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娘子扭开脸不愿意瞅张三郎,不知道这个男人这么差劲, 又怎么做到这么自信的。
仳离明明是她主动提出来的,他怎么还会以为,她还想要同他复合。
韩父韩母和韩家兄弟冷漠地看着韩娘子,“不管怎样,韩家都不会接受仳离归家的女子。如今正好你也改了姓氏,便不再算我韩家人, 以后是死是活都同我韩家无半分关系。”
韩母默默流泪,“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令祖宗蒙羞的事情出来,谁好人家儿女会仳离啊!只有出身风尘的女子才会侍二夫。”
韩家兄弟拽着母亲,“赶紧走,咱们韩家可丢不起这个人。好在她自己知道丢人,自己改了姓氏,也不算我韩家祖宗蒙羞了。”
吴娘子默默听着家人戳心之词,沉默不言。
“阿娘,咱们走吧,不要继续听这些令人伤心的话了。”吴耀祖牵起母亲的手,带着吴娘子离开。
吴娘子道:“听听也好,记住今日这份锥心之痛,省得日后我再因为他们几句温情之言,掏心掏肺。疼得狠了,就能记住这份教训了。”
离开吴娘子,张家翻了天。
张家的粮食一直扔在庄稼地没人收,就等着吴娘子回来收秋呢。
如今吴娘子仳离出去,张家连行礼都没让母子二人收拾,这庄稼吴娘子母子自然不可能给他们收。
这就得张家人自己干了。从前家里的庄稼一直都是吴娘子主力,其他张家人跟着磨洋工就成了。
现在没了吴娘子,一个个都生怕自己多干一分,其中兄弟妯娌少干一分,竟然打了起来,最后谁也不干了,负气回家。
闹到最后庄稼地里就剩下吕氏和张老头以及张三郎和张小娘父女。
张三郎铁锹一扔,“都跑了,我也不干了。”
吕氏横眉立眼,“你不干可不行,家里闹成这样都是因你而起。如果不是你那个婊子娘子非闹着仳离,咱家能至于庄稼都没人收嘛?”
张三郎这时候想起来替吴娘子辩解了,“这庄稼地里收的粮食,难不成是我张三郎一个人的,凭啥都让我们这房收拾。这么多年,让他们几房占够了便宜,如今也该轮到我占便宜了。我不管,我也不干了。”
张三郎光棍得很,“你还怨我,我还怨你呢,把我娘子搅和没了,我还要说亲。”
张三郎撂下话,大步流星走了。
吕氏气的直哆嗦,“混账玩意。”
吕氏憋着这股气没地方撒,都撒到张小娘身上,狠狠骂了她一通,还看着她拼命干活。
张小娘恨吕氏,还恨吴娘子,若不是吴娘子不肯带她离开,她又怎会受这许多委屈。
吕氏三人就算拼劲全力秋收,还是没有抢收成功,就在第三日夜里暴雨倾盆,下了一日一夜,粮食全被暴雨打没了。
吕氏气的直骂天,“不是说好了大旱大旱吗?怎么又下雨了!”
可是就算吕氏再气也没有办法,张家的庄稼连一成都没收回来。来年自家吃的粮食都不够。
而大多数农人,大概被天灾搞怕了,就怕收庄稼的时候再出现什么变故或者不可抗力的天灾,急忙都把庄稼抢收了。
这就导致吉县几乎所有百姓们今年都正常收了庄稼,尤其是邴温故还免了粮税,不用交粮食。百姓们算下来,今年比以往不闹旱情剩下的粮食还多,一个个喜笑颜开。
百姓们手里有粮食,就是有银子,虽然受之前旱情影响,不富裕,但到底能吃饱饭了。吉县的百姓们有了一点闲钱买些小东西,货币开始流通,吉县经济慢慢复苏。
见吉县慢慢好起来了,有一些百姓们就给出门在外的学习的学生去信,告知邴温故的一系列针对学子的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学子们若是能在县学考中前三名,不但不要束脩,还免费发钱。这令很多求学在外,家里经济不那么富裕的学子心动,返回原籍。
国子监里,一名名叫西宁的学子对夫子道:“是的,夫子,学生决定返回原籍读书。”
西宁正是吉县人,当初来汴京城求学,被一名国子监中的夫子相中,破格收进国子监。
西宁家境从前还算殷实,然而一年年在外求学下来,加上吉县大旱三年,家中已经赤贫。西宁在家书上得知家乡针对外地求学的学子的政策,打算回祖籍读书。
夫子爱才,不忍心西宁就此被埋没,急切道:“这怎么成呢,吉县这几年什么情况大家都知道,况且一个小县城中的县学,怎么比得过国子监呢?再有两年你就可下场科举了,这时候回去只会荒废你的学业。万万不可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了心神。”
西宁恭敬道:“学生知道夫子是为了学生好,可学生不想再给家中增添负担了。学生听闻,吉县县令邴大人当初同样再老家读书,直到科举前才离开,仍旧一举夺下小三元□□。可见真有学识,无论在哪里读书都一样。”
夫子叹气道:“不得不说,邴县令那人是个大才。人工降雨都能实现,岂是一般人可比。”
“那么学生回去更没错了,想来这样传奇的人物办的学堂定然不会错。”
夫子还要再劝,沈清和走过来道:“让他回去吧,邴温故那人才华横溢,若是西宁能得他指点,受益无穷。”
夫子这才放西宁离开,而国子监的学生们议论纷纷,尤其是之前一直被西宁碾压的陈志豪。
陈志豪是个小衙内,祖上三代都在朝为官,平日里很是张扬,学识不错,只是一直被西宁压着。
被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压着,西宁一直挺不服气。
陈志豪的狗腿子们奉承道:“那穷小子总算回他那个穷县了,再那边读两年,还不定读成什么鬼样子。三年后的科举搞不好名落孙山,到时候志豪兄你高居榜首,也算一雪前耻。”
同西宁一样情况的人不少,也有不愿意回来的。
邴温故见着好不容易返回来的三十几名学子,考虑到他们三年后都要参加科举,特为几人设置了一个大班。
这个大班的授课邴温故都有参与,甚至七日里至少保证三日由他本人亲自授课。
学子们都是各地的英才,听过邴温故讲课,就知道昔日这位状元郎是有真才实学的。而且他很多观点和论题都与从前夫子们讲述不同,更加新颖而且锋芒。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邴温故让玻璃坊那边加班加点赶制出一批玻璃,这批玻璃没有送到汴京,而是留在了实验基地,建起一座座玻璃坊。
吴娘子仳离后,邴温故仍旧如从前,一如既往让她当项目负责人。
吴娘子问道:“大人为何要斥巨资建设这一座座精美昂贵的玻璃房?”
邴温故道:“之前你曾问过本官,冬日里如何种地,这便是答案。”
吴娘子站在玻璃房中,这时候也发现玻璃房的好处了。
玻璃房透明,采光十分好,可以说整日都被阳光笼罩。
邴温故继续道:“若是温度不够,可以在玻璃房中搭建地炉。到了冬日整日烧着地炉,操持玻璃房中的温度,自然就可以进行杂交实验了。”
吴娘子大喜,“大人,其实杂交实验已经有了一些进度。我相信再经过一个冬日的研究,一定能达到增产。”
邴温故颔首,“我相信你。正好清净子那边研究出了一种肥料,可以用来催产和增产,我已经叫人搬来了,你可以试下。”
吴娘子瞪大眼睛,“大人,你真的不是神仙转世吗?”
邴温故想说自己不相信神仙,可是想到他能转世来到大庸,遇见南锦屏,便不能这么说了。
“既然百姓们都说我是辅助帝星的将星转世,那你便当我是将星转世吧。”
“不用当,大人一定是。”
这同时让邴温故想到新的为百姓们增加收入的方法,那就是地笼、火炕、火墙这三样。
邴温故既然想到了,就立刻开始开班讲课。这些在大庸算是一门技术和手艺了,毕竟是能赚钱的本事。
虽然如此,邴温故没有所有百姓都传授,倒不是怕人人都会,百姓们没活可干。
而是邴温故另有打算。他得让他辖下百姓们明白,只有跟着他的政策走,有了好处他才会想着他们。也得让一直支持他跟着他政策走的百姓们看见实打实的好处,百姓们才会选择继续支持他。
不然跟不跟他的政策走,都有好处拿,时间长了,谁还会跟着他政策走,继续支持他。
所以这项技术,邴温故只交给参加扫盲班的成人。
第125章 双儿不配得拿第一名奖学金 县学期末考……
百姓们学了技术, 先回家给自家打了一铺炕。
“这就是邴大人教的火炕。”一个村民兴致勃勃的问道。
村里也有扫盲班,但是愿意参加扫盲班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每个村子就有那么几户人家有资格学县里学习技术。
“对。”
“看着同咱们村子里自己搭的火炕没啥区别。”没有参加扫盲班,故而没学到技术的村人酸溜溜道。
“区别可大了, 大人教授我们技术的时候,讲了很多知识。你们还记得之前李大郎家那火炕夜里睡着睡着突然爆炸了是咋回事吗?大人都给我们讲了,还告诉我们该如何做, 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什么原因啊?”
“我才不会告诉你,这是大人教我的技术。”
“切, 有啥了不起的。”
“火炕是没啥了不起的,最了不起的是地笼和火墙。我跟你说,那两样技术才是真的厉害, 就那地笼,你根本不看不出什么, 但是一旦烧火,人光脚就能踩在地上, 热乎乎的, 可舒服了。”
“什么, 光脚踩在地上,那十冬腊月里不得把脚冻掉了啊。”
“才不会呢, 那地面是热乎的,这就是神奇之处。”讲话之人洋洋得意道:“还有火墙, 那又是另一种技术了,烧起火来,墙是热的。”
百姓们听的一脸懵,却又满脸向往。
“陈七郎,走啦!”村口站着一个身穿粗布短打的女人,她的这身打扮同村里妇女不同, 并非罗裙,而是男人们干活的穿着。
“来啦,来啦!”陈七郎让他娘子给他拿来褡裢,一把抓起就往村口冲,“等等我,队长。”
“队长?你们咋还让一个女人当队长?”村里一个老头子撇嘴,“让一个女子骑在头上,你们这些男人可真窝囊。”
陈七郎边跑边吼,“你知道个屁,咱们大人家里的火炕和地笼以及火墙,都是万娘子搭的。大人亲口表扬过,万娘子是我们所有人当中技术最好的一个。府城里的达官贵人都来专门请万娘子过去做工呢。”
老头愣了愣,“男人女人在一起干活,这成何体统!”
陈七郎的娘子听了不乐意了,现在她家男人就因为这项技术,短短数日就赚来了往日一月的钱。陈七郎娘子才不在乎队长是男是女,说句难听的,就是小猫小狗,只要能带她男人赚钱,她逗供着。
“呦,阿翁倒是讲究传统的人。自古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不知道阿翁赚了多少钱回家,可叫家里娘娘顿顿吃肉,穿金戴银了?”
老头子被噎的说不出话来,实际上他啥能耐没有,就指着家里那点地生活。现在儿子大了,儿子们倒是能出去打短工了。
陈七郎娘子冷哼一声,扭身走了,“本事没有,规矩倒不少。咱们大人那样有本事的人,都没瞧不起女子和双儿,一个啥也不是的老头子,倒来瞧不起咱女人来了,真是可笑!”
邴温故这项技术不知道为多少百姓家中带来额外的进项,每日家中饭桌上都能多添一道菜,隔三差五吃上一顿肉。百姓们脸上的笑容一日比一日灿烂,对生活有了盼头。
“无为先生,这是我家地里种的,当不得什么,你收下。”南锦屏在茶楼这边又被堵住了,已经不知道第几个百姓给他送家中种的菜和粮食了。
“使不得,阿翁快请拿回去,我这里都有的。”南锦屏推拒。
“这是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不值几个钱,仅仅为了感谢大人为咱们吉县百姓做的一切。”阿翁道:“无为先生不肯收,可是瞧不起咱们这点不值钱的破烂玩意。”
阿翁这么说,南锦屏就不好不收了。南锦屏看了眼,确实没有什么贵东西,收了就收了吧。
南锦屏回去同邴温故讲了,邴温故得意道:“这便是民心所向,说明你夫君这个官当的还是合格的。”
“你这个官当的不仅仅是合格,简直是太合格了。”南锦屏忠心感叹。
“明日就是县学期末考了,你要不要一起去那边看看。”
南锦屏道:“要。”
第二日邴温故和南锦屏到了县学,赶的巧,今日正是县学发布期末考的日子。
所有学生都在操场集合,按照班级和年纪有秩序的站队。
邴温故和南锦屏的到来,引得学生们异常激动。好多在外求学返回的学子已经把邴温故当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钦佩尊重。
“大人,先生。”学正躬身给邴温故二人行礼。
邴温故示意学正起身,南锦屏忙把人扶起来,“该怎样就继续怎样,本官就是来看看。”
“下官正在给学生们颁奖,大人既然来了,就请大人为学生们亲自颁奖吧,想来学生们更高兴能从大人手中接到这份奖励。”学正道。
下面学生们听到学正的建议,兴奋地满脸放光。
邴温故见学子心之所向,就同意了。
成绩单是从扫盲班开始,然后小班、大班最后是科举班。
扫盲班刚才已经念过了,邴温故就开始公布小班的成绩。
“甲班甲等第一名,楚燕。”邴温故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看了眼南锦屏,这名字同南锦屏写的《燕哥儿重生记》上的名字一样。
小班的同学听到第一名的名字竟然是楚燕时,不由小声议论起来。
原因与他,这个名字叫做楚燕的孩子,是名双儿。
楚燕努力忽视身边同学们的议论声,深深吸口气,鼓起勇气大着胆子走上领奖台。
143/198 首页 上一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