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2024

朝臣殿上(古代架空)——枕庸

时间:2024-11-25 08:08:02  作者:枕庸
  “回去说吧。”
  作者有话说:
  梅砚。
  吉庆十七年生人。
  天顺五年,十一岁,家遭变故,迁居钱塘。
  天顺十一年,十八岁,中状元,任吏部尚书左司郎中。
  天顺十三年,十九岁,升任国子监祭酒。
  天顺十四年,二十岁,升任太子少傅。
  润兴二年,二十六岁,加封光禄大夫。
  未完待续。
 
 
第25章 红烛泪
  少傅府。
  夜色方浓。
  梅毓已经换下白天穿的那身华服, 只一身青色纱衣拢着,墨发随意束了,一副温兰之姿, 正在屋里端详一副字画。
  不多时,梅砚入内。
  “兄长。”
  梅毓没回头,却还是应了一声, 顺带将手里的字幅展开, 温言问:“你还记得这幅字么?”
  梅砚扫了一眼,称是, 说完又觉得不妥,干脆撩开衣袍在兄长身后跪下,面朝着那幅字。
  ——那是他们的祖父梅时庸生前所书。
  清风拂袖去, 朝臣殿上死。
  笔端苍劲有力,龙蛇走马,气壮山河,乃是梅时庸的绝笔。
  梅毓将那字幅的一端用镇纸压了, 另一端顺着桌案展开, 就陈在梅砚面前。他回过身来, 面容浅淡,瞧不出喜怒, 只看向跪着的梅砚。
  “你既还记得这是祖父的字, 那我便有话问你。”
  “是。”
  “祖父与父亲告诫后人,梅家子嗣不可再入朝为官, 你当初为何不遵遗训, 入这仕途?”
  梅砚沉了一会儿, 如实作答:“原是为了给祖父和父亲平冤。”
  “原是?那后来呢?”
  “后任太子少傅, 见陛下幼时艰难, 我心中不忍。”
  “那陛下登基之后为何不返乡,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
  梅砚忽地哽住了,不知该答什么。
  他虽被宋澜软禁一年有余,但误会解开之后宋澜就还了他自由,可他还是没有走,还跑到昭阳宫里照料了那个人足足一个月。
  梅毓见他如此,面上终于微微生出些恼怒,“既如此,你就在此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来告诉我。”
  “……是。”
  梅毓言罢转身出门,不知为什么,脚步比之平时,竟快了些许。
  梅砚一直跪着,并未起身。
  已是初秋,天气寒凉,夜里有丝丝寒意从冷冰冰的地砖缝里席卷上来,侵入到梅砚的腿骨之间,如针刺,如冰寒。
  跪得久了,膝盖便生疼。
  梅砚不由地想起了宋澜,当初他为了替自己求药,跪在三生观殿前的青石板路上哭求三日夜,风雪连天,他满身是伤,那时候,又该有多痛?
  时过多年,每至阴雨夜,宋澜的膝盖还是会疼得走不了路。
  如今改朝换代,旧臣为避当年的风波,大多告老还乡,朝中新贵迭生,当年的那些旧事,几乎已经无人知晓。言闪婷
  人们都道宋澜有腿疾,有人猜是曾经狩猎时摔伤的,有人猜是曾经受了责备跪坏的,甚至有人说那是生来顽疾……
  没人知道那是天顺十八年的风雪夜,还是皇太子的宋澜为了替自己的少傅求药,拖着身上六十道杖伤,跪了足足三日夜。
  少年的哭求打动了上玄真人,求得了起死回生的仙丹,救回了梅砚的命。
  却跪坏了一双腿……
  这些事情,世人鲜有知道,他却永远记得自己被那杯牵机酒折磨的五脏抽搐的时候,那孩子捧着丹药踉踉跄跄地跑进来。
  “少傅,你不要死……”
  “本宫不许你死。”
  他活了下来,在饮了牵机酒后,在被先帝赐死后,在那个孩子肝肠寸断后。
  后来宋澜曾经问过梅砚很多次:你为什么一声不响地逼死了朕的君父?
  梅砚从没答过,但其实,这并不是没有原因。
  那时候距离梅时庸蒙冤身死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梅砚不是个急性子的人,报仇这种事情,大可以慢慢来,就如同他可以用五年的时光,去收集徐玉璋的罪证,然后一招制敌,让先帝明明知道徐玉璋的死是他蓄意而为,但也保不住徐氏一族。
  但他没有等上太久,没有笼络朝臣,没有升官夺权,就孑然一人揣着短刃进了瑶光殿,将那把刀架在了先帝的脖子上——
  太冲动了,这根本就不是梅景怀会做出来的事情。
  他想起那个初春,年节刚过,吏部尚书沈蔚到府上探他的病。
  梅砚十八岁入仕,做的第一个官职便是吏部尚书左司郎中,沈蔚于他有提携之恩,他与此人也算有些交情。
  沈蔚说:“景怀啊,如今你的性命虽保住了,可东宫的状况却不大好,陛下应当是对太子生了疑心,今日早朝上,他说了废太子的打算。”
  因为徐玉璋的死,先帝赐死梅砚,杖责宋澜,在朝臣眼里宋澜已经失了圣心,众人都是墙头草,开始高捧宋南曛。
  眼看着宋澜大势将去,梅砚什么都没多想,提刀入殿。
  逼着先帝写平反谕是一则,护住宋澜的太子之位是另一则。
  他也有他的私心,他也有兵荒马乱的时候。
  ——
  梅砚是个很骄傲的人,他幼时出身名门,是盛京城里无人不羡艳的贵公子。
  玉人之姿,满腹才华,生来便是一身傲骨。
  他也曾出入过皇宫大院,坐在锦绣凭栏间饮过琼浆玉液,他一身锦袍走过长街,也会引得人们交口称赞。
  说:你们看你们看,那位丰神俊朗的小公子便是梅太师家的梅砚。
  谁家白玉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一事能狂。
  但有一天,这所有的荣耀都在顷刻之间覆灭殆尽,他身后的王谢庭堂沦为一片焦土,他必须像是一只丧家之犬一样逃离这座繁华的都城。
  舍去曾经所有的骄矜,放下曾经所有的桀骜。
  在钱塘,隐姓埋名七年,他变得从容、谦逊、嘴边总是噙着疏懒温和的笑意,待人却又有三分疏离。
  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太师府二公子走远了,打马而归的,是雪胎梅骨、醉玉颓山的梅景怀。
  他变了许多,甚至已经吃不惯盛京城那些珍馐美味的菜肴。
  唯一不变的,是骨子里的那份骄傲。
  所以他不会在宋澜面前服软,不会对着宋澜摇尾乞怜,徐玉璋和先帝的两条命他都认,他可以揽下罪名慨然赴死,用花瓶碎片扎进自己脖颈间最粗的那根血管。
  但他不会指着宋澜的鼻子说:我有什么错,我不过是报仇而已,家破人亡忍辱负重,我才是你们皇族搅弄权势中的那个受害者,我逼死先帝,也是为着保护你啊。
  他宁肯背着罪名去死,也不会让自己有丝毫的窘迫。
  这一身傲骨,终究是不曾摧折。
  若非这份固守的执着,梅砚也不会在盛京逗留这么久,久到与宋澜发生了那么多。
  梅砚一路想下来,从他看见瑶光殿外满脸惊愕的宋澜,到他被宋澜软禁在癯仙榭。
  他自裁谢罪、宋澜跪地哭求。
  他久病不愈、宋澜日夜照料。
  他言语间稍稍触及朝政,宋澜便将朱批大权拱手相赠。
  他在少傅府里惴惴不安七日夜,宋澜跪在太庙偿还那桩本就与他毫无干系的罪孽。
  他小心翼翼触碰宋澜的伤腿,宋澜压低了声音问他喜不喜欢……
  “滴答——”
  灯烛淌尽了最后一滴红泪,晨阳却已经初露曙光。
  屋里还是亮的,梅砚的心,似乎也就这样被照亮了。多年来连自己都摸不透的心思,深埋在心脏最底层的那一块顽石,终于“哐”的一声,松动了。
  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
  他苦笑了一声,撑着早已经酸麻不堪的膝盖站起来,梅时庸的字再度映入眼帘。
  清风拂袖去,朝臣殿上死。
  祖父为国为民一辈子,到头来狡兔死走狗烹,所以在狱中写下这副字,那个时候的祖父,是真的对这座朝堂失望了吧?
  梅砚忽然叹了口气,他与祖父终究是不一样的。
  因为他愿死在朝臣殿上,只为护住朝臣殿之最上的那个人。
  ——
  令梅砚感到意外的是,他一推开门,就看到梅毓坐在院子里的石桌上怔怔地出着神。
  天才亮,梅毓却好像是在这儿坐了很久了。
  梅砚走上前去,看着梅毓肩头上落着的两片枯叶若有所思,兄长该不会在院子里吹了一夜的冷风吧?
  “兄长?”
  梅毓闻言转过身来,露出一张与梅砚略有相似的面容,只是这张脸要更稳重些,他一双眼眸里装着秋水天光,神色平和不变。梅砚心头又是一动,他的兄长,也早就不是十几岁的少年郎了。
  “你想明白了?”
  梅砚微微点头:“是。”
  “坐吧。”梅毓没让他再跪,梅砚就在他对面的石凳上坐了。
  “兄长昨夜是不曾回屋休息么?东明真是太不像话了。”
  梅毓笑了笑,淡淡地:“和东明有什么相干,是我的心里也乱,你要想一夜,我也要想一夜。”
  梅砚挑眉看他。
  “先不说我,聊聊你和陛下的事吧。”
  梅砚初时没说话,却也没犹豫太久,便开口:“我不肯回钱塘,确是因为放不下他。兄长,他这些年一直很艰难,又因为我仓促间登上皇位,朝堂之上无人服他,我不想这般一走了之。”
  梅毓眯了眯眼睛,忽然笑了:“如此看来,陛下说的是真的了。”
  “什么?”
  “说你对他温柔好极,说你二人心意相投,说你喜欢……”
  “咳!”
  梅砚一声把他的没说完的话打断。
  梅毓自始至终没说过宋澜不要脸地喊“兄长”的事,但凭借着梅砚对宋澜的了解,已经能够猜出来八|九分。
  “他素来是个死不要脸,逼问不休的人。”
  梅毓却摇摇头:“他虽年轻,却是个好皇帝的苗子,景怀,这是你教得好。”
  梅砚再度打量兄长,这次却有些狐疑。
  “他是不是给兄长吃了什么迷魂药?”
  梅毓又笑,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对宋澜的满意:“说什么笑话,那孩子如此纯善。”
  梅砚:“……”
  他学富五车,学贯古今,学识渊博,统揽古今中外所有的词语,都觉得“纯善”这两个字和宋澜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偏执、杀伐、伪善、狡猾似乎更合适些吧?
  “景怀,你可是想要留在盛京,继续帮他助他,扶持他坐稳皇位,坐拥天下?”
  梅砚正了正神色,再度点点头:“我是他的少傅,他又因我牵累步入穷巷,这本就应该。”
  “若真如此,我不反对,可你与他终究不比阿公和翁翁,日后又该如何?”
  梅毓口中的阿公和翁翁,便是他们在钱塘的两位外祖。
  不是外祖父和外祖母,而是外祖父和外祖父,也是若干年前,将盛京城搅得天翻地覆的一对人物。
  梅砚仰起头,看着远处旭日东升,晨辉洒满庭院,天彻底亮了。
  “日后的事,日后再说吧。”
  默了一会儿,梅毓没再说话,梅砚便知他想问的都问完了。
  “兄长这次肯参加科考,是因为祖父的冤情得到平反了吗?”
  “嗯”,梅毓从石凳上站起身,也去看那一方晨明:“我思来想去,祖父当初被先帝所弃,写下那绝笔时虽心灰意冷,却并未悔过。祖父和父亲的心里装着天下社稷,如今冤案以平,我也不想在钱塘沉寂一生。”
  梅毓纯孝,守着梅时庸的绝笔十五年,一身才华埋没在了钱塘江里,如今梅时庸的冤情被宋澜平了,九泉之下的梅时庸也不想看着他们兄弟二人真的隐姓埋名一辈子。
  他让梅砚跪了一宿,并非真的是怪梅砚违背祖父遗愿,只是想要问问梅砚对宋澜的想法罢了。
  梅砚笑了笑:“阿公和翁翁要气死了。”
  “确实,不瞒你,我走之前挨了顿打。”
  “阿公打的?”
  梅毓称是,笑着说:“他气坏了,骂骂咧咧好几天,连你也骂着,我可是挨了两份打。”
  梅砚也笑:“他真打坏了你,翁翁饶不了他。”
  兄弟二人多年未见,如今终于因为这两句笑语再度熟络起来,他们就着早茶又聊了许多事,一直到梅砚提起官职一事。
  “兄长如今是新科状元,陛下有没有说许你什么官职?”
  梅毓沉吟一下:“尚书令。”
  梅砚:“……”
  尚书令,正二品,统领六部,总揽九寺,位比宰甫,仅在左相之下。
  梅毓自然是有当尚书令的能力,可问题是……他才入仕第一年。梅砚想起自己考上状元的那一年受任的是吏部尚书左司郎中,过了一年升任国子监祭酒,又在国子监辛辛苦苦熬了一年,终于升任太子少傅这个二品大员。
  他抚额,觉得自己在盛京城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多年,完全是在给自己的兄长铺路。
  “我劝过的,可是陛下不听。”梅毓一眼就看出他在想什么,一本正经道,“他说我既是你的兄长,又是今年的新科状元,没理由官职低于你,所以他作主,不管朝堂上那些人说什么,也要让我稳坐尚书令。”
  不仅如此,宋澜还赏赐了梅毓一座新的宅第,就在与少傅府隔了一条街的地方,繁华显贵,精致气派。
  梅砚不知该气还是该笑,“这般任性妄为,可不是我教出来的。”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