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他们的形象, 都十分顺眼。
光幕之上, 贾思勰的身边,还浮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方框,里面写着他的代表作:
《齐民要术》四个字。
【我国古代扦插的起源非常早。早在《诗经》当中,就已经有“折柳樊圃”的记载。折柳樊圃,就是折断柳枝,然后将这些柳枝,栽插在菜圃的四周作为樊篱。】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原本还在好奇:
何谓无性繁育技术?这几个字他们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他们就不认识了。
直到天幕上的贾思勰,用着历史up主宫商羽的声音,说出《诗经》里的“折柳樊圃”。
他们大概有点觉察到了。
孔子: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所谓的“扦插”,这大概是一种,由“折柳栽种”延伸出的,农业方面的栽种技术吧。
【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也有记载:“正月可以掩树枝。”将树枝埋进土里,等到明年生根之后用来栽植。这种方法,其实也就是用高枝压条来获取扦插的材料。】
光幕之上,贾思勰变为半透明化状态。
一段简单的动画出现,那是崔寔带领着百姓,在正月时节,进行“掩树枝”的画面。
旁边还有关于崔寔这个人的简介。
簪花小楷上写着:崔寔,东汉后期政治家,官至尚书,著有《四民月令》。
——包括每月的农业生产安排,如耕地、播种、催芽、分栽、耘锄、收获等等。
在“掩树枝”的动画过去后,碧空的光幕上又是忽的一闪,如同仙人以大法术将其抹去。
其后,便出现一段文字。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表述是:扦插,把枝条或者根、叶等插入土中以繁殖苗木。】
战国时期,农家的许行听见这里。
他意识到这一期的《无性繁育技术》,其实并不是一个重新展开的农业话题。
而是,衔接着之前的良种选育、种子处理。
所谓扦插,它使用的枝条、根叶,难道不也是林木的“种子”的一种吗?
春秋时期,范蠡收了摊,席地而坐。
他也很快发现这一点。
枝条、根叶,正是繁殖苗木的所在。
【扦插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那些比较晚才能结出果实的果树,比如说李树,一般就用扦插,也就是《齐民要术》里“栽”的手法。】
伴随着光幕上“贾思勰”的叙述,天际之间出现一棵硕大无朋的李树,蔚为大观。
它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横亘于云彩之间。
在巨大李树的旁边,还写有四句诗,依然是用小小的竖体字体,陪衬在巨树的旁边。
曾见繁英出缥墙,更将朱实奉华堂。蹊桃得地偏相映,莫损清阴欲代僵。
——宋·宋祁
紧接着,只见一只手从斜刺里伸出来,漫不经心地,折断了这棵巨大神树的枝条。
只听“咔”的一声脆响,天幕之上,这棵李树的一部分枝条,应声而断。
那只放得无比巨大的手,又看似十分随意地一拂,穹宇这棵大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后出现一片新鲜的土壤。
许行、范蠡、白圭、汜胜之、嬴政、刘彻、墨翟、屈原、熊侣、姜小白……
各时空的人们,站在地面上。
他们仿佛已经闻见天空泥土的芬芳,如同雨后土壤的气味,飘散在乾坤之间。
仰望着,那只巨大的天手,从容不迫,缓缓将李树的枝条,插入那片土壤之中。
【李树的质性坚强,结实就比较晚,需要播种五年才能结出果实。但是,用扦插方法生长出来的李树,只要三年就可以结实。】
战国时期,许行:好耶!!!
这样就大幅度,缩短了果树生长的时间。五年与三年,还是很有区别的!!
秦朝,嬴政听了也觉得很好。
五年与三年之间的区别,他在以前可能只是会觉得颇为满意,这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但自从得知了自己的寿数。
他就越来越喜欢一些高效的途径,就比如这扦插,让发展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嬴政:向天再借五百年!QAQ
西汉,刘彻正在亲自察看“立体农业”的实践状况,恰好在果基鱼塘,看见一棵李树。
刘彻见了天幕,便折下一截树枝。
一时兴起,当着赵过等臣子的面,亲手将这截李树的枝条,插入土壤之中。
刘彻十分好奇,为什么寻常的李树需要五年才能结果,扦插的李树,却只要三年呢?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扦插的材料在母株的时候,是已经度过胚胎、幼年阶段的,而这些阶段相当于一种发育的过程,它在以后发展成为新个体之后,依然还是是有效的。】
【所以,如果用已经拥有两年发育年龄的李树的枝条,进行扦插,那么在栽种三年之后,就可以结出果实了。】
刘彻指着刚插进去的枝条:三年之后,记得告诉朕,它有没有结出果实!
赵过:好的陛下,但是陛下,这棵李树才刚移植过来不久,估计没有两年发育年龄。
虽然不太习惯于后世“发育年龄”“胚胎”“幼年阶段”“扦插的材料”“新个体”等等表述。
但他们大致可以意会,基本都明白意思。
刘彻的心里,自然也十分清楚,所谓的扦插技术,肯定并没有那么简单。
不单单是折枝插进土里而已。
正当此时。
只见在碧空的光幕之上,那位来自北魏的“贾思勰”的手里,忽然多出一截柳条。
嫩绿色的柳条,仿佛是刚从柳树上摘下的。
【扦插可以取得如此有效的成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获取扦插材料、如何进行扦插呢?】
【首先自然是柳树那样的直接切取插条。需要注意的是,最好要选择春天刚长出的新的枝条,作为扦插所使用的材料。如此才能生长迅速。】
战国时期,许行满眼热忱地望着天幕。
这种方法他们已经知道了,现在还知道应该要选用春天刚长出来的新枝条。
那还有的扦插技术呢?除了扦插以外,还有的无性繁育技术呢?嫁接呢?
许行看向光幕、看向贾思勰的时候,眼底迸发出了极为强烈的光彩。
不仅仅是这贾思勰,还有先前的汜胜之、崔寔等人,许行都倍感亲切。
曾经,天幕说诸子百家只余六家。
而许行他们的农家,在后世并没有完好地传承下去,甚至可能没留下什么著作。
但至少,农业永不会亡!!
许行:虽然农业跟农家还是很有区别的_(:_」∠)_
——但是问题不大!
【除了直接切取插条,我们还可以进行压条、分根,这也是两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比如说桑树,它可以压条取栽。枣树,要从根蘖处,截取插条移栽。柰树、林檎,它们既可以压条取栽,也可以采用分根法。】
战国时期,许行喜出望外。
许行:好耶!!!
切取插条、压条取栽、分根法。这三种方法,他决定都去试一试。
但是分根法,具体怎么操作?
许行眼巴巴地望着天幕。
西汉的汜胜之,亦是眼巴巴地望着天幕。
还有各时空的无数人。
作者有话说:
本章参考:李根蟠《农业科技史话》;《齐民要术》等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月栀 12瓶;芒穗 10瓶;夏 2瓶;清玖 1瓶
第62章 农业:无性繁育技术2
茫茫渺渺的天际之上, 光幕里缓缓显露出又一棵巨大的树,镜头拉近到树的底部。
在距离树木几尺距离远的地方,有一片干净的土壤, 一把铁锹凭空出现,掘土挖坑。
不多时, 树的底部、土壤之间,就出现了一些树根的痕迹。“咔嗒”一声, 有树根应声而断。
这一截树根,飞至光幕正中央。
只听得天地之间, 伴随着一种逍遥快意的缥缈乐音, 后世之人的话音响起——
【分根法,就是在树木的旁边, 数尺距离之处, 挖一个坑, 让树根的末端显露出来,用这树根萌生出新的可以使用的枝条。通常来说,那些比较难取栽的树木, 都采用这种方法。】
这种十分简单明了的动画, 搭配上匀速而又清晰的解说, 让人实在不难理解。
即使是那些不曾读过书的农人, 仿佛也都从天幕动画里的操作, 学会了“分根法”。
至于先前的“直接切取插条”等等,亦是简单。
只要联想到“折柳”插入土中, 折柳樊圃,他们便知, 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操作。
农家的许行、商圣范蠡, 乃至墨翟、庄周、扁鹊等人, 都将这些方法铭记于心。
天幕说得这样明白。
又这样简单,想忘记都难。
那些早已经凭借自己的时代优势,以及农业方面的知识储备,对扦插技术有着一定了解的人——
在听见后世的叙述之后,亦是对此拥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理解的程度也更为深入了。
西汉的氾胜之,便是如此。
汉武帝拊掌而笑,决定将这些整理在一起,连同着先前的“良种选育”“种子处理”等等。
用官方制造出来的纸。
印刷成书,传播到民间去。
【这些扦插繁育的技术,在古代的果树栽培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再比如番薯,在引进我国之后,就是使用育苗扦插进行繁殖。葡萄,汉代的时候还是运用实生苗繁殖,到了唐代就开始使用起了扦插的技术。】
碧空之中,出现了红色的长条果实。
几根摆在一起,起先是一张填满二分之一光幕的大图,随后又化为一个小的图标。
番薯的图标,停留在一张世界地图上。
它从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开始不断地传播、扩散开来。
直到遍布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地区。
秦始皇目不转睛地,看着番薯的传播轨迹,发现它在进入大秦这片土地的时候——
图标旁边写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秦始皇:不知这是什么朝代了。
却见在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旁边,还有几列不甚引人注目的墨色小字。
随地掘取,以佐谷食。
价格极贱,极易引种。
尺许薯藤,随栽随活。
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民生赖以食,旱潦凶歉赖以生。
在这些文字的旁边,还有一张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图,绘制着某一年福建南部的大旱。
小图上更有小字,写有《漳州府志》的记载:
野草无青,禾无收,饿民遍野。
而后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闽南各县,广为栽植。短短数月,番薯丰收。
饥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这些文字与图片,在光幕之上如同昙花一现般出现而又消失,却在嬴政心里久未磨灭。
番薯,这东西。
可以用来解决灾荒的问题?
价格又低、又容易引种。
只需要尺许的薯藤,就能随栽随活。
尤其是在颗粒无收、饿民遍野的状况下,这番薯只是栽种了数月,竟能扭转乾坤??
关于扦插的技术,秦始皇没有被震撼到。
但是在这一闪而过的画面里,关于原产南美洲的番薯,却是给足了他震惊。
这东西,为啥1593年才传播过来啊!
朕现在去南美洲挖可以吗!
秦始皇开始思考现在派人航海去南美洲挖番薯的可行性——算了,这也太远了。
但是一想到天幕的帮助,他们在学习后世技术之后,各方面都开始迅速发展。
他又觉得,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在番薯引进中国的图片一闪而过后,便是使用育苗扦插,进行繁殖的过程。
随后,碧空里又出现几串葡萄。
这些葡萄看起来圆润饱满、晶莹剔透,颗颗粒粒紧挨着,串串地挂在葡萄架上。
汉武帝:葡萄啊?这是朕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引进来的品种。
他听见天幕说,汉代的时候,葡萄还是采用实生苗繁殖,唐代就开始使用扦插。
汉武帝:好吧,我们去试试扦插。
有了天幕,不能被唐朝比下去!!
【我们说果木的繁育分为种、栽、插三种,其中的栽、插,分别对应着扦插、嫁接这两种无性繁育技术。嫁接,就是在扦插技术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人工无性杂交法。】
【用我们现代的眼光看,就是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者芽,嫁接到另外一种植物的茎或者根上,让这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生长为一个完整的植株。】
春秋时期,范蠡像个好奇宝宝。
天幕说得非常清楚,两种植物的枝芽、茎根,组合在一起,可以生长为新的个体。
但是好神奇啊!为什么呢!
齐国。
齐桓公与管仲,也觉得很有意思。
两种不同的植物,枝芽与茎根接合在一起,它们居然会变成一个新的植株!
这真的是真的吗!!
【可能有观众要问了,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生长为一个新的完整植株?】
【我们知道,植物受伤后,有着愈伤的机能,而嫁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
【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扎紧在一起,既而细胞增生,彼此会发生愈合,最后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整体。】
天音述说着后世科学的原理,光幕上又显现出嫁接过程的两个部分——
接穗、砧木。
穹宇的云层,仿佛被切割成两个部分。
61/88 首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