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周像山里屯这样的地方还不少。
既然想富,那这些山区遗留下来的问题就得解决了。
毕竟山里的居民,也有不少,四十几万人,这是一庞大的基数。
这干旱,石多的问题白子慕解决不了,只能想应对之策。
山里屯那种地方,因为地少,才导致百姓吃不饱,要是农作物能增产,那就能解决部分问题了。
只要土囊没问题,那就好办。
这年头啥子玩意儿能少种多得,白子慕首先想到的就是土豆。
土豆既耐旱又喜水,且比红薯更容易种植。
土豆是冷凉作物,对温度的要求相对宽松,四摄氏度以上就能发芽,且种植周期相对较短,出苗后两到三个月即可收获,可玉米和红薯就不一样了。
这两作物寻常是四个来月才能收货。
土豆则是两至三月。
在现代就是因为这一点,使得土豆在全国范围内的种植更加灵活和广泛,相比之下,红薯的种植条件较为严格,且种植周期较长,那么一年只能种植两季。
土豆却不一样。
除了北方和西北,土豆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可南方地区土豆一年可以种植三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三季皆可。
换而言之,是哪儿种都行,大周南部山区多,北部多平原,因此北部较南部相比更为富裕。
北部一年只能一季不要紧,反正这土豆他是想在南部推广开来。
一年种三季,老百姓还愁吃不饱?
这是其一。
还有一点便是土豆的产量高于红薯。
要是能引进来,然后再推广下去,让山区的百姓种起来,那么便可以解决大多数贫穷百姓的温饱问题。
九月中旬,蒋小一带着老六小六还有苏尚卿蒋小三南下,白子慕和周辞越北上,分拨两路。
原白子豪想和他们一起去,不过白子慕想飞过去,可要是使了法,定是又要遭雷劈,周辞越是太子,自是得天庇佑,白子慕抱着他,一路飞过去,雷鸣滚滚,却始终没敢劈下来。
只一个孩子,两人抱着不方便,可要是不带周辞越,想飞过去怕是要被劈得渣都不剩。
周辞越想白子豪留下来和父皇培养培养感情,也不许他去。
白子豪只得留宫里。
一到大夷,白子慕就大批收购土豆,整整八十万斤。
这花了不少银子。
周初落对白子慕放心得很,走时票子随他拿。
买好土豆,周辞越又去找了大夷皇,说这位皇爷爷,我在你们国家买了好多土豆,你能不能帮帮忙,派点兵给我送回去啊!
我啊你个娘。
大夷皇一看见周辞越就想扇飞他的小脑瓜。
他奶奶个腿的。
这两人竟然还有脸来。
老皇帝是年纪上来了,能忍,可大皇子年轻气盛,先笑了,阴阳怪气说他们没有人,帮不了忙。
这下可难搞了。
白子慕在兜里掏啊掏,把一张黄符掏了出来。
老皇上一看,瞳孔猛然一缩,噌的站起来:“这……这……”
白子慕看着老皇上,问:“我师兄说,皇上你当年遇袭时,他曾出手相救于你,认你做小弟,这可是真。”
自然是真。
那年周初落登基,大夷皇亲临大周,不过回城半道出了事,当时他都以为要死半路上了,是大周国师救的他。
这恩老皇上一直记得,也知道这人不是寻常人,因为大周国师会飞,还会练药,他当时失血过多,觉得浑身冷得厉害,眼都花了,快去了,结果对方不过给熬了碗药,一喝下去他就觉得浑身烫得厉害。
那一刻他就知道了,这是个厉害的道长,不是外头那些专门坑蒙拐骗之辈。
老皇上想和他搭关系,邀他回宫,奈何对方说他刚干了一票,不缺银子,不想和他回宫。
老皇上后头再寻人,却怎么找都找不着了,常常后悔,当初没能把人留下来。
这会儿老皇上激动无比:“是的,你是?”
“我是他师弟。”白子慕看向已快中年的大皇子:“小子,对待长辈你要尊敬。”
“就是,还叽里呱啦说没有人,你父亲本太子都不放眼里,你还敢搁本宫跟前叽叽歪歪?”周辞越说。
大皇子:“……”
“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入得了太子的眼呢?”白子慕问。
周辞越马屁拍得十分溜:“肯定是叔叔你这样风流倜傥的。”
“哈哈哈,你小子瞎说实话,哦,”白子慕又看像老皇上:“皇上,你可知这小子是谁?这是我师兄认的儿子,也是大周皇上唯一的儿子,是我们大周目前唯一的太子爷,你也知道我家皇上子嗣单薄,三十了就这么个独苗苗,平日护得跟眼珠子似的。”
老皇上:“……”
这个谁不知晓啊!
就是因为这个,所以他那一巴掌才没扇过去。
“所以,你们有没有人?”白子慕问。
周辞越一副小流氓混社会的样子:“没有本宫就让父皇领兵来。”
大皇子:“……”
我他娘的!!说这种话,命直接给你得了。
周辞越一句话,就像捅了人二十几刀。
大皇子已经汗如雨下了。
现在他敢说没有人吗?
这小太子刚才那话什么意思是个傻子都懂了。
这会儿即使没有人也得有。
让大周皇上领兵来,那他们大夷怕是要不在了。
不是大皇子贪生怕死毫无胆量,而是大周皇不是善茬。
有些人跪久了,会跪出奴性,有些则是不然,跪久了他会跪出血性。
当年大周西北遭蛮夷入侵,大概是觉大周新皇刚登基年轻不足为惧,蛮夷领兵打到了大周边界,大周边境城上士兵喊话,让他们注意,他们即将靠近大周领土,让他们立即离开。
大周军是压根没想到小小蛮夷会突然撕毁条约,朝他们堂堂大国入侵,丝毫没有准备,不出半月,大周临近边界的赛和城就沦落了。
那会儿蛮夷、大夷、北扩皆是大周附属,又正巧新皇登基,韦老将军率军回朝,驻扎西北的大周军可谓群龙无首。
又加之西北边境辽阔,大周军并未扎窝驻守一地,副将领兵出巡西北南部,只留部分军将驻守西部,就是趁着这空挡,蛮夷入侵了西北西部。
初战告捷,蛮夷人喜之又喜,觉大周军无所畏惧,挑衅似的,趁着京中还未知此事,派人乔装打扮摸进了京,夜袭南家。
南家在京城虽非一等世家,甚至还朝中无人,可南家先父当年追随先皇出战,立过大功,后头战死在边疆,只留下一妻两儿。
蛮夷人将俘虏来的南家人押到城门上,当着周初落的面,砍了南家遗孤。
蛮夷人是见大周和善太久了,忘了大周当初是怎么将他们打下来的,又忘了百年前他们是怎么伏低做小,因为忘了,所以他们肆无忌惮,好了伤疤又不自量力觉得自己能了。
区区萤火,却妄想与月挣辉。
砍了大周人,那帮蛮夷人也没走,还居高临下,藐视的看着周初落。
周初落赶到的时候,南家人已人头落地,他当时没说话,依旧一脸平静。
可半个月后,他亲自率领大军,一路北上,直朝蛮夷而去。
没出两个月,蛮夷引以为傲的踏周军被杀得片甲不留,以坚固著名的护国城,一夜之间也被摧毁殆尽,蛮夷只两个月就被踏为平地。
你杀我四人。
我屠你全国。
当初朝中老臣还觉此举残暴不仁。
可文臣不知武将苦,南家是什么人?那是一等功臣家属。
何为一等功?自古以来,就没几个人能活着得到一等功。
一等功臣这四字的含金量不是说说而已。南老为国捐躯,遗孀惨遭屠门,要是朝廷不给他们出气,那还能有谁为他们出头?以后谁还敢放心为国效力?
眼窝浅的只以为周初落是为南家人才这般大动干戈,可不晓得,周初落是为了南家人,也是为了身后整个军队——那些正在在职和以后的军人。
后头朝中四大老将返回了朝,跪在金銮殿,慎重的朝着周初落磕下头,朝中人才晓得周初落什么个心思。
得四军拥护,他皇位是彻底坐稳了。
那一战,周初落是杀鸡儆猴,一时间所有附属国都安静本分了。
脑子也清醒了。
大周先头对他们予取予求,不是他们大周窝囊,也不是怕他们,而是大周将他们视为附属,才会由着他们。
这新皇虽然年纪轻轻,但他们咋的就忘了,这新皇还是太子那会儿,才九岁,就被大周先皇亲自带着上了战场,在南部边境杀了几年敌才回来,这人不是无能之辈,也不是他们能随意招惹的。
周初落从北部回来,朝中大臣对他更加战战兢兢,唯命是从。
不然历朝历代,谁能像着周初落这般,登基这般久了,依旧后位空缺,还只皇子一人。
大夷就蛮夷附近,当初蛮夷是怎么没的,是怎么成了大周的,老皇上和大皇子是再清楚不过。
这会儿哪里敢说不字。
大周皇一旦领兵来,那他们就得完。
见他们同意,周辞越这才满意了。
也不是他不懂事,开口请人帮忙还这般理直气壮,而是大夷算是他们的附属国,何为附属国?
那相当是他们大周的小弟。
以往小弟是遭遇点事儿,就立马和大哥喊救命。
周辞越自能办事后,没少帮周初落批阅折子,大夷‘求救’的折子他自己就批了不下五次。
大夷北部遭蛮族部落入侵,大夷求救的折子就来了:大哥救命。
一旱灾:大哥救命。
一雪崩,还是大哥救命。
一条狗死了,他们都想喊救命。
大概是觉得自己年年进贡,变相的交了保护费,不叫白不叫。
大周能怎么办?
收了人保护费,不干事儿也不得行,而且附属国不止大夷一国。
要是大夷有难他们不出手,其他国又该怎么想?不得寒了心?
大周没少派兵派粮帮助大夷,如今他大周不过是想让对方帮忙调些人运点东西回去,要是客气推辞,周辞越还不至于如此生气,可人阴阳怪气,周辞越可不惯他。
区区大夷,弹丸之地,惹他生气他学父皇,直接率兵打下来也不是不行。
土豆运回来需要时间,最快都得二十来天。
白子慕和周辞越先行飞回来,一回国,白子慕也没敢歇,又和白子豪带着周辞越下到地方去。
三人速度快,出去不到两个月就回来了。
周辞越地道的古人,白子豪的话,穿过来的时候正是鬼子入侵的时候,虽说太现代的东西他有些不懂,但有些事情他也是懂一些儿的。
山里屯这种地方穷,是因为山多。
那像小山村那种地方也穷,因为什么?
第360章
山区人穷,是因为田地少。
可像小山村那般地方也穷,无他,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地少。
那田地少怎么办?
那就开荒。
这年头山多,林子多,压根不怕什么水土流失,也没有保护山林退耕还林这类说法。
可南部地区山林多,虽不是石头山,但不平坦,能开的田也少。
就拿小山村,柳江村来说,四面环山,村子像是在盆地底部,这盆地,一部分地方拿来建了村子,一部分则是做了水田。
虽说也宽敞,可一大个村子,就百来多亩田,分到下头,一家顶了天就五六亩。
这年头稻谷不量产,五六亩的谷子自家都不够吃。
虽说在山腰开了地种了玉米大豆,可地还是少。
白子慕打算做梯田。
所谓梯田,就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着等高线修筑的条状阶台试或波浪式的断面梯田,梯田,片面来说,就是像阶梯一样的田。
梯田不是现代才出现的。
这个梯田白子慕见过,可却不知道怎么整,白子豪也是一知半解。
这两人以前是天之骄子,田都没种过,更不用说修筑梯田这回事儿了。
但白子慕有理论知识在,知道稻谷想生长需要啥。
白子豪留过几年洋,虽然那会儿他留洋学的不是农业这方面的,只是单纯的想去看看洋妞,但脑子也知事,兄弟两慢慢摸索。
既然南方山多,不像平原地区田地多,那么平地少,谷子种不了多少,那就种山上去。
不过水稻水稻,有水才有稻。
梯田那么高,怎么灌溉怎么整是个问题。总不能让老百姓一趟一趟跑山脚挑水去灌溉,爬山本就累人,再挑着水,那不得累死累活?
这般灌溉艰辛,那百姓能照料的田地就得大大减少了。
而且,要是突然干旱了又该怎么办?不能不未雨绸缪。
还有一个,白子慕也怕一弄不好,梯田开出来了,夏季大雨一来,山体直接滑坡了。
这些问题都必须考虑进去,想办法处理。
虽麻烦,但不能不做。
因为梯田是个好东西,他能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雨水积聚在田里,还能薄土曾产,但不是说这梯田想搞就搞。
怎么整,还得看坡度大小,土层厚度。
白子慕和白子豪三人拿着本子在山里是蹿来蹿去,走走写写,时不时就要商讨两句,饿了就跑林子里找点竹笋吃,三人弄得像流浪汉似的。
几人跑了好几处地方,有些镇有些村,要江有江,要水有水,要山有山。
可这水流都在山底。
刚改革开放那会儿,白子慕就常常听见山下村子里的大喇叭总在唱——劈开高山,大地献宝藏,拦河筑坝,引水上山岗。
可这年头没水管,咋的引呢?
稻田灌溉无非三种。
自然灌溉,也就是等天降雨,靠天吃饭当雨水充足的时候,梯田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但这个不保险,要是哪年天不测风云,赶上雨水少,干旱的时候,雨水少得难以维持水稻生长,那该怎么办?老百姓又该怎么整。
410/432 首页 上一页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