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征调五百辆大车将通州粮草运往京师,还提出其他运粮二十石到京师的赏银一两。
并且给在京文武官员预支九个月俸粮,军人预支半年俸粮,需要自己去通州领取。
同时,其他守城工匠、皇城四门内外官军都进行赏赐。
就这样京师的粮食储备逐渐丰足。
在兵力、粮草得到补充后,京师人心也渐渐安定。】
【从八月到九月间,明廷对人事方面进行调整。
对有能力的官员进行嘉奖,对不行操练、军纪败坏的忻城伯赵荣交给法司,以都督佥事孙镗代领其军务。
随后,朱祁钰接受于谦建议,命十五人前往直隶、山东等地招募民兵,进行操练,充实后备军力。
至此,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内政,调兵备战,明廷共调集二十二万兵马包围京师。
此时京师人心稳定,军事势力大增,为瓦剌进攻做好了准备。】
【所以在瓦剌真的打过来的时候,京师重地倒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准备。
在得知瓦剌进攻后,朱祁钰立即将京师戒严,诏诸王遣兵入卫。
同时制定赏罚政策,立奇功者,升职三级,赏银二十两;
头功,升职二级,赏银十两;
常功,升职一级,赏银五两;
战死者,子孙袭升二级,赏银二十两。
并规定,临阵退缩的领兵头目退缩者,斩首;
军士退缩者,许后队斩前队;
其余退缩、降敌、掠民财物等皆有相应惩罚。】
【十月初八,朱祁钰命于谦都督各营兵马,节制所有武将;
同时赦免此前获罪的刘安、王通,协助守卫京师,并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御敌之策。
朱祁钰采纳于谦到城外迎击敌军主张,将二十二万大军分别防守京城九门,各门重新安插守将,于谦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十月初九,明军要求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此时明军有盔甲者仅十分之一。
等各部队出城后部署完毕后,京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嬴稷心头一动。
【和北宋之前的战斗,有点相似啊。】
虽然他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大战,但是他是经历过和赵国的漫长战斗的。
那个时候的秦赵两国,哪个不是背水一战?
若是没有这样的决心,那是绝不可能胜的。
听陈曦所言,现在的大明比她们当时的秦赵之战还要艰苦一些。
——说实话,就算是当时赵国赢了,但是有武安侯白起在,赵国也定然不能拿他们的首都咸阳怎么样。
但是大明这边但凡拉胯一点,那这个时候大明就真的要被切两半了。
说不定跟宋朝那俩皇帝一样,直接也跟着被掳走了。
【是的,可以说,这个时候大明的情景,和北宋当时的何其相似。
但凡朱祁钰拉胯一点,北宋的场景就会重新上演了。
十月十一日的时候,瓦剌大军到达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列阵,并将朱祁镇放置在德胜门外的空房里。
当天,都督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杀退贼三百人,生擒一人。
也先见明军阵容严整,根本不敢贸然进攻。
随后以议和的名义,让明廷派人来接朱祁镇。
次日,明廷派两个小官前去,也先想让明廷派更高级别的官员过来,明廷不为所动。】
【一计不成,那肯定要再生一计。
毕竟这么长时间的谋划,他们已经走到了这里,是肯定不希望再回去的。
更何况,他们还有那么配合的朱祁镇。
下一次再有这样的千载良机,那可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所以也先随即调集主力于十月十三日进攻德胜门。
不过也先在这之前就曾派兵来此侦查,被明军发现,
所以于谦预感也先将在此进攻,让石亨预先在路两旁的空房中领兵埋伏。
瓦剌军进攻后,明军派少量部队前去迎战。
遂即佯装败退,瓦剌军万余骑兵追击。
当瓦剌军靠近时,明军火炮、火铳齐发,同时伏兵进行夹攻。
瓦剌军大败,死伤惨重。
也先之弟孛罗、平掌卯那孩皆中炮而死。】
朱瞻基:“!!!好一个文武双全的于谦!”
这可是他这个年月就有了的大臣,这不得赶紧用起来?
第225章 第二百二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宣宗朝时期的于谦因为这个提前得到了重用不提, 他心中主要还是在滴血。
太可恶了……
身为皇帝,怎能如此恣意妄为,一开始将自己的生死没当回事就算了,
怎么在被俘虏之后,突然就觉得自己是皇帝了, 突然就觉得自己命贵重了?
身为皇帝,连从一而终的道理都不懂吗?
于谦不懂。
要是现在这个皇帝是朱祁镇,他可能还不敢怎么样, 但是现在的皇帝是朱瞻基啊!
虽然也有不足,但是确实是被天幕夸赞过的皇帝。
相信他应该不会因为自己腹诽几句现在的太子殿下以后做的不好,就对他做什么吧?
于谦在心里面骂的更欢了。
至于自己日后如何, 于谦倒是不以为意。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点他深信不疑。
就算是在朱祁镇那种奸佞皇帝的治下,他也能成为一个重臣。
而且后面他还会遇到一个赏识他的皇帝, 朱祁钰。
如果是这位皇子一开始就成为了皇帝该有多好啊……
于谦忍不住想。
【因为于谦的计划, 瓦剌在德胜门吃了大亏, 只能转至西直门进攻明军。
明军守将孙镗率军迎战,斩其前锋数人, 瓦剌军向北退却。
孙镗率军追击,瓦剌军增兵将孙镗合围。
孙镗全力拼杀,但依然无法解围。
明军高礼、毛福寿前来支援,随后石亨也派兵前来助战。
瓦剌军三面受敌, 被迫撤退。】
【十月十四日, 于谦根据前日暴露的问题重新部署,命都督王敬、武兴, 都指挥王勇前往彰义门御敌,要求他们相互应援, 不得贻误战机。
又命佥都御史王竑往毛福寿、高礼处提督军务,并于孙镗一处屯兵。
同时,让毛福寿等堵塞京城西南街巷的重要路口,并埋伏□□,以待策应。
当天,瓦剌军组织兵力进攻彰义门,于谦命王敬、武兴前往彰义门迎战。
武兴令火铳在前,随后排列弓箭短兵,以数百骑兵排在最后。
瓦剌军至时,明军以火铳攻击,但有部分明军骑兵为争功私自出击,致使明军阵型破坏。
瓦剌军趁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失而死。
随后,瓦剌军追至土城,但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抗,前进受阻。
随后明军前来支援,瓦剌军不敢恋战,随即撤退。】
陈曦感慨:【这个时候,无论是当时想要跑的人,还是不想要跑的人,
都只有着一个想法:保卫北京。
汴京城被金人铁蹄踏破是个什么局面大家都清楚,没有人希望自己再成为第二个汴京人。】
宋朝皇帝们:“……”
别骂了别骂了,再骂人都要傻了。
但是说实话,这种问题不是应该怪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送出去,导致他们的领土从来不完整,战斗力减弱吗?
不得不说,在甩锅这事上面,宋朝的皇帝是很有经验的。
【打到这里的时候,也先已经意识到,在他手里的这个明朝皇帝不行,但是现在北京城里的,可是块硬骨头。
别的不说,起码并没有给他的祖先们丢人。
再加上他们连日战败,士气低落,另外一直进攻居庸关的瓦剌军进攻同样不利。
同时,也先听说明廷援军集结,害怕断其后路。
在此情形下,也先在当夜挟持朱祁镇拔营撤退,并对途经的州县大肆掠夺。
十月十七日,由紫荆关北退。
此时,关内各府州县还有不少瓦剌军残部。于谦命杨洪、孙镗等人进行清缴。
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部退出塞外,北京之危终于宣告解除!】
揪着心的明朝皇帝们听到这里终于是松了口气。
朱棣满意的对自己的孙子说:“看,这才是你的好儿子。至于那什么朱祁镇的,要是生下来直接掐死就好了。”
朱瞻基:“……”
他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谁知道他的儿子什么时候才出生啊!
而且谁知道这第一个儿子到底是谁生的啊,万一出来的不是呢?
如果真是弄死了还好,万一弄死的是朱祁钰……
那事情不就不好办了?
不过朱瞻基也知道,这个时候是没法跟朱棣说的。
听了这种消息,朱棣这个时候大概生气的很上头,别说是朱棣了,他也生气的很上头,哪有时间去思考更多的问题啊。
所以朱瞻基还是老老实实的说:“是。”
有着这样的一个优秀后人,朱棣松了口气:“还有,日后皇位就直接传给朱祁钰就醒了,其他人别来沾边儿了。”
朱瞻基:“是。”
所以,朱祁钰到底是自己哪个妃子生的啊?
但是在自己统治年间的朱瞻基就没有这个疑惑了。
朱祁钰朱祁镇这个时候都已经出生了,甚至王振这个时候都在了。
不过朱瞻基养了朱祁镇这么长时间,现在他又还是个孩子,多少还是有点下不去手的。
要不,就贬为平民算了。
多给点钱,让他成为一个安乐富足的普通人也不错。
【此次也先进军内地虽然未能成功,但其兵力并未遭受重创。
退回塞外后,依然试图夺取明朝江山。
景泰元年也就是朱祁钰当皇帝之后改元的那年闰正月,也先派遣三万瓦剌军进攻宁夏,想直取江南,立朱祁镇于南京与北京分庭抗礼。
瓦剌军在宁夏掠夺明朝人口及牲畜后,接着又进攻大同。
大同总兵官郭登侦查得知后,率八百人大破敌军,追敌军至栲栳山,斩敌军二百余级,明军士气大震。
此后,也先不断进攻宣府、大同想占领两地为前沿再进攻北京。
但由于被宣府守将朱谦和大同守将郭登屡次击败,始终未能得逞。】
【同时,也先每次进犯内地,都会派间谍到内地探明虚实,明廷对此大力搜查。
正统十四年到景泰元年间,明廷擒杀瓦剌间谍5人。
景泰元年二月,喜宁被明廷擒获。
对,就是那个把明朝的布置都告诉也先的重要间谍,
几次对明用兵,喜宁皆为向导,明廷对其悬赏也仅次于也先。
喜宁被擒后,随即被凌迟处死,可谓是大快人心!
不过可惜的是,就算是这个时候将喜宁凌迟处死了,被他害死的人就是死了,也救不回来了。
由于重要间谍被逐渐剪除,也先也没有了像喜宁这样的向导,继续在明境内跟大明争斗也没了先机,
同时由于战争所带来的内部矛盾,也先只好改变方略开始与明朝讲和。】
【在朱祁镇最开始被俘虏的时候,也先通过朱祁镇跟明朝要了不少财物。
当然,朱祁镇也帮了不少的忙。
不过随着朱祁钰逐渐坐稳了皇位,于谦的手腕又强,所以在这个时候,朱祁镇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也先为了与明廷讲和恢复朝贡互市也有诚意将朱祁镇送回。
但此时,朱祁钰担心帝位不保,并不希望他哥哥回来。
直到于谦对其说到帝位已定,谁还敢有别的意见,朱祁钰这才不情愿的答应接朱祁镇回来。
随后,朱祁钰派右都御史杨善和工部侍郎赵荣等人前去出使瓦剌。】
【不得不说,于谦虽然能够打赢得了北京保卫战,
但是对人性的把握还是差得太多了。
或者说,他对朱祁镇这个皇帝的底线还是想得太高了。】
陈曦遗憾的说。
嬴稷挑了挑眉:【怎么?这个狗东西又出什么幺蛾子了?
这于谦也是,愚忠啊,这么一个糊涂皇帝,让他在瓦剌待着得了,还带回来做什么?】
不得不说,这句话是第一次让朱元璋如此赞同。
“就是,这么个狗东西,死在瓦剌就完了!”
朱棣也赞成的点头:“死在瓦剌就完了!回来做什么,嚯嚯我大明的江山!”
朱标:“……”
他想说点什么,毕竟他是于谦的想法。
好歹是大明的皇帝,在敌国是怎么个事儿?
不过这朱祁镇说到底是老四那一系的,他也不好说话,最后只是叹了一声。
169/203 首页 上一页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