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辰对糯叽叽是真爱。
“文州,在黑龙州边上,到时候隔壁就是大堂哥,你们两个可以相互照应。”
赵辰喝了一口茶:“你还是给我挑一个稍微苦一点,又没那么苦的地方吧,比较容易做出成绩。”
赵王氏一听就笑:“投机取巧。”
赵淩倒是不反对:“能取巧,为什么要蛮干?那就去儋州。儋州气候和海州差不多,多山陵,条件确实艰苦,到时候你去了申请多带些炸药开山修路,再带些探矿的人手。那边没什么世家大族,办事比较方便。先去当同知,我看你干个六年能不能在当地当知府……嗯,还是把你调到东州当知府。”
赵淩的算盘全家都听得懂。
六年之后,赵辰去东州当知府。
到时候赵骅和赵王氏致仕回老家,跟赵辰也就一江之隔,相互之间能有个照应。
赵辰觉得这个安排十分妥帖:“不知道能不能这么顺利?”
赵淩倒是无所谓:“咱们先说着,说不定将来有更好的安排。”
计划再好也没用,很多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们聊完,接下来一次大朝会上,赵淩就被任命为了太子太傅。
一同任命的还有太子府的一众官员。
虽然关于这一天朝中早有准备,但这么突然还是始料未及。
赵骅看着躬身领命的赵淩,想到先前在家中说起未来的安排,突然觉得赵淩已经有了权倾朝野的样子。
他稍微走了一下神,突然听见又是一道任命。
“命太子太傅、吏部左侍郎赵瑞,任宰相。”
第209章
赵淩给赵王氏请封了一品诰命夫人, 被赵骅找了个理由揍了一顿。
赵淩瞧着老爹岁数不小了,上次打架还扭伤了腰,没忍心让他撵着跑, 干脆贡献出自己的左手, 让他打了几下, 倒是把赵骅给整不会了。
赵王氏在边上看得直乐:“你们爷俩少闹腾。”
她没想到真有一天能够靠儿子争诰命。
她在花房里摘草莓, 让赵淩给她拿篮子:“我以前嫁给你爹的时候, 还真没想过诰命的事情,只盼着你爹将来能有良心, 别高中之后抛弃糟糠之妻。”
她曾经也觉得有诰命在身,已经是她人生最厉害的时刻, 觉得女儿嫁得好,儿子读书好官职高, 是她作为女性最成功的地方。
现在儿子给她一个一品诰命夫人,她当然很高兴, 却已经不会把这个当成是她最重要的成就。
她可以教书育人, 可以做出许多重要的造福百姓的研究,可以做许多事情,这是她作为王蔷薇的成就。
赵骅生气:“胡说什么?”
他是那种过河拆桥的人吗?
再说他妻子什么时候和糟糠有关系了?
赵淩不搭理他,问赵王氏:“娘就没担心过爹当不上官?”
毕竟以王延的能力, 并不能在官场上给予赵骅什么帮助。
可以说, 但凡赵骅考试的名次低一点,仕途在起点上就得坎坷。
“这倒是不担心。”赵王氏笑笑,“不是对你爹的学识有信心, 那时候我在闺阁中,说起来是识字,其实学得很浅。对于科举什么的, 根本没什么认识,只知道你爹能够在乡试考头名,会试、殿试肯定没问题。考上了进士,自然就能当官。”
“没想到全天下的案首那么多哈哈哈。”赵淩笑完,就把赵王氏摘下来的草莓往自己嘴里塞。
赵骅看不下去:“案首也就二十几个,我的学问又不假。”他把赵淩手上的篮子拿走,去边上拧开水龙头冲洗,关上水龙头的时候还是觉得很神奇,“有了自来水,用水方便多了。”
赵淩瞅了一眼做成金蟾吐水模样的水龙头,感觉很有户部特色:“以后会越来越方便的。”
等他把发电机给搞出来。
赵王氏没了篮子,也不摘草莓了,问:“你家豆豆呢?怎么你都在这儿半天了,还没过来?”
赵淩说道:“去给马接生了。我说我来,他还把我赶走了。”
开玩笑,谁是写战马小论文的人?
他是专业的好嘛。
“还不是你上次给马接生的时候,被慢慢撕了衣服。”
要不是他当时全程围观,听见窦荣让人送衣服到马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两个人在马厩里干了什么好事呢。
赵淩想到那次的事情就满脸一言难尽。
米氏进来,一看他的表情愣了一下:“怎么?草莓很酸?今年确实出了几个新品种……”
赵淩赶紧解释:“不是。说上次给马接生。明明那马都不是慢慢的媳妇,偏它着急。”
再着急也不该撕他衣服啊。
可慢慢是他的救命恩马,他能怎么办?
慢慢脾气本来就不好,还跟着年纪一起长。
赵淩是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
米氏笑笑,手上拿着一封信过来:“我大哥的信,四弟你看看。”
赵淩把信展开一看,眉头微微一挑,把信递还给她。
米氏看他看完,又把信给赵骅和赵王氏看:“爹娘也看看,给点意见。”
米氏的大哥是米希。
米希信上说的内容是陛下让米希选几个家中的子侄到神都来,他在信上把自家几个子侄的长处和短处简单写了一下,让赵淩帮忙参详选谁到神都比较合适。
其实是米希离开神都已久,对如今神都的情况不了解,让赵淩这位天子近臣帮忙参详。
米家和赵家是姻亲,说话更方便。
米氏没想太多:“是不是我家能平反了?我家里人都能回来了?”
赵淩看着大嫂充满希冀的眼神,还是说道:“平反肯定不能平反。回来倒是可以回来一些。至于回来之后是当质子,还是重新获得重用……路都是人走出来的。米希毕竟是今上的伴读,情分不一样。”
不完全是好事,但绝不是坏事。
有正事,赵淩拿了信去书房,用钢笔写了回信,一边跟凑过来的侄子侄女解释为什么这么选人。
侄子侄女看着他写信,抬头问自己母亲:“娘,表弟表妹们过来,是住我们家吗?”
“不住。他们要常住,肯定得准备自己的住处。”
当初米家被抄家,祖父和父兄虽然提前有些安排,让她带着米家的大量家财,以“嫁妆”的形式带进赵家。
但那都是暗中的,不可能做得太明显。
而且仓促之下,也没法毫无损失。
起码抄家的时候,留在神都和京畿的财产,都是放着任由抄没的。
米家原先在神都的田宅都没有了,这次要回来,肯定得重新置办,且必须低调。
赵辰说道:“写信问一下大哥,看他怎么安排吧。”说不定米家在神都早就有安排呢?
赵淩看米氏写信,说道:“让伯父伯母也一起回来吧。孩子们回来,总得有大人照应着。”
米氏手一抖,钢笔在信纸上一下扫出一道划痕,眼眶瞬间就红了:“我爹娘能回来了?”
“先回来试试。”赵淩觉得问题不大,“父母来看看女儿,看看外孙外孙女总不会错。要是不行,大不了再去凉州。”
凉州那边现在各方面条件不算差,但毕竟冬季漫长寒冷,到底不如神都繁华。
米诏当年也就是个从五品,现在岁数也在这儿了,回神都养老也算是待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
赵淩不确定顾朻让米家子到神都,其中到底有多少作为质子的成分,但米希不仅把子女送来,还把爹娘一起送来,够不够表达出对顾朻的信任以及自己的忠心?
米家影响力最大的米老尚书早已去世,如今的朝中米家的影响力本就不多了,米诏夫妇回来也不会再入官场,应该无足轻重。
赵辰就说:“宜早不宜迟,直接让爹娘回来过年。”
米氏激动得手不住颤抖,试了两下没能落笔书写,还是赵辰把笔接过来飞快写了一页信纸。
信寄出去后,米家月底就到了神都。
米诏夫妻俩只在神都暂时停留了两天,非常低调地接风洗尘后,就搬去了小湖村。
小湖村如今已经成为神都著名的农家乐圣地。
除了最早赵淩种的两个山头的桃树外,后头村里人又自己种了几个山头。
每年桃花盛开的春季和桃子成熟的就夏秋之际,神都来的客人们非常多。
近些年荷花也逐渐有了规模,夏季的荷花也是一番盛景。
常娘子亲自过去指导开发了一系列“农家菜”,美食搭配美景,更有魏家私塾这样小有名气的学堂,小湖村一年四季都有不少游客。
村民平日里还是以务农为主,但因为这些游客带来的收入,如今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都进行了翻新,也不一定家家户户都是砖瓦房,经过了魏家人的设计,迎合了城里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
赵淩亲自把人送去小湖村。
看到这样的小湖村,他都有些不敢认:“我这是多久没来了?”
魏学海笑道:“也没很久,去年过年的时候,你不还来过嘛。”
他笑容温和,看着赵淩的时候满眼都是喜欢。
作为赵骅的师兄,他被赵淩叫一声师伯,平心而论并没有给过赵淩多少帮助,反倒是他家一直在仰赖赵淩的照拂。
偏偏如今已经位极人臣的赵淩,只要人在神都,每年的年礼都是亲自过来送,半点架子都没有。
“都好久没看过别的时候的小湖村了。”赵淩感慨,又跟魏学海打招呼,“我爹今天临时有事,被叫进宫里去了,本来是准备一起来的。”
魏学海和赵骅的交情压根就不用赵淩多解释:“他忙他的。”
米诏也笑道:“我都多大个人了,偏你们还不放心,非得送我们过来。”
他们这次过来,直接连着家当一起搬过来了,装了好几辆牛车。
要不是小湖村的路修整过,牛车还真未必好通行。
米氏说道:“我说让人把行李都先安顿好了,你们再过来,也不差这一两天。”
赵辰也连声说是。
米家的院子是赵辰买下来的,有五间正房,格局和赵淩在象州府城的宅子很像,就是院子要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他买下来当然不是特意为了给老丈人居住,而是因为他经常跟着赵骅过来游玩。
小时候他跟着赵骅,现在他也有自己的朋友。
小湖村吃得好风景好,距离神都又近。
虽说环境等等各方面肯定没有福满庄好,但小湖村更加简单,他还是很喜欢小湖村的。
买下这院子也才是去年的事情,正好村里有人要卖了房子和田地搬去新城,他就顺势买了下来。当时还说价格不比城里便宜,如今看来倒还真的买着了。
几个人在村中行走,赵辰给岳父岳母介绍:“里办在村口,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去找里办,那边还有小卖部,一些针头线脑柴米油盐的各种日常用的东西都可以买到。村口还有租车租牲口的,外来的车辆和牲口也可以放在那儿。
租船得去湖边的小码头,那边有个小市场,可以买一些自家种的东西,不过得早上去,晚一点就只能去小卖部买了。
想吃鸡鸭鱼羊可以提前一天在小卖部那儿登记,他们会让福满庄的人送过来……”
米诏和米大夫人早就不是以前高门大户家的老爷夫人。
米大夫人曾经在福满庄上住了好几年,米诏在军营里更是不必说。
他们要是继续住在城内,多少还会牵扯到过往的一些利益往来。
他们不想因此对子孙产生不好的影响,小湖村就很好。
帮助米家安顿下来,当然用不着赵淩亲自动手。
赵淩就带着窦荣在村里转了一圈,很快就在小湖边不仅租了船,还租了钓竿买了鱼饵,去湖上钓鱼了。
摆摊卖这些东西的是魏学海的一个孙子,明目张胆地多收赵淩的钱,一回头见自己父亲在他背后站着,顿时脖子一缩,开始狡辩:“别人买鱼饵是喂鱼,赵四叔买鱼饵那是真钓鱼啊。我多卖他一点钱怎么了?就当是四叔给我买糖吃。”
魏明达直接给气笑了:“你以为你这点小心思你赵四叔能看不出来?你爹我是差了你买糖的钱了?”
“您是不差给我买糖的钱。可你有了买糖的钱都给我买笔墨了……”他想吃糖,不想做题,做题太苦了。
赵淩在湖上转了一圈,果然很快就钓起来两条三尺长的大鱼,差点把鱼竿给折了,鱼线给拉断了。
到了岸上之后,他提着鱼还奇怪:“怎么现在家门口的鱼就这么大?”
以前他得去人少的地方才能见到大一点的鱼,也很少有这么大的。
现在来小湖村的人那么多,鱼竟然没钓完?
魏明达解释了一番,赵淩听得多看了一眼魏家的孙子:“十七,你调的鱼饲料有点东西啊。”
魏十七骄傲:“岂止是有一点东西,那必然是有很多东西!赵四叔,不是我跟您吹,我这配的鱼饲料……不是,是鱼饵,鱼吃了可长肉了……”
魏十七以为不就是跟长辈吹吹牛嘛,没想到下午赵淩回城的时候,直接把他给打包了。
十五六岁的少年郎被放到国子监门口,满眼呆滞:“您认真的?”要把他塞到这个满是书山题海的地方?
“认真的。”
窦荣把少年郎抱住赵淩的胳膊扒拉下来,提溜着丢进国子监宿舍里,吩咐舍监:“安排好,明天带去给司农寺卿。”
孔武有力的舍监提溜住魏十七,跟提溜住一只小奶猫似的:“侯爷放心,卑职这就带……”
魏十七低头报名字:“魏嘉悦。”
“卑职这就带魏嘉悦去宿舍。刚好米家的小郎君们刚住进来,安排去他们那边?”
赵淩觉得这个安排可以:“好。”说完,他就摘下自己的荷包递给魏十七,“自己看着吃饭,别的东西明天早上让人给你送来。”
221/224 首页 上一页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