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这篇文,TV+原著+自己的构思,一个悔了的小顾,一个想与戚少商并肩的小顾.也许有一丝的理想化,但是,同人,难道不可以让小顾成长,不可以让他幸福么?戚少商说,"我永不能忘与你认识的那一夜,我从不怀疑那一夜的顾惜朝,是真的顾惜朝,值得我相信的顾惜朝。" 顾惜朝说,"我当初杀了多少人,我如今就救多少人." 主角:戚少商,顾惜朝 一 逃亡,逃亡 顾惜朝在逃。 是的,他在逃。 他在尽一切可能的逃。 他知道那些所谓的武林正道还在追杀他。 他逃过边关,逃过幽州,逃过北域,逃过江南。 他忽然想笑。 他想,有酒有肉多兄弟,患难贫病无一人。 果然,果然。 他忽然又想生气。 顾惜朝很好看。 顾惜朝生气起来也很好看。 即使在逃亡中,他也依然很好看。 顾惜朝好看的,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顾惜朝。 可是现在的顾惜朝他在生气。 他生气的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想起了一个人,一件事。 他想起了戚少商。 逃亡的日子很辛苦,他如今,很了解戚少商当时的心情。 这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了解戚少商,也没有比戚少商更了解他此刻心情的人。 他们永远是知音--这毋庸置疑。 可是他还是很生气。 因为,他发现,他现在走的路,就是当初戚少商走的路。 他在重复戚少商走的路。 追杀,逃亡。 他生气的,是那个人是戚少商。 他为什么要和戚少商走一样的路。 他曾经听晚晴说过一句话,喜欢一个人,才会想要去成为他。 成为他。 是不是就是做和他一样的事,走他走过的路呢? 也许,顾惜朝想,他不是自愿去做的,他没有特意想去和他走相似的路。 可是,他却不能骗自己。 每当最困苦的时候,最不能挨过去的那一刻,他总是想,戚少商,戚少商曾经也这样过。 所以他就挨了过来。 他不能不承认,这一路逃亡,是戚少商,是他心里的那个戚少商让他熬了过来。 不是晚晴,不是其他,竟然是戚少商。 边关大漠里的野风,是他,羌笛何需怨恨那杨柳,不知春风是否还能再度玉门关? 幽州平原上的季节,是他,六出飞花入户时的寂,谁忍心坐看那青竹变成了琼枝? 江南水乡中的细雨,是他,一江烟水照晴岚的艳,能不能醉倒在两岸酒家的画檐? 顾惜朝醉了,他真的醉了。 他醉倒在开封府的汴梁河畔--他醉倒在权利的中心,要抓他的人都在这里。 也许是因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又也许,是因为他已经累了。 像王小石一样,也曾经逃亡过的王小石。 王小石逃亡了三年,却最终回了开封。 他累了,他想念了,所以他回来了。 而顾惜朝呢?他是累了,还是想念了? 累了,为什么要回到这让他伤心的地方? 想念,又是想念谁呢? 顾惜朝又笑了,晚晴,对,他一定是在想念晚晴。 只是那惜晴小居,想必是不能正大光明的回去了。 逼宫那一日,他说天下缟素,他挥剑指向那个最高权利的人,却怜悯的看着他,像看着一只蝼蚁。 而如今的他,是不是连怜悯的眼光都没有人送给他。 他是个魔头,是个坏蛋,是个疯子。 他在逃亡路上听过很多人在讲那个故事,那场追杀,那个大侠,与那个书生。 那个书生是自己吗? 别人口中的那个书生,是自己吗? 卖友求荣,心狠手辣。 大概,是自己吧。 戚少商,确实是自己背叛了他。 即使他再次对自己说,是相爷要杀他,不是我要杀他--若非这个任务,我自当会将他当作知己。 可是,若非这个任务,他又怎会遇见戚少商。 顾惜朝在汴梁微微有些凉意的夜幕里,静静的掬起一捧水,洒到脸上。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自己还是那个大漠黄沙里也清爽如昔残忍如昔的书生吗? 一个人,失意时才是估量他最合适的时机。 是堕落消沉还是哀而不伤? 是就此隐匿还是想飞之心永远不死? 顾惜朝虽然在逃亡之中,可是他也听说了京城几大帮派势力的重新划分。 他也常常听说他--他现在是金风细雨楼的代楼主。 没有了边关的风沙,他是不是还是那样的英雄气概? 顾惜朝叹了口气,他在这瞬间忽然很想知道一件事。 他依然青衫,青衫如旧。 而那个人,脱去一身的黄袍子,他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也许时光,尤其是逃亡的时光,会令人异常怀旧。 你看,我甚至怀念起了我的仇敌--顾惜朝清冷的撇了撇嘴角。 他还是想知道,他的仇敌,如今可在想着他? 想着怎样将他挫骨扬灰吗? 可是他却知道,这三年里,追杀他的人那么多,却没有戚少商。 当日大殿上,他饶他一命--你以为我稀罕吗?顾惜朝在心里啐了一口。 他想,戚少商不杀他,也许是因为诸葛正我曾经说过的话,"能杀人之剑,只不过是利器;能饶人之剑,已属神兵。" 装大侠好阔气么?顾惜朝有些烦躁起来。 即便三年的时光已不短,他一想起当日的事,还是恨上心来。 不为别的,只为戚少商不杀他,却还说了那句话,"顾惜朝的命贱!" 所以,他一定要活下去,即便逃亡了三年,也要活下去。 即便累了,也要活下去。 即便只为了和那个人争一口气。 他忽然抬起头来往天泉山方向望过去。 那座金风细雨楼矗立在那里,虽然他望不到,但是他知道,它在那里。 他也在那里。 青白红黄象鼻塔,他现在站在哪里呢?
二 伤口,伤口 顾惜朝猜错了。 戚少商没有在金风细雨楼里呆着。 戚少商现在在何处? 他现在正在大相国寺附近的小甜水巷。 离顾惜朝,不过几百米。 他在杏花楼的熏香阁。 不错,白牡丹李师师的住处。 戚少商风流。 可他却不是李师师的入幕之宾。 他想,他只是太寂寞了吧。 李师师是他的红颜。 她曾对他说过一次知音,她说你可以把我当作你的知音。 结果那一次戚少商发了狠,他摔了熏香阁里所有能摔的东西。 李师师惊恐的看着他发泄,忘记了阻拦--直到戚少商自己从那好似梦靥的障里跳出来。 戚少商没有解释,他只是像醉了一般混沌而去,只在第二日遣了杨无邪过来送赔偿的银子--白牡丹屋子里的东西,哪一件不是价值连城? 从此之后李师师知道,每个人都有不能触碰的伤口,无论她是一个弱女子,或他是一个大侠。 而戚少商的伤口,就是"知音"二字。 李师师没有深究,因为她知道多忧无益。 做不成知音,那就做红颜--红颜知音,有什么不同么? 可是她也知道,一定是不同的,至少在戚少商心里,是绝对的不同。 他来找她的第一次,她竟然有了少女时才有的矜持。所以她不让他当入幕之宾,只和他聊天。 而他也微笑接受--她以为他是君子。 而后她终于知道,他来找她的那一天,不过是因为他太寂寞--就算不是李师师,是其他人也可以,是步小璇、杜爱花或者何小河都可以。 而后她邀请过他--什么样的邀请他自然会明白,可是他淡淡的拒绝了。 李师师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就是懂得自己该如何去做的人。 聪明的李师师再也没有邀请过戚少商--除非他自己愿意。 她还记得他第一次来找她--那么寂寞的眼睛,怎么可以在一个京师的群龙之首里看的到。起初她以为那是高处不胜寒,但很快又推翻了。 那是"情"字的苦。 那是两年前的十一月月底。 那么冷的时节里,他的眼睛几乎被寂寞湮没。 而这两年间,戚少商偶尔会来找她,在这芙蓉帐暖本该春宵一夜的熏香阁里--只是谈天,仅仅说地。 诗情画意,好不忧伤。 暖风熏的人欲醉。 而今天,又是一个十一月,隆冬,十一月的月底,与两年前同样的一天。 戚少商又来找她,那种寂寞又重新来到他的眼睛里--其实他何尝不是一直在寂寞着? 李师师知道,聪明人就是不该问的不要去问,不该做的不要去做。 可是,聪明人一旦与爱情搭上边,就会变的不聪明。不但不聪明,甚至还有些傻。 今夜的李师师就做了一件傻事。 她为他斟酒,让他一醉解千愁。 就在他似乎要醉了时候,她问了。 她问了他寂寞的原因。 她离的他如此之近,然后去触碰他的伤口。 他心里的那个伤口。 她甚至做好了他再次发疯的准备。 她不怕他摔了桌子椅子,梨花桌,檀木椅,摔坏了又如何? 她只是想知道,是哪个人在他心里刺了一道伤痕,是哪个人,是他心里的伤痕。 凭直觉,那个人根本不会是息红泪。 戚少商若是为息红泪伤成这样,又何必将她推出去--是戚少商亲自将第一美女推离他的身边。 所以她想知道,到底是谁? 可是戚少商没有发狂,甚至没有动作。 他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喝着那坛女儿红。 他的眼光是缥缈的,可是忽而又清亮了起来,一瞬一刹,不知到底是醉还是未醉。 李师师重复了一次,"你,在为谁伤心?" 戚少商忽然抬起头来,望见了李师师的衣着,李师师的头发。 他从未认真观察过她的样子--说出去又有谁会相信。 微卷如云的长发,用一根木簪子轻轻挽住--烟花女子,怎能着如此清淡的佩饰? 一袭淡青色的衣裙,晃乱了戚少商的眼睛。 慢慢的,那毫无瑕疵的脸庞,变成了另一个人的。 可是,他忽然又清醒过来--他面前的,是一双浓浓爱意的眼睛。 那个人,怎么可能有这般的眼睛? 那个人的眼睛,清亮,锐利,像鹰一样,直望到他的灵魂里去。 可是他忽然很想醉,很想真的醉。 所以他便醉了,他在醉之前轻轻的念了一个名字。 很轻很轻的念,那声音清淡的要飞到天上去。 他很轻很轻,却又充满了一种咬牙切齿的感觉。 李师师很认真的去听,却也只能听见一个字,那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朝......" 李师师在思考,她将江湖上有名气的女子,无论是侠女,还是名妓,亦或其他有名的女子,想了个遍。 可是,谁叫"朝"? 李师师忽然有了一骨子怨气--戚少商,你的知音,可是这个人? 你的伤口,可是这个人? 她拂袖而起,走到窗边,远处大相国寺的鼓声传来。 晨钟暮鼓。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她忽然惨然一笑。 竟甩袖走出了这熏香阁,只留戚少商一人醉倒在桌边。 真醉还是假醉,又有何不同? 夜,快要深了。 三 白衣,白衣 戚少商慢慢的睁开眼睛,他看着李师师离去的背影。 他知道她的心已死。 绝代风华的女子,比起爱情,更在意的是自尊。 他不需要任何人来靠近他,也不需要任何人来了解他的心。 即便是大侠,难道不可以有点属于自己的秘密吗? 他静静的走出了熏香阁,却没有回金风细雨楼。 他朝着城外的方向走去。 汴梁城东门外,一处偏僻的小土山下,有一间简朴的小屋。 名字是惜晴小居。 晚晴死后,便是埋葬在这里。 而戚少商最后一眼看见顾惜朝,便是在这里。 三年前他望着他蹒跚的背影,终是不能释怀,悄悄的跟着他走了一段路。 看着他来到这里,掩埋了爱妻,开始了逃亡之路。 从此之后,每当失意时,他便会来这里。 佳人已安眠,那个人呢,他又在什么地方,吃怎样的苦? 他知道铁手因为晚晴的缘故,想要保顾惜朝性命--那些追捕的官差,有些时候也确实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却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他从来都不想杀顾惜朝的。 所以这三年,顾惜朝并没有死,也没有被抓住。 他却在想,那个青衫书生,如今可落魄难当?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就一阵难过。 他从未告诉任何人,其实,他很想再见他一次。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是什么概念? 只有戚少商自己一个人知道。 那是他们在旗亭相遇的那一天--戚少商曾经多么感激这一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江湖这么大,却让我遇着了他。 琴,并非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只是一把普通的琴,戚少商却在那琴声里听见了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的气概。 这样的人,怎么能够隐逸在乡野大漠里? 那是怎样的豪迈之气,才奏的出如此一曲? 戚少商忽然就想舞剑。 脱去黄袍,内里的衬衣泛着淡淡的白。 剑,是好剑,削金断玉,剑法更好,一字剑法,直作龙吟。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想必他自然也听的出自己心中的豪气。 他们何尝不是一直互相钦慕着的? 如今,三年瞬息而过,几时,才能如时空倒流一般,与他再饮一次酒,再奏一支曲,再舞一场剑? 其实戚少商的志向,很不是志向。 他并非愿做一个号令众人的群龙之首,他喜欢绿野风尘,喜欢拈花一笑。 他在这个隆冬的夜里,在他最寂寞的时分,重又来到了这惜晴小居。 不知此时此刻,那个人,是不是比他还寂寞? 顾惜朝一直都是个寂寞的少年--戚少商从未改变这个看法。 又想起他的名字,想起,就想念出来。 可又不敢,是害怕,怕一念出来心里的五味陈杂,几乎让自己失了沉着。 所以他拔剑。 依然是逆水寒。 留着这把剑,就像他在金风细雨楼里坐的那把椅子一般。 那是一把坐上去很不舒服的椅子--代表着权利,就像代表着权利易得也易失,必须要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坐不舒服,才可坐得安稳。 就像皇帝的龙椅--硬邦邦的,半点也不舒适。 这天下,这江山,是好得的吗? 这老大,是好当的吗? 所以他留着那把椅子,也执意没有换掉这把剑。 逆水寒,逆水行舟意兴寒。 他舞剑。 剑法愈加娴熟,剑气更加凛冽。 执剑的人却愈加寂寞。 他犹记得诸葛先生曾经教诲过他,最大最强的剑客,是处处是剑,物物皆剑。 最高明的剑法,便是驾驭无形之剑的法则。 只有心中有剑,才是真正的剑客。 他笑,他想自己何时能够堪破这一法则。 可是这一刻他只想舞剑,他的白衣与银亮色的剑芒闪亮了惜晴小居。 他一边舞剑一边念着诗词。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望着这夜晚,戚少商忽然明白,有些寂寞,只有自己去解。 白衣翻飞,口中依然念念有辞。 "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 忽然,剑停下,垂地。 人亦停,持剑,站立。 "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 缓缓的回忆了一刹,终还是淡淡的重复了一次。 "惜......朝......" 却在下一刻听见琴声。 这一次的琴声,却如此缠绵哀婉。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此刻的惜晴小居里,如此相思的痛,除了他,对她的情,还能有其他吗? 戚少商忽然静默。 他静静的立在园外,静静的听着他弹奏着相思缠绵的曲子,每一声每一音,都在述说着对亡妻的追忆。
1/14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