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郢州富水(古代架空)——锦观

时间:2024-06-16 08:19:31  作者:锦观
  听到此种艳闻,德元帝目光一下就亮起来,嘴角压着笑。
  随后袁纮和刘千甫就你一言我一句的吵起来,吵架的内容也是互相揭老底。
  德元帝听了一刻钟后,终于受不了家长里短,陈年烂谷子的事,无奈地和稀泥:“两位爱卿别吵了,维之年纪大了不日又要离开长安,仲山你就让让他吧。”
  刘千甫持着君子礼节笑道:“陛下,这可不是年岁大就能占理的,他年纪比我大?可他儿子还比我多呢?”
  世间万事都离不开子孙,袁纮怒回:“刘十四!我儿子比你多?!你这是什么话,你真觉着我儿子多,那我把亭宜送你家去,咱俩扯平!”
  刘千甫不怒反笑,拂袖道:“你怎么不把你家官任相州司马的大郎送过来,送袁三郎做什么?他身无所长,出去吃饭都是我儿子掏钱。”
  德元帝默默在旁饮酒看两人吵架。
  索性要走了,袁纮也不留脸面,冷笑:“你不觉我儿子多吗?那我把三郎给你,这不就扯平了。结账那也是从祁心甘情愿的,难道三郎还能强迫他?”
  一旁的德元帝放下酒盏,望月叹道:“两位爱卿啊!令郎如此和睦,你们又何必在这儿吵呢?”
  他想离开这儿回后宫。
  岂料刘千甫势必要讨回说法,说:“陛下,你不知道维之一个月就给他儿子四百文,他儿子没钱花,向来都是从祁给他结酒钱。”
  袁纮拢袖道:“富从简中来,刘相公我也不知你一个月给你儿子那么多钱做什么。莫非是梁国公府的钱财远胜魏国公府?”
  两人爵位一样,官阶大差不差。话里似是点着刘千甫有所贪污之意,他笑道:“我就这一个儿子自然是倾尽心力。”
  德元帝就势插话,感谓道:“十一郎和二十一郎这两孩子,我也确实喜欢。岁月无垠,年华逝去,孩子们都长大了,卿等也为江山社稷出力不少,百年之后,史书留笔,皆是朝堂功臣。”
  言外之意,我听够了。袁纮和刘千甫都颔首却没说话,德元帝望着那月,心里不知怎得有些慌。
  月色满盈的王府中,林怀治拨着碗里的茶叶,问:“事情可有遗漏?”
  “我办事,殿下就放心吧。他派人去了蒲州回来,两日前就有内侍递信到长公主府里。”刘从祁喝不惯长安的茶,端着一大碗酒细抿,“皇后这几日昏沉厉害,无任何异样,这次的药我下得轻,比起我娘做的更不易察觉。再者长公主若是知晓真相,定会去圣上面前要个说法。”
  林怀治放下茶碗,淡淡道:“酬恩与长公主交好,这件事能有几分把握?”
  “钉子要一颗颗拔下,酬恩到底是昭容族人,长公主对他颇为信任。”刘从祁说,“这点火烧不着皇后和太子的母子情,他府上那名唤姜艾的靺鞨琴师没死,要试试吗?”
  林怀治眉眼隐在烛光里,那些城府都借着火光隐去,他轻笑:“事后留他一命归塞,我这个四哥,从来不是听话的主。”
  然则千里之外的江南,郑郁遥望清月,心中所念所想皆是一人。逢徐子谅和赵贞国递来灾情进度,郑郁看灾情稳定,旋即写了封信寄于长安。
  月上中空,一切都在运转。
  八月十七,太子林怀湘寿辰。秋雨洗尘,东宫的庭院花圃里贺声连连,宫婢内侍来去有礼。
  诸多官员前来恭贺林怀湘生辰之喜,德元帝清早便写好贺诗给他,其余官员不管休假与否都前来恭贺。
  林嘉笙陪着曲婉散步,笑盈盈道:“三娘,我怎么瞧着你这几日为何越来越憔悴。你有了身孕,理当多注意着才是,可是怀湘对你不好?”
  曲婉怀有身孕已快四月,面容妆粉虽是精致,可眉宇的丝丝愁态却未逃过好友的眼。曲婉淡笑回道:“我只是夜来睡不安稳,御医说初次有孕都会如此,与凌阳无关。”
  太子与太子妃宫里的事,林嘉笙不好多说什么,女子生育本就是鬼门关打转,她也不愿扰曲婉的烦。随即带她到亭中坐下,不过片刻又有婢女前来说曲婉父母前来,欲寻太子妃。
  林嘉笙见曲婉走了,顿时没趣。只在院内时不时碰见位王妃、命妇顺着搭话。
  院中来往官员命妇众多,林嘉笙沿着东宫往内殿走想去寻其他的几位公主,但不多时听见一阵美妙的羌笛音。
  如那春阳白雪,婉转悠扬,直沁人心,她脚步顿了下寻着羌笛音走去。
  这是东宫承恩殿后院鲜少有官员来,池上的亭台轻纱随着桂香飞舞,亭中坐着林怀湘与一位面容俊美的男子。
  男子身着月白烫金鸾鸟袍,一双桃花眼上挑含情,眼角痣更是将这情念放大,略带愁绪的面容与羌笛音一起伴着秋风生出几分萧瑟。男子坐于秋风,侧脸如玉,林嘉笙绕步从亭外看进去,面靥勾着笑。
  “怀湘怎么在这儿?”林嘉笙让随身的婢女停在亭外。
  林怀湘和那名男子见礼,后请林嘉笙坐下,答道:“有些闷,出来走走。”
  林嘉笙笑着颔首,带笑的眼神落在那名适才吹羌笛的男子身上,不住打量,笑意更甚的眼神看向林怀湘:“你身边新来的乐人?以前没见过他。”
  林怀湘淡笑:“侄儿身边的琴师永远比不上姑母身边的人,之悦也只会羌笛而已。”
  “太子对你好吗?”林嘉笙没理林怀湘这句话,直接笑着问姜艾。
  姜艾神情怔了一瞬,垂眸答道:“太子殿下对奴婢很好。”
  林嘉笙道:“你方才吹的是梦幽曲,你是靺鞨人?”
  “是。”姜艾答道,“奴婢昔年与父母来长安后入教坊司。”
  林嘉笙又道:“我府上也有从靺鞨来的琴师,你日后若有闲暇,不如来看看。”
  林怀湘剑眉一拧:“姑母!”随后他挥手示意姜艾退下。
  “怎么了?”林嘉笙一副不知其罪的模样,“我说太子殿下,你现如今该关心的是你的妻子,而不是那位乐人。”
  林怀湘扶额无奈:“他不会去长公主府。”
  林嘉笙端了碗桂花琥珀酒细饮:“你喜欢什么样的?我回去给你挑挑。”
  两人对各自的喜好都甚为了解,但此话还是林嘉笙初次说。
  桂花酒的味道涌进林怀湘鼻间,林嘉笙一向喜好儒雅郎君,不知为何,问及此处时他想的是树下的那名紫袍官员,似是玩笑:“刘十四那样的。”
  林嘉笙以为林怀湘在说笑话,不免失笑:“我也喜欢他,只是此人站了队,不好拿捏。再者你莫不是喝醉了,他可是你姨父,三娘那边你就不能收着些?”
  无非是在告诫林怀湘莫要乱说话,林嘉笙也不会对林怀湘的这些事情指手画脚,只当他是醉了。
  “是。”林怀湘颔首,“侄儿陪姑母去前院逛逛?”
  林嘉笙放下酒碗:“太子殿下都发话了,我又怎能拒绝呢?”
  黄昏时分,桂花簌簌跌落,桂香飘进院中。曲声悠扬,铃声四涧透着奢靡与权贵的享乐。
  长公主府内,林嘉笙倚贵妃榻上,兴致缺缺地看着正在吹羌笛的乐工,身边是两位温文俊美的男子为她斟酒捏肩。
  苏赛生披着黄昏轻纱进来,瞧见屋内这一幕早已习惯,但在见到其中位男子衽下似有淡淡鞭痕时,眉心还是皱了下,但很快如常,上前道:“事情我探到了。”
  林嘉笙眸色沉了几分,她挥退了所有人,问:“是谁?”
  “皇后陛下在昭容死前见过她。”苏赛生答道,“且那年观中,曾有医者把脉说昭容怀有男相。”
  林嘉笙冷笑:“结果生下来是个女儿,大家很失落吧。”
  “彼时大家忙于继位,顾不上千化观。”苏赛生挑着细话回复,“皇后陛下担心卫王继位,那昭容也不是坐不上后位,且那时大家长子去世,昭容真生子便是长子。何况就算昭容是文宗妃子,可古朝也不是没有父死子继的例子。”
  林嘉笙心口似有千斤压下,还是不住确认:“真是皇后做的?”
  苏赛生颔首:“那年千化观大火,还有一人活下来。公主要见见吗?”
  文宗去世后,苏昭容自请修行于千化观,不过一月便心郁难解在观中病逝。后千化观大火,一把烧了个干净。
  屋内寂静了许久,林嘉笙收手想起身:“见见吧。”
  苏赛生立马上前扶起她,柔声道:“公主,臣还从刘相那边查到一件事。”
  林嘉笙撑着苏赛生的力起身,冷声笑道:“刘仲山这个人到底为他做了多少脏事?”
  苏赛生收礼站好,温柔一笑:“刘相从蒲州请了人回来,宫婢似乎是当年服侍过白丽妃的人。”
  “白丽妃不是刘仲山做的?”林嘉笙比林怀清还要长一岁,对于当年宫里的流言,她不是没听过。
  苏赛生道:“刘相再有通天的本领,也无法插手后宫。丽妃育有两子,不管谁死,皇后都是得利者。”
  “得利者。”林嘉笙走到磬前,染了蔻丹的玉指轻刮过钟面,“皇后做的哪件事,她不是得利者?”
  苏赛生沉吟道:“公主,皇后掌后宫多年,在圣上心里的位置非同一般。古言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铜钟被指甲击打发出轻微声响,林嘉笙转身朝苏赛生道:“苏卿此言何解?”
  苏赛生浅笑:“姜艾一直是皇后陛下与太子间的心结。”
  远在长安的一切波谲云诡都没有料及到江南,中秋后,灾情有所缓解,可越州的叛民在越州都督的镇压下,依旧未能安稳。从润州借来的五万石粮也未必能填饱灾民的肚子,郑郁看着何才文的家产心生一计。
  秋季江南多雨,细雨洒在杭州街上,郑郁打着伞巡视赈灾的棚子,转头朝杨立道:“我们手里的粮还能吃多久?”
  “大水淹了田,毁了堤,庄稼是颗粒无收。”杨立一脚踩进泥水里,“百姓没粮,咱们手里也没有,最多还能吃五天。小半个江南都被淹的差不多,百姓都指着朝廷赈灾的粮活着呢。”
  话里话外都在指着刘千甫骂,淹田这种事到底谁干的,整个江南官场谁不知道?可谁也不敢说,世家人修的水利,刘千甫指使人淹的田,这一切都是为了新法。
  大家心里都明白,德元帝也明白也默许,世家手里也没有关键性的证据能够指认是刘千甫所为。那些官员被德元帝和郑郁杀了个干净,贬到偏僻地方的人不在少数。
  这件事扯到的是三方的痛,世家和新贵谁都能在这件事上让对方来个大出血。可目前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水灾过后的新法。
  此时新法已在徐徐进行,索性对于圣旨,谁都不敢抵抗,除了那些个世家。
  郑郁盯着那些粥棚,雨水滴进粥里,如进江海,叹道:“这是粥吗?简直是水。”
  “没粮,只能这么吃了。”杨立也于心不忍,又吩咐兵士多给几张饼,“洛阳府尹是世家那边的人,他哪能借给我们。还推着说郑州灾情不好,拖着不肯给我们。”
  “给不给是一回事,百姓的命又是另一回事。”郑郁道,“加米,我上折子给刘相让他从洛阳的含嘉仓批赈灾粮下来。冬天快来了,让兵士们帮百姓修缮被水冲毁的房屋,否则冬日难挨。”
  杨立点头请郑郁离开,才进杭州刺史府,就有军情来报。
  杨立又看完军报,递给郑郁说:“张书意压不下手里的兵,还想把事情闹大。其他事情可大可小,可叛乱这事该怎么办?”
  “张都督,张左丞。”郑郁接过军报沉思许久,后朝杨立道,“调三千兵士给我,随我去越州。”
  杨立眉头深锁:“我看张书意是故意把这事挑起来,就等你进去。他受刘仲山陷害贬到越州,这次的事他不可能听新法的。”
  越州灾民大乱,叛乱横行,杨立怕郑郁去了只怕会出事。
  郑郁道:“他手里端的是皇家碗,不是世家。新法已行,叛乱也要压下去,百姓需要土地保持日后的身家性命,这次事要是办不好,张书意和我两个人的脑袋也不够砍。”
  点好兵士,郑郁立马带兵赴往越州。
  --------------------
 
 
第112章 同僚
  杭州到越州只需两天,到越州后郑郁命越州都督府内的官员将灾情账册和军报呈上来。
  越州都督府内,府卫都退了下去。曾经的政事堂宰相张书意悠然地喝着茶,淡淡道:“郑使君是来平乱的吗?”
  自科举案后,张书意早已学精,老命还能折腾多久?不如珍惜眼前。
  “张公,二十万叛贼驻于会稽以北与台州,过了江危及的可就是苏杭及整个江南。”郑郁说,“上次长史领了军令调兵,为何这场叛乱还没停歇?”
  “这件事怎么起的,你我心知肚明。”张书意搁下茶碗,神情自若,“不必拿天下压我,他刘仲山真心怀天下苍生,就不会干出此等人神共愤的事。”
  郑郁在堂内来回走了几步,说道:“张公,那如今依你之见呢?难道放着这群叛贼不管?等圣上来问罪吗?”
  “我没存这个心思。郑砚卿,你是袁维之的学生,你真心跟我说一句,这件事袁维之是帮凶还是冷眼旁观?”事情已发生,无人能去扭转这个局面,就只去问上面到底还有没有官员把百姓当人,于是张书意问道。
  中秋后的月亮初挂枝头,郑郁从都督府的正堂往外看去。月色清冷,无边寂寥,他淡笑:“在张公您的心里,袁阁老会是如此的人吗?”
  “那长安周边沟渠被倒灌,也没有他的事吗?”张书意声音夹着怒火,他走到郑郁身边,也望着那清月,倏然低头长叹:“维之与我交好,这些事情我没有不信他的意思,只是万事若想开始,也不该拿百姓下手逼对方妥协。”
  “长安沟渠的事是我与刘相所为,长安百姓无人受分毫所伤,圣上也免了受水患百姓的赋税。师傅一心只为百姓,怎会拿百姓的庄田去补自身的法则。”郑郁坦然而言,怅然道,“张都督,越州叛乱的事,不是此次水灾一时爆发出来的。江南是赋税重地,自然也是世家盘踞的大面。”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