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柱子绕进去,那边柱子绕出来。最后秦王说:"对不起,我长跑练得不好,实在跑不动了。" 御医 夏无且就把一个药囊抛给秦王,说:"大王一定是跑累了,请服用臣最 新配制的平衡饮料。它可以充分补充身体因出汗所损失的营养。" 秦王深受感动。所以后来历史记载:秦王说:"无且爱护我,给我 喝饮料。" 秦王喝完饮料,想想空手打不过荆轲,就想拔身上配的长剑 先抵挡一阵。可是这把剑平时只是做礼仪之用,只求好看,关键时刻怎 么也拔不出来。旁边的一个人提醒:"大王请把剑放到背上再拔!" 秦王如法照做,拔出剑后略加挥动就削断了荆轲手中的匕首(秦王 的佩剑可是削铁如泥呀)。 既然剑断了,荆轲也不打了,顺势往地下一坐,靠着柱子笑;秦王 则拄着剑,也靠着柱子一边喘粗气一边笑。 荆轲说:"你说吧,要怎样才肯让我报仇?" 秦王说:"我知道对不起你,不过咱俩说到底能有什么仇呀?"说着 一把搂过荆轲,"不如咱俩到后面仔细商量商量如何?" 荆轲说:"那不行,我怎么跟燕丹交待呀?" 秦王说:"这你不用操心!来人把秦舞阳砍了,首级挂上城头,从今 天开始在宫外再不许有人提荆轲的事儿。" 转头冲众大臣 "你们知道该 怎么说了吧?" 众大臣轰然应诺。于是荆轲刺秦这个故事就成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样子。 至于荆轲,以后在宫里过的很快活。不信听秦王的抱怨:"荆轲,你 看看你呀,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洗衣服,烫着怎么办?哎呀呀,我昨 天也告诉你了不要再做饭,怎么又做饭了?拿刀多危险呀,割着手指头怎 么办?天哪,我的妈呀,荆轲,别上那么高,你想要鸟蛋我找人送来,小 心不要摔下来呀!荆轲...荆轲..." [历史恶搞4]苏轼佛缘 BY 少智慧子 [衍生] 郑重声明:本文系恶搞,决非历史。如有不能接受恶搞的请不要继续往 下看,谢谢合作! 苏轼佛缘 苏轼在宋朝初年在汴梁,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说清楚。其实宋朝 初年,社会正处于上升期,极度繁华,但也有盛世隐忧。汴梁作为京城 是这个繁华世界的顶峰。而苏轼二十多岁,正值青年时期,正是展露才 华的时候,他当时在汴梁已经非常有名气,成为青年才俊中的佼佼者。 实际上我是想说苏轼在宋朝初年在汴梁办了一份杂志(罗里罗唆的还是 没说明白)。 当时苏轼办了一份《汴梁文摘》,这是一份多元化杂志,不定期出 版,会员制发行。每期的封面都是漂亮人物,由于当时社会不允许女子 公然抛头露面,于是封面人物就是一水的帅哥了。 当然帅哥也不是很容易就能碰到的,并且苏轼和这些做过封面的帅 哥们大都一见如故,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做完封面人物之后,继续留 在苏府,参加苏府的文学研究班,也就是当时汴梁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每天,傍晚的霞光刚一黯淡,华灯初上的时候,苏府的文化沙龙就 开始了。整间聚会的屋子都是纯黑色的,连地毯也是黑的。(为什么用 纯黑色?因为男要俏,一身皂吗。黑色是最适合男性的颜色。)每个人 身边的茶几上点着蜡烛,在摇曳的烛光中,苏轼的脸上带着比巧克力还 甜的笑容,看帅哥们读自己的作品,连带展示青春的魅力,不时的轻声 加上一两句评论(浪漫的聚会呀)。 其实创办这个文化沙龙的目的并不是以文会友,而是以文交友,因 为苏家兄妹有一大共同爱好,就是喜欢看养眼的帅哥,而文化沙龙是实 现这个爱好的快捷方式。当然苏家兄妹自己的相貌虽然周正,可是算不 上漂亮,因为据历史记载,苏轼脸长,苏小妹奔头。但是这些并不能妨 碍每个人的爱美之心,所以喜欢看帅哥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帅哥也不是容易看的,他们各有特色,但是共同点是:都不是 很容易得到,换句话说,想骗帅哥不容易,被帅哥骗太容易。也就是说, 想得到帅哥同意,将他们的靓照发表在《汴梁文摘》上,是一项很难完 成的工作,也就是需要很多的钱财。为什么会这样呢?市场经济嘛,因 为要靓照的人太多,所以水涨船高了。当然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但 人长的漂亮,而且大多精明的让苏轼瞠目结舌。如果想留下他们长期服 务,需要非常多的钱财。好在苏家财大气粗,这一点并不如何为难。 在苏家网罗的众多帅哥中,进入苏府的经历各有特色。举两个为例。 第一个,黄庭坚,生得眉目如画,苏轼一见就欢喜,于是商量让他 做一期封面。黄庭坚笑笑,伸出一只手说:"你能给多少?"苏轼心下 奇怪,这位人长得不错,只是说话口气不大对,怎么搞得做封面好象卖 身一样。转念想想,也许他们那儿的人都这么说话,于是顺着说:"十 两如何?"(十两并不是个小数字,那是普通人家半年的收入了。)黄 庭坚说:"不不不,我的朋友,不行。上上次《汴梁新闻》,出价二十 五两。上次《汴京晚报》,出价四十两。我的朋友,你能给多少?"苏 轼这才明白这位原来是个业内人士,熟知市场行情,那就不能按普通 的价格来衡量了,于是说:"二百两,但是你要做我们的专职模特。" 黄庭坚说:"专职模特的话,三百两,不能再少了。"苏轼说:"二百五 十两,不能再多了。"黄庭坚眉毛一竖,说:"怎么着,想欺负我,瞧你 给的这数。我也不跟你多废话了,二百七十五两,一口价。行就行,不 行就拉倒。"苏轼说:"成交。"(这之后几天,苏轼才发现,压根没人 找黄庭坚做过封面,这一遭是陪了。) 第二个,秦观,昂着天鹅一样的脖子,迈着芭蕾舞一样的步伐,高 傲地走过来。苏轼想,这么标致的帅哥,脑子一定简单,这回总不会再 上当了吧。一提做封面的事儿,秦观面无表情地说:"上封面?我的价 格不便宜的。看我身上,都是名牌。上衣,皮尔卡丹的,五两八钱;风 衣,卡曼尼的,十两五钱;鞋子,鳄鱼的,八两二钱。"苏轼想,弄错 了,本以为这位是学文学的,原来是捣腾服装的。这么年纪轻轻又漂亮 的人物,做生意多辛苦、多不容易呀,不能欺负人家年轻不懂行让人家 吃亏。三天后,花了大价钱的苏轼才弄明白,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扮酷, 可以第一时间引人注意(一不留神又赔了一遭)。 虽然一直在赔本经营,但是苏府的文化沙龙还是一直办了下去。苏 轼觉得所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有一天,一个空前绝后的帅哥 出现在苏家的文化沙龙中,他的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让每个人心 灵震颤,而且他还穿着一身黑衣,更加让人心摇神驰(最让苏轼倾心的 黑色呀)。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以后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惊奇。 苏轼想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住他,但是怎样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呢? 看他的气质风流蕴籍,温文儒雅,虽然他还没有说过话,也没有看过他 的文章,但是他毫无疑问是个饱学之士,何况他还到文学沙龙来。可是 文人相轻,这样的人未必看得起其他的同道中人,要想邀请他加盟《汴 梁文摘》看来并不容易。而且根据苏轼以前的经验,漂亮和精明成正比 增长,那么这个人的精明绝对不容忽视。 于是苏轼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就是一切坦诚相告,从《汴梁文摘》 的实际发行量,到全部收入的分配,全然不顾周围人惊奇的目光而把所 有诀窍一泄而出(看着帅哥惊奇的眼神盯着他的嘴,苏轼觉得就已经值 回票价了)。接着谈到了发行经验,苏轼是这样解释的:"发行杂志其 实是很简单的,我们的杂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汴梁城的第一销售量, 原因就是要发展很好的下线。下线发展好了,发展多了,可以成金字塔 形放大,杂志自然可以顺利发行。知道刘备为什么能三分天下吗?那是 因为他发展了三条很好的下线,一条是关羽,一条是张飞,一条是诸葛 亮。" 这时原来一直听苏轼口若悬河而不发一言的人终于说话了:"这位 大哥,俺不会发展下线,俺已经‘从良'两年不做传销了。"接下来的话 就更让大家惊奇了,"还有啊,俺是个文盲,什么文摘什么的俺不懂。 还有能不能麻烦您说慢一点,听您说话本来就费劲儿,您要再象机关枪 一样,俺就更糊涂了。" 苏轼结结巴巴地说:"你...你...你是...是...是个文盲?" 小伙子连忙递过一杯水来:"看看,看看,大哥说话太快,呛着了 不是,来,喝口水,润一润。" "我不喝水。"苏轼喘过一口气来,勃然大怒,"你没文化,你跑 文学沙龙来干什么?没事儿逗我们玩儿呢?为什么不早说?" "大哥,您一直说那么快,俺插不进嘴呀。" 苏轼一想也对:"那你还没说呢,你叫什么,来这儿干嘛?" "俺叫谢端卿,这名字是俺爹给起的。俺爹是个学究,可惜死得早, 俺家里又穷,念不起书。等俺长大了,俺娘说,让俺上京城,见见世面, 要再能弄个京城户口,就更好了。俺就上京城来了。俺没什么文化,也 没什么经验,但是俺有的是力气,只要给钱,俺啥活都干现在,俺碰上 一个新老板,他说俺这个样儿,到您这儿来,肯定行,俺就来了。啊, 俺还忘了说,俺是个卖保险的,大哥,您买保险不?" 苏轼正忙忙地喝水,一口水还没咽下去,差点儿喷出来:"我不买 保险。"苏轼连忙一口截断,"不过你这张脸可够唬人的。你为什么穿一 身黑衣?啊,一定是你们老板让你穿的,他倒是很有品位,黑色很适合 你。" "大哥,俺不懂什么叫品位。不过您说的真好,黑衣服的确适合俺。 俺没钱,黑衣服耐脏,不用经常洗换嘛。"苏轼一口水终于还是喷出来了。 等咳嗽完了,苏轼说:"你别卖保险了,那简直是摧毁人才。这样 吧,"苏轼已经想好了,一个乡下人,这下应该好骗了吧。"你就留在 我这儿,干点零活都会比你卖保险挣得多。" "大哥,您说的干点零活是啥意思?" "零活就是什么都干,这你都不懂?" "俺又不懂你们文化人的话,俺又不是您肚子里的蛔虫。不过您放 心,俺娘说过,当伙计的最高境界就是变成老板肚子里的蛔虫,俺会努 力的。既然您是俺新老板了,是不是该给点意思?" "什么意思?是不是要钱?" "还是您明白,俺也不管您零活是什么意思了,只要您的意思够意 思,俺还能让您不好意思吗?" "那你说,这个意思得多少才够意思?" 谢端卿咂咂嘴,说:"大哥,您应该明白俺的意思,您也是道上混 的,还能在乎这点意思,弄得大家不好意思吗?" 于是苏轼抽出了一百两一张的银票,谢端卿摇头;再添一张,还是 摇头;再添再添,添到十张,谢端卿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苏轼现在发 现,只要是帅哥,都不是好骗的,不管他有没有文化,是不是从乡下来 的土包子。 很快地,从谢端卿身上,苏轼学到了另外一点,那就是永远不要试 图追赶帅哥的脚步,因为帅哥的脚步实在太快了。 据历史记载,谢端卿,就是后来的佛印,他出家的经过是这样的: 谢端卿是苏轼的朋友,他想见一见皇帝。正好皇帝要到相国寺礼佛,苏 轼正好负责保安。于是谢端卿就求苏轼将自己带进去,好见皇帝一面。 苏轼于是利用自己的职权,将谢端卿剃光了头,扮成和尚,带了进去。 碰巧那一天,皇帝一时高兴,跟谢端卿这个假和尚聊了起来,为他的佛 学所动,于是当场赐给他度牒,假和尚意外地变成了真和尚。 这个大概是对的,但是细节略有不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谢端卿,虽然苏轼想跟他做朋友,但是实际上是苏轼的雇员。他压 根没想见皇帝,他只是想弄一个京城户口。正巧当时苏轼利用职务之便 (皇帝确实要到相国寺礼佛,苏轼确实负责保安,于是跟主持老和尚软 硬兼施就很容易了。),一百两银子一张,进了一百张度牒(就是当时 最抢手,很多京漂一族梦寐以求的京城户口。度牒当然只是个跳板了, 和尚不愿意当,可以随时还俗的嘛。),准备大赚一笔(当时的京城户 口黑市叫价千两,仍然供不应求。)。 谢端卿没有千两银子(他之前是有,但是京城居,大不易,因为米 贵,所以就没有那么多了。),求度牒未果,于是恼羞成怒,试图把苏 轼的生意搅黄。于是他剃光了头,扮成和尚,混进了相国寺(当时因为 皇帝要来,相国寺人手严重不足,于是从几个别的寺庙借调来一批和尚。 主持老和尚人头不熟,所以谢端卿可以混水摸鱼)。当然谢端卿并不知 道他这么做,如果被发现了,要被砍头的(无知者无畏)。他的目的不 是为了混几天和尚,也不是为了混一张度牒,而是想混很多张度牒,然 后凭更加低廉的价格优势搞倾销战略,将苏轼的生意顶跨。 谢端卿的这些目的都要靠皇帝来实现,但是如何迷惑住皇帝答应他 的要求可要大费心思了。这一点很难,谢端卿知道,苏轼也知道。所以 苏轼并不担心,他觉得谢端卿的想法无异于螳臂挡车,一不留神就会掉 了脑袋,那是傻瓜才做的事情。谢端卿没多少文化(当时谢端卿在苏府 日夜大受熏陶,已不是原来那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了。),但是他不是傻 瓜。 谢端卿当然不是傻瓜,他知道他的优势在哪里,那就是外貌。以前 他就是凭着一张漂亮而有气质的脸轻易地颠倒众生,只要他不说话,那 么就不会被拆穿。可是如果见了皇帝,想不说话就达到目的是不行的。 谢端卿很聪明,他提前找到主持老和尚,虚心向他讨教佛法。老和尚非 常高兴能看到这个漂亮的年轻和尚如此好学,欣慰事业后继有人,于是 倾囊以教。不过谢端卿底子实在太差,听了一天的佛法,就学会了一句 俗语:"佛家之心印,道家之口诀。" 无巧无不巧的,皇帝没听过这句话,深为所动。虽然说话的和尚只 念叨这一句,再没有下文,但是佛家禅机,足够凡夫俗子回味无穷;并 且皇帝其实也没多少文化,听不懂长篇大论的佛法,谢端卿这种短小精 悍的速成教育正好投其所好。于是皇帝大喜,赐给谢端卿一堆度牒,并 且顺口给他赐法名‘佛印'(本来很难的事情,一旦实现了就会发现其实 很容易,关键是有没有胆量去做。)。 佛印后来的发展就更加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了。他在大赚了一笔之 后(佛印的生意可是无本万利呀),并没有象大家想象的一样,马上还 俗,而是留在了相国寺,因为佛印迷上了谈人生(佛法讲的就是人生的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