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摇头:“这可引起了多少豪强大姓的不满,把矛头都指向臣。更别提整顿吏治,亮为改革弊端,刑法峻急,多遭人怨怒。若非陛下护着…”他说着,叹道:“陛下当时只管教亮放手去做,内里替臣承担多少事情,只是不教臣知道。能杀的人,陛下替臣杀了。能拢络的人,陛下也替臣拢络了。”
刘备笑叹:“唉,朕又能怎么瞒你?朕怎瞒得过你?”他说着,又唱: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刘备歌声低缓徘徊,一唱三迭,如歌如颂。他满怀倾慕地望着自家丞相:“孔明善于为政,教化万民,使得风化肃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乐丰足,人怀自励,感念丞相恩德。孔明,你若不听朕的,也当想想黎民百姓,好好保重自己,注意节劳才是?”
“是…陛下。”
“想刘焉刘璋时益州累年战乱。至孔明治蜀方定。丞相严法治蜀,却能执法公平,以服人心,自是蜀中大治…”刘备笑道:“若放着朕来理民,顶多治治平原小县。当时刚上任,不料一个小县事情那么多:稻谷纺织,盐铁矿产,馆舍桥梁,灌溉运输,哪一样不要钱,哪一样都要细细计算,出不得半点差错!更别提每天要解决各种乡民纠纷诉讼。对外还要加固防卫,抵御贼寇。只治一个小县,兢兢业业每日劳碌尚且做不好,何况要治整个益州,把经年站乱的国家安定下来!谁料我的孔明做来易如反掌。”
诸葛亮摇头道:“陛下不必治小县,陛下治的是天下。岂不见韩信语高祖之言:人主不必将兵,而当将将。”
刘备心下感慨。想起当年在新野,两人夜夜畅谈,那时听孔明引经据史,综论天下大势,真是如沐春风。刘备自然早知韩信故事。但他却笑道:“韩信投到高祖帐下,封了大将军后,高帝与他论起帐下诸将将兵之才。问起曹参的才能,韩信怎么说?”
诸葛亮笑摇头:“曹参适合掌管军纪,带起兵来,一万五都吃力!”
刘备问道:“那樊哙呢?!”
诸葛亮笑道:“樊将军不晓兵略,带起兵来,一两万!”
刘备又问:“那卢绾呢?卢绾总行了吧?!”
诸葛亮摇头:“顶多两万五!”
刘备佯作吃惊:“周勃呢!周勃可以吗?”
诸葛亮摇摇手,笑道:“不行,不行!”
刘备叹道:“不料如此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又一指自己:“那朕呢?朕能带多少兵?”
诸葛亮笑看了刘备片刻:“十万。”
刘备故作冷然看着诸葛:“那你能带多少兵。”
诸葛亮笑道:“臣带兵,自是多多益善。”
而接下来刘备没有像刘邦那样拂然不悦。他知道,诸葛亮此时正在宽慰他,让他安心。于是他欣然笑望诸葛亮:“壮哉,丞相!当可成就少年之志,身兼管乐矣。”
诸葛亮微笑:“微臣何幸,得遇陛下,以成就平生之志。”
刘备笑问:“朕的韩信,记得朕出征前夕,你与朕说过的话么?”
诸葛亮回忆起当时寝宫月夜二人玩笑。便道:“臣请陛下允臣,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
刘备慢慢地道:“汉大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孔明位极人臣,大权在握。甚至不必朕的虎符即可持节调动全国兵马。来日朕再将虎符给你,当是无人能制。”
诸葛亮含笑看着自家皇帝玩笑。自己何幸,得此一代雄主全心信赖爱重。没有过丝毫怀疑。以至于为臣者所惧之飞鸟尽,良弓藏,他从不必忧心。刘备在自己将死之际,却反而要将自己的丞相打造成绝世的良弓。后举国相托,更犹如将箭搭在弦上,欲令他一出世而震鸣天下。而前代高祖韩信故事,此时被他们君臣二人拿来当作笑谈。
但听刘备接着笑道:“…为免丞相日后忧劳过度,无人能制,朕今赐你…见天不忧,见地不忧,见刀不忧。”
诸葛亮讶然抬头望着自己的帝王。只见刘备指着窗外苍天:“岂不闻人死之后,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丞相性情谨慎,多思多忧。故朕赐丞相今后在国理政,扶保社稷,见天地如见朕面,勿得忧伤。在营治军,统率士众,见刀枪剑戟,章武之剑,如见朕身,勿得忧劳。”
“…朕之神灵永伴卿侧,卿当不忧不惧,食宿精心,善保自身,延年千秋。以兴汉室,以奖王师,以称朕意。”
诸葛亮止不住泪下:“臣…领命。”
魂归于天,形还于地?亮明白了,既然陛下将化归这天地江山,那臣定会倾尽余生,以护社稷太平……
32. 我之怀矣
赵云来到寝殿时,发现刘备躺在龙榻上怔怔望着屋顶,独自唱歌。这个喜音乐的习惯,一直也没有因为他生病而改变。
赵云默默走近,坐在榻下倾听。
刘备吟唱的是一首《邶风.雄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刘备反复地吟唱着。这本是一首思妇怀念远征的丈夫之歌。妇人以雄雉比喻其品德温厚的夫君。赵云心想,诸葛亮之生肖,恰是属鸡。刘备今吟此曲,当是在思念自家丞相无疑了。何况他在十年前也曾听过刘备吟唱这曲子—
彼时诸葛亮与他同张飞入川分定郡县,定白帝、江州、江阳,后与刘备会于骆城。就在骆城外大营辕门,刘备率领诸将亲迎诸葛亮到来。但见这位三军主帅一身戎装立于辕门之外,笑而张开双臂,高声吟道:“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卧龙啊卧龙!你不是有双翼可遨翔天际!如何让孤日夜思念,一番好等!”
欢愉的气息,感染得在旁的将士们都笑了。诸葛亮羽扇纶巾,快步而来,笑容满面,亦难抑喜悦之情,却在距离刘备两步开外停住长揖为礼。那汉左将军是爽朗惯了的人,哪里忍得住。两步上去一把扶起他,随即将人抱住,用力得连诸葛亮这样高大的人也喘不过气来。
赵云领教过这种拥抱多次—那是历死归来的同袍之间经常给与彼此的拥抱。诸葛亮笑了一下,抬手回抱住自己的主君。分别经年的思念,不言而喻。
两人分开后,诸葛亮同样笑而以诗作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亮祝愿主公,早日取成都,北上汉中,挥师长安,以兴汉室!”
此言豪情万丈,正气浩荡。一时士众山呼,三军同庆。诸葛亮、赵云、张飞所率二支军队,至此顺利与刘备会师骆城。进围成都。
成都初下,劳苦众将奔府库分取金帛财物。至庆功宴欢庆之时,独不见诸葛亮。大家过了好久才想起来诸葛亮不见了,纷纷询问。刘备倒似一点也不着急,面对众人询问只是微微一笑,自转身而去寻人。赵云好奇起来,便跟在后面。
只见刘备完全不用想,直奔宫室档案库。也毫无意外地在那里看到正在阅览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并细细整理的诸葛亮。
以往,灯下专注的孔明总是让他舍不得打扰。但今日不太一样。刘备扯开了嗓子,大笑:“萧丞相!萧丞相!孤的萧丞相!”
一言既出,知道萧何故事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眼前的诸葛亮,活脱脱是一个初入咸阳的萧何。刘备来到案前,对诸葛亮伸出了手,而诸葛亮也毫不犹豫地放下竹简,将手放在军人粗糙的掌心中,感受到上面从未退掉,又因冲锋陷阵新磨成的剑茧。
刘备拉了他就走:“走,庆功去。”
“主公…”
“众将等着为你庆功。”
“我是说…”
“孔明,你今晚不是萧何。”刘备认真看着他:“孤的大将军,孤的乐毅。”
赵云怔然看着那君臣二人。就在不久之前,诸葛亮还曾亲自领兵攻打那固若金汤的白帝城,即便身中一箭,也没有停止攻城。赵云始知,出将入相,莫过如是。
但见诸葛亮微笑起来,容光焕然:“…我的大王。”
难得见诸葛亮如此坦白心思,刘备的眼睛因为狂喜而亮起火焰,燃烧起来的热度彷佛能灼人。
此时的白帝城永安宫中,赵云坐在榻下思忆往事。而榻上唱歌的刘备却在想着未来。他良久方停了歌声,望向赵云,叹道:“子龙啊…”
“陛下。”
刘备叹道:“你说…朕与孔明,可不正像那世俗夫妇。原是陌路之人,然经历过坎坷波折,琐屑沉闷之后,方知同袍谐作,死生契阔。才发现由此产生的依恋竟如此强烈,坚实而厚重。历经越久,越加确信情感心神之归依…”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
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朕曾想象过无数次,站在长安城上,迎候朕的丞相前来。那个时候,定将携孔明之手,同上城楼,眺望河山万里。我二人三顾佳话,鱼水之情,加以主明臣强,将有过于高祖与萧何,光武与邓禹。”
“可是如今,等孔明登上长安城,他却再也等不到朕了…那时长安城上的他,又会作何感想?”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朕曾想过,命他剑履上殿,有如当年高祖萧何故事。可是孔明不肯。他说他没有萧何之功。是啊,朕也没有高祖之功业…却是委屈了他这个比萧何还要贤能的丞相…”
“于是朕命他将乐竟随葬惠陵,持朕之止戈,征伐天下…待到平定天下,休兵息战之日,将朕迁葬长安,再取出乐竟,以礼乐教化万民。章武双剑,长存于世。乐竟止戈,永不分离…”
“孔明之德,有如古之周公。温厚而聪慧。又似夫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其必可兴礼乐,振国家,抚百姓…使万民安乐,天下归一。”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
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然而…子龙啊,今故人凋零。以后陪伴在孔明身边的故人,只有你一人了。你能不能陪伴他走到最后?你看这天下,为乱为祸的伪君子不知有多少,而遂定北方,领土广大,富有九州。而孔明他,要守着这一州疲敝之地。蜀道千般险阻,粮草转运艰难。待到他千辛万苦,翻越秦岭,纵有孙吴奇才,管乐之能,若无粮草,怎能施展?”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赵云不忍看刘备哀伤,于是他极力地安慰皇帝,笑道:“陛下,臣是廉颇,老当益壮。诸侯畏其勇而不敢犯我大汉。臣自然会陪着蔺相如走到最后,四方征战,永不相弃。陛下与丞相有鱼水情,臣与丞相有将相和。不输给陛下。”
刘备为他一言逗得笑了起来。
赵云走出永安宫,一步步往白帝城高处走去。陈到正在城上同诸葛亮并肩而立,想是正在商议军务。诸葛亮遥望险峻高峡,滔滔逝水,凉风吹起他宽袍广袖,有如仙人独立。可他为了铁一样坚定的誓言,为答知己,决意背负起一个风雨飘摇,战后国力大损,三面强邻虎视逼压着的,倾危的国家。尚要领兵北上,以复故国。
忧思壮难任,风飘无止时…
赵云一向视诸葛亮如弟。可在这之后,诸葛亮只能是弘毅沉稳的大汉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独掌国政,阿斗必会事无巨细听从于他…这是何等尊贵威严,又何等孤独!
陛下常言,孔明是水。赵云也曾见诸葛亮笑着回道:“主公是山。有山有水,才是人间。”
是啊,江山,江山…有江河海水,又怎能没有高山。若无高山,何来泉水。刘备仁者乐山,诸葛亮智者乐水。如今水少了山的屏障,任由狂风吹拂,便是真正的风飘无止时。丞相想要再有一个坚定如山的天子给他依靠,作他的屏障,为他挡住风雨…也已是不能了!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赵云心想,古圣人所说的真正的君子,真正的智者,仁者与勇者,他终于看到了。但他没有料到,在这贯彻天地,大智,大仁与大勇的英雄气之后,更有不尽的欢笑血泪。承诺与思念将萦绕纵衡,如这绵延山峦,滔滔江水,永无绝期。
33. 伯牙弦绝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刘备昏沉之间,恍惚梦见了十六年前,在新野之时。那时他们兵不满千,将不过关张赵。文士不过孙乾、麋竺、简雍。还有…诸葛亮。
那时的孔明…真是年轻啊。二十六岁的年纪,在他们看来便是个孩子。可这般年纪,已是如此沉稳明慧。料理内政,井井有条。杀伐决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孔明当时身着他所赠的羽扇纶巾,刘备几乎怀疑这是上天赐给他的白衣神仙。
梦境朦胧,他恍惚看见诸葛亮坐于案前,焚香抚琴。自从当阳一败,孔明出使东吴,回来又助他南征荆州四郡,治理百姓,调集兵粮,便很少能闲下来弹琴了。也只有在新野那数月,能常听闻诸葛亮操琴。刘备当年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的琴艺,不输他所见过最好的琴师。
刘备非常喜爱音乐,常听人抚琴。细细听来,诸葛亮下指沉稳,弹出的每一个音皆饱满悦耳,足见经过累年修习。节奏起落,轻重缓急把握得如行云流水。更可贵是琴如其人。奏至乐曲激昂处自可听出其中宽阔胸怀。低回婉转处如歌如诉,尽诉衷情。如非至情至性之人,何能为此。刘备聆之,每每醉于其间。有一回听得孔明弹奏《大武》,便问:“琴声中好似天苍地茫,隐有兵戈鼓角之声。孔明指下竟似有百万雄兵。究竟何能为此?”
诸葛亮笑道:“主公可知这操琴,与用兵之道也相通?”
刘备一听好奇起来:“愿闻其详。”
诸葛亮道:“亮幼时习琴,也曾偷懒倦怠,满以为弹琴容易。哪知便是只弹奏简单的一小段,都能让先生指出许多错漏。后来方明了,要奏出一首好曲,需经过枯燥习练,每日不断。如此经年方能有成。一旦掌握了琴技,不论小曲大曲,皆能自如弹奏。”
刘备点头了然:“正是兵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练之,一可当百。备虽好音乐,却常年鞍马,疏于练习。偶然拾起,弹至急处下指不稳,便要中断。节奏缓处又不能中正平和,最后只得罢手。这也与用兵之道有关么?”
38/46 首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页 |