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离开平县千里迢迢,这车马费都比东西贵,都是他大哥大嫂的一番心意,单是小衣裳都做了不少出来,可是够两个小家伙明年穿得了。
“刚好这有不少特产,给各家送节礼的时候再搭上一些柿饼梨圈什么的,也是一份情谊。”
随着节礼过来的还有书信,沈临川打开念了起来,说田庄上一切安好,今年的红薯也收了不少,都已经妥善安置好了。
原想送过来一些红薯的,但怕商队的人没见过给私藏起来一些,索性就蒸晒了一些甜薯干出来,外人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捎过来尝尝。
又说冬喜儿快年底的时候相看了人家了,沈大嫂问日后成亲了看要不要冬喜儿的男人也过来做活,小两口一道也不好分离。
说他们也都一切安好,无须挂心,又问了两个小家伙怎么样,到京城那边怎么样了,一封信足足写了七八页,还说了不少田庄上的趣事,一看就是小鱼写的。
几个人听得都一脸的笑意,周小煜和周晏晏也啊啊地伸着小手,到了年底了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
第二天一早吃了饭沈临川就先送节礼去了,罗青山那边就让他家夫郎去送,两家住得近,关系又亲近,田庄上带的不少特产都能给送过去。
沈临川赶着马车先去接了叶景兰,两人同僚上司都是一样的,索性一道给送了过去,叶景兰靠俸禄吃饭,年礼也就备得薄了一些,一坛子酒加两盒子点心,也算不得差的。
沈临川赶着马车呢,回头和叶景兰说道:“那篮子里是给你的,我家夫郎做了茶叶熏鸡,你尝尝,昨儿我大哥大嫂还送了一些土仪,你带回家去。”
张小意和叶景兰这两家的年礼都备得厚上不少,三家关系亲厚,不仅是同僚同榜,更是一个地方出来的。
叶景兰看着那满满一背篓的东西感动不已,“多谢了。”
“谢什么,都是一些土仪,你尝尝,我大嫂的手艺很是不错,特别是油酱菜,这次送过来了不少。”
两人一路说着闲话架着马车去送礼,同僚这种也不用进去,敲了门给了小厮就走了,唐掌院是上司,两人就亲自拎着东西进去拜访。
两人来的时候唐明世正和几个好友在暖房喝茶呢,听说是沈临川叶景兰来了就出来了,唐明世对二人印象不错,特备是重新排布书册这件事,办得很好。
两人捧着节礼送了上去,沈临川很是恭敬地说道:“都是我家夫郎整治的一些东西,请大人不要嫌弃。”
唐明世摆手让两人坐下了,这次进文殊院的进士里面就数这两个踏实了,唐明世有心提拔一下,就让小厮引了余逢春出来,介绍给了沈临川二人。
余逢春也对沈临川挺感兴趣的,上次的简易数字用起来极为方便,沈临川忙行了礼,没想到唐掌院一下子给引荐个这么厉害的人物。
余逢春是什么人呀,当今圣上的老师,身上虽然没有什么官职,但这朝中不少的官吏都是出自他门下。
余逢春满意地点了点头,“文章做得不错,日后有什么想请教的尽管去文思阁。”
又问了二人之前是从何人,两人一一给说了,叶景兰提起他师从童司业,两人笑了起来,“那老东西在白鹿书院可好。”
童司业在先帝那会儿为官,刚正不阿,敢骂得先帝气得摔了杯子,要不是本朝太祖有不杀言官的规矩,先帝气得恨不得把人给斩了,只能一贬再贬,把人给弄得远远的。
唐明世拿出来书信,“你干爹年前给老夫寄了书信,要不是他说我还不知道你是他儿子,那老东西在白鹿书院倒是逍遥自在。”
叶景兰讪讪没有说话,听这语气他干爹和唐掌事的关系不错。
两人在这略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唐明世抿了口茶,“那沈临川你瞧着怎么样,要不要收为弟子。”
余逢春摇了摇头,“人家都高中了探花,哪里还需要我这个老师,若是日后他有什么困难,帮扶一二也不是个事,老童既然亲自开口打了招呼了,我看那叶景兰不如先放在御史台,沈临川的话再看看。”
唐明世点了点头,“只是瞧着这叶景兰没有老童当日那种劲儿,也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老童看中的人差不了,你怎知不是个外柔内刚的。”
两人起身去了暖阁,唐明世让小童把沈临川带的土仪装碟子里,让各位好友都尝尝,小童很快给端了上来。
那碟子鸡闻起来很香,色泽又金黄诱人,几人不由都下了筷子尝尝,余逢春嗯了一声,“这鸡弄得倒是不错,老唐,给我留上半只,一会儿我带家去。”
“得得得,算你有口福,小厮说了送了两只,你一会儿带回家去。”
众人也纷纷点头,“这茶叶熏鸡倒是第一次吃,口味醇香,唐大人你这是哪买的呀,这大过年的,我也去买上两只去。”
“下属送的,说是自家夫郎做得,这可买不到喽。”
“可惜了,这鸡做得倒是极好。”
沈临川两人送完节礼就回去了,又嘱咐了叶景兰除夕的时候过来用饭,到时候三家一起过热闹。
沈临川回来的时候天开始落雪了,雪花不大,沈临川怡然自得地赶着马车回去,转眼又是一年。
回家的时候屋里点着炭火呢,一进屋一股暖气铺面而来,沈临川解下了斗篷,“小煜,晏晏,爹回来了,来让爹抱抱。”
周宁给沈临川倒了些热茶暖身子,“节礼都送完了。”
“送完了,年前就没啥事了。”
“尝尝大嫂做得红薯干,很是劲道又甜,倒是个不错的蜜饯。”
第133章
沈临川也拿了一个, 他大嫂信上说这红薯干是蒸了好几道又晒了好几道制成的,吃起来有点像软糖的口感,“大嫂这手艺以后卖红薯干都是能挣铜板的。”
转眼到了除夕,罗青山张小意一家带着节礼过来了, 两家亲厚送得节礼也很是丰厚, 周大直怪两人拿得东西也太多了些。
意哥儿笑着说道:“哪里就多了, 不过是一些寻常的东西。”
叶景兰也过来了,一屋子人围着炭火说闲话,张郎中说年后要寻了铺子接着开医馆,位子都已经看好了,一直在家中坐堂地方不够, 还是得寻一家铺子。
周宁也说道:“我想开家面馆。”
张小意头一个捧场,“开面馆好呀, 宁哥儿你力气大, 面揉得又劲道,开家面馆挺好的。”
周宁也是这么想的,开了春两个小家伙也周岁了,到时候让家中的嬷嬷带着,他就去经营一家面馆, 开平县那边面食种类多,到了京城这边倒是没有那么多花样,周宁就盘算着开一家小面馆。
沈临川也是支持的, “大嫂不是送了好多油酱菜,到时候能拿到铺子里当小菜,等暖和了我就看个铺子,咱也租上一间。”
众人热热闹闹说起了话,晚上又支上了桌子一起守岁, 到了半夜才散去,天黑外面又落着雪,沈临川就邀了叶景兰在这住上一晚在回去。
过了年又是一阵忙活,沈临川领着人把最后一些书册给编号了好,按照分类给编好,总算是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叶景兰被唐掌院举荐去了御史台,先担任没有品级的主簿,这也惹了不少人羡慕,去了御史台也总比留在文殊院强啊。
辛劳几年到时候还能升个正八品的监察御史呢,总比他们在御史台升任得快。
沈临川年后借调去了户部,惹了不少人羡慕,以为他会留在户部,沈临川去了户部几日做事,日日忙到二半夜,后来才知道原是他得罪了户部尚书,安平县主的爹。
安平县主在家闹,张昌言心气不顺就借调过来沈临川磋磨了几日,沈临川倒是好脾性,他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张昌言想摆布自己动动手的事,过去那几日就老实做事。
就算是张昌言让人刁难自己,沈临川也没太放在心上,日后外派出去做县令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沈临川刚开始借调出了户部惹了不少人眼红,知道他得罪了张尚书之后纷纷对他投来了同情的眼光。
沈临川也只是无奈摇头,这安平县主怕是话本子看多了不成,好在沈临川去户部半个月之后就回来了。
过了年大家都忙碌了起来,张小意赁了间铺子依旧和他爹开医馆,小哥儿女娘行医的少,张小意日日挺忙的,罗青团儿就留在医馆里玩。
周宁也托了房牙子开始找铺子,京师热闹非凡,就算是条小街小巷都有不少的铺子,随处可见哥儿女娘在做活计。
脚店沽酒的年轻妇人,拎着篮子卖杏花的小哥儿,挑着担子卖针线彩线的婆子,还有登门卖货的卖婆,多是卖一些珠花首饰香粉胭脂之类的。
风气比小地方开放了不少,周宁找起来铺面也快了不少,只等着两个小家伙周岁之后就把铺子给张罗起来。
沈临川的书册重新排序的活计也做得差不多了,从户部回来之后只剩下一些污损的典籍需要修补抄录下来即可,文殊院这么多人呢,慢慢来就是了。
“老师说得那本《山野清贡》倒是颇有趣味,听闻前朝繁盛的时候万国来朝集市更是通宵达旦,可惜,不能愧见当时一二。”
余逢春捋了捋胡子,“上面记载的美食倒是可以让御膳房琢磨琢磨,春光正好,邀上几个好友也是难得的风雅。”
景和帝二人身着便服进来了,两人课上提起前朝隐士所做的《山野清贡》一说,这会儿日头正好,索性一道过来了。
两人进来的时候文殊院的上上下下正忙着把最后一架书给整理了,看见景和帝来了忙惶恐地过来请安。
景和帝摆了摆手,“忙你们,找个人过来帮朕找本书就是了。”
孙世安头一个站了出来,“臣带陛下过去。”
景和帝点了点头,孙世安满心欢喜地带着两人进了文殊院内,景和帝有一阵没来文殊院,再进来不由吃了一惊,“这文殊院倒是比之前雅致了不少。”
“文殊院多年未动,臣想着索性带着文殊院的众人把书册给重新整理了一遍。”孙世安说道。
景和帝点了点头,“倒是恪尽职守。”
余逢春撩起眼皮看了一眼孙世安,这小子倒是会抢功,若不是他和唐明世交好怕也被混弄了去,老唐修补古籍的时候有地儿拿不准主意,还和他商议过一二呢。
景和帝随手拿了一本书册,只见现在文殊院内的书册都不用之前笨重的盒子了,改用锦缎做了书匣,既漂亮又雅致。
只见书匣的正面是相合的如意祥云图案,两片祥云相切合,打开就能看见里面的书册,“唐掌院费了心思的了。”
余逢春乐呵呵说道:“那陛下就不知了,年前唐明世可是坐在户部撒泼这才要了些银子,要不然也不能弄这么漂亮。”
孙世安也在一旁称是,“文殊院重新排布了书册放置的位置。”
景和帝又问了书脊上的奇怪的文字是什么,孙世安哪里答得出来的,只说是简化的数字,这样编成号之后更好写一些。
景和帝来了兴致就问孙世安这本书上的数字是什么,孙世安面皮涨红,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景和帝一向随和,只当他是没记太牢。
余逢春懒得见这人过来邀功,索性说道:“陛下要找一本《山野清贡》的书,你去替陛下寻来。”
“是。”
孙世安赶紧退下了,在外人看不见的地方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事是沈临川一手办的,他哪里知道那些数字怎么念啊!
这会儿陛下让找书呢,又着急忙慌找去了,一头雾水地在里面乱转,最后喊了杂役帮他一块找。
余逢春都比孙世安记得清楚,拿着书册和景和帝说了起来都是怎么念的,景和帝点了点头,“确实是比之前的数字好写好记了不少。”
“我听唐大人说这叫小写,之前的叫大写,也好区分,是文殊院一个叫沈临川典籍从古书中发现的。”
景和帝记了起来,“沈临川,不是去年的探花郎?”
“陛下好记性,是去年的探花郎,现在在文殊院做典籍。”
“朕记得他,生得一副好相貌,听宫里的人说他游街的时候掷花满怀,惹得不少小哥儿女娘争相打听可否婚配,安平县主还闹了几场呢。”
“这探花郎呀,他当得起。”
景和帝想起了什么小声问道:“我听说那沈临川是入赘的?”
“是,听说他家夫郎是杀猪家的哥儿,相貌生得,生得不似小哥儿,沈临川珍爱异常,当初还是个小童生的时候和他家夫郎当街卖肉,同僚邀请喝酒也不大爱去,说要回家养孩子去。”
宫中有时候没什么乐趣,景和帝身旁的小太监就会和他说些宫外的新鲜事,去年沈临川刚中探花郎的时候,在京城可以说是风头无两,就连景和帝都听闻了一二。
景和帝被勾起了兴致,“倒是个性子纯善的人,你说这重新整理书册的事,是沈临川提出来的?”
“我也是听唐明世说的。”
两人正在说话呢,孙世安很快就捧着书册回来了,“陛下,找到了。”
景和帝抬眼一看,见这人一头的汗,若是熟知书院布置的人怎么会找这么久,景和帝微微沉下了脸把书册给接了过来,打开一看之间里面的书册糟污一片,都发霉了!
景和帝冷哼了一声,吓得孙世安腿都软了,“这书多久没有翻新了。”
余逢春也呵斥了一声,“怎么能拿这种书给陛下!”
孙世安拿到书压根没有打开看,哪里知道里面的书都已经发霉了啊!连连磕头解释道:“这些都是沈典籍在做,下官早就吩咐了他早日修缮,谁知道他竟懈怠至此,请陛下恕罪!”
“叫沈临川过来。”
身后跟着的小太监赶紧喊人去了,沈临川正和杂役对着最后一架子书呢,刚就听闻景和帝来了,他在后面没来得及见驾,不知道突然喊自己做什么。
沈临川跟着去了,撩起官袍规规矩矩行了礼,“臣沈临川,见过陛下。”
孙世安暗中欣喜,这些事本就是沈临川的分内之事,原想抢个功在陛下面前留名,没想到弄巧成拙,那也是他沈临川的活,不干他的事。
“起来吧,看看这书,可是你失职。”
133/148 首页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