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炜也想对他说出自己会护着他的话,可现在岑玄同背后是华太后,自身都难保的情形下,那话是一点儿都说不出口的。
在内侍带领下,岑玄同走了进来,面对那曾经教过几个月的学生,即便现在是皇帝,他也不卑不亢。
就在赵青炜严正以待,以为他会再走近些时,岑玄同停下脚步,远远行了个大礼。
行过礼,岑玄同自顾自起身,说道:“陛下,臣奉太后之命,前来为陛下效劳。”
他笑容温文尔雅:“今日是臣与陛下初次以君臣的身份相见,因此臣向陛下行此大礼。明日起,臣将继续教导陛下,那时,陛下与臣便以师生之礼相待了。”
虽然与这位翰林学士相处过数月,可他向来奉行严苛教育,罚起人来不手软,赵青炜对他没有多少好感。现在又顶着华太后派来的名号,赵青炜绷着脸:“你是太后派来监视我的?”
岑玄同稍作思索,道:“按这种说法,臣应该是文帝派来监视陛下的。”
赵青炜拍案而起:“你本来就是!”
“陛下。”岑玄同笑容未变,凝视他的目光却饱含深意,“陛下不必对臣是谁派来的心存芥蒂,臣便是君主的臣。臣将倾尽臣之所学,辅佐陛下成为明君。”
时年三十二的年轻翰林,与时年十七的少年皇帝彼此对视,却透过了对方,望向将来。
一个对未来志在必得,一个对未来充满忧虑。
岑玄同:想不到我岑某人也有成为帝师的一天。这帝师,我当定了!
赵青炜:这人靠谱吗?要不还是换之前那几个老翰林吧。起码花白胡子看着就可靠,充满人生的智慧与阅历。
孔泽佑眼神来回转,看着君臣互瞪,又悄悄伸手抓了一颗梨。
还是宫里好,什么好吃的都有。
班贺很久没有见过陆旋火急火燎的样子了。
起码近两年,陆旋像是极力表现自己独当一面,从容处事,几乎不在班贺面前显露太大的情绪波动。
因此陆旋面色凝重匆忙赶来时,班贺竟然看着有些新鲜。
但很快,陆旋的话让他没心情关注其他。
“那两个诊断贵妃有孕的太医,被人杀害了。”陆旋说。
班贺:“是谁下的手?抓住人了吗?”
“抓住了。”陆旋眉头紧皱,“那几个人经不住拷打,供认了指使者。”
他将询问过程一句带过,不想在班贺面前说这些。与班贺对视,陆旋吐出三个字:“是太后。”
班贺久久不能言语,长出一口气。
悬而未决的事终于有了确定答案,他也彻底死了心。
哪怕太后之前不知情,现在也已经知道真相了。她杀人灭口,势要掩盖真相,摆明了是为了袒护华明德。
为俞尚书一家讨回公道,遥遥无期。
知情者一个接一个死去,比起那两人,周太医死得更体面些。
至少明面上,他是饮醉酒,夜归途中跌入护城河淹死的。
班贺甚至不知该为这些人的死感到痛快,还是不甘。
他们是因太后为掩盖真相而遭到灭口,却又是对俞家做出实际加害的伥鬼,合该为他们偿命。
不甘却是因为这些人的死,证明了华太后的装聋作哑。
指望华太后幡然醒悟是不可能的了,除非事情出现转机,有掌握话语权的新掌权者来澄清玉宇。
所谓公道,不过是掌权者的一句话而已。
“恭卿。你不是对我说过,天理昭昭,终有因果?”陆旋道。
班贺苦笑,有些惭愧:“是我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事关我所在意的人,难以理性判断,所谓医者不自医,或许这便是关心则乱。死者已矣,我只能尽全力挽救生者,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牢中的吕太医。”
陆旋语气很认真:“劫狱怎么样?”
班贺:“……”
他抬手在陆旋前额轻拍:“少想这些目无王法的事。”
陆旋却道:“王法也是人定的,合法却不一定公正,公道自在人心。”
“救下他又能怎么样,当一辈子逃犯?”班贺叹息,“吕大夫一世光明磊落,难忍污浊,才会到今天这一步。你让他做逃犯,他宁愿上刑场赴死。”
陆旋不说话了,抱着班贺,下巴搁在他的肩上,轻嗅他的气息。
多想无益,班贺放弃了思考。人算不如天算,他们已经尽力而为了。
可世间事,并非尽力而为便能有好结果。
身为文帝最信任的内侍,张全忠以往是离帝王最近的人。而现在,随着新帝的到来,他的地位也随之被更替。
最受新帝信任的人是季长赢,张全忠逐渐被剥离以新帝为中心的内圈,一点一点向外排挤。
同时,他也因受命向太后传递新帝的动向,而更加遭到排斥。
新帝不信任他,甚至刻意将他调得离自己远些。
这是张全忠有所预料的,但这一日真的到来时,仍叫他怅然若失。
失去核心地位,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流失。以往巴结讨好的人,不再接近他,就连干儿子张吉也不如之前那般孝顺,鲜少来探望。
这让张全忠开始重新审视身边人。靠着他提拔推举才得到如今地位的干儿子,似乎已经不需要他这根高枝了。
张吉近来与国舅走得很近,张全忠还发现,他在偷偷将宫中消息往外传递。
收取消息的人,或许正是国舅华明德。
被众人视作疯了的俞贵妃,说是华明德要害她,那时在长春宫当差的正是张吉。张全忠不禁怀疑起来,难道他也参与了其中?
但他的疑问还未问出口,张吉忽然急病暴毙于宫中。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张全忠愕然之余,再也沉不住气,张吉的死必定有蹊跷!
若俞贵妃被害的事张吉当真参与其中,那他一定是被人灭了口。
张全忠几乎不敢想象,谁会是下一个目标。难道要让奸佞小人横行无忌,肆意妄为?
宫中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张全忠不可遏制地生出这样的念头。
俞贵妃正是在这样的绝望处境下,选择了投井自杀。那时俞贵妃在向他求救,他却只是不痛不痒安慰几句,彻底断送了她的性命。
是他的漠视,害死了俞贵妃!
华太后与国舅的眼线遍布,宫廷已经不是文帝在时的宫廷了。
必须,拨乱反正,让所有事物回归正轨。
张全忠想到,只有让那个不称职的新帝,离开不属于他的位置,才能正本清源。
怀着坚定的信念,张全忠借清扫名义,来到文帝生前居住的寝殿。
这里被太后命人封闭起来,不允许人居住,只叫人每日按时清扫落尘。
门外把守着太后派来的侍卫,就连打扫的宫人进出都要进行搜身,严禁带入危险的东西,或是夹带贵重物品出来。
张全忠任由搜身,态度自然。侍卫摸到他胸前硬物,问道:“这是什么?”
张全忠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笑道:“这是先帝御赐的玉佩,我不敢随意放到别处,每日贴身携带,以示对先帝的尊敬。”
侍卫闻言,不再追问,张全忠很快得到放行。
独自进入殿内,张全忠没有耽搁,径直走向文帝生前放置箱子的地方。
挪开挡在外面的木箱,张全忠细细摸索,扣动一个凹槽,木板应声翘起一边,那是一个暗格。
文帝命人打造的那只内部构造精巧的箱子,正静静放置于暗格内。张全忠忍不住朝外张望,生怕声音惊动外面。
支着耳朵倾听,没有异样声响,他才继续动作。
将箱子取出,张全忠手心里汗直往外冒,在身上擦了擦,才拿起玉佩,开启密箱。
随着密箱开启,其中的物件展露在张全忠眼前。
——一封写着“五叔亲启”的文帝亲笔信。
张全忠颤抖的手将那封信取出,天人交战,不知该不该打开看。
犹豫再三,他还是将信放了回去。
虽然没有看信的内容,却已经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皇帝是要他将这封信交给淳王。
外面都是太后的人把守,搜身仔细,张全忠完全没有自信可以躲过他们的搜查。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将这封信带出去交给淳王。
张全忠悄悄将密箱放回原处,清扫掉自己碰过的痕迹。
既然无法将信带出去,那就将玉佩交给淳王殿下,让他自己亲眼来看便是。
仔细将宫殿打扫过一遍,张全忠走了出去。
离开的搜查比进去更严格,就连鞋袜都脱下来查看。张全忠庆幸,还好他没有铤而走险。
他要找机会,去见淳王一面。
都城内渐渐放宽松,各衙门官员及家属却在华太后要求下两个多月不能饮酒歌舞。
按理来说,这下应当可以专心做正事,钦天监监正却看着罢工的顾拂直犯难。
不能痛快喝一顿酒,顾拂反而更加浑浑噩噩,成日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了无生趣。
“皇帝梓宫总不能一直放在宫里,你倒是算个好日子出来啊!”监正恨不得给他后脑来那么一下,给他提神醒脑。
顾拂撇嘴:“你们自己算算得了,反正别人也不懂。”
监正握紧双拳:“这不是都知道你算得准,还是你来定日子的好。”
顾拂抓了抓头发:“都是放屁,你们就是知道,太后不舍得让梓宫入葬,不想担这个责任。”他小声絮絮叨叨,“依我看,就留在宫里过年好了。”
“啪!”
监正的巴掌还是落在了顾拂后脑勺上,声音清脆响亮。
他一乐:“原来是实心的呢。”
顾拂瘪嘴捂着后脑:“完了,拍坏了,什么都算不出来了。”
他向前往桌上扑倒,开始耍无赖。
梓宫留在宫里最多三个月,绝不能超过四个月。华太后一拖再拖,压力就顶在了钦天监头上。
监正好话坏话说尽,顾拂只管闭着眼睛嚷嚷:“酒,酒,我要酒。”
没有办法,监正只好私下给他弄来一坛酒,喝了好算吉日。
一半酒水下肚,顾拂终于不再折腾,认真研究起日子来。
“下个月初七就很不错。”顾拂打了个酒嗝,“天晴无雨,宜丧葬,宜嫁娶,诸事皆宜。”
监正只听他前面那句,后边的都是胡话,终于得以拿去交差。
顾拂的好运气名不虚传,监正将选出的日子上报给太后,这次没有被驳回,顺利定下了。
钦天监定下葬期,各衙门也有所行动,将送葬官员姓名上报请示,除此外,还要定下一名带领祭拜、护丧的官员。礼部核定名单,太后仍要亲自过目一遍。
护丧官是整个送葬行程中主理人,自然要由朝廷大员担任。
一直默默为文帝守灵的淳王在此时向华太后请示,自请担任护丧官。华太后也当场应允下来。
对这件事异议最大的人,却是礼部侍郎华明德。他甚至跑到华太后面前抗议,不赞同护丧官的人选。
“太后,您怎么就同意让淳王护送陛下?他手握重兵,本就不将旁人放在眼里,您这般抬举,只会让他觉得您可欺,日后更目中无人。”华明德抱怨道。
华太后只是淡淡瞥他一眼:“只是护送皇帝梓宫而已,哪有你说的那样夸张。我已下了懿旨,不容更改。”
华明德低下头,畏缩地放低声量:“臣不是对太后的决定质疑,只是怕淳王气焰嚣张……”
华太后看向身边伺候的太监福禄:“好了,礼部侍郎若是没有其他事,就回去吧。”
华明德知道太后不想再听他说话,自讨没趣的行了礼:“是,臣退下了。”
华清夷闭上眼,手肘撑着几案,揉了揉眉心。
赵靖珩的确是烫手的山芋。
她的丈夫,她的儿子,都深深信任着这位为国征战沙场戍守边疆的亲王,而赵靖珩也从未辜负过他们的信任。
华清夷从不怀疑赵靖珩对过去两位君主的忠诚,但并不影响她不确定赵靖珩对当今执政者是否依然忠诚。
赵靖珩手中的兵权,是她的丈夫亲手交给他的,也是她的儿子亲手为他巩固的。边疆几十万大军牢牢掌控在赵靖珩手中,外族眼中多么不可撼动,得不到效忠的君主就会多么忌惮。
华清夷当然明白弟弟的意思,可她不能那样做。
淳王是柱国大木,是守卫大兖的坚壁。
她清楚怀熠为何会留下那样的遗诏,没有子嗣的皇帝离世,拥有实权的淳王才是继任守护王朝的最优人选。但却因为她的一时行差踏错,另选了并不适合做皇帝的赵青炜。
她已经下了一招昏棋,再不能自毁城墙,笼络赵靖珩,表现出对他的信任才是正确选择。
还有,让他送怀熠最后一程,想必,也是怀熠想要见到的吧。
延光十二月初七,皇宫内,皇太后及宫眷依次按礼仪祭拜,护送皇帝梓宫出宫。
葬仪列于午门,百官哀服于拜位整齐排列,经过一系列繁复的跪拜祭礼,灵驾终于向帝陵进发。
赵靖珩的坐骑在队伍前列,亲王及宫眷在队伍后哭随。
班贺也在护丧队伍中,耳边哭声不绝,分不清真情假意。他垂下头,与旁人一样抬袖,也知晓旁人与他一样并无泪水流出。
班贺悄然抬首,遥遥望着前方马上的背影。挺直的背脊在烈烈寒风中毅然孤傲,却似乎有悲风顺着他的方向而来。
运送棺椁的龙輴车往城外行驶,这条路已被提前清理干净,不会因任何事物避让改道。
这世上最疼爱赵怀熠的人,正亲自护送他,前往这条不归之路。
第256章 千岁
去往帝陵途中建有芦殿,灵驾日暮以后停驻其中,遇雨不行。所幸此行一路风和日丽,没有在路上耽误工夫。
每到一处芦殿,另行他路提前到此的新帝赵青炜率王公大臣在门外跪迎,早晨行朝奠礼后跪送灵驾启行。
再不满自身处境,赵青炜对那位皇兄还是心怀崇敬的,丧礼全程遵从礼部所拟丧礼仪注安排,是入宫以来最配合的时候。
179/235 首页 上一页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