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三国]香草门庭(三国同人)——青山见晓

时间:2024-10-17 20:33:43  作者:青山见晓
  并非没有聪明人看到这一点。
  然而,和平生活的人,缺乏反思,安定中长大的人,缺少勇气孤注一掷的勇气。
  他看见历史,所以也看见未来。
  不会有永远的和平,只有永远的斗争。
  而如果能拥有永远的斗争,也足够了。
  作者有话要说:
  【1】注:出自《论衡》。
 
 
第310章 观沧海
  “先生辛苦,一路可还平顺?”
  丹阳郡溧阳渡口,荀柔迎接到从荆州前来的司马徽。
  “不辛苦,秋水浩浩,一日千里,风光无限。”司马徽笑呵呵的拱手:“竟劳太尉亲迎,徽实在荣幸之至。”
  他目光往荀柔身后一扫,除了随侍兵卒,还有二人,年轻一人,眉目清秀,气质文雅,一看便是教养良好的士族子弟。
  另一人身材不过中人,相貌端正,衣着也不过寻常丝帛,却是龙骧虎视,一眼望来,就令人心中一惊,绝非寻常人物。
  “先生愿来,柔不胜感激,自当迎候。”荀柔上前牵其手臂,以示亲近,为他介绍,“这是扬州牧曹使君,这是我家从子荀欷。”
  “莫非汝南许子将所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者乎?”
  难怪这样一般气度,司马徽望着曹操惊呼。
  曹操矜持一笑,“水镜先生亦闻操?某之荣幸也。”
  “先生一路远来,必十分劳顿,柔已设下宴席,为先生接风洗尘。”荀柔作为主人,适时控制流程,“先生请。”
  “承蒙厚爱。”
  司马徽是荀柔请来江东办学的。
  扬州太学。
  不更立名目,依旧以太学为名,以视与长安太学,等量齐观。
  此事,他当然与曹孟德商量过。
  南方民间迷信淫祀众多,要改变现状,不能仅凭严酷镇压,更需要教育宣传。
  同时,开发江东,自然更需要开启民智,农业、手工业、铸造业各行业发展,都离不开百姓自觉。
  况且,荀柔还有一个大航海幻想,乘桴浮于海什么的……咳,不是,虽然现在的海船水平,去扶桑都困难,他也不至于发什么左渡金矿梦,但东南沿海确确实实存在许多近海小岛。
  这些岛既已发现,国家不去占住,自然就要有别人去占领。
  后来历朝历代所谓海盗、倭寇,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来自这些近海小岛,毕竟,黑船以前日本哪有那么先进的航海技术。
  在船上窝十天半个月,上陆还能提刀,那不是倭寇,得是美国队长。
  北方青州已经领受教训,那边近海岛屿并不多,但因海运和盐田的厚利,时常遭到袭击,消灭一回,不久又会死灰复燃。
  扬州因为贫穷,暂时还无海寇之患。
  穷,丹阳才会以佣兵出名,穷,百姓才少习杂业,什么都寄望巫术。
  其实九江、庐江等郡在本朝已开了不少坡塘,也习了牛耕术,但农产回报低,风险高,近来再有匪兵作乱劫掠,所以百姓依旧穷苦。
  不过,他还是看好扬州发展前景。
  从长远看,离历史上江东富裕起来,也不过百来年了,虽然也要感谢孙氏对江东的开发,但本质上,还是在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下,适宜耕地区域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移。
  农耕文明的特征,就是如此单纯不做作。
  而曹操被他说服了。
  既然如此,看到将来匪患危机,当然也赞同他发展造船业和航运的方向。
  只是,虽然赞成他全盘计划,却并不妨碍曹孟德追讨朝廷支持。
  在司马徽未到江东之前,荀柔每天也都是在跟他极限拉扯。
  政策倾斜,钱粮、技术援助……曹孟德不愧是被后世封花名“曹老板”,谈判起来,精明且脸皮厚。
  一张嘴就是哭穷,就是困难,十年税赋,工匠数百,役夫数万,以及若干财物。
  荀柔没见过敢当他面这么开口的,一时都惊得说不出话。
  但,对方积极配合退出富庶的兖州,他的确深为感念,曹操又拿百姓卖惨,实在说到他心坎上南方百姓之穷,不似北方的荒芜,南方不缺资源,似乎稍给些帮助就能见成效。
  他犹豫心动,竟渐觉条件似乎不是那么过分,砍砍价呢……
  幸好旁边还有贾诩在,悄悄一扯他的衣袖,并镇定甩出两字,“不行。”
  荀柔稳了一稳神,倒是很快反应过来。
  不患寡而患不均。
  支援扬州,并非只是财物的问题,是资源分配问题。
  这一天商议,最后当然毫无结果。
  荀柔回帐后,一直思考了许久。
  这是他还未想到的问题局势变化带来的新局面。
  曹孟德也许是有意,也许无意,但总之是阳谋……不,应当说,就是作扬州牧的本分。
  和平时期,彼此拉扯,本就是地方与中央的常态。
  原本社会主要矛盾战争已经解决,但新的矛盾应运而生,地方和中央,再次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与王朝相伴相随。
  地区的发展不可能平等,资源也是,税贡、劳役也一样。
  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资源的收集和分配,对于每一个掌权者,都是一刻不能停止思考的问题。
  思维还要再转变啊。
  他不可以再轻松地一道命令就让某州、郡运出十万、二十万粮草,募集三万、五万士卒。
  不是做不到,现在当然可以,但所有超常征调或命令,都在消耗他自己的人望,消耗大汉的民心。
  付出与收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天下重归一统那一刻开始,汉朝也重回万众瞩目,也受万众审视评估,每一刻都在加分,减分……一直到某一天不及格劝退,或归零自动退场。
  他不希望自己分数太低,那么就需要从此开始,以更谨慎的态度对待地方政府,支援扬州到何种程度,必须控制在自己手里。
  治理扬州,是扬州牧曹操之职责,不是他的责任。
  他当观其成效,不效责之,一如他州。
  念头通达,一切就变得简单。
  荀欷原本也该放出来了,正好他的才能适合在此发挥,荀柔把他留在扬州协助司马徽办学,充抵曹操想要的格物博士。
  河东织造作坊发展已渐饱和,该渐渐从薄利多销的基础工艺向精工转变,于是荀柔也允诺曹操,招募河东织绣户南下,协助发展南方丝绸。
  冶炼锻造的工匠自来珍贵,江东矿产又并不丰富,荀柔便只答应依矿数目派遣,锻造则以打造器具工匠为主。
  至于制造海船,长安这等内陆地区,先天不足,他当然是爱莫能助,只能曹孟德自己想办法。
  最后就是钱粮,这是拉扯时间最长的。
  赋税今年的原本就已答应减免,再免除明年,不过后年可以只交三成,并以三年为限逐年递增方式,至正常水平,但作为交换,需允许中央派遣官吏籍田,确保农业生产的确不断恢复。
  允许开放官仓赈贷,明年种粮不足、耕牛不足、农具不足,可以从周围州郡调拨,但这些粮食、工具不是给的,立字据、打欠条,将来有条件则必须偿还。
  如此,接下来数日,商谈气氛一日比一日缓和,待散会之后,他还能和曹孟德相约在附近水边散个步,聊个天,叙个旧。
  据说曹操少时游冶浪荡,并不好学,然如今却堪称博学广闻,其性情又不拘泥,更兼浪漫情怀。
  荀柔当年与他初识,正处在画地自囚心态之中,见人见事难免偏激寡刻,与之结交也称不上真诚,不过提前知道曹孟德是枭雄人物,才费心维持。
  反倒是曹操对他,一封封信,更显情真意切。
  不过曹孟德的情真意切,并不妨碍他囚禁荀欷,占据徐州,妄图天下,而他当年虽虚情假意,如今却是真正一起畅谈天下了。
  不管天下人怎么看,荀柔内心清楚,自己是掌握了先机,无论孙氏还是刘玄德,都未得到发迹,只有曹操,曾有几个瞬间,真可能让局势反转。
  当然现在说这个,没什么意思了,他们主要谈论周边。
  开疆扩土果然是国人的浪漫,自从上一次邺城夜谈后,曹操也收集了不少周围国家的信息,从西域到南越、到高句丽,到鲜卑,说到兴起,精神振奋激越。
  不过,扬州临海,曹孟德对探索广阔海域更感兴趣。
  “含光以为,秦始皇使徐福东出所寻仙山,究竟是否存在?”
  聊起这个话题的一天,他们刚一同乘船东游至吴郡丹徒。
  从此地山崖之上东望,所见无限浩渺的水域便是大海。
  鸥鸟高低盘旋,崖壁千仞,激浪碎作千堆雪。
  “若是仙山,则不可至,若可至者,则是世俗下土。”海天相接一线,似近还远,荀柔回眸,海浪浩荡,几乎将他声音淹没,“孟德兄以为,大海中是不可至的仙山,还是世人可以抵的岛屿?”
  曹操大笑,“仙山固令人欣然想往,仙人又何以看待我等?若果如含光所言,海中更有天地,”他向着大海,张开双臂放声道,“某必当往之,一见异土风光,此生无憾矣!”
  我来、我见、我征服。
  荀柔在他张扬的神情中,读出这句话。
  比起曹操,自己怎么竟欠缺一点豪情?
  那怎么行!
  “孟德兄差矣,那岂是异土?”他望向大海,“总有一日,凡日月所照,江海所至,普天之下,皆为汉土,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虽然是五海不是四海,虽然五海也非曹操等人所能认知的五海,不过只自己心里一想,也足够兴奋。
  “好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曹操亦大赞。
  “孟德兄,我们在此立碑如何?”荀柔兴致激昂,“记下兄之宏愿,亦记下我之心愿,兄若有兴致,可再作诗一首,以遗后人,使千百年后,亦知我大汉气概!”
  “大善!”曹操欣然大喜。
  海天辽阔,天高海远,在徐州登山望海时,想到的那些零碎辞句,终于连成一片豪情。
  “观沧海。”
  作者有话要说: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真挺喜欢这首诗的。
  又,四海之内皆兄弟,出自《论语。颜渊》篇,原文不是文里的意思,荀柔当然也知道,不过结合周王朝的分封制品,四海之内皆兄弟,意思就霸气了,而汉朝没废除分封制很久,也不算脱离当时语境。
 
 
第311章 相见别离
  “待我在兖州东郡安顿下来,便去信大兄,大兄日后也要常常送信来。”
  吴景满脸亲切看向孙坚,一丝看不出当年姐姐被抢时的愤恨。
  他如今年纪已四旬,个子比孙坚高,出身大族,仪表堂堂,颇有长官威仪风度。
  扬州战事已毕,众人皆得安排,吴景授拜东郡太守,与孙坚并不同路,便在淮水边分别。
  “伯符也是,”不等对方回应,他又转过头向孙策肩膀,“家中若有什么事,还有阿姊有什么事,一定告知我,我当竭力相助。”
  “舅父放心,策必照顾好母亲。”孙策爽朗答应。
  “好孩子!”吴景拍着他肩膀连连大笑,“大兄有伯符这样的长子,真是令人羡慕。”
  “谬赞,谬赞。”孙坚脸上挂着笑连连摆手,却不似以往豪爽健谈。
  心里并不痛快。
  长安朝廷承认了他的侯爵之位,拜他为镇北将军,派他北靖并州,清扫南匈奴,守卫雁门关,防备鲜卑,他绝无不愿,莫不如说,他也喜欢征战沙场,如此建立功勋。
  何况荀太尉比过去他跟随的诸侯,甚至比起先帝,都要大方。
  直接说会表奏他为三公之一的司徒,虽只是遥领虚拜,但位列三公,足以荣耀孙家门楣,
  并州牧又用周瑜叔父周尚出任,也为他在并州行事提供方便,
  最后,还额外允许镇北将军统领八部校尉其余三镇皆只六名。
  到如此地步,他实在无话可说。
  可内兄答应了东郡太守之职,张昭答应留在江东辅佐曹操,二张先生中另一位张纮,以及顾雍,直接被司马徽说动,弃官入扬州太学做博士,连朱然都留在了江东做水军参将。
  最后,跟随他去并州的,只剩原本在江东没有根基的韩当、黄盖、程普三将,文吏中只有一个步骘。
  江东子弟眷恋乡土,更愿意接受朝廷分田、立户,只有五百青壮愿随他北上。
  只好由太尉划拨给他十名干练军吏,两部校尉,并三百老卒,如此才凑成一队勉强看得过去的中军。
  当初张子布为他分析,离开江东,必然要剥除部分羽翼,他当然听明白了。
  朱然一心重建祖庙,张昭也算大方坦荡,张纮、顾雍明显是借口脱身,余下诸人不必再提,可妻弟吴景,也不愿随他去并州,还说什么照顾不照顾的话……
  孙坚一边与吴景彼此不同心的敷衍,看着与长子凑在一处的周瑜,心中才稍得安慰。
  儿子交友,比他要强些,日后成就必能更高。
  “小臣董祀,拜见太尉!”容貌清秀文弱的青年,恭敬规矩的在马车前俯首下拜。
  另一边,将与孙坚同行一段的荀柔,与南下来建立恤孤寺的荀光,也于此之期,在此话别。
  随荀光同来的女吏,荀柔此前已一起见过,这次却是特意安排的相见。
  董祀更是得到允许后,才从冀州快马飞奔过来。
  “董君请起,在外不必行此大礼。”荀柔口中客气,却冷眼审视,静看他姿态摇晃地站起来。
  “太尉荡平天下,功业无匹,早已令小臣无限钦仰,今日得见太尉风采,实为小臣万此生之大幸。”董祀语速飞快。
  “董君过誉了。”荀柔低声请他上车,稍候问起对方年岁、履历、家中人口境况。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