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萱嘉不答话,金芍雪说:“哎哟,好饿。”她看向苏缃,问,“今天厨房里还有些什么来着?”
“树莓汁红茶,”苏缃说,“有不少点心。”
“我要吃点心。”金芍雪站到助手面前,展开手说,“快量吧,吃撑了肚子要大一圈,做出来的衣服会肥。”
众人都笑起来,金萱嘉闲步走到窗边远眺,靠着窗框。她浑然未觉自己也是像苏缃那样找个东西倚着。
金芍雪量完第一轮,裁缝说:“尺码正合适,刚好我们这次带了一件差不多的样衣来试穿呢。”
“什么衣服?”和金芍雪差不多大的那个打开矮柜,露出里头的浅黄色洋装,金芍雪说,“不错,给我换上。”
金萱嘉还在望窗外,她喊道:“姐,看我穿新衣服。”
她把衣服穿上,裁缝拿出手提灯来展示布料在不同光照下的颜色。金芍雪的脸被光照得苍白,很像唐蒄把她带走的那天,她瘫坐在地上看见跟着苏缃离开的金芍雪。
金芍雪不信她能逃走,还是向苏缃进谏直接把人带走。离开时她频频回顾,苏缃和以前一样冷酷得不愿回头。
想起第一天上学苏缃给她准备书包和文具,想起和金芍雪早起去学校昏头昏脑地靠着车窗打盹。冻僵的人感觉不到泡着身体的水冷,她在拥有那一切的时候感觉不到幸福。
窗帘层层落下遮盖住阳光,黑暗笼罩过来,将她紧紧包裹住。是她自己要弄瞎眼睛,唐蒄跳着脚骂她,忍过去不就好了?就像苏缃,和她父亲离心也能面不改色地一起吃饭。
这种事她才不想做,她宁可为看错唐蒄而付出代价。意识在脑海里浮沉着,她听见有个童声念道:“金毓……”
当头一棒,她猛然转醒:“金什么?”
程遂翻着书说:“金毓黻,1962年辞世的历史学家。”
不是她认识的人。她看不见东西,就叫程遂给她念书听,她幻想能在书里听到一点过去的线索。从程遂识字起念了许多年,史书里没有苏缃,没有金芍雪,也没有金萱嘉。
她们后来怎么样了?她知道自己没办法求证,唐蒄和宋迤只会骗她,不会跟她说真话。金萱嘉卧在躺椅里,眼前陪她许多年的黑暗越来越深,她说:“今天就读到这里吧。”
【📢作者有话说】
“昔为同池鱼,今为商与参。”金小姐你是真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了。不能加入玛丽苏的阵营是因为玛丽苏她全家都炸了,勺姐还跑去投靠干妈,金小姐很在乎家庭的。这是原则性问题啊,就像隔壁那谁和那谁必须离婚因为那谁搞家暴。
很喜欢酸姐,金二死的时候想知道是谁杀金二,为了大局考虑放弃追查,明明没得到多少爱又会很努力地照顾比她小的芍雪和芳菲,从一开始的讨厌所有小妈到后来给乔太送行危急时向宁太求助,这么一看酸姐的进步真的很大。
可能酸姐的故事很憋屈,不过我个人以为这样才像一个真正的人。时刻面临着选择,情绪和烦恼、牵绊和约束像跳出来广告弹窗,解决办法像弹窗的叉一样难以找到。
这篇文里起名都很随意,金小姐们的名字是唯一用心的地方。首先都姓金,然后都有一个草头,想表达一种金先生和苏缃各占一半的感觉。苏缃也有草头蒄姐也有草头,芳菲有两个,所以她最后还是被妈妈接走了。
写芳菲总是把她当成一种象征,比如旧时代过去新时代的孩子才是未来的主人。分这个故事里各种混乱狗血的家庭关系一对比,我们小玉真的是在爱里长大的孩子呀。
我也有个姐姐,是个特别怪的人,虽然我也挺神经的。小时候学一首儿歌“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啊”,就是这首。老师教我们配上动作,每天妈妈下班就给妈妈敬茶,我一直勤勤勉勉地照做。
但是我从小就拖延症晚期了,有次我妈下班了我还没烧水,我姐刚好泡了杯茶,我就拿过去给我妈喝,拿的时候还在“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我姐静静地看着我妈喝完了才说那杯是她的。
后来有一次我俩坐公交车,夏天下午太阳很大,车上人很多,我们坐的座位隔得很远。坐我旁边的是个拿书的女孩子,穿着我们这边特别好的学校的校服。她怕晒就把书按在玻璃窗上把太阳挡住了,我也不用晒太阳,还挺高兴。
下车了我跟我姐说我好喜欢坐我旁边的女孩子,我姐很惊讶地问我为什么。我说她帮自己挡太阳的时候也帮我挡了太阳,我姐松了口气说这样啊,我还以为你是同性恋呢。
对此我的评价是好像春晚小品。话说回来我们勺姐怎么不算姐控一败涂地呢,得到干妈失去姐,也挺惨的。
160 ☪ 李乘风著书——《传说得乐天》①
◎想鼠◎
【前言】
因为格式问题就不写在作话里了,接下来更新的内容都是枕棋氏学生李乘风写下的闲笔,和剧情完全无关,没有看的必要。到这里故事和与正统番外彻底结束,我做了meme放在微博,和蒄姐宋姨有关的故事就在梗图里告一段落吧。
文章背景是唐蒄和宋迤的出现和这两人对不知道第几位素之转世周锦的有效帮助给枕棋氏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更给普通门生李乘风带来全新的认知。
她是有史以来枕棋氏里第一位研究文珠神话的门生,占尽天时(师祖吃饭呛到微生汴无暇管她的晚上)地利(没有人很安静的摘星楼楼顶)人和(事件亲历者尚存于世),使得内容充满前瞻性,可谓是研究文珠神话的最佳文本。
没能在正文里补完世界观就算了,最后要在番外里写全内容,但两个故事的主角和文珠不在同一纬度,所以还是需要场外补充。接下来的篇章会补全本篇和406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与之而来的是具体剧情的缺乏和大量虚构编造。
一开始想写成论文格式但是文珠是我编出来的根本没有文献记载啊啊啊啊,只能写成李乘风逃避专业学习的随笔了。这样也好,闲笔写来气氛不会太沉闷,乘风师姐是吐槽役。最后,乘风师姐今天还准备跳楼吗,可以带上我吗?
--
《李乘风著书——传说得乐天》目录
【引】神游遍乡野
一、想象中的神
二、想象中的死亡
三、人神相遇
第一章 传说的记载
一、亲身经历
1.1师祖遗书
1.2唐蒄和宋迤
二、听闻言传
2.1周锦和渺渺
2.2余燕子
第二章 现实的供奉
一、对神明的祭祀
1.1没落的神宫
1.2今人对古神
1.3得乐天
二、对亡者的祭祀
2.1深藏的墓穴
2.2生者对死者
2.3求苦地
第三章 化身与降神
一、神为魂棺,体为魄鞘
二、洗净身心,隔离污秽
2.1水与文珠
2.2扫净内心,抽空身体
三、引入空壳
第四章 人神之隔
一、出走的神明
1.1唐蒄
1.2周锦
二、观星与预示
三、永恒的求索
--
《李乘风著书——传说得乐天》正文
【引】神游遍乡野
自人类诞生之始,先民们就未曾停下探索世界的脚步。人类以脚步熟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便将目光投向与地相对遥不可及的天空。
鬼神是否真实存在是从古时讨论到今时的热门问题,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
在葛洪看来,神明与自然中的雷声和光亮一样,聋子听不见雷声,瞎子看不见光亮,人看不到神是自己的问题,不能说明神不存在,你不知道神是你脑子不好使,菜就多练。
无论是路上偶遇神仙也好,神仙主动过来搭话也好,死后变成神仙也好,皆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故事和谈资。更有世代先人列传撰录,鬼神就在现身前先走进人们心中了。
一、想象中的神
《庄子》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的记载,那么由何相信这位神人真正存在呢?庄子给出同葛洪一模一样的答案:“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可见这套说法由来已久。
人人说有神,神从何来?又说:“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告诉我们神是可以凭借后天努力练成的。
如果不想努力,还有更适合所有人体质的办法。干宝《搜神记》中写道:“宋时,弘农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死后天帝会点你当神,这样的说法有些偷懒,尝试的风险也很大。
书中记载成神飞升的方法有许多种,服食丹药、修炼秘术、感动上天,都是需要技术和辛苦的。这些经过重重挑战的幸运儿成为神仙后又在做些什么?书中同样有记载。
在吓人。刘向《列仙传》中说:“寇先者,宋人也。以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常著冠带。好种荔枝,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不告,即杀之。数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杞焉。 ”有人问路他不答话,问路的人是宋国国君,把他拖出去砍了。砍了之后这人跑到城门弹了数十日的琴,把大家吓得够呛,于是人们就拿出他曾经喜欢的水果供奉他。
在打架。葛洪《神仙传》记录了一对夫妇,两人皆“有道术,能檄召鬼神”。这两人的日常是“与俱坐堂上,纲作火,烧客碓屋,从东起。夫人禁之,即灭。庭中两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相斗击,良久,纲所咒者,不如,数走出篱外。纲唾盘中,即成鲤鱼,夫人唾盘中,成獭食鱼”,每天互相斗法见招拆招,每次都是女方占上风。
这对夫妇中的男方还是一方官吏,以凡人的身份融入普通人的社会。由此可见神仙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没有过多禁忌和教条,可以自由修炼婚配,具有异于常人的神力。
记录中的神仙们或是形单影只,或是已成夫妇,《太平广记》中描绘过一个众仙云集的场景:“朔旦忽有音乐,遥在半空,虚徐不下,稍久散去。又岁余,忽有灵香郁烈,祥云满庭,天乐之音,震动林壑,光烛坛殿,如十日之明。空中作金碧之色,烜爚乱眼,不可相视。须臾,千乘万骑,悬空而下,皆乘麒麟凤凰、龙鹤天马。人物仪卫数千,人皆长丈余,持戈戟兵杖,旌幡幢盖。良久,乃鹤盖凤车,导九龙之辇,下降坛前。有一人羽衣宝冠,佩剑曳履,升殿而坐。身有五色光赫然,群仙拥从亦数百人。”
诗文中也有类似场景。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描述,“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时,“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天空一声巨响,仙人们集体登场。
神仙们从未缺席诗中,李贺的《秦王饮酒》中说“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李商隐写《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同样是描摹着想象中的神明。
在古人的描述中,神也可以有与人一样的情绪。可以意气如《大司命》“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可以忧思如《湘夫人》“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屈原在《天问》里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在汤谷升起于蒙汜降落的太阳,衔烛的烛龙,解羽的金乌,这些悖于常识的奇闻无一不在勾起诗人的好奇心。
屈原立誓此生用于求索,他对世界的探索在生命终结是戛然而止——每个人都会抵达的另一个世界也需要一位诗人,因为在很久以前,屈原便为未能成仙而死去的人赋诗。
二、想象中的死亡
屈原在《招魂》中写“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说是上天授意他召回亡散的魂魄,他一遍遍念着“魂兮归来”,劝说“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盼望亡魂能入修门、返故居。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这是用诗句解释的事死如事生。古人认为死者死后依旧需要生活,于是将生前的生活浓缩简化,把死者生前的成设搬进墓室里:“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 刻方连些”。
家具一应俱全,“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容备些”,食物也同样齐备,“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迷魂招得后比生者还讲排场,比生者吃得还好。
死者能否享受到亲人为其准备的死后厚礼?这一点只有在我们死后才能知晓。留在棺木里的是一具失去灵魂的躯体,常人应会腐烂风化,也有部分幸运儿不同,譬如前文提到过的葛洪,《晋书》中写他死后“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人们都认为他成仙了。
也有死者复生的传说,《搜神记》有载,“武陵充县妇人李娥,年六十岁,病卒,埋于城外,已十四日。娥比舍有蔡仲,闻娥富,谓殡当有金宝,乃盗发冢求金。以斧剖棺,斧数下,娥于棺中言曰:‘蔡仲,汝护我头!’仲惊遽,便出走,会为县吏所见,遂收治。”说是李娥下葬后十四天,有人拿着斧子想盗墓,李娥在棺材里让他别打脑袋,这人就给吓跑了。
李娥的儿子听闻她死而复生,将她迎回家中。李娥对家里人说:“死生异路,不能数得汝消息,吾亡后,儿孙乃尔许大。”一句死生异路便奠定了苍凉的基调,死者与生者各自活在两个世界里,鱼雁不达,她的复生是小概率事件。
122/126 首页 上一页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