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家傅千岁才不好意思当街吃糖葫芦了,唯一吃得高兴的就是年纪还小对什么都馋的胖儿子了。
一家三口沿着大街边走边逛,路上人多,韩凛怕儿子跑丢了,就一直抱着孩子走。
见到路上有卖小玩意的小摊子,他们就走到了这个摊子前来,韩凛给想要小老虎的儿子买了一只小老虎。在摊子上选来选去的,最后才挑中了一只香囊给媳妇儿,“这个适合你。”
“是吗?”傅秋白把香囊接过来,挂在自己的腰上,还问韩凛:“好看吗?”
“嗯,好看的。”韩凛付了钱之后,就带着青年和孩子继续往下走了。
后头的护卫们远远的跟着前头的三位主子,其中两人还按照他们主子爷的吩咐,到酒楼去打包了一食盒的菜,还带了一壶酒。
走到护城河这里,河边有停靠的小船在这里,小船上撑船的船夫已经换成了他们自己的护卫了。
虽然是早已经安排好的,不过韩凛还是要先询问一下媳妇儿的意思,“我们去游河?”
“嗯。”傅秋白已经认出了船上的船夫正是他们自己的人,就知道今日这一出是韩凛安排的了。
得了媳妇儿的点头后,韩凛让青年先上了小船去,再把孩子交给青年,才回头从护卫的手里接过食盒,提到了小船上去了。
他们这边上了小船,身后跟着的护卫们也一一的上了其他的小船,跟随在他们的小船后头。
这些小船全部都被他们租下了,船夫拿了他们的银子后,就到岸上等他们。
在顺港城的那几年,他们的这帮护卫们都学会了游泳和撑船,个个都从旱鸭子练成了水里的高手,撑船这样的小事难不倒他们。
第422章 七夕
夕阳照耀下,整条河面都是波光粼粼的。从上面往下看去,还能看得见水里在游的鱼儿了。
“我们今天就在这小船上吃晚膳,顺便的游游咱们的护城河。左右今日没什么事,我们晚些再回宫去。”韩凛把食盒打开,把里面的菜一个一个的摆到小桌子上,还有三副碗筷,最后还从里面拿出了一壶酒和两只杯子出来。
“既然你都已经安排好了,还问我吗?”傅秋白抬头看向韩凛的眼里带着满满的笑意。
对上青年带笑的眼睛,韩凛也笑着问道:“那你对我的这个安排,还满意吗?”
“就,还行吧。”傅秋白拿起小碗盛了半碗汤,把小碗放到孩子的面前去。
第一次坐这种小船的小太子殿下很是兴奋,这会儿心思都不在饭桌上,正扭着身体往河里看,似乎还想探寻一下水里有什么东西一样。
“别把脖子伸这么长,小心掉进去。”韩凛把胖儿子的身体掰正了一点,提醒孩子该吃饭了。
小明哲指着水里游过的鱼儿告诉两个爹爹:“鱼鱼。”
“我知道,水里有鱼有什么奇怪的了?”韩凛倒是不担心儿子掉下去会立刻淹死了。他们家小孩从还不会走路就学会游水了,天冷那会是在他们家的洗浴池里游,到了夏天后他就把孩子拎到了花园里的荷花池里游。
别看这个小胖子的年龄不大,体力却是不错的,能在他们花园里的大水池里扑腾上半个小时都不肯上岸。每次都是被他们捞上来的,不然这个小子都想继续泡在水里玩了。
所以韩凛很是怀疑这个小子往水里探头是想下去玩水了。
本来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他是想只带媳妇儿一个人出来约会的,奈何小电灯泡不肯留宫里,他们只好把小电灯泡一起带出来了。
在有了孩子之后,韩凛才明白为什么一些新婚夫妇婚后不急着要孩子,想多过几天二人世界了。因为一旦有了孩子之后,他们就很难再有独处的时间和机会了。但是现在他们就是想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个小电灯泡都已经来了,还养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和他们培养出深厚的父子之情了。
担心这个臭小子会趁他们不注意跳到河里去,韩凛还是要提醒一声这个臭小子:“你别想下去玩水啊,你要是把身上的衣服弄湿,我们就要回家的了啊。”
很显然小明哲也知道回家就是要回去那一处大大的房子里不能出外头玩儿。
和所有不喜欢回家的小朋友一样,小明哲也不喜欢回家。一听说弄湿衣服就要回家之后,他立刻的就摇头,表示自己不会掉水里去。
傅秋白拿起酒壶,给他和韩凛一人倒了一杯酒,把酒杯递过去在吓唬儿子的人。
韩凛接过酒杯,跟青年碰了碰杯子,“敬今日的夕阳,还有此刻的你和我。”
傅秋白没说话,只是仰头把杯子里的酒喝光了。
两个父亲在喝酒也没有忘记一旁的儿子,韩凛在夹菜的时候会帮孩子夹两筷子。傅秋白也会留意孩子的动静,时不时的帮孩子擦擦嘴巴和小脸。
他们乘坐的小船顺着河流一路下去,西边的夕阳慢慢的淡去,到最后消失不见了。
***
夜幕落下,他们的这些小船上都挂起了灯笼。
看到吃饱肚子就想去玩的儿子被困在小船上跑不了,这会儿他们三个人都已经吃饱肚子了。担心夜里继续游船会不安全,韩凛就问对面坐着的青年:“要上去吗?”
“嗯,上去吧。”傅秋白也看出了孩子被困在这里已经逐渐不耐烦了,他们再不上岸的话,他还真的怀疑孩子会想跳进水里玩了。
闻言,韩凛就让护卫找一个地方靠岸去。
好在沿途都有不少处能上去的台阶,他们的小船靠近离得他们最近的一处台阶。傅秋白抱着孩子上了岸之后,伸出手去把留在小船上的小夫君拉了上去。
“爹爹,下去。”一上到岸上来,小明哲就想自己下地去走路,闹着要下地。
傅秋白只好把孩子放了下来,“我们在这里走走再回去?”
“好啊,正好消消食,一会说不定还能再吃一顿夜宵再回去了。”韩凛牵住孩子的一只手,示意傅秋白把孩子的另一只手也牵上。他对京城的大街小巷也不是全都熟悉,不过见到街上有人在走,就顺着人流的方向跟着走了。
不过傅秋白对京城的大街小巷却是非常熟悉的,他带着小夫君和孩子往主街道那边走去。
回到主街道这里韩凛也就认识路了。
今日是七夕节,街上的路灯和花灯都点亮了起来,这个时候街上的人也十分的多,大多都是年轻的男男女女,他们也见到有一些年轻的夫妇和他们一样带着孩子出来逛街的。
看来带电灯泡出来约会这种事,并不止是他们才会做了。
听到前面的那对姑娘在说什么庙会,去年的这个时候媳妇儿不在京城,所以到了京城后,韩凛并没有去参加过什么七夕的庙会,就问在京城土生土长的媳妇儿:“他们说的庙会,你知道在哪里吗?我们瞧瞧去?”
“知道。如果你想去的话,我们就去。”傅秋白点了点头,说道。
一听媳妇儿说知道庙会在哪里,韩凛的心里顿时就警惕了起来,“你知道?你以前和谁去过吗?”
“没和谁去过。”一听韩凛问这句话,傅秋白就知道家里的醋坛子掀开盖儿了,不由的又觉得好笑。他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他发现自家这个小夫君总要给自己找点醋喝喝。
一听媳妇儿没跟谁去逛过七夕庙会,韩凛提起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傅秋白看着明显松了一口气的小夫君,故意逗弄这人道:“如果,我是说如果啊,如果我跟谁去逛过七夕庙会的话,你当如何了?”
“……不如何。以后每年的元宵啊、端午啊、七夕啊,还有中秋佳节,我们都出来逛逛。”韩凛也不敢说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后的每个节假日,他都陪在媳妇儿的身边。
管你什么白月光还是黑月光了,都没有他这个现月光强了!
“噗嗤——”这次傅秋白再也忍不住的笑了出来了。
小明哲见到小爹爹在笑,也跟着咧着嘴在傻笑。
韩凛听着儿子咯咯乐的声音,用手按住了小胖儿子的脑袋问:“我们在说话,你在笑啥啊?”
“爹爹,抱抱。”走累了的小太子殿下缠着父皇要抱抱了。
“才走了几步路啊,你就走累了?”尽管嘴上说着嫌弃,韩凛还是把短腿的小胖儿子抱了起来。为了配合这个腿短的儿子走路,他们刚才一路上都是放慢了脚步走的。
“要不我来抱他?”傅秋白问。
“不用,我来抱他就好。”韩凛知道儿子的体重,抱着这个胖小子走一路可不轻松了。虽然他知道孩子的这点体重对青年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是他还是不想让媳妇儿累着了。
说是去逛庙会,他们两人就真的去逛庙会了,走了老远的路才走到了这里。
韩凛抖了抖趴在他肩膀上想要睡觉的孩子,在孩子的耳边提醒道:“别睡啊,我们到了。”
“唔~”这会儿已经困得不行的小明哲张开眼睛看了看两个爹爹,又勉强的把眼睛睁大了一点。
傅秋白也看出孩子这是困了,只是他们都走到这里了,他就问要来逛庙会的小夫君:“要进去里面看看吗?这里是一处观音庙,里面有观音的坐像。”
“求子的?”韩凛一听是观音庙,就想起了观音送子的传说。
“也不全是求子,来这里的人,求什么的都有。”傅秋白笑道。
见到观音庙的门口这里有一棵很大的树,这会儿不少的人正在往树上扔彩绸。韩凛看着怀里快要睡着的孩子,就不打算进去庙里了,孩子他们有了,钱财权利什么的他们都有了,也没什么好求的了。
“我们就不进去了,等下次有机会再来的时候,我们再进去里面看看吧。他们往树上扔的是什么?”韩凛对大家往树上扔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一点。
傅秋白大概看出了小夫君问这话的目的,就问道:“姻缘绳。你想扔吗?”
“那我们也扔两根吧,扔完我们就回家去。”反正来都来了,不扔一扔就走,韩凛又觉得对不起他们走了这么长的路。
“那你带明哲在这里等一等我,我去买两根彩绸过来。”
“我们一起去吧,这里人多,省得咱们走散了。”
傅秋白看着粘人的小夫君,倒是没把人赶走。他现在到底有些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孩子这么粘人了,原来是随了他父皇啊。
两人就带着孩子一起去买了彩绸回来。
韩凛把他们的两根彩绸缠在一起,还在两头打了好几个死结,打好之后才把彩绸给了媳妇儿:“你扔吧。是扔高一点好呢?还是扔低一点好呢?”
“扔上去就行了,不论高低。”
虽然话是这么说,不过傅秋白还是把他们的彩绸给扔到了树顶上去。
第423章 秋收
金秋八月,地里成熟的谷子如黄金一般在阳光底下熠熠生辉,农人正弯着腰在地里收割庄稼。
这一年不少地方的百姓还耕种了朝廷下发的新粮种,第一次种植这些新粮食的百姓们甚至都还不清楚自己种的是什么。但是许多人都听说了,这种新粮食的产量极高,一亩地能种出上千斤的粮食。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
“哇,好大的一根番薯啊!”
“这一窝的番薯怎么都得有十几根吧?”
“有有有,肯定有,看着就不少了。”
京畿附近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农户捧着从地里新挖出来的番薯,一根番薯大的有他们手臂粗,小的也有他们两指粗细,一窝十几根的番薯就有十来斤了。
早前官府发放新粮种的时候,地方官府衙门和许多百姓都不把这些新粮种当一回事,不少人都没有认真的耕种,拿了苗子回家随便往地里一栽就不管了。只有少数的百姓把苗子育出来后,而后又按照了官府所通知的那般,把番薯藤一根一根的摘下来,再种到地里去。
经过几个月的仔细伺候,等到了八月秋收的时节,一垄地就能挖出上百斤的番薯了,一亩地挖了上千斤的番薯出来。
村子里的其他人,见到那户种了两亩地预计能挖出上好几千斤番薯的人家,眼睛都嫉妒得要红透了。
一个村民悔不当初的道:“早要知道这个番薯这么高产,早几个月前我们家里就好好种了。”
“可不就是了,谁能想得到那么一根小小藤苗能种出这么多番薯啊!”
“今年错过了,明年咱们也好好种它个几亩地吧。”
“是是,那是必须要的。”
这些没有种到番薯的人家在后悔的同时,也暗暗的下定了决心明年一定要多种几亩地的番薯。
在各地都迎来秋收的同时,北地这里也迎来了秋收。
燕北这里是新粮种最先到达的地方,也是如今种植新粮种类最齐全的地方,除了番薯之外,还有土豆和玉米、南瓜、辣椒等等这些从海外带回来的新粮食。这些新粮食除了作为蔬菜和调味料的辣椒的产量不是太高之外,其他粮食类的产量基本上都是挺高的。这也是相对于他们现有粮食的产量而言,实在是他们现有粮食的产量太低了。
当初船队把新粮种带回来的时候,傅秋白当时就做主送了一批新粮种给国公府,另外也给北地的各种世家们都送了番薯藤苗。因此,整个北地除了燕北之外,北地的其他地区也种了不少的番薯,其中以军田种植的番薯最多了。其他北地的各家家族见燕北和国公府都在大力种植新粮,他们也跟着一起种植,这一年秋收收上来的新粮也没让他们大家伙失望。
所以这一年秋收,整个北地都迎来了极大的丰收。
国公府的大管家第一时间把各地军田的收成还是他们庄子上的收成告诉自家国公爷,“国公爷,咱们今年新粮的产量极高,想来今年咱们边关的将士们都不用担心会饿肚子了。”
“如此甚好,甚好!”这是老国公自外甥和发妻离世之后,脸上露出的第一个笑容。
大管家见到他们老爷脸上露出的笑容,也跟着笑了。
***
北地丰收的折子第一时间送到了京城这里来,韩凛接到国公府和燕北送来的折子,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与他们家傅老师分享了,“你看,这是国公府和张茂那边送来的折子,你瞧瞧。”
256/310 首页 上一页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