嗦着,几乎是咆哮出来:“打!!!必须打!!!”
金山,一年一万两,银山,一年五百万两,有这些金银,他就能充盈国库了!
轻徭薄税先弄起来!
水利开发也搞起来!
还有各种各样的民生福祉……
当然,经济不是只有钱就能做到的,但,大夏可以用这些白银去外面雇人来开发大夏的民生——附近的国家同样也承认白银的购买力。
这只是初步构想,后续的,还得开个朝会来议论。
总之,有了这些钱,他有信心跳过两三代治世之基,直接——
开国即盛世!
不少大臣眼睛都绿了。
能坐到他们这个位置的,谁是奔着当贪官被扒出来去的啊!谁不想在青史记载上来一句“天统盛世的奠基人”啊!
别说了!
打!
“陛下!不能打!”
???
谁?!
户部尚书刚醒过来,就听到这句话,当时就瞪大了眼睛看过去。
而说话的人,乃青浦县知县梁瑞,其人是一方好官,不仅自己从不侵占民财,也不许下属侵占民财,除此之外,为知县五年,革除苛捐杂税,且注重发展当地生产,使得此地民富兵强。
户部尚书对其有所耳闻,他还知道,皇帝也注意到了这个人,还打算等七年任期满,将他提拔到中央。
老皇帝对人才比较重视,便也能耐着性子问一句:“原因?”
并且打定主意,如果对方只懂得说什么战争劳民伤财,因为小小不敬便要出兵实在过于穷兵黩武。那只能说明这人并不适合进入中央朝堂,不如在地方为官,造福一方百姓。
这青浦县知县起身,先是沉稳地行了个礼,随后才道:“陛下,此地邪乎,有邪风相助,昔日周高宗三征倭国,每每即将灭国之际,总有邪风刮起,令周军大败。陛下若要进攻此国,臣只怕赔了威望又折兵。”
“邪风?”
老皇帝看向老御史。
老御史博闻广识,在成为御史之前,已经守了四十年的皇家藏书阁了(前朝加本朝)。对许多事情都能娓娓道来,此刻他沉思默想片刻,才说:“确有此事。高宗元亨九年,因倭人对周不敬,趁着周进攻辽东之际,于国书上自称天子,欲借机试探周朝,想趁乱使其承认倭王天子之位,高宗大怒,顶着压力两线作战,遣五万人马,乘战船千艘,攻倭。”
改朝换代之时,很多信息都会掩埋,尤其是关于前朝的,毕竟前朝史由后朝修,在正经官方史书出来之前,哪怕是在场的这些大官,都有不少人没听说过这场战役。
——阅读过《旧周书》的除外。
老御史尽量照顾这些人,遣词造句便偏向简单明了。
“元亨九年七月十五日,周军踏上倭国对马岛,数个时辰后,此岛全面沦陷。”
“至二十四日,攻破壹岐岛。”
“二十九日,进博多湾,三十日踏上其九州本岛。”
“半个月攻上本岛?还是双线作战?那这也不难嘛。”左军都督佥事笑完,直接拍着胸脯说:“陛下,不用多说,你给臣五万大军,臣必能破了那倭国。”
礼部侍郎却是摇头:“若是如此,周朝又怎么会需要三攻倭国,只怕关键在那邪风。”
50/204 首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