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盐直言不讳:“青云给的钱多呗。你们老板那么抠。”
谢元哭笑不得:“太直接了吧……”
红灯转绿,明盐一脚油门出去。“还有什么想问的随便问,都自己人。”
谢元确实有疑问,放在心里很久了。既然明盐自己都知道新书写得烂,可见他也没有被流量哄昏头。“明老师,你为什么去参加文学奖,后来又不写那一路了。”
明盐浑不在意。“扬名立万,先扬名懂吧,文学奖是用来做人设的。青云用来提身价。身价上来了才有话语权,现在在你们老板这儿,我不就想出什么出什么了。对吧。”
这套逻辑给谢元的冲击太大了。“但是青云给你弄得……”
“很low是吧。”明盐笑起来。“上上本最low。他们想要一本青春文学好做影视改编啊,写之前就让我见过主演了。无所谓,青云其他的书更垃圾。我就是大发慈悲去挽救青云读者的品味的,写深了他们还看不懂呢。”
谢元又被他噎得半晌说不出话。这是什么理由啊……“那文学奖那种作品,以后还写吗?”
“你喜欢那种?写那个就是为了参赛,看着评委名单、冲着他们的口味写的。拿奖很容易,应试技巧而已,能拿奖不等于就是好的。”明盐补充道,“当时我想跟同学去以色列玩,我爸妈不给钱,那个新人奖有一万、头奖有三万块。”
谢元完全震惊了。他最喜欢的、惊为天人的作品,对身边这个人而言只是玩弄技巧之作,可能连心血都不曾倾注过。吃蛋真的不用认识鸡,认识了可能发现下蛋的甚至都不是鸡!明盐是什么凡尔赛怪物啊!
明盐瞥了他一眼。“谢老师,你好严肃啊。你居然句句不离作品,都不关心我本人的。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我啊?”
谢元好想跟他说,你清醒一点!我虽然是新人,也有编辑的职业素养!……明盐是不是在青云就这么口无遮拦招蜂引蝶,闹出纠纷的?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对方这种自来熟又臭屁的个性,让他才得以松弛下来。
凌志开进小区,在昏黄的路灯下停了车。槐树的影子更添昏暗。明盐摸出手机:“来,加个微信。以后我罩你。”
谢元受宠若惊地从怀中书包里掏出手机:“谢谢你明老师。”
“好好工作,将来编我的书。等着你。”
谢元点点头,郑重回应:“也希望老师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我也等你。”
小绵羊说这话,居然有点顶峰相见的意思了。明盐乐不可支:“那好。晚安。”
谢元下了车,正要进楼门,明盐在后边喊:“元元,过来。”
他跑回去凑近车窗,“怎么啦明老师。”
明盐笑嘻嘻地揉揉他的头发:“啊,手感真好~好了,你回去吧。”
谢元上了楼。他脚下轻,都没唤醒楼道里的感应灯。在黑暗中一路上去,于无人处,渐渐平复了这奇遇一晚所压抑着的紧张和激动。
回到自己房间,他一头倒在床上。没发了几秒钟的呆,谢元就坐起身拧开灯:他得尽快成长了。如果明盐写了新书稿,他却没有资格去参与编辑,怎么行?他对赚钱没有那么迫切的欲望,但给喜欢的作家做书,对每一个编辑来说都是梦寐以求最荣誉的事。他已经太幸运,几乎一步登天;不能被托举到了这里却因为自己的惰怠掉链子。
他简陋的房间里,只有房东提供的一床一凳,桌子是毕业从另一间宿舍捡来的折叠桌。拿出刚进公司时蒋静言给他借来的《出版专业基础》和《出本专业实务》两本考编辑证的教材,翻开插着书签的地方读了起来。
这份新人的心气,在之后的一周就遭到了工作的现实冲击。
《黎明河》的台版译文做了繁简转换后,打印出A4纸稿摆在谢元的桌面上。调大了的行间距里,几乎每行都有增添改动,有些页甚至空白处写不下而贴上了便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
董乐和蒋静言站在谢元左右,脸上是复制粘贴的难以置信。蒋静言拿着台版书在翻:“太不靠谱了吧!早知道不买他们的译本了,我们自己发译算了!”
董乐安慰她:“当时也没有合适的译者有档期。小谢,你行吗?”
已经做了个开头,谢元不行也得行了:重新发译从试译到交稿又是几个月大半年,以他目前的进度看起来,一个半月总能做完。董乐给他讲过,这个项目是公司发配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到二部手里时候五年版权期已经过半;以二部的工作量,几个编辑根本顾不上它,现在只剩一年了。如果他不做,这本书几乎就没有机会上市。
“做译稿就是这样的,一编的工作量相当于重译。”蒋静言安慰他,心里的天平秤了秤发译的成本和谢元的工资,看着谢元补进去的译文:“还是你做吧。”
《黎明河》简直给了刚工作的谢元一个下马威。他是作为日文编辑被招进来的,以前二部没有日编,编辑们都是先把译稿当作中文稿件编校完成、再拜托一部私下交好的日编帮她们对照原书核查错漏。但眼下没有优先的日文书,这个老大难项目就进了打杂工的手里。
本以为只需要改改大陆和台湾的用词差异,没想到细看下来有大段大段的漏译,甚至还有不知道哪里来的二创添加!谢元改稿改得天昏地暗,还要时不时被打岔:
“小谢,来帮我们部门换个水。”
“谢元,有空帮忙搬书吗?”
“这个发票你贴一下。”
“谢元,去帮你们老大拿一下快递。”
“小谢你过来,跟发行去书店送一趟展架。”
“这本书的清样插队先看一下,换换脑子。”
又过了一周,蒋主编核对他们的进度表。“小谢,《黎明河》的核原书还要做多久?我们又有两本译稿回来了。”
谢元头大,原以为一个半月能做完的稿子,做了两周之后,还剩两个月。稿子就像山压在头上,董乐还要说:“现在算好的,你是还没跟那些难搞的作者打交道。编辑的工作里最轻松的就是看稿子了。”
沈一念拆开快递。“吃点心。”
大家围过去。“哪来的?”
“朱老师去旅游带回来的。”
“太幸福了吧,怎么感觉朱老师一年到头都在旅游。”董乐哀叹,“我什么时候能熬到当顾问啊。”
感觉星期一发这种班味内容要掉收,我写得都丧了……但是没办法,这就是我们元的成长之路。
第006章 鸡肋
沈一念单手叉腰,站在旁边看谢元的稿子,让坐着的人感到压力。“老大,你要不要坐下来。”
“不用,坐久了腰疼。”腰酸背痛颈椎病,编辑的职业病了,公司里口口流传着挂哪个骨科大夫的号、颈椎牵引哪家强。还有防痔疮的各色甜甜圈坐垫,多半工位上都有。
“这个书本来打算剑卿腾出手以后让她做,现在看起来要急一点了。”沈一念拍板,“乐乐,把小谢已经做完的部分拿去改字灌版,你先看起来。剑卿做二编,不做三编了,让校对老师过一遍就付印。”这项目不好再拖,速战速决。
就好像影视剧组里的“飞页”,有一页剧本拍一段戏。编辑工作赶时间的时候,也可以把流水线折叠起来,几个人接力同时看不同的章节。董乐带谢元去制作部门,那边的同事之前谢元帮忙核红时已经认得差不多了。
在无纸化办公的时代,传统图书行业依旧保留着使用纸稿的传统,一来保留历次修改痕迹,二来避免文件在各个电脑各个软件中来回倒腾出问题,最笨的始终最稳妥。
制作部的姚姚一看到谢元手里那沓纸上的笔迹和便笺,就大叫起来:“改这么多!”谢元顿时心里发憷,仿佛是自己给人添了麻烦。
董乐脸皮最厚,搂着姚姚喊“亲爱的,我知道你最好了”。姚姚被她晃来晃去,东倒西歪:“放着吧放着吧,我有空就做。”
往回走的路上,董乐提点新人:“你平时路过制作部就进来看一下刷个脸,提醒她们做我们的活。不要一天三次遭人反感,但是完全不催的话她们会拖着你,天天都有别人插队。”
谢元还不太好意思去催,这个稿子改得太多了。董乐说:“你想多了。她们拿工资干活,本来就是分内的事。”
等姚姚把谢元在纸上的改动都转移进电子文本,一个内线电话打过来,叫董乐过去看。董乐带着谢元去样书室,对着整墙书柜,从最新的那头抽同类型的书下来翻给他看。“你看看,觉得这本书适合哪个版式。如果没有特殊需要,选一个现成的模板灌进去就行了。”阅读习惯和大众审美是随时代不知不觉演进的,两年前的书就已经失去参考价值。
字体字号字间距行间距,上下左右页边距。就算谢元作为读者看过多少书,也说不清这每一个细节给人的观感差异。看他拿不定,董乐就带他回去姚姚那里,让他问专业人士意见。姚姚点着其中一本说:“就这个啊,这个挺好。”
“好,那先照这个灌。”他们俩站在姚姚身边,看着文本贴进版型。姚姚从第一页快速拉过去,手动把章卷分页,动作快得来不及看清。谢元想,好专业啊……
“在你们那边的打印机打出来了。”姚姚说。二部的方向传来一体机运转工作的声音。他们谢过同事,往回走,董乐说:“带你一次。下次自己来。”
谢元看着机器的出纸口一页一页飞出打印纸。左右各半的A4纸上,文字像摊开的书;只是排版的差异,给他视觉感受却从稿件往成书跨了一大步,振奋人心。他雀跃地拿回工位去,第一次给自己核红:对照前一份纸稿,核查是否所有改动都被正确誊到了新的版本里。
公司发的两个月饼,就算今天的晚饭了。
但这份新人的干劲,很快又被打击了:后半本译稿里发现了整章的漏译,少说一万字!
看谢元趴在桌上,连蒋静言都有些不忍:“要不让乐乐把这章拿出去找人译吧。”
谢元重新坐起来:“没关系,我可以。我带回去做。”翻译是需要上下文的,单译一章怎么译?现在对这本书最熟的译者就是他自己。他只能安慰自己:得看看这个译者是谁,以后看台版书可以拉黑了。
但第二天,沈一念说“岳老师的稿子来了,你们谁有空看”时,听见喜欢的作家名字,他又有点懊恼。MOOK的创刊号正在成型中,他却在赶别的活——虽然也轮不到他参与那些量级的稿件。
什么是新人配做的稿件?蒋主编把一摞言情放在他的桌面上:“小谢,《黎明河》做完做这套书的再版。稿子基本不用动,只要跑流程就行了。”
听起来像不费脑的体力活,后来谢元才体会到董乐曾经说过的“看稿子是编辑最轻松的工作”是什么意思:改稿才是编辑不费脑的体力活。
国庆假期,谢元就窝在他的小房间里跟稿子过了。二部的群里,时不常拉哌两句日常:沈一念带孩子出门旅游,蒋静言陪对象回了老家,董乐陪父母走亲戚,苏剑卿一如既往埋头看稿。上班以后最让谢元舒适的,是编辑们聊闲天也都用标点符号!这是他在其他任何群聊都没见过的。
【沈:小明这几天陪剧组在路演,他问我们要不要北京场的票。】
【文学二部-董乐:不要。他那本书原作就不怎么样,青云选的主演只会雪上加霜吧。】
谢元看着聊天框犹豫。他也觉得《我也喜欢你》俗套得不行——光听这名字!哪里还有文学性了!但路演能见到明老师,让电影票有了鸡肋的分量。
之前虽然加了微信,但迄今一句话没聊过;谢元本就不是很会交际的人,更不想让人家觉得他上赶着套近乎。他想要的是以编辑的身份和喜欢的作家们共同工作,而不是以粉丝的身份受人关照,仿佛低了一头。
【沈:小谢,是不是离你不远?你去走一趟吧,作为代表去关心一下我们的作家。】
摇摆不定中被人推了一把。
《我也喜欢你》是明盐在青云的上上本书,内容和书名一样直白,就是乏善可陈拉拉扯扯的青春爱情故事,一股工业糖精味儿。当时青云造势宣传,文坛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为青春文学注入生机!手握文学奖的明盐仿佛一把杀鸡的牛刀,名字在营销稿中锃亮。但最后买账的,还是青云那些看颜值入坑的初中生。
谢元被他诈骗过一次,誓必不愿意再被骗钱了。但为了工作出外勤,公费去看一眼明老师……可以。
写到最后自己LOL
工作日常会枯燥,但是也没法“斗转星移时光飞逝绵羊元就光速成长独当一面了”
第007章 社死
出门前,谢元还在书包里揣了书,但上了地铁后就被挤得没手也没心思拿出来看。国庆的北京地面上有多少游客,能窝在家的话谁想出门啊。老大倒是说了给他报销打车钱,但在路上堵着还不如挤一挤熬三十分钟算了。
出了地铁,往商场的地下通道里也没松快多少。他极少来这些消费场所,一个个品牌相见不相识,打在店头的促销价都令只拿几千块的打工人咋舌,也不知怎么会有那么多看起来只是和他同龄、却光鲜亮丽的女孩们消费得起。他低着头走路,怕潮人恐惧症都要犯了。卷在人潮中上了电扶梯,往下看了眼,杞人忧天电扶梯究竟能不能承这样的重;又觉得自己挺可笑的。
等到了顶层的影院外,谢元总算后知后觉这么多人都是哪来的。各种比他人都高的应援花篮、易拉宝一个接一个,“粉丝经济”的威力以一种具象且富有视觉冲击的形式推送到他眼前。灰朴朴的小编辑灰溜溜地贴着墙根,从应援物后头挤过去,乐观地想还好他瘦。挤到票房外面,他拉住一个穿影城工作服的小姐姐说明来意,对方带他去找经理拿了明盐寄存的给淳意工作人员的媒体票。
主角顶着没有深度的脸,台词的深度全靠配音来撑。摄影布光不遗余力地照在他们脸上,将没有辨识度的面孔照得连毛孔法令纹也无,层层滤镜在大荧幕上呈现出网剧的质感。
刚毕业就能独居一室一厅的主角离他的生活太遥远,邂逅就能心动对眼、边工作还有空恋爱约会也是塑料味的假糖。公共假期还每天加班六小时的打工人内心疑问,这种故事真能给人造梦?
3/59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