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清歌却道:“是我阿娘的遗物。”
她声音笃定而平缓,完全不像是在胡乱说话。
南园顿时僵在原地。
———
枯黄的树叶被风吹至靴子边,即便是皇宫,也无法躲避秋季的摧残,曾经的浓绿变作一片黄,被风一吹就哗啦啦地落下。
太医院至掖庭的路程不长,只是盛拾月犹豫,故意绕着路,拖延许久才至门口,又站在原地,纠结了半个时辰。
就像她对自己的评价,一个胆小鬼。
盛拾月是胆怯的,她总在下意识逃避,皇宫对她来说,就好像一个藏着好多秘密的盒子,她把盒子掩埋进泥土深处,再压上巨石块,不肯主动打开半点。
即便里面有她的阿娘、皇姐,有宁清歌的过往。
她都不敢伸手,甚至是主动搜寻阿娘和皇姐的往事。
说来好笑,盛拾月对皇帝的了解,都比她的阿娘、皇姐多。
对于盛拾月而言,爱的同义词是怯。
盛拾月深吸了一口气,掌心不知何时已冒出密密麻麻的汗。
她第一次主动踏入这个盒子,是因为宁清歌。
第二次自愿掀开这个盒子的一角,也是因为宁清歌。
上一次她被锁在盒子里半个月。
那这一次呢?
会有什么代价呢?
为什么宁清歌会百般遮掩,不肯直接告诉她?
盛拾月重重吐出一口浊气,终于大步往前。
掖庭不同于皇宫各处,高半尺的厚重围墙,带锁的铜门只打开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缝隙,仅远远看去,就能察觉到它的特殊。
刚刚踏入其中,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枯败的腐朽味道,像是砖石夹缝中的青苔败烂、木梁被水泡的发霉、铁器生锈的味道和行尸走肉的臭味,这些味道交杂在一块,将踏入的人笼罩住。
连日光不想落在里头,只留下一片阴沉沉的暗灰色,穿着粗衣的人沉默又麻木地淹没在暗灰色中。
盛拾月有些恍惚。
宁清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吗?
大梁对仆从向来宽厚,尤其是皇宫,侍人不仅每月都能领到丰厚的例银,还能在入宫十年后,自由选择留下还是离开。
可掖庭的人不一样,他们是罪奴,在皇宫乃至整个大梁,他们都是最低贱不堪的存在。
不仅没有例银,还要负责宫中最苦最差的活计,哪怕是个普通宫女,也能对他们呼来喝去、任意打骂,更没有选择离开的权利,除了不知分化结果的幼儿,没有人能离开这里。
盛拾月往左望,是蹲在地上大力洗涮衣袍的侍人,往右看,是晾晒衣物的地方,屋舍里还有纺织声,看起来有些杂乱,却又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或许是盛拾月只穿了身道袍的缘故,里面的人仍低着头干活,不曾跪拜行礼。
盛拾月不大在意,也没有出声提醒,反倒自顾自往里头走,随意穿梭于其间。
宁清歌也曾和他们一样吗?
实在难以想象,众人仰望的皎皎清月,是从这样压抑而腐烂的淤泥中升起。
她余光一瞥,将侍人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难以直立的脊背、因冻伤而红肿的手指都收入眼底。
盛拾月小小吸了口气,将心中泛起的酸涩暂时压住。
在她嬉笑玩闹,与夫子斗智斗勇的时候,宁清歌都在做这些吗?那她又是如何从那么多繁琐的活计中,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习字的呢?
盛拾月不敢细想,只能抬起头,环视一圈,便见一位头发花白、骨瘦如柴的老妪坐在偏僻无人的角落。
宁清歌离开掖庭已久,想必只有年纪稍长的人能记得更多。
于是,盛拾月大步向她走去,刚走到对方面前,就见那人仰了仰头,扯着苍老的皮囊,露出一抹像是笑的弧度,喊道:“九殿下。”
“你认识我?”盛拾月微微皱眉。
“怎么会不认识九殿下,”那老妪敲了敲自己的腿,又苦笑:“废咯,没办法跪下行礼了,请九殿下恕罪。”
盛拾月视线偏移,就看见裙摆下那一双被皮包着骨的双腿,她张了张嘴,忍不住问道:“这是……”
“也不知怎的,想来是时常跪着干活,后面就慢慢走不了,”老妪摇了摇头。
盛拾月沉默了下,也不管有没有椅凳,直接大刺刺坐在她旁边的泥地里,像闲谈一般开口:“你几岁了?”
“六十?”老妪也记不大清了,好半天又憋出一个:“七十了吧?”
“那你什么时候入宫的?”
“四五岁吧,”老妪对这个倒是记得清楚,说:“可惜分化成中庸,一辈子都没能出去。”
此刻的红日高照,正是最炙热时,可被阴影笼罩的角落,却十分潮湿,冒着森冷寒气。
盛拾月抿了抿唇,劝道:“您该多晒些太阳。”
那老妪却摆了摆手,连声拒绝道:“不晒不晒,年轻时候晒得够多了,我现在就要在阴凉处躲着、要躲着!”
盛拾月不知该说些什么好,终于开口问道:“您知道宁清歌吗?”
那老妪偏头看她,浑浊的眼珠分不清情绪,只说:“知道啊,怎么会不知道呢,我还认识她母亲呢。”
她突然看向周围,压低声音道:“只是啊,圣上下过严令,不准任何人提起她们母女。”
她的声音本就极哑,更别说刻意压低之后,就好像粗粝树皮在摩擦,刺耳又难听,像是话本中提起的恐怖妖巫
盛拾月面色一喜,没想到那么顺利就找到知情人,但又忍不住疑惑,为什么陛下会不准旁人提起她们。
莫不是因为这段经历是宁清歌难以抹去的污点,所以圣上不准旁人提起,以免有心人再以此为借口,动摇圣上所看重的丞相的地位?
那老妪像是看向她的疑问,居然自顾自就回答道:“因为宁清歌的母亲竟然肖想皇贵妃。”
“什么?!”盛拾月身躯一震,声音惊怒,差点一下子站起,又极力控制住自己。
她立马压低声音,消声吼道:“你可知胡乱编排旁人,污蔑皇贵妃的后果?!”
那老妪却静静看着她,说:“老奴曾亲眼看见皇贵妃乔装遮掩,趁夜色深重时,踏入掖庭,与姜时宜幽会。”
姜时宜便是宁清歌的母亲。
盛拾月咬着牙,像是在愤怒,实际却是为了克制自己的颤抖,拳头捏紧,指尖在掌心掐出月型的凹痕。
“你休要胡说,皇贵妃与姜时宜都是坤泽,怎么可能会有私情?!”
“再说、再说,”盛拾月实在无法接受,极力辩驳道:“若是阿娘真喜欢姜时宜,又怎么可能让她在掖庭之中受苦。”
那老妪扯了扯嘴皮,却道:“老奴可没有说皇贵妃喜欢姜时宜。”
她继续道:“皇贵妃恨极了姜时宜。”
她到底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盛拾月眉头紧紧皱起,既困惑又不解,为什么阿娘会恨宁清歌的母亲?既然恨,又为什么会冒险赶来幽会?
而且宁清歌说过,她见过襁褓之中、还是婴孩的自己。
宁清歌那时不过几岁,必然是由母亲领入后宫,既然恨,又为什么能得阿娘允许,踏入景阳宫,甚至看见被阿娘珍之爱之的自己。
她之前可是听小姨笑着打趣过,说盛拾月刚出生时,皇贵妃就像只护崽的老母鸡,衣物淡水都要由自己亲自查验过,时时刻刻都将盛拾月抱在怀中,哪怕是陛下都不能多抱一会。
其余后宫妃子赶来景阳宫,想要送礼祝贺,却都被皇贵妃关在门外,生怕旁人伤了盛拾月半点。
可那时的姜时宜却能领着幼女,踏入景阳宫,见到自己。
盛拾月脑子乱成一团乱麻,好像知晓了什么,又得到了更多的疑问。
盛拾月当即再问:“阿娘和姜时宜到底是什么关系?”
那老妪却摇头,说:“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
老妪说:“我只是将我亲眼看见的事情,尽数告知殿下。”
盛拾月眼眸微动,低喝道:“你还知道什么?”
老妪就笑,很是反常地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只反问道:“殿下真想知道?”
盛拾月察觉到些许异样,可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她又怎么可能放弃,当即就催促:“别绕弯子,你快说。”
“殿下当真以为宁大人的一身本事,会是由圣上亲自教导出来的?”
盛拾月一愣,嘴唇碾磨,好半响才呐呐道:“你是说……”
老妪这次说得很快:“老奴曾几次起夜,瞧见姜时宜与皇贵妃一同教导宁清歌。”
盛拾月彻底懵住了,她呆呆坐在地上,像是个失去三魂六魄的木偶人。
不知过了多久,有风遛入掖庭,卷起地上残叶。
“……你到底是什么人?”
“老奴只是掖庭之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管事。”
盛拾月偏头看她,眼眸有寒芒闪过,心中竟泛起些许杀意。
那老妪好似意识不到危险,又道:“能够知晓这些,不过是因为当年善念,曾在姜时宜与宁大人初入掖庭时,稍稍照拂过她们一点。”
盛拾月闻言,冷凝的面容稍缓,但也阴沉得吓人,一字一顿地警告道:“此事不得再告知任何人,否则……”
老妪摇了摇头,居然还能笑得出来,说:“老奴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否则宁大人也不会放任老奴活到现在。”
盛拾月沉默了下,不知接下来该说什么,脑子依旧乱成一团浆糊,只木木站起,往外走去。
第75章
盛拾月才出了宫, 便差叶流云、叶赤灵等人一块出门打探。
虽然陛下有意将痕迹抹去,不喜朝臣、坊间再提起,可风过留痕,更何况是曾经如此强盛的两大家族嫡女。
只消使些银两, 便能从年纪稍长的人的口中得知不少往事。
零零碎碎拼凑成一块, 再添以过往记忆,总能猜想出一个大致模样。
此刻已是夜幕时刻, 盛拾月站在书房中, 将寻来的杂记合上。
她眼帘半掩, 眸子低垂,自出宫之后就一直少言寡语,面色极沉。
她还没有多想片刻,那叶流云就推门而入, 说道:“殿下,夫人派人传话回来,说北镇抚司事务繁多, 今儿先就宿在那儿了。”
她本以为盛拾月会像往常一般,露出些许不满, 或者抱怨两句, 说宁大人可真忙。
可盛拾月只微微颔首,示意自己知道了。
她抬手, 想将杂记收进书架, 书至木架前又突然顿住, 缓缓收回手后, 又掀到之前翻看过的那几页, 紧接着往书桌上一放,嘱咐道:“让她们这几日都不要过来打扫。”
叶流云低头称是, 还没有细想,就听见盛拾月又开口:“让人备马,我们连夜出城。”
话毕,她大步就往门外走。
叶流云顿时诧异,连忙追上,急急忙忙问道:“殿下,我们要去哪?”
不过片刻,人已走出书房,只剩下残留声音。
“长生观。”
快马加鞭,一群人浩浩荡荡冲出城门,径直往郊外赶去,转眼就被漆黑夜色给侵蚀殆尽。
长生观乃是位汴京郊外的一所道观,离汴京稍远,足有三十余里路,但据说里头供奉的三官大帝极灵,所以香火不受影响,很是旺盛,常有不少大族夫人、子女为求家宅平安,特地会来此修道一年半载,以示诚心。
盛拾月等人赶到之时,夜色已有些浓重,更别说将马匹安排好,又踏阶往上。
幸好今日天气甚好,借着明亮月光和手中灯笼,这才平安抵达。
观中道人大部分已经睡下,叶流云敲了半天门,才有一小道长揉着眼睛,将门打开。
盛拾月不等对方开口,便上前一步,询问道:“静幽道长可在观中,我有急事寻她,请小道长通传一声。”
那小道长见一堆人堵在门外,还以为她们是上门找茬的,慌慌张张就往院里跑,惹得半个道观都点灯醒来,直至那静幽道长赶来,认出盛拾月之后,这才重归平静。
半炷香后,盛拾月跟着静幽道长来到一处静室,不过才坐下,那道长就先叹了口气,主动问:“殿下是为了当年的事而来?”
盛拾月当即点头。
摇曳烛火之中,静幽道长沉默半响,最后才挤出一句:“孽缘啊……”
盛拾月不语,只凝神看着她,像是借着她的面容,勾勒出另一人的模样。
74/118 首页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