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隆冬大雪,两人身无分文,孟渔不得不典当了自己的玉环——他有个师父,名为张敬,是宜县的搬运工,当年在小巷子里捡到尚不足满岁的他时,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块晶莹剔透的圆环玉石。
张敬将他抱回家抚养,因是在多孟姓的小渔村捡到他,故取名孟渔,一再嘱咐他不可弄丢此物,日后以作认亲之途,这些年来,孟渔贴身佩戴玉环,连梳洗都不曾摘下。
眼下为了活命,他忍痛进了当铺,再三同老板交代一定会赎回。
结果当天晚上他刚和傅至景在客栈里睡下就被护城卫破门而入带到了将军府。
他与傅至景分别被安排在不同的厢房里问话,孟渔见到了传闻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建威大将军刘震川。
年近五十的男人雄伟高大,手执玉环问他此物来源?
孟渔在宜县时见过最大的官是九品县令,刘震川两三句话就把他吓破胆,但不管刘将军如何威逼利诱,他的回答自始至终没有变过。
是他的就是他的,天王老爷来了也是他的,断没有是非颠倒的道理。
在刘震川的一遍遍追问下,孟渔磕磕巴巴地将自己十九年来的经历如实告知,他来自何处,为何上京,姓甚名谁,无父无母,只有一个名为张敬的师父将他抚养成人。
刘将军拿来一幅画像,分明是张敬年轻时的模样,孟渔不明所以瞪大了眼去摸画,刚伸出手,手腕从短了一截的袖子里露出来,皮肉上俨然有一块陈年旧疤。
据张敬说,这是孟渔儿时贪玩不慎被火烫伤落下的,年岁太小,他没有记忆,张敬说什么他自然也就信什么。
话音未落,方才还一脸威严的刘震川竟然难掩情绪单膝跪下来握住他的双肩,激动得热泪盈眶,“对上了,都对上了。”
孟渔不知所措,紧接着,刘震川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如同巨石砸进湖面,在他心中震起惊涛骇浪。
众所周知,衡国有一丢失在外且至今生死未卜的皇嫡子。
十九年前,多年无所出的孝肃先皇后为衡帝诞下一子,排行第九。
先皇后出身武将之家,其父战死沙场,入太庙享高香,虎父无犬子,其弟刘震川十五岁上阵杀敌,东征西讨多年,是为建威大将军——刘家满门忠烈,一心为主,直至今日,刘震川的独子也仍驻扎在边境。
孝肃先皇后高龄产子,损了根基,而后多日缠绵病榻,似有油尽灯枯之象,远在西北的刘震川听闻长姐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却恰逢匈奴来犯,战事在即不得回京。
九殿下六月龄时,衡帝前往太陵祭祖,离宫第二夜,东宫无故起火。
秋季天干物燥,火大而不灭,孝肃先皇后不幸葬身火海,而原该在宫内的九殿下竟无影无踪。
衡帝震怒,下旨彻查此事。
源头起于宫内火烛,该是宫人不慎打翻油灯,又巧当夜吹的是不得势的南风,火势一路蔓延难以控制,几乎整个寝宫都被大火吞没,宫人死伤无数,经排查后发现宫内少了一名侍卫。
多年来,衡帝四海找寻侍卫的下落,而这个侍卫正是刘震川给孟渔看的画像所画之人,是孟渔喊了十九年的师父张敬。
孟渔六神无主,觉得许是弄错了,他一个小乡镇出身的孤儿,怎可能是衡国的皇子?
可不仅有刘震川赠予长姐的信物玉环为证,年岁亦对得上,连侍卫也重现于世,更重要的是,孟渔手腕上有幼时被火灼烧过的疤痕,种种迹象都指向孟渔便是丢失的九殿下。
傅至景与孟渔被留在将军府。
翌日天一亮,刘震川马不停蹄地进宫向衡帝汇报此事。
衡帝治理有方,光庆殿密不透风,议事从未被宫内耳目传出,可这次刘震川前脚刚出大殿,后脚找回下落不明的九殿下一事就如风般蔓延,传进了每一个高官大臣的耳朵里。
皇脉不容混淆,衡帝亲派心腹日夜兼程赶往宜县调查,但张敬已不知所踪。
宜县偏僻闭塞,人口不到一千,一番查问,人人认识张敬的画像,都说他性格孤僻,多年未娶,捡了个小娃娃——娃娃秀气灵动,嘴甜可爱,长大成了孟渔。
孟渔陪好友傅至景上京赶考,路遇山贼,典当玉环,恰巧当铺隶属刘震川名下,舅甥这才得以相认。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十日,整个京都都知晓衡帝找回流落民间的九殿下。
孟渔被赶鸭子上架,从宜县的破落户攀了门天大的贵亲,摇身一变成了衡国的九殿下。
认亲一事并不顺畅。
先是河东布政使上书,河东一带秋雨连绵突发降温,造成的霜冻导致鸡鸭鹅等千百牲畜死亡,百姓损失惨重,请奏天子赈灾以宽慰名心。
再是钦天监夜观天象,称有一异变星宿突起于京都西南方向,此乃不祥之兆,恐惹天灾。
而后在恭贺孟渔入谱的宫宴上,年仅十五岁的十二殿下不慎落水,险些溺亡……
一时之间,“灾星论”甚嚣尘上,人人皆道九殿下不利于大衡,衡帝虽下旨禁止民间谈议,架不住人言可畏。
那会儿孟渔还未弱冠,衡帝让他到国子监就读,亲派了大学士给他授课。
衡帝共十二子,除去早夭的几位,在孟渔之上有六位皇兄,个个才学出众,一表人才,到了孟渔这儿,门门功课拿末等,简直贻笑大方,朝野上下流言蜚语无止无休,孟渔饱受争议,苦不堪言。
若不是当时有傅至景无惧风尘之语陪伴左右,他不知要如何才能挨过去?
灯芯烧到了底,倏地灭了,窗外明月高悬,燥动的屋内也静了下来。
孟渔累极,倦怠地趴在卧榻上,黏黏糊糊地被重新抱到浴桶里清洗,再躺下来时,不畏热的狸猫撒娇般将脑袋埋进了傅至景的颈窝里,嘟囔着睡了过去。
作者有话说
交代一下背景。
孟渔不是真的皇九子,所以文中还是用这个名字来称呼他哈。
第3章
暮色四起,京都的夜繁盛奢华,灯笼遍地,红灯糖葫芦似的一个个串起来,将路道照得亮如白昼。
和丰楼门庭若市,人头攒动,世家子弟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在一声声热情的“客官往里请”说笑着进楼觅食。
孟渔轻车熟路上了三楼的雅房,拐过平缓的台阶,在雕花木门前停了下来,敲了敲门得到回应后推门进入。
入眼是一扇迎客的水墨山水画屏风,半透明的绢布后影影绰绰依稀可见一道修长的身影,孟渔绕过去,他的二哥蒋文峥穿一身稳重的青雀色锦袍,头戴青玉云纹冠,正静站在窗边欣赏夜色月下湖景。
二殿下德怡亲王蒋文峥玉质金相,怀才抱德,衡国子民称其“君子之气,散为青松栽”。
他的母妃原是衡帝宫中一个不得宠的妃嫔,在其不到十岁时就撒手人寰,是以交由继后马氏抚养。
马皇后母家尊贵,祖父是三朝元老,先皇老师,满城桃李,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惜马皇后多年来未能为衡帝孕育子嗣,因而这些年只有蒋文峥侍奉其左右。
虽是半路母子,倒也母慈子孝,这些年来,马家不留余力地扶持二殿下,而二殿下亦不负众望,于朝野中积攒了不容小觑的势力,如今正值而立之年,在外人看来蒋文峥是个不争不抢的温润君子,但孟渔知晓他的二哥有怎样远大的抱负。
“二哥。”孟渔唤着,走到窗边,将手中的布老虎递出去,“给嘉彦的。”
孟渔的几位兄长除了五哥外皆已婚配,嘉彦是他二哥与二皇嫂的独子,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两人婚成多年,蒋文峥身边始终只有这么一个妻子,并无侧妃与妾室。
半年前,二皇嫂诞下小世子,取名嘉彦。
布老虎有圆滚滚的肚子,孟渔一见到这玩意就想到了吃饱奶的小嘉彦,即刻买下送礼。
蒋文峥笑着接过在手中把玩了会,“有心了。你二皇嫂知晓你喜欢吃她做的莲藕桂花羹,今个儿特地让我带过来给你。”
孟渔眼睛发亮,走到食桌旁,果然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美食,冰鉴里还摆着满满的半融化的冰块,他自个儿动手磨成冰碎,又加了蜂蜜搅进莲藕桂花羹里,吃起来冰凉滑腻,顿时解了他一路过来的燥热。
他边吃边夸,含混道:“二皇嫂的手艺越发精进了。”
“你若是喜欢吃,改明儿到我府里吃个够。”
“我正好要去看看嘉彦,好几天不见,不知他是不是又长大了?”
婴幼儿一天一个模样,谈起儿子,蒋文峥越发温和,“是长胖了些。”
兄弟二人入座,围绕嘉彦说了些家常话,待孟渔吃了两碗凉羹,却迟迟不见今夜宴食的另一主角登场,频频地看向大门的方向。
蒋文峥笑言,“吏部事务繁多,至景耽搁了些时辰,应当快到了。”
孟渔心思被看透,不大好意思地笑笑,“我没问他。”
蒋文峥不拆穿他的口是心非,见他又想拿勺子,抬手拦了下,“美食虽好,但莲藕性寒,不可多贪。”
孟渔听话地放下了手,喝了口凉水润喉。
蒋文峥提起傅至景,就不得不讲两年多前的一桩往事。
那会儿孟渔认祖归宗不到三个月,冬去春来,迎来新一届的科举。
傅至景自幼天资过人,书法、文章、体貌、谈吐皆出类拔萃,是宜县私塾里老学究挂在嘴边的得意门生,是同窗好友们奉为楷模的卓越学子,十二岁过府县童试,成为方圆百里最年幼的生员,十七岁参加乡试,一举拿下经魁,此乃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景,连宜县的县令都亲自登门拜访,祝贺其中举。
傅家设宴款待乡亲,鞭炮响了一整天,街头看相的先生说傅至景有状元之貌,来日科考定当榜上有名。
孟渔时时刻刻记着这话。
二月末,春雨绵绵,三年一次的科举来临,考生如雨后春笋般汇聚在贡院门前。
依照大衡律例,科考共两天一夜,考生需执布政使例文、乡试文书、公据和路引证明身份,提前一天进入贡院候考。
傅至景在贡院里大展身手,孟渔在府里坐立难安,特地去了号称最为灵验的寺庙祭拜,求文曲星保佑傅至景高中,还求了签。
第一支的签文一看就不是什么好话,孟渔觉得不可作数,添香油钱耍赖塞了回去。
第二支签文曰“开天辟地作良缘,日吉时良万物全。若得此签非小可,公行忠正帝王宣”。
乐呵呵的庙祝大赞乃上上好的好签,“此签万事求谋俱吉利也。”
无论是算命先生的预言还是签文注解,皆寓意着傅至景前程似锦,有万里之望。
揭榜那日,孟渔比傅至景还要激动,奋力挤到最前头去,一眼就在红榜上的前三甲看到了傅至景三个大字。
傅至景虽出身寒微,但天恩厚重,定不叫他明珠暗投。
殿试时已是九皇子的孟渔得了父皇恩准,躲在侧殿看大殿上的傅至景挥毫泼墨,对答如流,彼时他的二哥和五哥亦在,皆在端详新一批的进士。
二殿下蒋文峥待人接物仁厚不薄,孟渔与相识不久的二哥最为要好,挨着对方,问什么就答什么,把傅至景吹得天花乱坠,引得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蒋文峥意味不明地问他,“真有那么好?”
傅至景的好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但孟渔撞进兄长探究的视线里,心底猛地跳一下,悻悻地道:“他是我的好友,我自然觉着他哪哪都好。”
好友——这便是、也只能是孟渔和傅至景明面上的关系。
衡国民风开放,男子与男子亦可婚配,称之为结契,孟渔十七岁就与傅至景定情,也许更早,是以他一直以为总有一天他会与傅至景拜高堂喝合卺酒。
这一切都随着孟渔成为皇子而改变。
衡国有律例,凡与皇子公主成婚者终生只能做些文翰或礼仪之事,虽官拜三品,但并无实权,是地地道道的富贵闲人。
傅至景有凌云意气、风云之志,孟渔不忍他蹉跎一生,因而对外只称好友,绝不敢让旁人知晓他们真正的情意。
半个时辰的功夫,殿试告一段落,傅至景被衡帝钦点为探花郎,任翰林院七品编修。
即便未能如同算命先生所言成为状元,孟渔亦真心为傅至景感到欢喜,还没高兴几天,一桩出乎预料的事件犹如晴天霹雳,把二人都打了个措手不及。
六公主自打远远在宫里见了探花郎一面,竟一见倾心,芳心暗许,差宫婢给傅至景送信,信中聊表仰慕之意。
被私塾学究夸赞“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傅至景拿到信的那一刻难得面色骤变。
衡国人才如过江之鲫,探花郎三年一有,六公主却是衡帝的掌上明珠,若真看上了傅至景,没有靠山且未站稳脚跟的他再不愿当这个驸马爷也只有认命的分。
既一定要当驸马爷,为何不能是孟渔?
孟渔生怕被六公主抢先了,当即就要去殿前禀明父皇他与傅至景情意深重,请衡帝成全。
他不料会被傅至景拦下,惊慌之下愣愣地问:“你不愿意与我结契?”
傅至景沉默片刻,将他抱在怀中安抚,一双眼沉沉浮浮不知想的什么。
断绝如流的傅至景翌日便暗中约见了蒋文峥,一碰面便掀袍跪地,掷地有声道:“臣愿一生追随殿下,尽忠竭节,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孟渔不明所以地望着他的兄长,蒋文峥微笑地将他扶起来,“九弟,我知你二人两情缱绻,但傅至景乃栋梁之材,来日定当出将入相,岂可庸碌一生?六妹一事你不必担心,只是往后也要委屈你,莫要阻了傅至景的大好前程。”
他已然忘记那日是何种心境,只觉得他的二哥虽是笑着,却叫人不寒而栗。
回去的路上,傅至景同他道六公主的母家与马皇后乃是远房姻亲。
孟渔在殿试对傅至景的一番夸赞却惹来祸事,不仅暴露他与傅至景的匪浅关系,更令傅至景不得不向二殿下投诚,为二殿下所用——蒋文峥拿捏住傅至景的把柄,也就间接获得了孟渔的站队,而最紧要的是孟渔背靠刘家,此后起码可以独绝一贯保持中立的刘震川支持其他皇子的可能。
话虽如此,但也算因祸得福,有了二殿下相助,傅至景确实结交了不少同僚,行事亦便捷了许多。
而初识人心难辨的孟渔往后说话学会留三分余地。
不过这两年多来,蒋文峥对他倒是很不错,所以他唤的每一句二哥是真心实意。
2/6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