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了一瞬,又小声道:“这件事殿下也知道,让您想收就收着,不要有负担。”
闻言,谢南枝稍有些错愕,过了一会儿,才道:“分内之事而已,何必感谢。”
尽管暗部和东宫的亲卫都因为他找到了阿红花的压制之法,对他多有钦佩感激,甚至现在皇后都来表达谢意,但只有谢南枝自己知道,他最初选择留在东宫的动机就不纯。
他不是什么慈悲的善人。从在倚红楼一无所知地醒来到现在,他所发现的所有蛛丝马迹都指向一个可能——
他并非北晋人,连出现在上京的理由都值得怀疑。
那日纪廷返京,带来的陈秉章真迹更是如一道惊雷,叫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深重的疑窦。
那幅字右下角印章处的南越古语,梁承骁没有看懂,以为是落款时间,但谢南枝瞧见的第一眼,对应的字义便出现在了他脑海中,随后的一瞬,掀起了万丈惊涛骇浪。
——【永寿十六年 赠元景】
那是领兵前往平襄之前,陈秉章留给外孙的亲笔题字。
不知出于什么缘由,它最终还是没有去往它该去的人手中,而是永远被遗忘在了陈家人葬身的北地。
……
“公子,谢公子?”
纪闻见他失神,奇怪地喊了他两声。
谢南枝的睫毛颤了颤,从恍惚中清醒过来,心绪有些复杂。
从他看见陈秉章的题字起,他是谁,又为何来到上京……这些问题就不重要了。
他唯一想要查明的是,当年的平襄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句不好听的话,他并不在乎北晋皇室的恩怨纠葛。无论是点破香粉的阴谋,还是设局算计邱张两家,他从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谋划铺路,整个东宫不过是他借以达成目的的筏子。
可有人却因此心存感激。
谢南枝沉默片刻,平静道:“放着吧,替我谢过皇后娘娘。”
上回进宫因为种种事由,他没有见到那位孟皇后,但堂堂将门贵女,在吃人的深宫蹉跎这许多年,其中孤苦辛酸,大约难与外人说起。即便如此,她还有狠心和魄力把年幼的太子送往北境,在兄长身边教养长大,这才养出梁承骁如今的手腕和品性,是个可敬的女子。
纪闻小心观察着他的脸色:“还有,皇后娘娘说,如果日后有机会,希望见您一面。”
这句传话大概梁承骁都不知道,因为纪闻见他不答话,马上表了态:“当然,我只是负责带个话。您如果不愿意,没有人会强迫您。”
梁承骁在景恒宫留下了不少影卫和随从,保护孟皇后的安全,但本质上这些人都忠于太子。梁承骁对谢南枝的重视,众人都看在眼里,如今太子没有发话,自然以谢南枝的意愿为先。
谢南枝蹙了一下眉,而后很快松开了。
尽管不明白孟皇后为什么要见自己,他并不觉得自己会在晋国停留多久,于是随口道:“那就日后再说吧。”
—
晚间时分,书棋捧了伤药过来,替他更换。
本来这些活计谢南枝自己也能做,就是一只手终究不方便,只好劳烦他人。
每次见那伤口,书棋都觉得触目惊心,难受道:“都过去这些日子了,怎么总不见好,这样划一刀得有多疼。”
谢南枝左手持着一卷书在看,失笑说:“皮肉伤哪会愈合得那么快。”
书棋撇了撇嘴,想说这肯定和您不按时吃药有关系,只是一抬头,忽然见房门口站着个熟悉的人,忙行礼道:“太子殿下。”
“……”
梁承骁刚从宫外回来,着一身皁色窄袖蟒袍,安静站在门外,仿佛能融进月色中去。闻言“嗯”了一声,迈步走进来:“我来吧。”
这话是对书棋说的。后者明显呆愣了一下,还没理解他的意思,就见梁承骁已经接过了他手中的药瓶和裹帘,淡道:“下去吧,这里不用你。”
书棋这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偷眼瞧了下谢南枝,见他没有反对,低头应了声是,悄悄退下了。
这里本来就梁承骁的住处,他会过来也在意料之中。
谢南枝合上了书册,见梁承骁清创上药的动作并无生涩之处,仿佛经历过千百遍,意外问:“殿下还会这个?”
梁承骁并未抬眼,他跟着孟重云在军中待久了,自己流血受伤时并不当作一回事,此刻看见那道伤口狰狞横陈在谢南枝手臂上,却莫名觉得不虞和沉重,触碰时都不自觉地放轻力道,反问说:“你为何觉得孤不会?”
“嗯……现在我知道了。”
谢南枝倒是没什么痛感,只觉伤处像落了一片羽毛,既轻又痒。叫他忍不住移开眼,想说点什么,转移注意力。
他回想起梁承骁过去的经历,顿时了然。
上药时闲着也是闲着,他忖度了片刻,问:“晋国的北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他有时候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风雪和苦寒,才能教养出梁承骁这副强势、锋利又足够温柔的性子。
似乎没想到他会问起这个,梁承骁看了他一眼:“你想知道什么?”
谢南枝换了个姿势,以一种聊闲天的口吻,好脾气答:“气候,百姓生活,您的经历,都可以。”
梁承骁于是依他所言,平淡道:“北境又分并州、封州、雁门三郡,与外域胡族接壤。”
“孟家所握的军队驻扎在雁门关,处暑时接连三月无雨,寒冬又有风雪之灾,不是个好去处。”
谢南枝下意识代入郡守的视角,沉吟道:“夏日干旱,冬日雪灾,作物难以收成,当地百姓如何生存?”
“城中百姓畜牧为生。”梁承骁道,“北境有一作物,名为棘草,无论严寒酷暑均能生长,百姓常用其饲养牛羊马匹,低价贩卖给周边的郡县。但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的必需品仍然贵如金银,加之当地的氏族故意抬价,许多寻常人家吃不起糙米,在冬日用野菜和草根果腹,每到岁末,因饥饿冻寒而死的人不计其数。”
谢南枝虽然在此前有诸多猜测,却不想,当地实际竟是如此境况,一时有些语塞:“那朝廷……”
话音还未落,他也想到了朝中贪腐成风,尸位素餐的宗族世家,深深蹙起眉。
梁承骁讽笑了声,将用空的药瓶扔在一边:“皇帝忌惮手握重兵的孟氏,自然不会想着北境的百姓。每年年末意思意思发下来的赈济钱粮,也要被途中官员盘剥大半,真正用于生民的,十不存一。”
“舅父作为戍边将领,亦难左右城中的布政之事。只能在严冬时让手下心腹乔装成商人,用部分余粮接济百姓。”
谢南枝静默了一会儿,神情变得沉肃悲哀。
浊世中独善其身易,想要济世安民何其艰难。孟家与陈家类似,一腔碧血丹心反倒格格不入,不知什么时候就成了遭人猜忌的靶子。
“从那时起,孤便在想——忠君爱民,也要看忠的是什么君,爱的是什么民。”
梁承骁替他包扎好了伤口,以一种嘲弄的语气,说出了最大逆不道的话。
“倘若君主不仁,民不聊生,大可取而代之。”
“……”
屋子里只有他们两个人,他唯一的听众怔愣了一下,许久没有说话。
初夏夜里还是凉,梁承骁将谢南枝脱下的外衫递给他,他不欲与谢南枝深谈这些沉重的话题,半带谑笑道:“给点反应,夫人。”
谢南枝眨了下眼,过了半晌,才由衷说:“我现在明白,过去那些关于您的传言是怎么来的了。”
梁承骁挑了下眉梢,没料到他的反应:“什么?”
谢南枝幽幽叹一口气:“我刚来东宫时,曾听人称赞您的韬略。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觉得确有道理。”
“如果您早生十年,莫说楚水两岸,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之处,当尽归于君。”
“……”
此言堪称狂妄。偏偏谢南枝的语气又是心悦诚服,仿佛他已经预见了,并且真心实意期盼着那样的未来。
梁承骁心中蓦然一动,深深地看向他。
许是没有旁人,又已经夜深的缘故,谢南枝的姿态也闲适了许多,一手拄着下巴,歪着脑袋望他,全然不知自己刚才说了怎样一句叫人心绪难平的话。
梁承骁落在身侧的手攥了又松,确认他只是在单纯感慨,与任何一个信任诚服他的臣子无异。
他最后按下了心中涌动的情绪,客观评价:“巧言令色。”
谢南枝毫无辩解的意思,笑了笑:“哦,那您受用吗?”
“受用。”梁承骁意味不明地哼笑了一声,“但是为了你自己的日后考虑,孤建议你谨言慎行。”
谢南枝没听懂这话的意思,但这时刚有随从在外叩门,他就顺势转移了注意力。
这大半夜的,他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正要起身应答,然后被梁承骁拦下了。
“无事。”梁承骁说,“是颜昼那里送来的东西。”
他从侍从手中取来了木匣,放在房中的桌案上,示意谢南枝自己来看。
安王世子送来的?
谢南枝心中疑惑,摸索着木匣的暗扣,问:“这是什么?”
梁承骁道:“上回在围场比试射箭,你赢来的彩头。”
伴随着他的回答,谢南枝也看见了,匣中叫几层绸布小心包裹着的一把匕首,长约七八寸,刃呈柳叶形,握手处雕刻繁复,另有猩红的玉石镶嵌点缀,瞧着很有一种残酷的美丽。
习武之人谁不钟情刀剑。
谢南枝心底微动,将匕首抽出护鞘,刀刃离鞘后,仅是无意间触到包裹的丝绸,就轻松划开了布料,可见刀锋之利。
“颜昼有一位族叔,极擅铸器,但凡出自他手的无一俗物。”梁承骁屈指敲了敲木匣的边缘,解释道,“他给颜家所有的小辈都打了兵器做赠礼。孤上次就瞧中颜昼珍藏的匕首,觉得拿来给你防身正好,特意指明了要它做赌注。”
原本颜昼是藏着掖着不肯的,还腆着脸打算输了就耍赖。
但谢南枝那一箭毕竟是他亲口应允的,况且还射中了锦鸡给他夫人做毽子,世子殿下就算有城墙厚的脸皮也不好不认账,只好心中滴血地叫人把匕首送来了。
原来事情的原委是这样。
谢南枝有点想笑:“倒是让世子忍痛割爱了。”
梁承骁对此不予置评:“原先这匕首有一尺二寸长,携带多有不便,这一个月里,孤请那位颜大人重新锻造了一番。”
同时也将刀柄处做了雕刻和修饰。
世人常将佩刀佩剑作为身份的标志。那位颜大人因此询问,是否需要在匕首上篆刻名姓。但太子殿下沉吟了片刻,还是说:“算了。”
“此刻所写,并非你真实的名姓。”梁承骁道,“不如等未来再做决断。”
他说这话的态度自然,并没有往深里想。
谢南枝却怔了一瞬,看了匣中的匕首好一会儿,似乎陡然从一场月夜的幻象中惊醒。
等梁承骁神色莫名地瞥过来,他才垂下眼,道:“……好。”
【作者有话说】
啊啊啊啊我应该赶上了吧
第35章 拌嘴·不如叫雪球
楚水以北,南郡。
民巷一处不起眼的院落外,走商打扮的青年人谨慎张望了一阵,见四下无人,才挑着扁担竹筐闪进了偏门中。
这一处宅院地方不大,青年反手插上门闩,穿过前厅,推开正堂的门。见屋里分立几名侍卫,正中间站着一个面色沉冷,腰侧佩刀的黑衣男子,心中立时有了数,单膝跪地行礼道:“卯部十一,见过穆大人。”
这方民宅正是十二部在南郡的临时据点,屋里站着的,正是暗部四处搜寻不得,仿佛平白从人间蒸发的戌部统领,端王心腹穆乘风。
数月过去,穆乘风较先前在涿县大为不同,下巴上冒出青黑的胡茬,眼珠也带着明显的血丝。
这段时日无论是他还是十二部都不好过,萧元景失踪后,戌部一边防备着梁承骁的追杀,一边将南三郡翻了个底朝天,几乎掘地三尺,依然寻不到王爷的下落。
在意识到萧元景很可能已经离开南方之后,他立刻调动了十二部在北晋所有的暗桩,以期王爷要是在某处露面,他能马上得到消息。
但梁承骁也不是吃素的,他这边稍有分毫动静,此人就如一匹咬定不放的虎狼,随时预备将猎物扑咬致命,短短几月,已有数个线人因为不小心暴露了端倪,被暗部在睡梦中割断了喉咙,十二部多年辛苦布局,如今损失惨重。
更叫人恨得咬牙切齿的是,他还将十二部出现在南郡的线索“好心”分享给了高逢。
原本跟着萧元景前往北晋的数十精锐,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战士,在一波又一波刺客消耗后,仅存无几,追兵纠缠下,穆乘风不得不带着人,频繁更换落脚之处来躲避围剿。
穆乘风疲倦地按了按山根:“临安又有密信?”
伴随时间一天天地拖长,临安那位也逐渐起了疑心。
起初几封信还是金翎卫代笔,最后一两封干脆变成了萧元征的字迹,直接询问萧元景的状况。
戌部按照萧元景的命令,没有将他失踪之事透露一个字,但皇帝亲笔寄来的书信,没人敢贸然回复,只好暂且积压下来,等萧元景回来再做处置。
他已经考虑了最坏的可能,然而这一次,卯十一却摇了摇头,从怀里掏出一份密报,神情一反之前的颓丧,隐带兴奋道:“不是。是上京传来的消息,很可能同殿下有关。”
话音还未落,就看穆统领蓦地抬眼,紧紧盯住了他:“……你说什么?”
在他身后,几个戌部的侍卫也纷纷浮现不可置信和狂喜之色。
卯十一压抑着激动,还要再重复一遍,但下一秒,手上的密报就被穆乘风抢走,只好解释道:“两个月前,上京举办春闱时,出了一桩徇私舞弊的丑事,北晋魏王和几个名门望族均牵涉其中,闹得沸沸扬扬。”
32/71 首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