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福书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outlook.com删除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说

一代名臣的制作方法(穿越 重生)——半空住人

时间:2016-12-29 18:16:07  作者:半空住人

  “惊蛰也好几年没看过戏了。”他从不喜欢看戏,穿来那几年都坐不下来陪着张氏和马氏看戏,一开始还能耐着性子做做样子,后来确定不会露馅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过戏了。
  每次惊蛰都只能跟着他,也看不成戏。
  七月发生水灾,展开了急赈;十月结束工赈和农赈,使正灾民衣食有了着落,恢复靖江县的重建工作。从朝廷拨来的银两里,范铉超以赊放的粮食、农具、耕牛、种子、肥料等农业必需品的形式,补助灾民,帮助其恢复生产。
  到了十一月,进入靖江的枯水期,范铉超也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计划,开始实施大规模工赈,整理靖江水道,修建堤坝,浚治支流,开辟新水道。治标也要治本,就算下次的风灾水灾没有这次严重,范铉超也要将问题一次理清,总不能只处理眼前的问题。
  范铉超分三个阶段的赈灾做法受到了常州知府的表彰,让他转门上本折子,详细叙述了这次的赈灾的经过,以用作日后的赈灾的参考。
  这是件好事,既能给日后的水灾一个餐考,又能给自己立名,范铉超当然不让地写了,也呈了上去。没多久就得到了朱由检理所当然的表彰,看着用朱笔御签的熟悉笔迹,范铉超不免有些好笑,即使感到了红色的笔迹,范铉超也没有产生“这个人是皇帝”的意识。
  大约是他在接受“天地君亲师”的观念之前,就已经在五星红旗下长成了“大家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概念,对朱由检一开始是围观稀有品种的好奇,之后便成了友人,现在更是友达以上,并不觉得他是皇帝。
  除了朱由检的御笔朱批,同时收到的还有范铉超一同送上去为梁二请求减刑的折子,实际上,遇到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即使梁二已经到了地方,也都可以回来了。
  刑部也念在梁二第一个预警风灾的人,为之后的救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赦天下免除了他的罪责,又因为预警有功,反而给了他嘉奖。
  而梁二的一百杖早就打过了,只是因为风灾水灾没来得及将其押送流放,现在人还在牢里关着呢。
  梁二关在牢里,想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远离家乡,心中凄惶,又想到据说新的皇帝登基,估计要大赦天下,当年天启帝登基时,他已经懂事了,见过因为大赦回到家里的犯人,心里也有些期盼。
  范大人看着心善,说不定到时候也会……也会将他放了呢?
  正在他心里头胡思乱想之际,牢头敲敲牢门,“梁二!范大人来看你了。”
  梁二眼睛一亮,激动地问:“莫非是要放我出去?”
  牢头见的多了,恭喜道:“你也是有福气的,好人有好报,如今新皇登基,正好遇上大赦天下,可不就是没事了?如今范大人惦记着你,这才专门来找你。”
  梁二一听,喜上眉梢,顾不上其它就跟着牢头出去了,待到了牢外,日头正中天,照得他眼睛都睁不开。
  “梁二,这次大赦天下,你不但在列,陛下念及你预警风灾有功,还专门褒奖你。”
  梁二正被太阳照得眼睛湿润,听见范铉超的话,眼泪一下就流了下来,“小人,小人何德何能,能让大人如此费心……”
  他跪下,结结实实给范铉超磕了三个响头,范铉超没敢受,要将他扶起来,没拉动。
  “大人救命之恩,梁二没齿难忘,给大人磕几个头又算得了什么呢?”
  范铉超一愣,他翻找《大诰》整夜时,的确想着一定要救他出来,改判了流放三千里,范铉超对自己的判案也是自豪的。
  可之后不但是梁二预警风灾,连免去流放都和自己没关系,自己上书刑部请求给予梁二褒奖也只是例行公事,可以说梁二今日能出来,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在梁二心里,在所有人心里,这却成了他的功劳。
  “父母官,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那要成为“天下父母官”又是怎么样的呢?要熬多少宿,做多少事?这次遍及整个常州府的水灾,靖江县受灾最严重,但恢复的最快最好,周边各县的流民也愿意到靖江县避难,即使再尽力去安置,现在街道上还是有许多衣不蔽体的灾民。
  纵使收到了“有实干”的表彰,范铉超也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还不够——
  ——如果我是常州知府,如果我是一方大员……
  如果……我能庇护更多的人……

  ☆、第71章
  
  明代的社会还是以人力为主要生产力,人就是钱。
  靖江县在这次百年不遇的风灾水灾中受损程度远远小于周围的其它县城,那些不愿意远离故土,却因为受灾而失去土地的百姓,都聚集到了靖江县。水灾褪去了,有的人回去继续耕种自己的土地,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完全回不去了,这些人就在靖江安家落户。
  靖江县反而因此扩大的规模,可是人一多,没有那么多工作,自然而然多出来的闲汉自然会是治安的隐患。
  靖江县并不存在缺少劳动力,要安排他们,自然就要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明代需要工人最多的岗位就是茶、布、农。农田和茶山都是固定的,在水灾之前就已经分完了,但是有些富人看见水灾过后,农民难以为继,便想低价收购农民祖传的农田和茶田范铉超狠狠处罚了他们。
  但处罚了富人,农民还是没钱过冬,甚至到明年秋收之前都可能是赤贫状态。靖江县和所有的江南县一样,织布的工坊遍地都是,平民家里都不再自己织布了,因为从作坊、布衣店买布买衣,价钱又不高,有不必自己动手,更加合算。
  明代末年,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机工机户分离。范铉超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将几家中小型的布料作坊合并起来,一跃而成官府支持的大作坊,相对的要求就是收容灾民在工厂做工。
  纺布、染料,裁剪、运输,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手,自然就能帮助灾民度过最苦难的这段时间。而因为大工坊、人手多,生产的布料也多,成本降低,薄利多销,也能有所收益。
  只是今年过去了,来年农民回到土地上耕种,那作坊岂不是一下就少了大半人手?现在的投资说不定要都要不回来。如果……能让女人继续留在工坊做工,而让男人回到土地耕种,是再好不过的。可如今,对男人而言的程朱理学日渐崩溃,对于女人而言的裹脚布却越缠越紧。若不是灾年,生活困苦,要想让女人出门工作,是没一点可能的。
  没等范铉超想出个什么办法,他就被一纸诏书召回了京城。
  ——————————————————————————————
  崇祯元年,六月。
  靖江县令范铉超治水有功,调为吏科都给事中。去年正是这个时候,范铉超离京,当时他还是人人可惜错事状元郎的七品小官,如今……他虽然还是七品,却已经成了京城中炙手可热的人物。
  去年大家张口只说范含元没发挥好,错手失六首,可人人都知道那是天启帝卡他,等程文出来,谁不赞好,谁不可惜。
  如今,去年的头三名还在翰林院熬资历,范铉超不但已经做出了一番成绩,三年考核还不到,就当上了都给事中。
  虽然还是七品,可江南县令和随侍皇帝左右,有监察之责的都给事中能一样吗?
  叶向高身历两朝,位高权重,和旁人不同,朱由检当他向朱由检谏言,范铉超的治水防灾之功,只提为七品都给事中是否有些低了。
  “范含元虽然有功,但他大局观太差。”做事也冲动,朱由检心知范铉超多有奇思,不过都是些空中楼阁,只有他安安心心坐下来做事,把这个国家看个遍,才真正是他发挥才干的时候。
  “都给事中有的职责里有补缺拾遗之责,更要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可规谏于朕,即可直上天听,下可纠弹百官。正是他现在所需要的。”
  明代的给事中、都给事中权高位卑,甚至可以封还制敕,各部来往的所有公文都必须经过给事中之手,纠察错误,而各科给事中查看过的公文,又都必须经过吏科都给事中之手。
  所以,都给事中的权利极大,能接触到的公文如流水一般,是全面了解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最佳职位。再加上能长侍皇帝左右,朱由检对自己的这个安排满意极了。
  而且,朱由检算算,自从范铉超去了靖江,也已经有一年没见了,加上范铉超嫌弃信件往来要一个多月,时间太久,都懒得写信。仔细算算,他最后一次收到范铉超的信还是在三个月前,那时他正信誓旦旦地要完成流民的收容,给流民找工作。
  说真的,朱由检还真想他了。
  叶向高也只是提一提,看看在皇帝心里,范铉超到底有多少分量而已。都给事中看起来是个小官,却是每个高官荣升的第一步,可以说,没有哪个阁老哪个尚书是没有经过这一步的。
  可叶向高也没想到崇祯皇帝会这么看重他,甚至说是“国士”之位相待也差不多。
  那他就要在掂量掂量这个范铉超的地位了。
  ————————————————————————————
  范铉超恨不得留在靖江处理完所有事务才回京城去。但一来,事情是做不完的;二来他也想早些回到京城。
  七月底的一天,范铉超终于到了范府,命惊蛰谷雨先去安置行礼,范铉超先去拜见张氏。
  虽然他只是去了一年,但张氏流的眼泪让他以为自己失忆了,去了十年没回来过。
  “超儿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张氏一边抹眼泪,一边说道,“我本还以为你在靖江,是个好地方,没想到还会有风灾。我听兄长说起来时,魂都吓没了。日日求菩萨保佑,果然菩萨有灵,放你回来了。”
  范铉超嬉笑道:“我在那边,刚丢了一个龙王下河,娘亲你还在这边拜菩萨,佛道果然不是一家,所以菩萨才能这么保佑我。”
  说着范铉超将王道士每日假装做法,实际偷吃的事说给众人听。
  “这些道士,平日里受百姓信赖便罢了,没想到灾年他们也敢为所欲为。”张氏愤愤道,“不过,你就算看不过去,也只能惩罚王道士啊,怎么能对龙王不敬呢?改日你东岳庙到去烧烧香。”
  范铉超无力道:“……好。”
  张氏满意了,又趁热打铁,“既然你从靖江回来了,不如就成亲……你摇什么头!会鼎他连孩子都有了,你现在还没成亲,难到要拖到二十多岁……?”
  范铉超一听到张氏又开始讲成亲的事头就大,随口找了个理由开溜为上。
  呼……
  真想搬出去住啊……然而这并不是孩子上班了以后就能出去住的现代,没有分家却要出去住,搞不好是要被弹劾的。
  范铉超将这抱怨给倪后瞻一说,倪后瞻笑道:“你怕什么弹劾,如今陛下一心都护着你。你可知道你逼那些靖江县的大户出钱出粮,被人弹劾了好几个折子吗?”
  “啊?”范铉超还真不知道这事,“怎么我从没听到过风声?”
  “都说了,陛下一心护着你啊。连辩白的折子都没让你上,直接将所有折子都打回去了,这事没几个人知道。若我不是中书舍人,也是一点都不知情的。”
  范铉超先笑了,才反应过来,绷起脸张口又说:“陛下护着我,臣等应该感恩,可我既然知道了,就不能假装不知道,还是上个折子辩白为好。”
  倪后瞻见他表情一本正经,可眼角还是弯弯的带着笑意,摇摇头,“随你。”
  范铉超果然上了折子,朱由检拿到时还颇有几分惊喜,许久没见着他的字了,摩挲着开头几个“范铉超恭请皇上圣安”几个字出了一会神,才开始看正题。
  看了一会,原来他是在说前段时间他被弹劾的事,现在从倪后瞻那儿得了消息,这才连辩白的。朱由检真是忍不住笑死了,这事他压下去就算了,从倪后瞻那儿听来的就算了,还非要写上一份折子来,还非要提起自己是如何知道的消息。
  要他不是范铉超,朱由检就要治他妄自窥圣之罪了。可正是因为他是范铉超,所以自己才能这么干脆直接将弹劾他的折子压下去。
  朱由检提起笔批了几个字,又丢下笔,吩咐道:“宣范铉超。”
  “是。”
  范铉超到了乾清宫,纳头便拜,他之前没参加朱由检的登基,这算是第一次觐见崇祯皇帝,所以三跪九叩,行足了大礼。
  礼毕,朱由检赶紧扶他起来,仔细打量,开口道:“黑了,瘦了。不过回来就好。”
  范铉超听他说话,还是以前当信王时的口吻,仿佛回到了一年前,心里一松,抬起头,一不小心就和朱由检视线对上了。见朱由检还是笑意盈盈地望着他,便知道他的意思,还将他们当做以前朋友一般交往。
  “臣见皇上也比以前瘦了。”
  朱由检本来就不胖,如今个子抽条,和范铉超一般高了,越发清瘦。
  “国事繁忙,每日批折子到深夜也是有的,天气也热,进不下食,自然就瘦了。”朱由检对范铉超说,“含元做了吏科的都给事中,每日要看的折子比我少不了。”
  说到都给事中,范铉超还没谢过朱由检的提拔,就要跪下谢恩,被朱由检一把拉住,“你日后熬夜的时候还多着呢,我更怕你身子受不住。可一想到我批折子到深夜,你也在看折子,心里就好受不少。”

  ☆、第72章
  
  都给事中的工作量的确很大,加上范铉超没有经验,经常要忙得很晚。可每日早朝他又必须随侍左右,记录当日朝议,皇帝工作时也会时常查看,半点马虎不得。
  下朝之后,偶尔朱由检会留他一同共进早餐。不过范铉超在靖江一年,吃惯了清淡饮食,皇宫的御厨却都是大火大油,连着几天每吃多少。
  经曹津提醒,朱由检才恍然大悟,便换了御膳厨子。
  这事被好事的言官知道了,又是一阵弹劾,朱由检都随手丢到一边去了。这下,朝中才知道范铉超受宠之盛,纷纷加以侧目。范铉超只能愈发小心,说话做事不敢有所差池。
  朱由检似乎也知道了范铉超的处境,再也没这么做过。
  到了八月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今年的范府比往年热闹多了。前年马氏去世,没怎么操办;去年范景文和范铉超都不在,张氏和范铉朗两人也就应付了事。今年范铉超回来了,而且范景文的孝期也到了,紧赶慢赶,终于在中秋节前,回到了京城。
  一家子可算是团圆了,整个范府这三年再没有这么热闹的时候了,下人们各个脸上带笑,干起活来麻利不少。张氏更是高兴,少见的发了下人一个月月钱。这下子,他们连脚上都生了风了。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来顶一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推荐资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