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我真不是明君!(近代现代)——危火

时间:2024-09-09 08:31:04  作者:危火
  头颅内神经一跳一跳的疼,曲渡边避开夏赴阳,用凉水洗了把脸,“就是被冯秉气的,很不高兴,想再去揍他,但是还得给阿翰立留着。”
  夏赴阳缓慢咂摸出来了一点不对劲。
  小七这几天话很少啊。
  前几天神神秘秘地给陛下上折子,很快,陛下就不揪着监察处说事了,还一力压下了朝中反对弹劾的声音。
  他实在好奇,想问问小七折子上写的什么。
  曲渡边当然没跟他说。
  折子上的父皇二字相当于服软,他跟老登知道就行了,其他人还是算了吧。
  他越不说,夏赴阳越觉得那奏折不一般,还把他因为头疼导致最近变得沉默的事,归结在了那道奏折上。
  夏赴阳思忖。
  那奏折上到底写的什么啊。
  -
  监察处通敌的事,很快爆开了。
  明亲王从二城来到一城,看到供词后,脸色铁青。
  做梦也没想到皇兄派来监察边军的人里面,会真的出了叛国贼。
  冯秉根本没撑太长时间,就全都交代完毕。
  中一城布防图是他透露给北疆的,所以他们才会那么快速的冲破了城防。
  至于如何透露的——
  监察处每日上城楼巡查的人数不同,三三两两的组合不同,就代表了不同方位的城防人数,和防御手段。
  每一天传递一点点。
  由北疆的人负责观察记录。
  天长日久,完整的城防图就到了北疆人的手里。
  所以,即便出不去城池,即便每天巡查后就会回到固定的房间不出来,他们还是在大周士兵眼皮子底下,成功干出了卖国的事。
  中一城的将士们气得要爆炸,差点就冲进牢房,要将监察处的人生吞活剥。
  他们可以战死沙场。
  可以接受战友们因为武器和功夫不敌而死去。
  可以接受自己被当成诱饵,诱惑敌军上钩而牺牲。
  唯独不能接受背叛。
  凭什么!
  群情激奋。
  曲渡边在收拢完监察处所有直接或者间接和北疆有联系的人员名单,陈列罪名出来后,先选出来了十个人。
  依照军规,判处石刑——
  就是被扔石头砸死。
  行刑人就是全体士兵。
  这十人被砸成了肉泥,敛都敛不起来。
  至此,方才缓解了士兵们一点暴怒的情绪。
  曲渡边和明亲王一起,将监察处叛国的证据、人员名单以及做出来的事,全部整理在一起,发往了京城。
  崇昭帝勃然大怒。
  下令诛杀监察处所有有关人员,包庇罪一同叛国罪,处以极刑。朱笔一批,监察处稍微有点关联的,全都要上阎王名单。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
  走笔挥毫间,都是人命铺成的赤色。
  这比曲渡边预计要死的人多得多。
  诛杀之令下来后,崇昭帝紧接着就正式下达了接阿湘公主回家的正式圣旨,圣旨中还说,要是阿湘公主的子嗣阿翰立愿意,可封郡王,回归大周。
  虽然因为信件被偷换,这份旨意来得太迟。
  但到底还是来了。
  曲渡边叹了口气,将圣旨收好。
  崇昭帝同意了阿翰立单独处置冯秉的决定,冯秉被关押,其他一干涉事人等按照崇昭帝的命令处决。
  朝中再也没有人敢说监察处无辜,或者释放监察处之类的话。
  监察处的事至此告一段落。
  -
  北疆驻地。
  吉日格拉想联系冯秉,偷新版火药配方的计划彻底没戏了。
  甚至还是他自己亲手送了突破口给大周。
  吉日格拉听见监察处处决的消息后,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天神离开他的梦境后,站在了大周那边。
  他看着远处大周灯火通明的城池,感觉大周日渐逼近的兵线,像是一柄逐渐刺向北疆心脏的利剑。
  要是没有南宁提供的护盾,他们这边的死伤恐怕会更多。
  现在哪个部落的首领都不愿意在前面冲锋,和大周的火药硬碰硬,只能这样僵持着。
  吉日格拉喃喃道:“希望南宁皇帝说得是对的。”
  大周内里空虚,粮草撑不了多久。
  等到大周士兵吃都吃不饱,便到了他们反攻的时候。
  -
  曲渡边和夏赴阳之所以没有继续进攻,就是在等徐停凤的消息。
  两国连接断开之时,那天堑燃起来的硝烟,就是他们攻入王庭的号角。
  然而,他们还没等到徐停凤的好消息,就先听到了一个坏消息。
  此次来送粮草的官员来交粮的时候,唉声叹气,“这次送的量都是满的,但是下个月,粮草估计要减量了。”
  曲渡边知道国内国库空虚,但没想到这么快:“现在就不够了吗。”
  官员答道:“储存军粮的仓储之地,已经快搬空了,也不见新粮填充进来。”
  曲渡边心中微沉。
  历史上教训摆在这里,粮草不足,士兵们的战力就不足,若是饿太久了,甚至会大规模减员,尸体会引发疫病等一系列连锁后果。
  但战局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何能退?
  -
  大周皇城。
  户部尚书林宗平林大人,拨完算盘之后,心痛的几乎昏厥过去。
  他掐着自己的人中,头也不回地拎着粮簿和财簿,哭天抹泪地冲进了紫宸殿。
  林大人跪地,长泣不起:
  “陛下!真的不能再打了,粮食供应不上了啊!”
  大周粮仓的粮食,分为军用、民用应急储备,也就是包括了义仓,还有平时商贸交易的粮等好几个部分。
  但每一部分都是有定数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
  就算是皇帝,也得精打细算过日子。
  这几年大周本来就过得艰难,每一年的支出都大于收入,消耗的都是前些年存下来的银钱。
  若是战争只应付一边,那还勉强能撑得下去。
  但南宁开战后,镇南关加上北疆边境两处的消耗量,简直可以称得上恐怖。
  处处都要钱,每天都要粮。
  就算是大周巅峰期,这样来上一场也得元气大伤,何况本来就在低谷期。
  崇昭帝头痛:“……能调用的都调用了?”
  林大人道:“总不能把根撅了吧,陛下,再挤下去,明年年末的禄米都发不起了。”
  崇昭帝没吭声,听着他嚎。
  林大人嚎了半天,哭泣的眼睛睁开一条缝,偷偷摸摸抬头看了眼崇昭帝。
  君臣二人对视:“……”
  崇昭帝无语,拍拍桌子:“林宗平,你给朕正经些!到底还能撑多久!”
  林大人不好意思了一秒,也不跪了,盘腿坐地上,惆怅地叹了口气,扣着手给崇昭帝算账。
  “臣没说谎,将现有的粮草储备全都榨干,也不过能撑半个月了。”
  要不然就速战速决,要不然就跟南宁和北疆讲和。
  可眼下的战况,南宁和大周哪里有要讲和的意思?趁国之危而来,就是想将大周消耗到死。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他们这些走后勤的,每天也愁的掉头发。
  崇昭帝了然点头:“那就是还能撑一个月多些。”
  他对自己这位守财奴老臣相当了解,林宗平说没粮了没钱了,那就得在他给出的剩余数字上,往上翻个两三倍。
  林宗平这老头被戳破,有点恼,扑腾了下袖子:“陛下,那也没多久了啊!”
  他说得对,形势很危急了。
  崇昭帝心脏处又开始疼,嚼了颗杨太医给搓的药丸,清苦味儿在嘴巴里蔓延开。
  他看了这些年各州郡的财簿粮簿,画了一些收成不错,可以承受强制征粮的州郡。
  “通知这些地方的官员,强制征粮,一次不够,就征两次。”
  林宗平再次叹了口气:“怕是会生出些乱象。”
  “乱便镇压,”崇昭帝说道:“南宁和北疆,想敲骨吸髓吞了大周,那就看看,到底是大周先死,还是他们先退。”
  -
  被点名的州郡开始征粮了。
  粮草,指的是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料,后者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粮。
  但现在这种情况,粮食很难征起来。
  被征到的人家心里会不平衡,心想凭什么别的地方不征,就征我们?
  世上最愚钝的人是百姓,最聪明的人也是百姓。
  他们知道现在大周在打仗,时局最不安稳,粮价也飞涨,但万事都大不过一口吃的,闻见风声的早就开始囤粮囤盐。
  像小仓鼠一样,这里囤一点,那里囤一点,烂菜叶子也埋地里。
  囤的越多越安心。
  官府上交了部分义仓中的粮,带着衙役到处敲锣打鼓到处征粮的时候,看见的就是哭惨抹泪的百姓,以及见底的米缸。
  稍微好点的会交一些,一捧,两捧,半袋。
  再多也没有了,宁愿和衙役纠缠到撞墙也没有。
  征粮归征粮,谁也不想闹出来人命,鸡毛蒜皮耍赖的事情特别多,一来二去的,进度缓慢。
  上面一个命令,下面官员跑断腿。
  征粮缓慢,州、郡的长官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地方官员开始暴力征粮。
  -
  湘河郡。
  乐安县。
  一大清早的,华县令被师爷摇醒,“你干嘛!”
  师爷一脸激动的指着县衙外面:“去去去去去看!”
  华县令吓得还以为外面出了什么大案子,连忙穿了鞋跑出去。
  谁料打开县衙的门一看,成堆的粮食就这样堆在门口。
  他拉开门的时候,甚至有装着粮食的包袱滑了下来,砸在他脚面。
  乐安县的百姓们陆陆续续的往这边搬着粮食。
  有搬豆子的,有搬稻米的,有搬麦面的……各种粮食不一而足,甚至还有烙好的大饼,显得眼花缭乱。
  有的多,是富户搬来的,一两车。有穷人家,勒紧裤腰带挤出来了两捧粮食,珍惜的用小布袋装好。
  他们放好粮食后,就局促着站在外面,搓着手。
  华县令呆住了。
  “你们…你们这是干什么?”
  人群中有人道:“俺们听说要捐粮,就来捐些。”
  华县令连忙说:“咱们湘河三郡遭了灾,还在休养生息的时候,不在征粮的范围内!我前几日刚说了,大家应该知道才对啊。”
  “是知道。但是我们也想交一点,小恩人在北疆打仗,听说打了大胜仗呢!别因为没有吃的,最后输掉。”
  “对啊对啊,我们都知道,是小恩人需要粮食,才来给的……”
  他们嘴里的小恩人,就是七皇子。
  距离瘟疫试药才三年,他们没有忘记那个小少年。
  百姓之中,耿大道:“原本也不咋舍得,但是给七殿下,全给也舍得。”
  有人轻咳说:“其实本来想把粮食去放到长生祠的,表示是咱们给七皇子的,结果县里好几个长生祠都堆满了,我们就来这里了……”
  “镇南关不是也在打仗?听说领兵的还是七皇子的舅舅呢,这粮食给小恩人,还是给小恩人舅舅,咱都觉得可以。”
  “打仗也是为了咱们,捐点不算啥。”
  其实很多人根本不懂得大周现在的局势,只是听说小恩人需要,就扛着粮食过来了。
  你需要,我就给。
  华县令久久无言。
  半晌,他才对着百姓道:“谢谢大家了,我一定会将大家的心意禀明!”
  一县之粮定然不够,但华县令没想到的是,乐安县百姓捐粮仅仅是个开始。
  以乐安县为中心,捐粮行动迅速辐射到周围几个县,再逐渐扩大至整个湘河郡,最终席卷了湘河旁边两个产粮大郡。
  三年前瘟疫结束后,三郡百姓给七皇子立的长生祠前,堆满了粮食。
  县衙、府衙、抚台等官府衙门,百姓们放了粮,头也不回转身就走,回去的路上,还会顺路摘苍颜花,放在长生祠前。
  真正的感恩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放在心里,就像七皇子喜欢苍颜花,所以这种蓝色小花,逐渐沉默地开遍了三郡各地。
  朝廷征粮的第一阶段任务,短短几天就被这三个还在恢复期的虚弱大郡,推到了爆仓。
  其余州郡的官员不信,可等到亲眼看见了那些粮,才终于信了,心神震动,不知如何言语。
  事情迅速传开。
  商人中有感慨者,也开始主动捐粮。
  文人墨客说起此事,情绪激昂,挥毫落笔:
  战时饥餐无果腹,官吏需征百姓粮。
  征粮何须恶人面,长生祠前举苍颜。
  三郡民心,何为民心?
  此为民心。
 
 
第165章 
  京城。
  如意楼。
  三郡捐粮的事在京城掀起巨大的讨论度。
  自有那自发宣传的, 在茶楼酒肆、街道码头给京城百姓慷慨激昂的讲述。
  如意楼的说书先生也不说书了,只说当年湘河救灾。
  “……所以这事儿啊,朝廷征粮征不上来, 要不是七皇子,两边打仗的将士饭都要吃不饱喽!”
  有那些胆子小的,自然不敢议论皇室权贵, 只小声的跟朋友讨论。
  “要我说, 七皇子从功绩、能力各方面看, 不都比其他皇子强么?”
  “是啊, 也就是前些年身体不好, 加上又是陛下最小的儿子, 建府上朝最晚,才慢了他那些哥哥一步,不然,现在朝廷上地位最稳的人,说不定是哪位呢……”
  如意楼聚的是雅客, 讨论这些的大多都是官宦子弟, 要不就是对朝政现状关心的文人士子。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