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三国]香草门庭(三国同人)——青山见晓

时间:2024-10-17 20:33:43  作者:青山见晓
  有他一力督促此事,工程进展速度飞快。
  “宫中侍奉宫女、侍从等,少府可有安排?”荀攸虽未跟踪流程,但对工程进度有所耳闻,并不惊讶。
  他来此,也并非为过问那几间宫殿装修陈设。
  “我已从永巷、掖庭中挑选了一百名行事勤谨,出身清白的良家子。”毛玠从身后竹架上迅速找到一份书卷,毫不迟疑递出,“这是名录,请御史中丞堪验。”
  荀攸点点头,直接将书卷纳于袖内。
  “不知,对于皇子傅母、长史,可有安排?”毛玠忍不住问。
  此话,以他之身份,原不该问,却又忍不住。
  虽说天子年纪还轻,后宫也有妃嫔不时传出怀孕,但自本朝以来历代天子早逝,又子息不孳,也是事实。
  皇子三岁,看上去还算健康,出身虽然有瑕,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是下任天子了。
  皇子长史与傅母,与奴婢不同,有官阶食秩,作用并非是服侍起居,而是内廷吏,如天子身侧侍中,对皇子有教导匡弼之任,实在太要紧了。
  荀攸抬眼看过去,目光沉钝幽深,令毛玠一凛。
  “御史郗虑,长安恤孤史荀采。”
  “啊……”毛玠忍不住惊出声。
  郑玄弟子早仕荀氏,郗鸿豫为其中翘楚,早进入御史台,与如今从太尉之征的陈长文,公认为御史中丞荀攸的左膀右臂。
  而长安恤孤史荀……竟是太尉亲姊!
  固然意料之外,却又似乎于情理之中。
  ……
  此时,身在南郡的荀柔,既不知荀光升官掌权之后,送出的征辟令,不只是冀州名门闺秀,还有闭门居家的阿姊。
  而人在家中坐,官从天上来的荀采,也绝对出乎他的意料,在收到荀光来信后,并未过多犹豫,就拜领了印符,并在不几日后,再升一级,成为皇子傅母。
  而授得内命官职后,荀采次日即乘车进入内廷吏,前往皇子身边,开始承担陪伴教导的任务。
  归根到底,这是荀柔自己的锅。
  接到荀攸询问他相关人选的信后,荀柔没多想,就让荀攸自择长史,而傅母,他当时一下想到恤孤寺,就让荀攸不如问问荀光意见论才学,恤孤寺的女史们,怎么也比某个公卿的妻子更加优秀。
  眼下结果,正是他妹妹荀光的意见。
  一切安排妥当,尘埃落定,传书给荀柔的时候,他正借着南郡物资丰富,在公务之余,与贾诩加速过完婚前四礼。
  出征前,荀柔已从堂嫂处得到阿姊许嫁的反馈意见,再不舍、忧虑、焦心,他也只能遵从。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前四项礼,都无需新娘本人,而两家既然已有默契,就用不着扭捏。
  迅速过掉漫长的前摇,等回到长安,时间合适,算出吉日,就可请期、迎亲,可避免再因为各种原因耽误。
  至于贾诩会来荆州,表面上是为了协调冀州大军与荆州这边,前往江东协同作战。
  更深一层,是荀柔厌烦如今幕僚间的争斗,急需贾诩这位资历深谋士,作为军师祭酒坐镇整顿。
  一开始,他对于华歆等人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是有预期的。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从长远看,二三人小团体决事,容易考虑不全面,幕府存在是必要的。
  而华歆、刘晔,一个天下名士,一个刘氏宗亲,半斤八两,定位相似,才能智计,旗鼓相当,又都功利心未死,不争才是怪事。
  陈群、司马懿、王凌这些名门之后,家学渊源深厚,立即、迅速而熟练地完成抱团、站队,也不是多难猜想。
  然而,荀柔没心情搞帝王制衡术。
  又不是和平日久,搞点事活跃气氛,他脑子里多少问题在打架,哪有精神一天给他们断是非。
  于是干脆摇人。
  贾诩是前辈、有实在功劳,再加上,如今大家都知道,他马上要当太尉荀柔的姐夫,这辈分一算,一干幕僚顿时老实了,让荀柔总算耳根清净下来,琢磨正事。
  在南郡这边,他一边要依靠蒯氏为向导,利用投靠过来的荆州士族,给刘表施加压力,让他尽快放弃抵抗,接受宗正这一官职,光荣退位一鞠躬。
  一边还要在这些荆州士族中间周旋,看是否能制造一个限制蒯氏的势力,还不能让蒯氏兄弟发现。
  一边还要和荆州水军力量接触,琢磨如何收拢。
  想要收拢蔡瑁、张允,则必须先搞定刘表,而黄祖与刘表的亲属关系,要稍远一点。
  其堂弟黄承彦,取妻蔡氏,与刘表继妻蔡夫人,是为亲姐妹。
  这就有操作空间了。
  且,三国演义里赫赫有名的蔡瑁、张允,还只是毛头小子,手下那三五艘船,他都看不进眼里。
  嗯,这个黄承彦,好似是历史上诸葛孔明的老丈人,但如今诸葛亮都到长安去了,看来这对伉俪,可惜是结不成……
  荀柔展开长安来信时,正不无遗憾的这样想。
  正巧,文若劝他礼遇荆州隐士,黄承彦就是荆州知名隐士。
  而公达!
  哈!
  哈哈哈!
  读完荀攸来信,荀柔想仰天大笑三声。
  连眼前贾文和这张开始长褶子,让他横竖看不顺眼的老脸,都可爱起来。
  他阿姊要奋斗事业,那过去所有担心都不是问题。
  傅氏宫中执勤,五日一休,他可以教导皇子为名,入宫和姐姐见面,至于贾文和,不过只是姐姐闲暇时候的小甜品了。
  “唉,”他极力控制着上扬的嘴角,把着信纸,将那一截给贾诩看,“可惜更无适合人选,只好辛苦阿姊,入宫教导皇子。日后,还请文和多担待啊。”
  至于后悔,姐姐既想嫁,就没这个选项。
 
 
第300章 襄阳访贤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
  这是襄阳。
  环滁皆山也,杂树如缀锦,广田入林翳。
  这是襄阳城外岘山。
  天下大乱之前,荆州第一郡当然是南阳,第一城是宛城,因为靠近雒阳,水路方便,是南北交通要道,但董卓乱雒阳后,纵诸将出关劫掠,孙坚强征暴敛,将之几乎祸害成白地。
  刘表虽为荆州牧,但也没胆量与两位计较,一缩头退守南郡,以襄阳为治所。
  所以,等孙坚离去后,刘表将蒯越放到南阳郡,究竟是信任还是顶祸,的确很难分明,最可能是两种情绪都有。
  而比起宛城沟通南北、平原丰饶富庶,襄阳又是另一副样子。
  西来的沔水、南下的汉水、北归的淯水,三水于此交界,东西南北,四方通衢,已不是方便,而是交通枢纽。
  所谓南人弃船,北人下马,东扼江南,西控巴蜀。
  从小处论,紧邻沔水,但地势高,河床宽广,又有汉水分流,既有最豪横的护城河,又不必如下邳、樊城一样,担忧水攻。
  自东至南而西,又三面被岘山环抱。
  岘山山小而险,重峦叠嶂,山头林立,陡峭却不高,外来者无本地向导,容易陷落,本地人却可以借此屏障,抵挡敌军。
  襄阳四面,水阻、山屏,尽得山川之利,以如今的军事发展程度,这座城完全无解。
  荀柔登上岘山首丘,俯瞰繁华的襄阳,在城墙坚实,街衢洞达,车船溢市,人烟密集之外,更不由感慨自然的鬼斧神工。
  “铁打的襄阳城……”
  “民心如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能胜,太尉鹰扬伟烈,匡救天下,所至之处,如百川归海,英雄豪杰皆下,百姓如大旱逢云霓,襄阳城池虽固,又何能阻挡太尉?”
  荀柔回过头,只见迎来三人,为首一名年近四十的中年男子,洗得发白的青灰布衣,布巾束发,中等身材,方脸隆准,长须飘飘,含笑从容,涉草而来。
  身后跟着一个与他容貌相仿的弱冠青年,牵一头毛驴,最后随着一个小童,双手执帚。
  “这位就是黄彣,黄承彦公,以及公子黄湛,黄守中。”随行的本地向导,也是蒯氏族人蒯祺,当即在荀柔身后悄声提醒。
  “见过黄公。”荀柔拱手。
  他今天本就不因为闲情逸致出来登山。
  条件已经摆出,蒯氏态度分明,与刘表不对付的零陵太守也公开表明立场,刘表的挣扎已成徒劳。
  正因为是徒劳,荀柔反倒不得不容忍他这一时扭捏,毕竟这位姓“刘”么,客气一些,他也想将事情一次搞干净,免留后患。
  反正这种谈判都是私下进行,也不需要他一个太尉亲自下场磨牙。
  但刘景升数番邀请他在荆州州学开坛授课,就是一个明白着的大坑了。
  辩经,是意识形态的辩论。
  他能在长安搞,是长安有民情所在,北方士人多经历内乱之苦,深切体会社会种种弊端,已经有许多人在反思探索。
  辩证论和唯物主义,各自都有著书立说。
  脑洞大开,言辞激烈,远超过他。
  他在各方面改革给百姓带来实际利益,看得见,摸得着,再讲一讲道理,大家自然也就愿意听,能听得进去。
  而荆州,那样一群拥护刘表祭天,以勘定五经而立正统的儒生,能听得进去那些才怪。
  且南方地区,神鬼之说深入民间,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刘表攒的那群六经倒背如流的腐儒,而绝不在他在容忍范围内。
  把国渊和华歆丢去给那些人打嘴仗,荀柔自己则表示要出外访贤不跟他们玩了。
  这也不算借口。
  堂兄的来信他看了,堂兄之意,他也明白了,受了启发,却对寻访“遗贤”的理解和目的却又不同。
  刘邦怎么向吕后低头的?不就是商山四皓。
  他把黄承彦,庞德公、司马德操搞定,还需要理会荆州别的名士?才学不提,荆州这里,名气绝对没有比他们更大的。
  这也算是因地制宜。
  不意,黄承彦居然也很识趣,倒让他心里小有些惊讶。
  当然,这位黄公态度上,与蒯氏又有一点不同。
  蒯氏跪舔得厉害,反倒显得不自然,明显有利益寄托于他,才不得不卑身下气,实际上心口不一。
  黄承彦这里却很自然又从容,赞美、夸奖多少运用了有些修辞手法,却是昔年月旦评的味道。
  再看其人,确不是养尊处优,在书房捂得白皙的样子,肤色健康自然。
  荀柔品了品,竟真有些返璞归真,置身云外的气质。
  他从前所见的名士中,郑玄像学者,卢植是官吏,何顒似任侠,蔡邕文采风流,却无筋骨,倒是眼前这位黄公,形容举止间,简直是名士本士。
  “未能远迎贵客,还望恕罪。”中年人施施然一长揖,起身一挥袖,“草庐简陋,还望太尉勿嫌弃。”
  “黄公客气。”
  荀柔望了一眼他身后,的确是茅屋荆扉,却也有三进深的院子,随便住得一二百人了。
  如此随行五十人并两匹马,一个也不必留在外面。
  开门就是一小片梅林,一人多高的老树,茂盛枝杈间缀着青黄的梅子,二三小童正在树下扫撒。
  见人都不慌张,低头向两旁避让。
  穿过梅林,就是做正堂待客的五开间大屋。
  台基三尺,是南北无板、前后通透的敞屋,通铺雪白茅席,陈设不过一些几架,摆设些木制玩器,墙上挂着一尾琴、两把剑、两张弓,北向中间立了一架竹制屏风。
  荀柔被黄承彦引上堂东向就坐,这才从屏风侧面看见中庭养着荷花的小池塘。
  此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正是可爱的时候,但比起荷塘,立在塘边的一架精巧的小水车,更吸引他注意。
  水车卷动池水,扬起一串串晶莹水珠。
  其形制不同于旧式水车,与近年太学改良的样子又些许不同。
  黄承彦顺着他目光看过去,矜持又自得的解释,“此乃小女闲暇所制。”
  荀柔点点头,倒也没急着就夸人家女儿,而是先互相正式见礼。
  黄承彦这一边,只有他与儿子,荀柔这边除了亲卫,从吏是蒯良与司马懿。
  蒯良与黄家认识,不过从容寒暄两句,到了司马懿,黄承彦却认真端凝片刻,道了一句:“君容貌非常,卧虎之相,若乘风云,当扶摇而上。”
  这评价真是,真有点东西啊。
  荀柔轻轻回头看了一眼,对黄承彦不免更高看一眼。
  而受了太尉回头一瞥的司马懿,却后颈一僵,背后当即一层冷汗。
  他没有同任何人说,他觉得太尉对他有些不善。
  而即使说,大概也没有人相信。
  平日理事训教,太尉对他的态度,与旁人并无不同,但他就是觉得太尉对他有警戒之心。
  这是极为微妙的感觉,但他相信自己。
  进入太尉麾下,他不是不兴奋激动,这样的机会,在长安无人不羡,故而虽然折了兄长仕途,他感到愧疚,但从心底,他却认为这样一个机会,没有任何人会选择放弃。
  初征时,行程缓慢,上下不整,一片混乱,一度让他失望,以为太尉不过如此。
  若是让他来领这样一支军队,必要先以雷霆手段,使上下震服。
  然而,到四月初八,他们忽然就抵达了南阳郡,他蓦然回首,才忽然惊悚发现,这支乱兵杂将的军队,已完全换了样子,而他们过了武关,开始翻山越林之时,竟一路加速前进。
  整个行军过程中,竟也没有一次兵将哗乱,哪怕是有一日,因为某营校尉轻慢、虐待士卒事发,而一口气斩了各级军校二十人。
  即使是那一晚,就算他自己,也十分安稳,一点不担心的在帐中睡到鸣锣声响。
  他回忆起当时,太尉发现的震怒,严查的迅速,处罚的果决,结束后的安抚,真的只是语言安抚而已,他当时为何就果然认为,此事能就此而止,不会有人不服,不会有人闹事?被斩的军校,在军中并非没有袍泽兄弟啊?
  世上之人如果真的那样通情理,岂会有人心唯危,岂会有韩非子,岂会有天下大乱?
  太尉荀含光绝非太学诸生所赞颂的那种圣贤君子。
  想明白此事,他才升起真正的敬畏之心。
  而至那之后,他也才真正仔细琢磨这位注定名留青史的上公,并越加琢磨,越添慎畏。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