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来伯伯家喝碗热乎乎的糖水梨。抹布揣崽了没?去年你一只崽都没给我,今年可不许了啊,起码得给我三只。”
“还看不出来呢。三只不行,我师公家要一只,师伯家也要一只。”
“去年抹布不是生了五只?你这就定出去两只。我三你二,刚刚好。”
“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
“反正我得先挑三只。”
一老一少相携离开街道。
赵家早就有仆从看到,回头就禀告赵王氏:“夫人,四郎跟刘老太爷家去了。”
赵王氏回了一声:“知道了。”又吩咐许娘子,“记着下个月四郎的月例扣掉一贯钱,赔给五姑娘。”
许娘子记下。
跟在赵王氏身边的赵骅,等了又等,没等到下文:“没了?”
赵王氏奇怪地看他:“还能有什么?”她的视线落到他手上的马鞭上,“哦,对了。你下个月的月例扣一半,给四郎。那么大个人了,衣服穿几天就脏得没法洗,现在还有脸拿儿子的东西,出息!”
赵骅目瞪口呆:“不是……我这是……”
第33章
赵淩有很多布匹。
从四年前第一次见了太后得到赏赐后, 布匹这种日常用品从没缺席任何一次赏赐。
除了太后给的,还有姜皇后和太子顾朻给的。
赵辰抢过一次,立刻被赵王氏强力镇压后, 家里就再也没人对赵淩的个人财物动过心思, 但这不代表他们就真的一点都不想要。
起码赵婉蓉和赵婉清就很喜欢那些布匹。
赵淩不知道, 带着比自己小了三个月的妹妹到小库房:“喏, 你要是喜欢就挑这些现成的, 要是不喜欢,我就带你去外面买。”
小库房打扫得很干净。
正午的窗户敞开, 屋里透亮。
一个个装了布匹的箱笼打开,散发出樟脑和樟木的香气。
赵淩看着里面适合小男孩的布料, 不觉得适合妹妹做裙子,突然想起来, 翻出几匹料子:“这个料子耐磨。你要不要拿来做骑装?”
料子偏硬挺,做出来的外套挺刮有型, 日常穿着可能不太舒适, 但用来做运动服还是很好的。
京城贵族女子热衷骑马和马球。
其他女子也争相效仿。
买不起马,没法玩马球,她们就热衷于穿骑装。
最早其实是流行穿男装,但女子在衣着的审美上毕竟要更加精细一点, 男子体型和女子也不同, 纯粹的男装其实很难穿得好看。
经过数年改良后的女子骑装现在已经非常普遍,更多的也已经不具备骑马的功能,而是更加偏向于日常劳作的衣着。
赵淩的理解是工装。
骑装只要求穿着干净利落, 不需要花花绿绿,偏素的料子拿来给小姑娘做衣服倒是可以。
赵婉蓉顿时眼前一亮:“要!我还没骑装!”
这匹浅宝蓝色的料子好漂亮!
说好了赔一匹布,赵淩想着这毕竟不适合做裙子, 又找了几匹细软一点的料子出来,问她:“喏,再选一匹。”
“真哒?”她四哥这么大方?
“你就说你要不要吧?”
“要!”赵婉蓉没犹豫,直接选了一匹嫩黄色的丝绸。
赵淩看她小小的个子抱着两匹布:“你放边上,我让常妈妈给你送回去。”
“不用了,我能拿得动。”赵婉蓉的小短手勉强抱住两匹布,很轻松地一甩,把布匹扛到肩膀上,健步如飞就出去了。
“哎?”赵淩目瞪口呆,还是叫了常娘子,“常妈妈,你跟在后头看看。”
常娘子不用赵淩吩咐,已经追了出去:“五姑娘,我来帮你拿。”
常威帮着赵淩把小库房重新收拾好,问:“要不要拿一匹布给老爷?”
赵淩冷哼:“不给!他偷拿我马鞭!”
常威一听,立马认错:“昨日院里都出去了,没想到老爷会来。我瞧了,就少了一根马鞭。”
昨天来福大喜,小院里人全都去帮忙了。
谁能想到会招来家贼呢?
赵淩摆摆手:“没事。”
这事情不怪任何人。
昨天就算小院里有人在,赵骅想要拿走一根马鞭,难道还有人能制止?
切,臭老爹,今年的新年礼物没了!
赵淩嘴上说着没事,实际把老爹臭不要脸的行为记在日记里,进行了长达两张纸的狠狠批判。
来福不在,给赵淩当书童的常威悄咪咪看着等着晾干的纸张,假装自己是个文盲。
天气渐冷,年关将近,文华殿里的学习氛围也比平时要淡了很多。
文华殿里的先生都有好几位已经提前回老家过年了。
顾棱觉得自己现在和赵淩比较熟,就问他:“你怎么不回老家过年?”
“老家太远了,一来一回,路上就得两个多月。”他长这么大,还没回过老家呢。
顾棱顿时就瞪大了眼睛:“那不是比去凉州还远?我说太子殿下他们怎么还不回来,原来是太远了。”
太子他们的劳军队伍不回来,可不是因为单纯的路远。
人家是真的军训去的,比他们这种去京畿的军营锻炼要正式多了。
他都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上了战场。
毕竟凉州位处西北,几乎每年冬天都会有日子过不下去的北方外族过来入侵。
大规模战争比较少,但小规模骚扰不断。
边境线漫长,那边又没有像样的险可以守。
赵淩不想跟他聊这个话题,见他不准备走,就问他:“你过年有什么打算?还得上几天课?”
虽说大家都在一个地方上课,但各人上课进度不一样,像赵淩这样上课内容也不一样,假期安排自然都不一样。
顾棱嘿嘿一笑:“我今天就结束了。过年安排……”自从身边的狐朋狗友都没了之后,他的生活就没什么安排了。
本来天气热还能钓钓鱼骑骑马,现在天寒地冻的,“只有在家打打毛线了。”
赵淩都不知道打毛线这个兴趣爱好是怎么扩散开来的:“你还会打毛线?”
“会啊,还挺简单的,我还会钩针。我给姐妹们勾的花可好看了。对了,你还得上课?”
赵淩只觉得如魔似幻:“嗯,这边还得上两天。姑外祖母那儿还不知道怎么安排。”
给他主讲的裴先生是京城本地人,不用回老家,不过能早点休假谁不想?
今天给他上课的时候,就很放羊,就坐那儿指点他怎么抠字眼。
同样的问题到了王太后那里,也差不太多。
快过年了,王太后现在虽然已经不再管理后宫,但手头产业不少,需要忙的事情更多。
见赵淩过来,她也不上课,把他摁着给自己当小童工。
赵淩:行叭。
这几天赵家也是差不多的氛围。
过年要休市,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很多。
赵家在京城没什么亲戚,但赵骅有很多师兄弟。
赵骅的师门中多是清流,还是那种清到两袖清风的清流,平时也就算了,过年走礼得更加讲究一点。
赵淩在宫里头给太后打了半天工,回家看到赵王氏拉着家里的兄弟姐妹跟着一起在边上忙活。
“娘,您带着姨娘他们忙也就算了,带着大哥他们不是添乱嘛。”他那些兄弟书都背不齐,能干啥?
赵王氏一手拽住要扑过去打弟弟的赵辰,一手扯过挑事的赵淩给了他后背一下:“就你能是吧?过来,帮着一起清点。你明天不用去上学了吧?跟着去走礼。”
赵淩躲过赵辰飞过来的一脚,接过赵王氏手上的单子,就去帮着核对,一边说道:“没呢。裴先生让我再上两天。姑外祖母那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放人。”
“都过年了,还能有什么事情?”赵王氏提起王太后,心气还是有点不顺。
老太……姑姑抢了她教养儿子的权力,今年更过分,临过年了还不放人。
赵婉清、赵婉蓉跟在母亲身边学着掌家,送礼也是一门学问。
本来像是新年礼,他们得在新年的时候送去,但谁叫赵骅师门里的那些个都不会过日子。
他们真要是新年的时候送礼,赵骅的师傅和师兄弟们除夕都未必吃得上肉。
特别会过日子的赵王氏,完全不理解一个个都是当官的,怎么就能把日子过成这样。
她爹就一个地方上的六品小官,家里日子也不至于此。
赵淩看赵王氏准备的年礼都是一些寻常吃喝和衣物,含糊地说道:“还不就是那些事情呗。”
赵王氏白了他一眼,倒没再追问下去。
赵淩倒是问:“就送这些?会不会太轻了?”都是一些冻得梆硬的肉丸鱼丸饺子包子,整块的大肉都没影子,整只的鸡鸭更没有,礼单上只有一条鱼,个头也不算大。布匹也都是细棉布,不是丝绸锦缎。
赵王氏冷哼:“我倒是想送贵重点,他们收吗?你都不知道你师母去年的手脚都长了多少冻疮,哪里像个官夫人?”
赵骅在边上缩着脖子装鹌鹑。
他的师傅和师兄弟们,在一起针砭时弊谈诗论道都是很开心的。
但过日子,他们不会,他们清高。
今年好一些,他让赵喜带着工匠给这一家家的都盘了炕,送了些碳,应该能好些。
还得是烧炕的碳不用太好,价格不贵,他们才收下的。
去年送一床羊毛被,他都被他师傅念叨了一个时辰。
赵辰抬了抬下巴:“我给师母送我自己织的手套袜子!”
赵淩想着,确实大人不好送什么,但他们这些小朋友可以送一些不贵重的自制小礼品,就说道:“那你到时候帮我也送一份点心盒子去。”
点心这种东西,可贵可便宜,走礼的时候也能带。
赵辰斜眼看他:“让我帮忙,你叫我什么?”
“大哥!”
“这还差不多。”
赵缙琢磨着自己能送什么,问赵淩:“你送什么点心?”
赵淩想着常娘子新实验出来的各种点心:“还是那些桃酥、蛋黄酥、一口酥之类的东西。”倒是可以放一些猪肉脯、小香肠什么的。
赵缙懒得想送什么,觉得点心就很好:“那我也送一些糖果糕点吧。”
赵婉蓉送自己调的香膏,赵婉清准备送自己织的毛线帽。
赵王氏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觉得倒是欣慰:“你们也别分开送,让你们许妈妈整个小箱子,到时候一起放里面。”
“好。”
赵王氏又叮嘱子女:“你们自己的先生那儿想好送什么东西,这几天一起去送掉。”
“好~”
第34章
王太后倒是没真的让赵淩帮忙到年根, 没过几天就把人放了回家,一起送回去的,还有好几车满满当当的新年礼物。
赵淩挑拣了一些不怎么贵重的干果糕点, 跟着兄长们一起去送礼。
他爹这会儿还没放假。
以前这个事情是赵王氏去做的, 今年交给了小兄弟几个, 显然是把他们当半个大人了。
几天下来, 三兄弟从刚开始成为大人的兴奋中迅速萎靡, 晚上吃饭的胃口都不是很好,看得赵骅皱眉:“怎么吃这么少?着凉了?”
赵辰担起大哥的责任, 代表发言:“送礼的时候吃多了。”
赵缙看着面前的菜,恹恹的没什么胃口:“我们说不吃, 非得往我们嘴巴里塞。”
赵淩也差不多,几乎没动面前的饭菜, 只慢慢喝菜汤。
赵骅师门中人的经济条件确实都比不上赵家,也不怎么会过日子, 但到底都是当官的, 日子比起寻常百姓家肯定是要好一些的,过年准备的花生板栗榛子松子核桃之类的坚果一抓一大把。
刚开始吃的时候不觉得,还越吃越香,但送一家吃一家的, 到现在就积食了。
赵王氏没好气地让人给他们泡了山楂水:“早知道你们这幅样子, 就不让给你们准备晚膳了。”
赵淩看到山楂,心思又活泛了起来,第二天就去买了许多山楂做山楂条。
这种零食, 在常娘子这里几乎没有难度。
没多久就做好了许多,经过家里人验证肯定后,赵淩也不用人陪, 自己骑着马,挨家挨户去送零食。
山楂漫山遍野多得是,味道酸,果子里都卖不上价。
不会过日子的师公管博澹,一听是山楂做的零食,就单纯地认为要不了几个钱,高高兴兴地收下了:“来家里坐坐,喝杯热茶。”
“不了,我还得去师伯师叔家。师公您快点进屋去,别冻着了。”赵淩赶紧跟师公道别,翻身上马就走。
进去坐坐可不是塞一嘴吃的问题,还得被考校。
现在上课考试确实不多,但架不住见到个长辈就“考考你”。
管博澹笑眯眯地送赵淩离开,提着点心盒子进屋,招呼老妻:“来尝尝看,说是山楂做的。”
管顾氏接过一尝,就明白了:“这得放不少糖。”放的应该还是白糖。
白糖可不便宜。
管博澹一听,愣了一下。
管顾氏立马就瞪了他一眼,招呼小辈们把做成卷、条、块状的各种各样的山楂条分了,等孩子们走光了,才说道:“孩子一片孝心,你可别骂他。”
管博澹手上的山楂条才吃了半根:“我怎么会骂孩子?”要骂也是骂孩子他爹。
子不教,父之过。
他伸手还想拿一块山楂条,见盒子已经空了,顿时傻眼:“那么多,都没了?”
“没了。新鲜玩意儿,家里不都得尝尝?”家里人多,点心盒子又没多大,一人一口就没了。
24/224 首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