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观至:“……”
随便吧。
墨观至轻咳一声, 决定主动将话题引到正题上。
“我怀疑,所有的一切都和‘破血湖’有关。”
破血湖?
严粟等修道之人闻言若有所思,阿波等普通民众则是一脸茫然, 虚心地看着墨观至, 等待他的进一步解释。
墨观至也不多废话,简洁明了地概述了破血湖相关的民间习俗。所谓破血湖, 其实是指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殡葬仪式安抚女子的亡魂, 从而达到所谓的“净化女子污浊的血液”, 驱邪除煞, 禳灾安宅的目的。
传统的“破血湖”科仪借用了古越人对“船”的信仰逻辑。仪式通常在黑夜里举行。亡者家属请道婆道公至家中, 设法坛,摆祭台。烛火摇曳中, 道婆道公口念咒语, 手执木剑,带领死者家属反复围绕一张八仙桌转圈。
八仙桌下通常会挖出一个圆形小坑,铺上一块红布, 象征血湖;内置一大碗红糖水,象征血水;红糖水旁,摆放一艘小木船或是小纸船,船里是牌位,象征亡者的灵魂。小坑旁,平铺一张红纸,撒上米粒,排列成四个大字:血湖地狱。
道婆道公一路挥剑作斩杀状,唱唱跳跳,口中念诵亡者的生平:某某氏,何时何地出生,是谁家的女儿,是谁家的妻子,是谁家的母亲,一直唱到她的离世。而后,道婆道公一把翻开八仙桌,家属们急忙围拢过来,分喝那碗红糖水。最后,道婆道公掀翻木船,取出灵牌。至此,破血湖仪式才算完成。
家属们喝干红糖水,意味着象征罪孽的血湖之水流尽,亡魂不再受到禁锢,可以飞升至极乐世界。由此,亡魂们不再需要船的引渡,故而道婆道公需将载着亡者灵魂的小船打翻,协助亡魂彻底脱离血湖阴间。
不仅巫、道有破血湖的科仪,佛教亦有“般若船”之说,乘般若船,“度越生死海,达于菩提彼岸”。可见船确实是极其古老的死生意象,然而它在现世却并不十分流行。
只因在汉人普遍的幽冥观念中,奈河之上有奈何桥,亡魂过奈河,靠的是双腿行走而非乘船。奈何桥一般有冥吏恶犬看守,只允许无罪之人通过。而那些罪孽在身的亡魂,则会被直接踹下去,只能肉身泅水渡河。据说奈河里有会啃噬灵魂的铁狗铜蛇,底下淤积的全是朽骨腐尸,想来并不会是一场愉快的游泳。如此千辛万苦过了河,依旧不是终点,亡魂还得整装谒见阎王判官,清算生平。
只乘坐一艘小船,亡魂就能自行前往极乐世界,听上去简直就像是“偷渡”,很不符合普罗大众行善积德为往生的价值观。无怪乎在现代,一般人并不熟悉破血湖的民俗。
墨观至正是联想到血湖以及破血湖的民俗,又看落水后的同伴们面色古怪,才会想要亲口尝一尝血水的味道。事实证明,血河之水正是红糖水,可见它与破血湖仪式有着微妙的关联。
墨观至说的并不复杂,众人却听得津津有味。如今,他们已然乘坐上小纸船,似乎脱离了险境,正走在一条直通极乐的康庄大道上,总比自己亲身泅水来得痛快。
墨观至却没有那么乐观。按照以往和邪祟们打交道的经验来看,他们所经历的血湖多半也只是糅杂了各种民俗传闻的大杂烩,只起到一个概念上的作用。好消息是他们多半并不会因此直接“上天”,坏消息是幕后之手心怀恶意,他们很可能真的会上西天。
谈话间,猫猫牌手电筒神器再次回到墨观至手上。手电筒愈发明亮。一束金光打向血河的另一端,乌压压的一片,杳渺看不见尽头,好似前途直通冥府,完全体会不到任何极乐的意味。
难不成,他们需要学着传统破血湖仪式,喝了红糖水,自己打翻船只,才能赢得一丝转机?
正思索间,墨观至怀里的小黑猫终于动了。他先是扬起脖子,鼻翼翕动,四下嗅闻,似乎是被某种气息所吸引。紧接着,小黑猫以极其高难度的动作舒展身体,转瞬就跳出了人类的怀抱。还不等墨观至开口询问,小黑猫回首,表情坚定,给了人类一个安抚的眼神,同时威胁似的扫了一眼小白蛇。
小白蛇连忙昂首挺胸,更加尽职地扮演着一艘毫无感情的蛇饼船。
墨观至只好目送小黑猫跳下蛇饼船。他四肢并用,以爪为桨,以尾为舵,自下而上,一颠一颠地朝着血河尽头快速游去,转瞬便没了踪影。
紧随其后的众人同样疑惑,却谁也不曾出声询问。夜色茫茫,红波滚滚,前不见天,后不见地,他们行走在天地间,仿佛踏上了一条既死且生的无间路。
一时间,莫大的茫然和苍凉之感涌上心头,无人顾及周身的请看。正因如此,自然也无人察觉,他们这一行人中悄然消失了几道身影。
除了墨观至,小黑猫并不在意其余人类作何感想。他埋头赶路,在某种莫名情绪的刺激下,他只觉体内的血液在扑扑燃烧着、叫嚣着。他能清晰感知到自己距离那秘宝已经近了,很近了。他扑腾四肢,游得更快、更快。
如此全速全进,不知过了多久,周遭的景象悄然起了变化。血河之水逐渐变浅,干涸,最终消失无踪。小黑猫的四爪蓦地踩上坚实的土地,鼻尖嗅到泥土草木的气味,寒冬的凛冽之气完全褪去。
春天到了。
小黑猫意识到,自己再次进入到某种幻境之中。这一回,幻境的主人似乎只是单纯地想让小黑猫旁观一场旧戏,并未透出丝毫恶意。
目之所及,河流纵贯,湖泊密布,葭苇萧萧,泛舟无数,此地乃是一处典型的水乡泽国。适逢早春,绿柳才黄,枝头冒出鲜嫩的新芽,处处澎湃着勃勃生机。只是,明明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行走其中的渔农翁媪、走卒贩夫,统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不像是过上了好日子的模样。
“二月二咧,龙抬头——”
远处,有人扬声吆喝着,一时间应和此起彼伏。
“龙抬头咧——”
人们喜上眉梢,明明都不知道下一顿饱饭在何处,却仿佛笃定今年定是一个好年头。
二月二,乃是中和节,民间又称龙抬头之日。此时节,惊蛰已过,大地春雷,蛇虫出动,祸害百姓。龙为鳞虫之长,百姓便在这一日引龙神,妄图借助龙力来镇压五毒百虫。
这时,近处的湖上驶来一叶扁舟,船内突然传出一阵虚弱的啼哭声,应是有婴孩呱呱落地。
原本还喜气洋洋的诸多渔农闻声纷纷变了脸色,惊呼道:“怎么这时候生了?坏了,坏了,晦气啊,晦气!”
唾弃声接连不断,逐渐压过了召唤龙神的祈祷声。
小黑猫双目微眯。
按照旧俗,龙抬头之日既然是要引龙伏虫,必定有种种忌讳,以免冒犯龙神。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几条便是嫁女禁忌回娘家,怕招致晦气;禁忌生产,怕有血光;禁忌动刀子,恐伤龙目。如此种种,都和女子相关。
凤儿诞生,乡邻纷至沓来,却并非是来送上祝福的,反而厉声责难,将产妇和婴孩围了个水泄不通。
在一片嘈杂吵闹声中,小黑猫逐渐理清事情始末。原来是附近一户人家的出嫁女,因被夫家殴打辱骂,实在遭受不住,挺着即将临盆的身子,哭哭啼啼乘船逃回娘家。不料因悲恸伤身,临近家门却动了胎气,直接在船上分娩。既是生产,自然得剪断脐带。
这小船内降生的女婴不知是谁,一出生就连犯数条禁忌。若是家中再古板些,怕是要长不大。
眼前的场景飞速变幻,孱弱的女婴在母亲的护持下艰难长大成人。她生而不祥,不被父亲一族喜爱,唯有母亲细心呵护,尽全力拉扯她长大。母亲为女童取名为晴,期盼她日日能有晴天。结果女童长至七八岁,待她的幼弟诞生后,才得以上户口。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向户籍员录入姓名时,错将“晴”认成“情”,从此晴晴变成了情情。
大约名字确实自带魔力,自从取名为“情”之后,情情越长越好,自带一双多情目,任谁见了也得夸一声漂亮的女娃。却也越来越多思爱哭,日日夜夜,但凡有个摩擦不顺便啼哭不止,好似总有发泄不完的愁情,看着十分不讨喜,由此愈发被家人嫌弃,挨了不知多少打骂。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娇儿,竟在十二岁那年,干了一件震惊邻里的大事。
情情十二岁时,比旁的同龄女生看着显成熟不少,面庞长开了,身段也出来了,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了曼妙少女。在僻壤乡野,这样得天独厚的美貌,只能给情情带来厄运。她过早地遭受到人世的恶意和贪婪。
同样也是在她十二岁这一年,唯一给予她温暖的母亲难产而亡。母亲尸骨未寒,父亲那头已经开始寻摸二婚的人选。一日父亲醉酒,和发小吹嘘,自己女儿如何如何长得好,再过两年如何如何能卖一个大价钱,为他的儿子赚彩礼。
情情偷听到父亲的话,不动声色。就在父亲的新婚夜,她不知用了什么法子,使得一家人昏睡不醒。然后,她用一把剪刀,将父亲和弟弟的香火器官一刀两断,趁着夜色,逃离了故乡。
那一夜,血光再次笼罩这个贫穷的水乡小镇。因抢救及时,情情的父亲和弟弟勉强保住了性命,然而他们家从此绝了后。而情情则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就此了无音讯。
有人猜测,她已经畏罪自尽了,也有人猜测,她逃了没多远就被人贩子给拐了。谁也不相信,这个恶毒的女孩会落得好结果,既然生不见人,那必定是死无全尸。
由此,乡邻们自然也不会相信,情情不仅顺利活了下来,还摇身一变,成为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第87章 女神
故事进行到这一幕, 若是没有发生接下来的惨剧,哪怕情情所行之事并不符合世俗的道德价值观,说不准她还能称得上一句爽文女主。
然而, 改头换面是需要付出大代价的,何况只是一个无依无靠的乡野小女孩。
若是让情情本人来回忆, 她或许也无法说清为何她会在那样一种近乎绝望的情境下获救。收养情情的夫妻明面上是一家古董店的经营者, 家境殷实,无儿无女。他们在天桥底下捡到了已经沦为小乞儿的情情, 将她带回家,并想尽办法顺利将她收养为女儿。
从此以后, 情情正式成为钟情。
养父母给了她一个全新的姓氏, 却并没有为她改名。此举并非是在鼓励钟情铭记自己的出身和亲生父母。恰恰相反,拿养父的话来说,钟情举刀反抗的那一刻才是她人生真正的诞生时刻, 她的生命是由她自己创造的, 而不是所谓的父母。不是所有人都拥有成为孤魂野鬼的勇气,能够亲手斩断亲缘。这般的命格, 十分罕见, 注定不凡。
一说到命格, 养母便会情不自禁地捧起钟情的脸, 用指尖摩挲着她如画的眉眼, 一遍又一遍,仿佛所谓的命格是被镌刻在骨髓中的、某种奇妙的有形之物。
钟情不解其意, 却总是本能地报以微笑。那是一抹诡异的笑容, 完全不符合她这个年纪应有的天真浪漫。然而,每每她这么做时,无论是养母还是养父, 都表现得欣喜不已,眼神中俱是压抑不住的狂热和贪婪。
由此可知,钟情的养父母是一对十分古怪的夫妇。早慧的女孩自然能够洞悉掩藏在慈爱和怜悯面具下的别有用心。但那又如何,只要他们能够给她提供足够的庇护,只要他们能帮助她顺利长大成人,钟情并不介意叵测人心。
事实上,养父母的作为远远超出了钟情的预期。他们不仅待她视若己出,还提供极其优渥的物质条件。墨观至等人在节目中看见的三号照片,展示的是摆满奢侈进口家具的客厅,就是当年钟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养父母把钟情送去最好的学校,花大价钱让她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无论钟情需要什么,哪怕是一时兴起喜欢上的无用之物,他们通通有求必应。或许贵气养人确有其事。不过短短几年,曾经举止粗鄙见识浅薄的乡村女孩脱胎换骨。哪怕让她曾经的父亲和乡邻来指认,恐怕也不会有人相信两个存在着天壤之别的女孩竟会是同一人。
这或许正是后来,钟情正式以演员的身份活跃在大众视野中时,竟无一个故人认出来的缘故。他们并不关心一个丫头片子是叫晴还是情。在普通人的认知里,电视屏幕总是自带魔法,哪怕从现实中随机抓一个路人上镜,也会披上脱俗的滤镜,何况是钟情这样一位仙子般的绝色人物。根本不会有人拿她与十几年前的恶魔小丫头做无端联想。
若说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令钟情不满,大约便是养父母的过度宠溺偶尔会使她喘不过气来。养父母是典型的依恋型父母,掌控欲强。钟情的日常起居,饮食穿着,事无巨细,他们从不假手他人。他们不愿意女儿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哪怕钟情只是短暂地去外地参加竞赛,养父母虽不曾阻止,却会大包小包,全程陪同。
钟情当然能够感受到这段亲子关系中的不正常之处。然而,惨烈的童年并未赋予她足够健全的人格。她本能地渴望自由,却也不可抑制地沉溺于养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能够时刻被人放在首位,能够成为他们永远的偏爱,这种独一无二的、被坚定地选择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钟情只是象征性地抗议过几回,很快就在养父母关切怜爱的眼神中败下阵来,想要独立生活的念头不了了之。
灵魂就像是未曾做过防锈镀膜处理的钢铁制品,极其容易腐朽。少有人能够抵挡成为人上人的诱惑。钟情同样不能免俗。她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足生活,无忧无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被麻痹,从警惕到放松,再到心存感激,甚至理所当然。
她也曾努力说服自己,或许养父母只是一对怪人,并没有恶意。
只可惜,镜花水月终是空,一切不过都是造化弄人。
在钟情十八岁那年,她参加了高考。当年的高校报名模式是在成绩公布之前,先通过估分盲选院校。素来对钟情看管严格的养父母一反常态,居然主动建议钟情报考离家千里之远的某个北方大城市的一所高校。
当时,网络社区尚未搭建,跨地区的信息交流很不发达。别说是详细了解某所异地大学的专业设置,很多学生甚至连省外院校的名字都不曾听说过。若想报考,除了咨询同样一知半解的高中老师,只能自己搜集各大院校的招生简章,主要通过拨打招生办电话,以及给学校写信申请索要招生简章。写信申请时,还需要随信附上提前贴好邮票的空白信封,学校审核后才会邮寄招生简章。
也就是说,养父母在提出建议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钟情对此一无所知,她从不需要过多操心自己的事情,对养父母的付出自然感怀于心。
就这样,钟情离开养父母,独自一人踏上北上的列车。绿皮火车走了整整四天三夜。钟情熬得头晕眼花,在枯燥乏味的阵阵枕木声中,迎来了新生活。
气温骤升,水汽蒸腾,很快便热得不像话。幻境中的画面也在滚滚气浪中扭曲变形,飞速变幻。看样子,又是一个盛夏时节。
91/110 首页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