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到家的时候宋寻春已经在做饭了,见没有要帮忙的,林樾和沈凌之就蹲在院子里洗菌子,沈淮之则拿着刀去了竹林。
吃过饭,林樾就开始做菌菇酱。
刚洗过的菌子全部切丁备用,热锅烧油,把姜蒜末倒进去炒香,再加入剁碎的辣椒和两勺酱,随后加菌子翻炒,炒至八成熟,再加酱油,糖粉,辣椒面,一勺酒,一把花生碎和白芝麻,再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
盛出来的菌菇酱林樾没急着装进坛子,而是倒在大汤碗里,坛子的价钱不便宜,愿意花钱买菌菇酱的又大多是镇上的人,许是会有不少人选择回家拿碗,摆摊的时候再装一坛子备着就成。
林樾炒酱的时候放的油不多,就刚好够炒的量,不过这会儿锅壁上还是有不少油,林樾又把剩下的米饭倒进去炒了炒,留做沈淮之明早的早饭。
林樾在灶房里忙活的时候沈凌之几人也在外头干活,等一家人忙完又各自洗漱后,天已经黑透了。
翌日,林樾和沈凌之照常上山。
第45章
林樾和沈凌之上山都是捡菌子和摘杨梅一起的, 可惜今天摘到的杨梅不多,树上连没成熟的杨梅都基本没了,虽说少了杨梅汤的生意, 但山上另一种野果成熟了,那就是甜酸角。
甜酸角可以去皮后直接吃果肉, 泡水,也能熬酸角汁, 酸角酱, 做酸角糕和酸角果脯, 做法多,味道也好, 是当地的特色, 爱吃的人很多。
但也有一个问题, 摘酸角得靠抢的, 因为摘下来的酸角放一个多月都不会坏,所以大家都只摘一次, 一次一大筐, 要是去得晚了, 连酸角皮都看不见。
林樾今天本来没想摘酸角, 但路过酸角树的时候就走不动道,连竹筐里的半筐柴火都倒出来了,沈凌之也没继续捡菌子,两个人吭哧吭哧地摘了满满一筐并两篮子。
回家的时候还特意在筐上铺了一层叶子, 一进家门就往灶房冲,把筐里的酸角都倒出来后两人又各拎着一个筐往山上跑。
这回就不巧了,刚到树下就瞧见树上有人在摘酸角,树下也站着两个人, 万幸酸角树有好几棵,沈凌之拉上林樾就去了另一边。
“哥哥,我们去那边摘,那边有两棵酸角树,只是没有这棵大。”
林樾已经开始小跑了,“走走走,咱们快些去,争取装满两筐。”
两人运气不错,这回去的树下没有人,两人只摘了低矮处的酸角就把筐装满了,最后又装了一麻袋。
麻袋是林樾跑出来的时候顺手拿的,本来是装红豆的,因为林樾要做点心就把麻袋搬到了灶房,林樾出门前把里头的豆子全倒进盆里了。
因为跑了两趟山上,今早收菌子都差点迟了,还好收菌子的时候很顺利。
有了昨天那件事儿,今天来卖菌子的都提前把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林樾和沈凌之放下筐就开始称,前前后后总共半个时辰,就收了四十来斤,除了临水村人,还有郝雨兰弟夫所在的清溪村和榆水村都有人来卖菌子。
人虽然多,但大家有商有量的,都不用林樾和沈凌之上前维持秩序,想来明天来一个人收菌子就够了,另一个人留在家里做吃食,这样也能早早去镇上。
宋寻春和沈正初正在忙地里的活计,空闲的时候就上山砍柴,两个人都腾不出手来帮忙,所以摆摊还是只有林樾和沈凌之。
林樾再三考虑,还是决定今天就不沿街叫卖了,正是热的时候,凉丝丝的井水浸过的米凉虾和凉糕必不可少,再配上一勺红糖水,口感清爽,香甜顺滑。
有了甜口的,那咸香口的自然也要有,豌豆凉粉就很不错,色泽姜黄,豆香味十足,口感也细腻,再搭配林樾秘制的油辣子,大蒜水,酸汤,葱花香菜,花椒油和酱油,一口下去,香辣开胃,堪称夏日必备佳品。
唯一麻烦的就是得洗碗,这也是林樾决定今天只摆摊的原因之一。
虽说新上的吃食不错,种类也算丰富,但林樾还是做了一种点心,以免熟客来了失望。
不仅如此,今天做的点心是之前没卖过的,据说还是从北方传过来的,名叫驴打滚,林樾总觉得这个名字和点心本身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驴打滚做起来也不难,糯米面加温水,一勺糖,揉成光滑的面团,锅里铺上蒸布,面团稍微压平后上锅蒸熟,案板上撒炒熟的黄豆粉,把面团放上去擀平,上方抹红豆沙,再往里卷成卷呈长圆条状,切成几段,至此,驴打滚就做好了。
熬红豆沙的活儿是沈凌之做的,林樾则负责炒黄豆,再把黄豆磨成黄豆粉。
因为家里还有一桶浆水,所以林樾没煮酸角汁,想等着明天再煮,再做一个酸角糕,加上凉粉凉糕,就是明天小吃摊上的吃食了。
今天的饭桌上自然少不了林樾刚做好的豌豆凉粉,之前林樾做过一次,一家人都喜欢吃,这次也是一样,饭桌上四个人,每个人都吃了一整碗凉粉。
看他们吃得开心,林樾也很满足,提议道:“等下回做一个荞凉粉,和豌豆凉粉混在一起吃,滋味儿更好。”
荞凉粉色泽偏白,口感上更接近凉糕,都十分爽滑。
宋寻春笑着点头,开口道:“正好,今年的荞麦差不多要收了,到时候磨新的荞麦面做凉粉。”
沈凌之从碗里抬起头,问道:“娘,什么时候收荞麦啊?高粱是不是也要收了?”
“七月份收,还有十来天,收完荞麦就收高粱。”
林樾想了想,回道:“那我们到时候就不摆摊了,回来一起收荞麦和高粱。”
沈正初搁下碗筷,沉声道:“你们忙你们的,今年种的不多,我和你们娘去收,背不完的等淮之下学回来去背,三四天就能干完。”
沈淮之一年有两回假,一次春耕,一次秋收,秋收假得八月才放,平时的活计就只能傍晚下学的时候干。
宋寻春也点头,“听你们爹的,你俩平时摆摊本来就不得闲,家里洗衣做饭,喂鸡洒扫的活计也是你们在干,收荞麦就不用去了,等收苞谷和水稻的时候再去。”
林樾还是拒绝了,从种完水稻,家里的农活他就基本没沾过手,像除草浇水这些沈家父母能忙得过来就算了,收割这种赶时间的活计哪能不去。
“爹,娘,我们摆摊是下午才去,七月份的时候也没菌子了,早上跟你们下地,下午再去镇上也来得及。”
再者,他们跟着去就能多背两筐回家,不然都等着沈淮之背,他哪背得完那么多。
林樾都这样说了,宋寻春也没再说别的,至于沈凌之,往年也是跟着下地的,无需特意说什么。
饭后,林樾和沈凌之就忙活开了,水桶,浆水,吃食,菌菇酱,调料,碗碟等都放在货架上,另有一个推车,上头是装着菌子的竹筐,桌子和长凳。
等林樾和沈凌之到镇上的时候已是午时三刻了,今天租的摊位还是昨天那个,因为在路口,稍微往外多占一点儿也没人管,正合适卖吃食。
今儿天气好,万里无云,太阳也格外刺眼,林樾特地租了一把伞遮阳,就怕客人嫌热不愿意坐下吃东西。
等把东西一一摆出来,又是两刻钟过去了。
今天是沈凌之看着摊子,林樾出去吆喝,他没带多的,就一篮子驴打滚,边走边喊,
“北门街街口摆了个新摊子,凉粉凉糕米凉虾,样样齐全,菌子浆水菌菇酱,种类丰富,今儿第一天开业,花费满十文就减一文钱,或者送一杯浆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介绍完摊子,林樾又换了一句话吆喝,“北方来的新鲜点心驴打滚,香甜可口,两文钱一块,三文钱两块了。”
林樾吆喝的时候一直担心沈凌之一个人顾不过来摊子,一路快走一路吆喝,匆匆转完镇子就往自家摊子赶。
由于走得太快,还错过了两个想买点心的客人,林樾前脚吆喝,后脚就转头去了另一条街,那客人从家里出来就不见他人影,嘟嘟囔囔道:“这人怎么回事儿?卖点心还跑那么快,大热天的谁想去北门街啊。”
可惜,林樾完全不知道这回事儿,等他见着摊子,就看见沈凌之忙得那叫一个焦头烂额。
放菌子的竹筐面前蹲了两个人,货架前站着一家三口,桌边坐着个吃凉粉的,还有一个小孩儿在叫唤,“哥哥,哥哥,我要一杯凉虾,能不能快些给我啊?”
林樾脚步一顿,随即扬起笑脸,大踏步走到摊子后头开始忙活,人越多越好,早点卖完早点回家!
“这位客人,您的凉粉给您放桌上了。”
“两杯凉虾,四文钱。”
“您要结账是吧?好嘞,两碗凉粉,一杯凉虾,一共八文钱,咱们今天满十文钱就能减一文,您可要再来一杯凉虾,或者一碗凉糕,一块驴打滚也成。”
……
两人好不容易忙完,没等坐下歇一口气,又有一个拎着篮子的妇人过来了。
“小哥儿,给我来五碗凉粉,能送到北门街里头那间布庄吗?”
那间布庄林樾知道,距离他们摊子不远,当即就点头答应了,“可以送,一共十五文钱,本来是满十文减一文钱,但要送过去的话就不能减一文了,您看能不能接受?”
那妇人想了想,当即点头答应了,“可以,送过去吧。”
沈凌之拌凉粉的时候,那妇人已经转悠到了另一边了,“这菌子不错啊,可惜了,家里没人敢炒菌子。”
林樾眼珠子一转,立马道:“您可要看看菌菇酱?新鲜菌子做的,油也是用的镇上刘记油坊里上好的那种,三文钱一勺,二十文钱就有满满一坛子。”
林樾带的勺不大,五勺刚好能装满一坛,加上坛子本身的价钱,定二十文能赚个四五文左右。
菌菇酱是整个摊子上香味最浓郁的,距离几步远就能闻到,也是最贵的,方才那么多人,问价的有七八个,买的一个都没有。
不过这妇人明显不同,林樾一说她就心动了,再一看摊子,各处都是干干净净的,菌菇酱里的油看着就是新油,摆摊的两个小哥儿也是干净利落的,当即一挥手,“给我来一坛子。”
林樾那叫一个喜笑颜开,不过片刻,就装好凉粉和菌菇酱,扬声道;“一共三十五文钱,我这就给您送过去。”
那妇人给钱也很爽快,“小哥儿您数数,我还有事儿就不跟着你过去了,您进去就说是掌柜的买的就行。”
“好嘞,您慢走,我这就送过去。”
第46章
林樾拎着篮子大踏步往布庄赶, 因惦记着摊子,他交接完东西便匆匆道:“劳烦各位吃完把碗筷送回来,就是街口那个摊子, 若是腾不出手,我半个时辰后来拿。”
铺子里掌柜的不在, 负责的是柜台后的账房,闻言挥了挥手, “晓得了, 小哥儿放心, 我等会儿就给你们送去。”
“多谢您,那我就先回了。”
果然, 炎炎夏日里, 酸香爽口的凉粉和凉丝丝、甜滋滋的凉糕凉虾都很受欢迎, 酸甜口的浆水卖得也不错, 尤其是凉虾,两文钱满满一竹筒, 随买随走, 最适合逛街的时候吃。
其次就是凉粉, 四方镇附近的人都好这一口酸辣的, 林樾用的还是家里腌的酸萝卜汤,比放醋味道要好得多。
摊子上有两个卖得好的,客人一多,问其他吃食的也多了, 不过今日的点心要卖得慢一些,往日的熟客几乎没人来买,许是不知道他们摆了摊子,林樾打算等卖完摊子上其他东西就推着货架去吆喝一圈, 争取多买一些出去。
本以为摆摊会比沿街吆喝轻松一些,没想到也是一刻不得闲,有客人的时候得忙着招呼客人,没人的时候得抓紧擦桌子,洗碗筷。
中途林樾还去了一趟赵家的摊子,买了十个陶碗,桌子就没法子了,等不及的就站着吃,若是附近的就带回家吃完再送碗回来,今儿没想起来带纸笔,林樾光靠脑子记,整个人都快忙糊涂了。
“凌之,你看着摊子,我去拿咱们的碗筷。”
沈凌之把手里洗干净的碗筷放回桌上,迟疑道:“哥哥,你还记得是哪几家带走了碗吗?我就记得北门街附近这几家和梨花巷的一家。”
他们的摊子不大,人手也不足,所以能端着碗回去吃的只有北门街和梨花巷里开铺子摆摊的,或者住在梨花巷对面那条巷子里的人,细数下来有十几个。
林樾记性好,这会儿稍微回想一下就想起来七八个,“大概记得,剩下的走到近前应该也能想起来,实在想不起来的就等他们送回来,带走的都是旧碗,应该没人占这一文两文的便宜。”
“那成,哥哥你快去,现在没什么人,我忙得过来。”
林樾往四周打量了一圈,刚过申时,街道上的行人就少了许多,距离镇子远的人家大多都回去了,只剩下镇上的人和一些距离近的。
“咱们再卖半个时辰就回,凉粉已经卖完了,凉虾也卖得七七八八,就剩下浆水,凉糕和驴打滚,菌子还剩几斤估计也卖不出去了。”
沈凌之也顺着林樾的话看了一眼摊子,笑着道:“但咱们卖出去两坛菌菇酱呢,这就是四十文钱了,加上其他的,今天已经赚的钱已经有昨天的三倍多了。”
林樾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捂着嘴笑了,“咱们明天就做酸角糕和酸角汁,还有凉粉和凉虾也多做些,再做一点儿面筋和凉皮,看好不好卖,要是卖得好后面就多做些。”
沈凌之连连点头,“那明天的凉粉和凉虾我来做,哥哥你做其他的,咱们早点儿来镇上。”
“好!不行,不能再耽搁了,我先去拿碗筷,剩下的咱们晚上再商量。”林樾话音刚落,人就急匆匆跑出去了。
沈凌之本来还想喊一声,看到摊子前来了人瞬间闭嘴了,脸上重新带了个笑,询问道:“您是想来一碗凉糕还是凉虾?还有驴打滚味道也不错,菌菇酱更是鲜香,菌子也是新鲜现摘的。”
不知道为什么,沈凌之总觉得这个中年男人有些眼熟,好像在哪见过,就是一直想不起来。
要是林樾在,他就会认出来这是镇上点心铺子的掌柜,可惜沈凌之没去过点心铺子,自然也就没认出来。
这中年男人也不搭腔,站在摊子前看了许久,才随意道:“给我来四块驴打滚。”
“好嘞,您稍等,我这就给您包起来,一共六文钱。”
从准备卖点心开始,林樾就去书铺买了不少油纸,纸张粗糙,颜色姜黄,但包糕点十分合适,油纸价钱不贵,但林樾和沈凌之用的也很节省,裁成不同大小,最小的只能包两块点心,至于买一块点心的就没有油纸了。
31/121 首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