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未在匈奴引起太大议论便退到单于的健康之后。
直到大汉送来一个虚岁有二的单于之孙,他们才知被囚的于单过得“不错”,甚至有心继续造人。
刘瑞也是实在,特意等孩子过了夭折(军臣不行)年纪才送去匈奴。
据于单和护送孩子的匈奴人说,这个孙子是送去大汉的须卜氏阏氏的儿子,也就是母阏氏的族人生的单于之孙。
吃瓜的匈奴:呜呼!这下有好戏看了。
虽然各地都以父系为准,对母系看得不是太重,但很多地方还是要讲政治正确的,不然文帝也不会从边疆的小透明一跃成了大汉天子,唐太宗的第三子恪也不会引出诸多野史。
不凑巧的是,呼扶罗的生母是兰氏阏氏。
就是那跟伊稚斜与王庭对抗的兰氏。
刘瑞:生活索然无味,就是需要狗血增色。
“于单那小子也是废物中的废物。”骂完刘瑞的军臣也不忘把有心造人的长子骂得狗血淋头:“他在匈奴屁都放不了一个,去了汉朝反倒搞出两个羔子(还有一女留在大汉)。”
军臣的话让于屠日禅想起自己的生母和姨母。
匈奴的环境并不利于幼儿生长。虽然冬天可以防止伤口感染,但造成产妇死亡的又何止感染,不然包括北欧在内的高纬度国家早就靠产妇护理变成富豪。
众所周知,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
著名的钱伯伦家族靠产钳垄断一百年的上层生育。
刘瑞当上皇帝后对医家下的第二命令就是提高产妇的存活率与降低婴儿的夭折率。无论是产钳还是产房的消毒工序,但凡他能搜到且可以实施的妇产技巧都告诉医家,甚至花钱建了所为穷人接生的免费医院。
长安的经验一经测试,全国各地……包括缺水的地区都赶紧跟上,连带让中老年妇女,尤其是常年耕作的中老年妇女迎来事业的第二春——因为她们的手骨比男人小,力气又比不干农活的女性大,所以在助产上有一定优势。
也是因为大汉产科的发展与刘瑞的特别嘱咐,于单的须卜阏氏和乔氏阏氏不到一年就生下一儿一女。
聂壹请过皇帝后将单于的孙子送了回去,孙女则是带回关中,由信乡长公主亲自抚养。
军臣:别以为我不懂你在打啥主意。
遗憾的是阳谋之所以为阳谋,就是因为它不怕你查,而且还十分好用。
更离谱的是汉使送回于单的次子,并且还告知军臣有个孙女被留下后,真的有人思考前往汉地生子。
毕竟于单在家二十年都憋不出个大胖小子,去了汉地不到三年就能抱得儿女双全。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刘瑞要是知道他们的想法,没准会让专业团队出国捞钱。
当然,去汉地生子的想法也只是个大胆的念头,以匈奴和大汉的关系,就算后者愿意赚钱,前者也不敢真让后者动手。
须卜氏的皇孙在回来后就引起王庭的诸多议论。
首先是对方的出身比母族背叛王庭的呼扶罗正统,再者是二者的年龄天差地别——呼扶罗都八岁近九岁了,军臣看好的辅佐之臣撑死也就摄政九年。
九年虽长,但对没有儿女承欢的于屠日禅而言,侄子的亲政就意味着他这叔叔有且仅有三条路可选——一是彻底退出权力的中心,当个被侄子依靠的守边之王;二是被侄子拿去对抗已成一方之势的伊稚斜或罗姑比;三是学曾祖冒顿干掉自己的亲属上位。
无论是哪一条,对没有形成一方之势的于屠日禅而言,无疑是天大的挑战。
可须卜氏的小皇孙本不同。
按照军臣设计,作为单于母族的须卜氏早被踢出权力的中心,如今是靠剿匪……也就是对丁零人的牵制赢得王庭的瞩目。
刘瑞送来的小皇孙让地位不稳的须卜氏再次有了参与王庭中心政治的资本。
最重要的是须卜氏的皇孙还小,如今也就一岁出头。
十六年或十四年的功夫不仅能让须卜氏的势力得到补充,更是利好处于摄政最边缘的于屠日禅——因为有须卜氏和呼衍氏、右贤王相互撕咬,他这叔叔才能成为罗姑比第二,并且养个年纪相仿的儿子做新单于的当户。
一想到这儿,于屠日禅下意识地偏向刚回匈奴王庭的须卜皇孙,脑海里也响起汉使带给他的隐秘消息——
“陛下知道您在匈奴前途未卜,举步维艰,所以会给您份大礼让您在匈奴的日子变得好过。”
末了,对方还压低声音,故意勾起于屠日禅的野心道:“同为右部的挛鞮氏,您就甘心少时为于单系的挛鞮氏占位,老了被侄子侄孙一脚踢开?”
“想想您的右贤王叔祖吧!”
“他能做到的事儿,没道理您不能效仿。”
对方精通语言的催眠魔力,说出的话也勾起藏在于屠日禅懦弱外表下的诸多愤怒:“成功的例子就在眼前。”
汉使不仅提到匈奴的右贤王部,还已成为乌孙之主的末贰:“右贤王离单于之位只差一步,而乌孙的大禄快成功了。”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助。
须卜氏的皇孙回来不久,乌孙那儿就传出昆弥“因病去世”的消息。
末贰……一个连“靡”都算不上的次子成了乌孙的昆弥。
他的成功就像一颗带毒的石子,不仅激起名为“野心”的湖泊的涟漪,更是让懦弱的心肠变得狠硬。
第502章
“把少府拟的洛阳学宫图给希腊的学者看看。”回到宣室的刘瑞在简单的洗漱后在铺有软垫的榻上翻阅阳陵县的最新小说。
有道是东边不亮西边亮。
冯梦龙和蒲松龄号称明清的科举钉子户,你可以说他们没法跃过龙门,但不能说他们的名气弱于史上的科举天才。
光是一本《东周列国志》和《聊斋志异》就能杀进小说家的T1梯队。
至于T0是何神仙,这你得查已经封圣的那三位。
尤其是靠一本著作干到外译排行榜第二的李姓神仙。
“没有什么创新点啊!”刘瑞也是写小说的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文坛“开宗立派”的人(主要是他敢写的别人都不敢动笔)。前世的阅读量+今世的光环让刘瑞的口味十分刁钻。之前因为没有看过《汉武故事》以外的西汉小说,所以刘瑞新鲜了个一年半载。
直到关中耗尽已有的各种老梗,开始用华丽的辞藻堆出千字的短篇小说后,刘瑞对大汉的小说家就只剩下“要你何用”的满腹怨气。
“寻常的小说家把嚼烂的东西再嚼一遍也就罢了,毕竟他们顾虑太多,稳妥点拿保底收入就很不错。”
“可太学府的小说家不同。”
刘瑞从榻上坐起身子,伸手就想甩掉这些文学垃圾。
一旁的宫婢默默上前,准备收拾即将到来的带子雪花,谁料刘瑞突然朝她瞥了眼,然后把手里的文章交给李三:“朕想取消小说家的太学名额。”
随后又将这一念头彻底否决:“算了,还是留着小说家的太学名额吧!”
在公众看来,养着这群样板戏的制造者无意实在浪费税收,可文字创作不能只算经济账。
尤其是在高后惠帝松开束在民众身上的“紧箍咒”后,文帝为随“宽刑”的名声又更进一步,导致刘家被人架上道德的高地——至少是文学“自由”的道德高地。
司马迁写《史记》时,汉武帝是不怕对方编排自己吗?
不,他也怕,而且比下罪己诏时怕得更狠。
然而比起《史记》“败坏”他的名声,他更怕因此事留下更多骂名。就好比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不敢处死海瑞——一旦海瑞因谏而亡,那么他在儒家乃至整个民间会直接封圣,连带着让嘉靖的名声臭不可闻,甚至动摇清流乃至勋贵对皇帝的支持。
清廉忠诚如海瑞都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他们这群没出息的混子又该当如何?不过是兔死狐悲吧!
既然不能收回放给清流们的管辖权,那么在清流里插入自己的声音就是堵不如疏的最佳选择。
而且这个选择还可以左右清流里的内部声音。
毕竟刘瑞除了通过太学府来收编民间的小说家们,更是靠太学书院和国库的造纸速度,出书规模将民间里最强大的儒家音量都打了下来。
任你花了五十年的时间也扛不过有皇帝支持的正规军下场。
不合适地形容一下就是老美的廉价货物冲击平静的南美的市场,滴水穿石的细流遇上粉碎巨岩的瀑布——无论是规模还是强度,亦或是组织能力都不是那群为爱发电的民间学者可比拟的。
这么做自然是能达成政治的口径统一,并且不必砸碎过去的好名声与现在的自由,但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以及要花额外的钱在隐形的维稳成本上。
或许可以引入鲶鱼来保持国内的创作活力。
刘瑞的目光落到桌上的设计图上,突然有了“鲶鱼”的人选。
果然。
“让英雄对付英雄,让好汉对付好汉。”
李三听着皇帝在那儿喃喃自语道,随即发出“桀桀桀!”的古怪笑声。
“给上林苑的希腊人送点本土的文学著作吧!”刘瑞记得安息送来的希腊人里还有一些没有着落又不敢回去的文人墨客:“有空的话也让其写写希腊歌剧。”
“陛下是想开洋荤啊!”
“暂时吃腻了家乡菜,总得换些新鲜的来打开食欲。”刘瑞说罢摸出麻纸,琢磨着给太学院的小说家门一记警钟:“庖厨到底是用惯了的自己人,总不好因朕的新鲜而让汉宫都跟着试国外的荤腥。”
李三闻言淡淡一笑,撩着袖子为皇帝磨墨。
于是在这天下午,难得清闲的皇帝突然贾母上身,写了篇被后世的推文博主们津津乐道的讽刺小说——《丑角与宠儿》。
故事发生在阳光明媚的一个午后。
学堂里的女生翻着已经起边的最新小说,还未看进三行字便听到已阅的富家子弟吐槽小说的内容有多么离谱。
堪称是把农家子到勋贵人家的地雷都踩了一遍。
“咱们这样的人家就算等不到从太仆来的车队,也不至于饿得要吃嗟来之食。”
“是啊!就算没有见过汉宫的伎人优人,但凡是有爵位在身,三代内有百石之官的也不至于长到及冠都未见村里的碧玉青竹,被其没有一点文采的三言两语蛊惑到将自己与亲友的自尊踩在脚底。”
说话的是在学堂里家境不错的旁系官吏之后。
女生看的小说就是对方买的,看完后被放入学堂的公共书柜。
说话的女生冷啧一声,语气变得愈发不屑:“能写书的好歹读过先贤典籍。就算没有夫子教其君子之道,族老里正也不会放任本村的女子无羞无耻地纠缠一个外乡之人。《关雎》之好窈窕淑女的是君子,不是地痞流氓。”
“善。”与之交谈的还有人群里也包括几个富家公子与福书村:“冠君子之名,行流氓之事。小人里的佼佼者都未曾做过这等丑事。更别提被君子非君子、小人非小人的公子所纠缠的女子还是齐姜之貌,嫫母之德的乡下少女。”
女生不懂富贵人家的仪式感,但却懂得自己所属的乡下女子:“齐姜之貌?嫫母之德?”
她念叨着书里的形容,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除非是托族人养在乡下宅邸的勋贵女子或年轻的伎人,否则哪来齐姜之貌,嫫母之德?”
众所周知,古人对美女的标准是容貌俊秀,肤色白皙。
肤色白皙——不必下地干活,出门有专车接送。
容貌俊秀——食细粮,口齿未因沙砾磨得不可近观。
至于在外表下有嫫母之德……
嫫母为黄帝的妃子,发明镜子且精于祀事,可护灵柩。
能做黄帝妃子且有管理之才的嫫母怎是普通女子?其必跟着可靠的长辈或可为人师表的大家女史。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哪样不需真金白银的投入?
乡下的普通人家光是把女儿送去学堂,略识得几个字就很吃力了,更何况是养出一位貌美博学又干着农活的豆蔻之女。
而且这豆蔻的女儿只学才艺,不学品德。见了个不知深浅的外乡男子便父母也不要了,家族也不管了,要死要活地与对方无媒而合,比那先秦的夏姬还要放浪。
这可真是……
“匪夷所思的很!”
“不可理喻的很!”
第503章
看书的女生和吐槽的男女同时发出惊叹之语。
因着学堂人数不多,加上此时正值中午的休息时间,所以堂内仅有几人在那儿看书,以及几个玩的好的青梅竹马相聚聊天。
“我……”看书的女生脸庞一红,纠结后还是向对方道歉:“君子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某失礼了,请同学见谅。”
“无事,无事。”人群里算领头者的女生大大方方道:“一屋下的同学,挨得又那么近,听到什么也是没办法的事。”
说罢便邀女生一起讨论小说。
黔首出身的女生捏着合上的书本,犹豫了有两个呼吸才缓缓过去。
达官贵人组的吐槽还没结束。
“癫得何止猥琐的才子,还有一群不知所谓的佳人。”和最先吐槽的富家女般,富家子也摆出一副吃屎的表情:“我们是什么很贱的人?活得像八辈子没见过女人似的,但凡一个平头正脸的就能把咱迷得魔障。”
“只有像周幽王般不知所谓的才会因褒姒亡国。”某个未满分席之龄的小儿念叨:“美貌要有这等魔力,戚夫人也不至于被高后做成人彘。”
刘瑞的笔尖一顿,看得李三汗流浃背。
老天爷啊!这是能写进书里的吗?
此刻的李三顾不得宦官令的职业操守,偷偷去瞄刘瑞的脸色。
不要啊!陛下。
千万不要写这玩意。
309/348 首页 上一页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